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二)(散文)

编辑推荐 【神舟】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二)(散文)


作者:吴需荣 秀才,24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03发表时间:2022-01-05 21:03:43

【神舟】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二)(散文)
   巢威将军在广西收到最严重的挑战是在泗合坳。在泗合坳,巢威的军队是执行堵截敌军救援昆仑关,当他部队刚刚进入阵地,突然就发现了敌人,原来在前方堵截的军队根本没发挥作用。作为军部的预备队,巢威直接向军长汇报,由军部派军队来围剿日寇,由他死守泗合坳。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战况越来越激烈。国军中,敢于这样誓死抗战的英雄不多,也具有足够的感召力。比如,周边的自卫队自发来到泗合坳,听从巢威将军的调遣;周边百姓自发送来了粮食,并一再坚持不要炊事兵送,而是直接送到了前线,并且要求也要参与作战,在巢威一再请求下才离开前线,并送出了重伤员;军长眼看泗合坳不可守,几次命令巢威撤退,甚至都已经哭了,而巢威直接要军长撤退,自己誓与阵地共存亡。而军长,被巢威所感动,就把指挥所设在泗合坳的后面,也没有退却;巢威的524团死守泗合坳四天四夜,伤亡殆尽,所有人都拿起了武器,什么炊事兵、卫生员、通信兵的,全部投到了战斗一线。最后,就在援军两个师到来的时候,日军却从师部突围了。虽然最终功亏一篑,但泗合坳之战,还是以我军的胜利告终。也就在这场战争之后,巢威被晋升为副师长。
   巢威将军后来的经历也颇为传奇。在1944年的湘桂战役中,他死守桂林,在司令官等人全部逃走以后,伤重被俘,敌人派出一个翻译官劝降,在多次接触以后,他居然反过来劝说了这位翻译官反正,从而在他帮助下顺利逃离了战俘营,颇有点李广将军的神韵。
   建国后,他比较低调,没有宣扬以前的功绩,而是以小生意过活。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文革中收到了波及。在文革拨乱反正后,他终于获得了公正的待遇,被选入广西政协,作为离休干部终老,也算我们中华民族最终正确对待了这位传奇英雄。
   中条山之战
   中条山之战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连蒋介石都承认,这次战役是中国抗战之最大耻辱。同在华北战场,中国的党史专家们更喜欢用此战与百团大战对比,显示中共军队比国军的优秀。
   其实任何事情,都不能简单地做对比。同样的地方,你胜利了,他失败了,其实并不能说明你比他高明,因为时间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对手的兵力不一样,任何一场战役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微小的事件甚至可能决定了最终战役的走向。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谈到我们的部队就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其实我是不相信的。最终的胜利,不代表每场大大小小的战斗都是胜利,就像百团大战的胜利,其实不能掩盖其中某一两个战斗的失败,如关家垴,其实就是失败。
   中条山的国军,是为抗战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在华北沦陷后,正是由于中条山驻扎着二十万国军,抵挡了日军沿华北西进的步伐,所以太原会战结束后,中国的北方基本上就定型了,不再发生大的战争。其实,中共领导机关没有受到日军的骚扰,在某种意义上也要感谢中条山上的这些铁血将士。百团大战的爆发,让日本人的注意力又回到了北方,八路军的化整为零战术,让日寇看不见摸不着,而这支如鲠在喉的部队,就成为了日寇的头号敌人。
   在我们称之为中条山会战的战役发生前,日军已多次攻打中条山,而司令官卫立煌由于受中共影响,深谙游击战法,在中条山这片山地中,多次成功地击败击退对手。正是由于中条山的国军也侧重于游击战,所以并没有像其他阵地一样,修建牢固的工事。这让我想到了康熙“永不修长城”的圣谕。其实,和日军猛烈的炮火相较,再牢固的工事也没用。战争的核心是人,所以中国对抗强寇,游击战法是对的。可卫立煌和中共的接近,让蒋介石大为恼火,所以很快让卫立煌离开了战场。就在这时,让国军没有想到的是,中条山会战爆发了。
   日本人由于多次未能攻取中条山,所以此次准备异常充分,甚至战争开始就使用了毒气弹。而国军完全没有意识到战争的爆发,全面被动,甚至没有统一的指挥官,情报工作等也相当滞后,其结果可想而知。结局不要说了,是中国抗战最大耻辱,近十万人的牺牲,换来的是连国军战报中都承认不足万人的日军伤亡,而日军战报更说只有数百人的死伤。
   战争失败是有多重原因的,绝不是国军的无能。首先是日寇的强大。百团大战以后,日军对华北进行了残酷的扫荡,连八路军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受阵地拖累的国军,日子当然更不好过。此次日寇又重兵对付中条山,而国军却抽调了部分兵力到了其他战场,此消彼长,注定国军前途堪忧。其次是战争准备不足。战争发生时,国军的指挥官都不在战场,更不要说其他准备了。再次是战争观念的差异。中条山的指挥官一直是卫立煌,卫一直以游击战与日寇抗衡,而中条山会战时,卫不在,督战的何应钦和其他国军将领一样,熟悉的是阵地战,部队和指挥官的理念都不一致,焉能不败!
   中条山会战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远不能与长沙会战相比,确实,其作出的贡献也远远不如长沙会战。不过,别忘了,为国捐躯的国军将士们,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死在中条山和死在长沙,是没有区别的,都应该值得让我们永远怀念。  
   胡琏
   胡琏最让人记住的是他指挥的两次战斗。
   一直奇怪,日寇在一路高歌猛进地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占领了首都南京后为什么不乘胜进攻重庆?后来明白了,有这样几个原因:1、中国毕竟是大国,日本的力量有限,虽然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但占领区的敌后战争,让日本不得不部署力量维持统治,而他占领的地方越多,需要分散的兵力就越多;2、中国正面战场还是顽强地对日作战,特别是长沙保卫战的胜利,大量消耗了日本的有生力量,也使得日本兵力促襟见肘,无力进攻重庆。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胡琏指挥的石牌保卫战。
   有人说,石牌战役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说实话,听到这话确实很惊讶。教科书上说,斯战是二战的转折点,即使这话有专家不认同,斯战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是没有问题的。作为中国的斯战,至少应该是中国战场上的转折点,但是我们的教科书上却看不到中国战区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胜利,国民党一败再败,直到1944年豫湘桂大溃退,然后1945年为了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一致,中国战区就奇迹般的取得了胜利。所以,我们是不知道中国战区是何时出现转折点的。 
   其实,战争都是有转折点的。日寇的铁蹄以雷霆万钧之势肆虐中国大地时,中国军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所以中国出现了溃败,北平、上海相继失守,甚至国都南京都不保。这也难怪,侵略者如果没有胜利的把握,是不敢自讨没趣的,世界范围内的二战初期不都是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吗?当然,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中国战场如同世界战场一样,都是靠地域、靠时间的消耗,从失败走向了胜利。所以,中国战区也是应该有转折点的。我一直疑惑,日本在中国横冲直撞时,为什么不拿下重庆?是什么原因让日寇沿江而上时受到了阻碍?后来我知道了,是石牌之战,硬生生挡住了日本的铁骑,让日本对国民政府望洋兴叹。我相信,当日军无力再组织力量沿江而上进攻国民政府的首都时,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必将取得战争的胜利了。
   日本是试图进攻重庆的。占领武汉以后,日寇试图沿长江而上,遇到了镇守石牌要塞的胡琏。当时胡琏指挥的是陈诚的嫡系——被称为土木系的十一军十八师。在石牌要塞,胡琏显示了他勇如虎的特质,指挥者部队誓死抵抗,寸土不让。当时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有三个小时未闻枪声,是因为双方士兵均在肉搏!在这样惨烈的战争中,陈诚电话询问,胡琏说出了掷地有声的名言:“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正是有了勇如虎的统帅,才有了勇如虎的军队。石牌保卫战胜利了,重庆岿然不动安如泰山,而且日本再也没有能力觊觎重庆陪都。
   在淮海战役中,胡琏是作为黄维的助手参战的。黄维兵团覆灭了,胡琏在败军之际显示了自己狡如狐的特质,直接开着个坦克向解放军的后方大模大样地行进,解放军都以为是缴获的坦克,胡琏就直接这样不可思议地突围了。毛泽东对胡琏评价非常高,勇如虎狡如狐就是毛的评价,当毛知道胡琏逃脱而黄维被捕后,叹息十个黄维也不如一个胡琏,可见他的懊恼。
   毛的担心成了现实。在中国大陆全部解放,蒋介石占领台湾孤悬海外时,中共是试图统一全国的,于是发起了金门战役。这时,国民党指挥金门作战的正是胡琏。解放军吃了胡琏的大亏——渡船首先被击毁,登上金门的部队全军覆没。这一仗,成就了胡琏金门王的美名。金门战役的失败,使得统一国家的理想迟迟不能实现,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胡琏的功过任人评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勇猛善战是中国军人的楷模,为民族独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的狡猾却成了国家统一的绊脚石。当然,他忠于蒋家王朝,战场上各为其主,能够理解。功是功过是过,在消散了历史的尘烟之后,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了民族的独立而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人,他们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我们铭记。 
   衡阳保卫战
   薛岳的天炉战法成了经典,中国的抗日战争,很多都是在复制这种战法,即层层阻击,后退决战,以一部死守,余部包围以求胜。当然,这种战法后来被迷信了,以致于死守的成了惨烈的牺牲,而包抄的军队来不及合围,天炉战法成了空谈。常德保卫战就是如此,八千虎贲消耗殆尽也没能等来援军,好在常德失陷后很快又夺回,也算成功了吧。但衡阳保卫战却是彻底的失败。
   守卫衡阳的部队,正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守卫长沙的第十军,只不过当时的军长李玉堂此时已升任副司令,而这时的军长是由当时的预十师师长方先觉升任。同样相似的是,两位军长在战斗前都是戴罪之身,都希望通过战斗一雪前耻。方先觉在长沙会战中寄给家人的绝命书,在当时广为流传,所以他也算一名勇将。
   衡阳保卫战确实惨烈,不输于常德。一支孤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寇,纯粹是以士兵的生命在捍卫中国军人的尊严。在被敌人突入城区进行巷战时,连补给都无法得到,整个战斗真是打得弹尽粮绝,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敌人在长沙会战失败后,也注意了改进战法,对阻援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所以衡阳战斗时,中国的援军都受到了挫败,衡阳期盼的援军成了空话,实打实的是无希望之战。尽管如此,第十军还是显示了泰山般的坚定,孤军血战47天。到了最后,将士们已经知道无望,这时候方先觉作出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投降。
   应该说,方先觉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日寇的劝降,指挥官横山勇多次与中国军人对决,已经领略了中国军人的勇气,从内心希望劝降这些勇士,所以战斗全程都一直散发劝降传单。这些传单在后期发挥了作用,一些官兵在看到没有指望后,放下武器了。其次是对统帅部的失望。保卫战打得如此英勇,可是统帅部除了空洞的嘉奖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最后胶着时,连补给都无法供给,士兵们有怨言是正常的,包括长官们也有怨言,这也导致了有人提出投降后,无人反对的原因。最后,是图存的需要。虽然说投降是为了兵民免收杀害,但实际上这些长官们都知道,投降可以免除死亡。投降的命令下达后,一些士兵们拒不执行,血战到底或者自杀殉国;而方先觉等投降的将领们后来也全部逃回了大本营,没有人真正为日本人出力。
   面对方将军的投降,历来褒贬不一。在重视人权的西方社会,这样的投降是免除伤亡天经地义之举,这样的降将回归后还是会被视为英雄;但是,在中国,这是永远的污点。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我无意于评价这种差异的对错,反正我也觉得,方将军此举,是他自己,是第十军全体将士永远的污点,事实上,蒋介石后来也因此撤销了这个军的番号,曾经的泰山军就从此成为了历史。然而,奇怪的是,方先觉的回归同样受到了英雄的待遇,可能一方面蒋介石心内有愧,另外蒋介石也希望吹捧保卫战前期的功绩,以挽回黄埔学生的颜面。毕竟,方先觉等投降的高级将领,很多都是黄埔的嫡系。方先觉们可能被吹捧得有点得意,居然真的自认为英雄,还到处高调宣传抗战功绩,还是老上级李玉堂明智,让他们低调些,能保命就不错了。确实,虎贲常德的余程万当时在狱中就很不服气,自己不过弃城就成了囚徒,好歹还没投降,而这些投降的人还成了英雄。
   历史,有很多阴差阳错,无法理解。但不管如何,衡阳保卫战的前期,中国军人还是打出了威风和骨气,后来的投降,我还是认为,是中国军人的污点。当然,方将军等人并没有真正成为民族的败类,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74军
   中学历史学过,孟良崮战役全歼了国民党整编74师,击毙了张灵甫,当时觉得奇怪,共产党击毙了一个师长也值得载入史册?
   整编74师即原74军,淞沪会战时组建,经历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被视为国民党军队的头号王牌。张灵甫,抗日名将,没有死在日本人的刀下,却死在了同胞的枪下,悲乎!

共 16591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从作者一系列的文章中看出是个热血青年,热心探究历史真相,关心政治军事事件,对百年历史做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历史终究是深不可测的东西,是历史学家筚路蓝缕终身探究的重大课题,我们所收集到的史料只是片面的书本的,不可能深入实地去考察研究,难免就有片面的认识。但作者执着追求的是历史真相,那么一定会有所收获。祝作者成绩斐然!文章注重史料收集,研究,语言表达能力深刻,对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准确,从不同方面互相印证,说理深刻,证据充分,观点明确,爱憎分明。是一篇不错的历史重大事件分析文稿,值得大家关注。推荐大家共赏,感谢作者赐稿神舟,祝创作丰硕!【神舟编辑:美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美蓉        2022-01-05 21:06:53
  作者有一种研究历史的热情,对历史事件,人物有深入的认识,希望作者能够更加细致专注地考察研究,还历史本来面目,取得可喜成绩!感谢作者赐稿神舟,问好冬安!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2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2-01-06 20:23:15
  感谢吴需荣老师为神舟分享精彩文笔,向老师学习了。期待老师笔耕不辍多创佳作继续投稿支持神舟!问候老师!遥祝冬安!
峥嵘岁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