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巢】育英巷三十六号(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巢】育英巷三十六号(征文·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3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61发表时间:2022-10-22 10:01:10

【流年·巢】育英巷三十六号(征文·散文)
   我爹就像一棵大树,护佑着我们兄弟姊妹的成长。慢慢地,我们兄弟俩长大了,相继长成一棵棵雄赳赳的树,二十几岁,我二哥有了对象,需要结婚的时候,才发现,在三弯巷,我们居住的两间房,太狭窄了。
   两间西屋,一共二十多平米,除了爹娘,还有我二哥和我,两个妹妹。六口人,挤在这么狭窄的空间里,转身都困难。因此,我们弟兄俩,经常在外面“打游击”,夏天,给生产队看打麦场。秋天里,看庄稼,一看就是两三个月。冬天里,住过头牯屋,还住过仓库。
   我二哥要结婚,没房子,这是大难题。我爹愁肠莫解,蓦然之间,发现我家里的一张地契,是我老爷爷在东关外置买土地的一份契约,我爹大喜,有地方了。
   不过,民国时期的契约,契约上注明的那块地,早有人盖了房子,管辖那块地的生产队还承认吗?我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询问。没想到,生产队队长和会计,并没有计较时效问题,而是满怀善良之心,帮我爹解决难题。不但爽快承认,还答应另外凑一块地出来,让我们家盖房子。
   怎么凑呢,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住在东关外南头的我们的老本家三家人给凑。我老爷爷续了东关外李家的家谱,要按那个家族最低辈分算起。同样年龄的人,老三家,比我们高三辈。他们身为长辈,一家比一家老实本分,又加上本家后人的面子,也爽快答应。
   地面,就在东关外南头的荒地里,沙质地,地面高,不容易存水。
   有一次,我拿着那张粉红色的绢布,看见上面我老爷爷的名字,心里嘀咕着,老爷爷,真得感谢您,要不是您给我们留下这块地产,您的第四代后人,可能连个盖房子的地方都没有,哪有地方结婚?
   如同我爹说的,真得感谢生产队队长和会计,他们要是认死理,遵循不近人情的规矩,不给变通,我也毫无办法。没有他们的善良和运筹帷幄,这块地,也难以落实。
   更得感谢我们本家族三家长辈,有了他们的善良和大度,除了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我爹没有花一分钱,我们家就有了四分地,可以盖房子了。
   后来,又需要盖房子,扩展地面,才以低廉的价格,花了几百块钱。老三家,各自凑出一块地角,将我家房屋东头到育英路的一段地面,三分多地,买了下来。
   有了地,就开始筹措盖房子。我爹决定,现在住的两间房,一砖一瓦都不动。我们住的两间房子,和三叔住的一间房合用一架梁,隔堵墙,我们拆了,三叔一家就难以居住,再整修,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又要花费大功夫。这不是大哥该干的事儿。我爹的忠厚善良和大度,在这件事上,帮助他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敬佩的决定。
  
   二
   地面虽高,真要盖房子,还得垫土,抬高地基。土源,就在西面三四十米距离的环城河里。干涸的河床,裂得一道缝一道缝的黏土,垫在下面最好。
   人力,一家亲戚,叫了他们本家十几个人,每人一辆手推车,帮我们从环城河里推出来,除了管一顿饭,一车多少报酬,已经不记得了,反正,很低。很低的报酬,对于平常除了从生产队分点粮食,再没有其它收入的农民来说,大概已经有点奢侈了。憨厚的他们,几乎不计报酬,从深深的河床里,一锨一锨,将又黏又硬的黏土,吃力地装进手推车篓里,再顺着陡峭的斜坡,弓腰,蹬腿,一步一挪,艰难地从河底推上去,推到地块里,个个汗流浃背。
   我们弟兄俩,也各自推着一辆手推车,加入其中,一开始,不在行,很吃力,呼呼喘粗气,也推不上去,甚至翻车。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推上岸。毕竟,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有力气,给自家垫房基,吃点苦,也是应该的。慢慢适应了,就熟练了,还干得有模有样了。
   河床里的黏土,碱性重,为防碱性上升,还需要覆盖一层厚厚的沙质土。沙质土,我们没有再求别人,我们弟兄俩寻觅有沙质土的地方,只要能取土,各自拉着一辆架子车,装得满满的,拉回去。拉了多少车,多少天,早已忘记,没有忘记的,还是弓腰移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样子。
   那时候,普通穷老百姓盖房子,根本不敢全用烧砖,除了地面以上一米多,屋山墙的外面等其它地方,都得用土坯。脱土坯,也是自己干。脱坯,是技术活,正好,我姨兄弟大堂,是行家里手,在山西、甘肃,都给人家干过。其它的,就得靠我们弟兄俩了。
   我们将黏土,一车一车,拉进生产队的打麦场里,多少车,拉了多少天,也忘了,没有忘记的,是堆成小山一样的土堆。脱坯前,浇水泡,拉了多少车水,流了多少汗水,也忘了,没有忘记的,把小山一样的黏土堆,泡得湿透。然后,开始和泥。那个黏泥啊,是真黏,费老大劲,才翻动一锨,一锨一锨又一锨,都是汗滴黏土。和好以后,再装进大布兜里,提到大堂面前。
   大堂蹲在地上,双手一挖,挖出一大堆,丢进土坯模子框里,堆满了,捶踏实了,抹平表面,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往上提,提出来,一块长方形大土坯,就成了。一不小心,不是歪扭了,就是不平整,还得毁掉,重做。
   天气已经很热,干这么重的活,出汗,口渴了,咕咚,咕咚,一阵海喝,井拔凉水,真解渴。干了多少天,脱了多少块,忘记了,没有忘记的,我们家盖完房子,又盖了一间厨房,还剩下一些土坯,让我一个堂叔拉走,垒砌他自己的院墙了。
   最近,看电影《隐入尘烟》,里面的马有铁,给自家盖房,垫房基,打土坯,不由想起我们当年。穷人,穷则思变,要变,就得不惜力气,不怕吃苦。这么一想,我们虽然比马有铁吃苦少,但是,就根本意义而言,当年,我们也是马有铁。
   我不记得,我们弟兄俩当时有什么怨言,我们觉得,穷人的孩子这么做,理当如此。穷则思变,我们不干,谁干?当时,这是最朴素最贴近真实生活的道理。
   凑些旧木料,做檩条和椽子。房梁,似乎是我四叔帮忙倒腾指标买了几根。砖,是我姨父弄了指标买的。
   木工活,是有本生产队姓赵的弟兄俩完成的,他们跟我爹关系特别铁,除了管饭和材料,人工费没有花钱。盖房子,带工的,也是我爹的熟人,一个带工的,泥瓦匠,工钱,很低。打下手的,我们弟兄俩,还有几位本家人,亲戚。凑凑合合,就盖起来了。
   盖房子的时候,我们弟兄俩,白天得搬砖,掂泥,找东西,忙得不亦乐乎。晚上,看工地。白天忙,并快乐着。晚上,看着满天星斗,偷偷乐。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马上就要盖好了。很快,就要有真正属于自己崭新的婚房了。
   就像马有铁,望着满天星斗,憧憬新房子盖好以后的幸福生活,能不偷偷乐吗?
  
   三
   终于住进了新房。住进新宅园的感觉,就像住进了田园。
   住城里三弯巷的时候,一条弯弯的小巷里,前后左右,挨挨挤挤,都是民宅。走出小巷,更是房屋满眼。住在这里,我家房屋西面,就是环城河,河岸边,并排有两家,两家前后,也是菜地和庄稼地。我家房屋前面,是本家人种的菜园。
   春天里,菜苗长出来,柔嫩嫩,绿莹莹。夏天里,搭上菜架,油绿的黄瓜、鲜红的番茄,在绿叶间点缀。秋天里,白菜,萝卜,在菜垄上,一垄垄,整整齐齐,由幼苗慢慢长大。晚秋,白菜滚圆,胡萝卜,高擎尖细的叶茎,下面的根茎,粗而圆,白萝卜,大片的绿叶下面,也有淡绿色的根茎崭露头角。
   周围的树,杨树、柳树,还有一些果树,春天新叶长满,满树翠绿,夏天浓绿如荫,秋天,变戏法一样,由淡绿、黄绿,转为黄色。每一季,有每一季的韵律,每一季,都是一幅形色艳丽的油画,让人看不够。
   屋后,也有很多树,在树中间的空地里种庄稼。春天里,麦苗绿油油,夏天里,麦子金黄。秋庄稼的幼苗出来,孩子一般,疯长。一两个月工夫,就从幼小长到高壮,从翠绿变成了浓绿。周围的树木,也像屋前的树木一样,每一季节,都十分养眼。
   往西走,二三十米,就到了环城河边。那时,没有污染,河边垂柳依依,河里绿水澄明,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水里的鱼儿,在自由游弋。夏天里,长满绿荷,圆圆的,硕大的荷叶,拥挤着,一片片,遮盖着绿水。也不知哪一天,细长的荷花箭上,有了点点花骨朵,过些天,花骨朵,小姑娘一样,羞羞涩涩绽开,然后,又像大姑娘,自然大方地舒展,由娇媚到妩媚,都惹人怜爱。
   刚住进育英巷三十六号时,还有两年多,国家就要大改革了。因此,当时经济条件所限,盖五间房,一间厨房,已经让我爹做了大难。我家院落没有院墙,更没有院门,开放式。屋前就是路,沿着环城河东岸的小路,走过我家门前,方便快捷,所以,很多人图近,大大方方走过我家。我们也觉得合情合理,没有什么不对。
   我们也还是农民身份,对种地,对蔬菜庄稼,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再者说,那时,严苛的斗争,已经稍微缓和,我们又住在荒僻地域,附近就由我们的本家,憨厚老实,没有警惕性高的人监视,我们也不怕被人检举,自己种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那时,我已经到县化肥厂当了亦工亦农合同工。八小时之外,除了休息,还有大把的时间,就学着我们的本家,开始在我家屋前的空地里劳作,一铁锨,一铁锨,掘地,整平了,打成均匀的菜畦,撒种。一个星期左右,柔嫩的芽尖拱出地面,翠绿,婴儿一般,惹人喜爱。慢慢地,叶片长大,满地翠绿,绿毡一般铺展。夏天里,搭上架子,很快,黄瓜秧子,爬上架子,不久,爬满了,满架子油绿叶片。番茄,傍着架子,也很快长高。
   浇水也很方便。我一个本家,在河岸边支了一架水车,水车边,就是他家的地,一条渠沟,通到我家前面他家的菜地里,也就等于通到我家。没等我爹说话,我本家老爷爷就爽快地说,从前边挖一条沟浇水,让他弟兄俩去摇就中。
   这一说,浇水就方便多了。有时候,一周一次,有时候,一周两次,黄瓜熟了,一天一次。那时候,二十多岁,有的是力气。两个小时左右,就把地浇得湿透。
   院子里的小菜园,真解决了我家里吃菜的大问题。进入二月,小白菜、菠菜,一返青,很快就能吃了。春夏秋,三季,都种了不同季节的蔬菜,秋天里,还有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准备过冬用。搬过去好几年,一年四季,我家自产自用的蔬菜吃不完,东门里,我的叔叔婶子来了,或者有亲戚来了,还会让他们捎走些。一个小菜园,真给我们省了好大一笔钱。
   后来,我家西面的人家渐渐多起来,没法从环城河里用水车浇菜地了,就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三十米深的浅水井。平时饮用,轧水,浇地,都靠轧水,一下下地轧上来的水,含碱多,费时费力,水质也没有河水肥沃。蔬菜质量就打了折。
   再后来,生活改善了,家家都开始筑院墙,盖门楼,自成一统。邻里之间,家家开放,彼此通联,几步就从自己家走进了邻居家。走出家门,端着饭碗,凑在一起,边吃边聊,那份亲和亲近,随着社会发展慢慢减少了许多。
   也许旧诗文读多了,脑子里对小农经济田园生活有诗化的留恋,我还是怀念那几年田园式的农家生活。
  
   三
   马有铁很穷,却想让自己的媳妇跟他过上好日子,想着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努力改变。我爹,一个在民国时期就有中等师范学历的人;我和我哥,都是有些文化的青年,我们当然也想过好日子。过去,讲斗争,穷光荣,富卑贱。20世纪70年代末,眼看着,斗争狂飙也如同强弩之末,逐渐疲软。普通老百姓也会审时度势,只要形势稍微缓和。他们中有些人,就会运用自己的智慧,靠自己的劳动,努力创收,改变家里的生活。我那些穷得叮当响的本家长辈们,那么朴实,都能看到这一点,我们当然也能看到。
   一九七八年之后,除了种地,我和二哥,在家里支了一架打铁炉,他利用跟老铁匠学的本事,掌握火候,掌钳,我抡大锤。燃烧的炉火,炙烤着我们俩,浑身热气腾腾。我二哥小锤叮当,我轮大锤,敲下去,咚咚响,叮叮咚咚,二重奏,给我们弟兄俩伴奏。弟兄俩,配合默契,打铁扒钉,给人家盖房子连接和固定房梁、檩条、椽子用,一批活,干下来,就是一笔收入。
   我和我一个在一家工厂工作的同学,还有他师傅,在院子里,挖大坑,支火炉,弄来铁模子。在八级老工人的指挥下,一起动手,烧起炭火,浇铸铜套。炉火熊熊燃烧,固体原料,化成金色液体,又冷却固体,再变成铜套。看着成品。我们的汗水,就变成了焊花。
   我学过焊工,我同学下料,我焊接,我二哥一起帮忙,几十张床,在焊花闪耀之间,一一焊好。
   平时,有空了,给乡下供销社送送货,给城里一些单位拉点土,只要能干,只要能挣钱,就干。有一次,我已经上了大学,到一家仓库去取货,仓库保管员,就是我在化肥厂的女同事,她看见我,很吃惊,问,你不是上大学了吗,咋还干这个?
   上大学,就不能干这个了吗?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干这活儿,不丢人。我这样想,却并没有直接怼她。只是笑笑,回答,没事儿,闲着不是闲着吗。
   那几年,我刚上初中的大妹妹,还有我还在上小学的二妹,放了学或者周末,假期,也一起出门,提着小挎篮,跑到机关大火煤渣堆里,或者,别人收集的煤堆里捡煤核。看见黑色的,没有烧透的煤核,如获至宝,一块,一块,捡起来,放进挎篮里,积少成多,好些时候,竟也能捡满两小挎篮。回到家,两个小脸上,黑乎乎的煤灰印,两只小手也黑乎乎的,我娘看见也心疼,赶紧让她俩洗脸洗手。两挎篮煤核,掺进新煤里烧,就能省不少煤。

共 1071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学艺术之所以能感人肺腑,就在于它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像一盏明灯,化解眼前的黑暗与迷茫,照亮我们的世界与人生。本篇散文用自身的经历向我们呈现了一段普通百姓的烟火人生,一个家族的奋斗史,一个时代的进程发展史。温良的家风于一个人的一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的。家是有爱的地方,只有爱才能碰撞出火花,滋养出生命的活力,如同阳光把爱给予禾苗,星星把光亮给了黑夜,才让这个世界充满期待。作者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的胸怀和善良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命运。从三湾巷到育英巷,是一个家庭的转折点,也是作者人生里程碑中的一个注脚。我们都是马有铁,一句话便了然,面对困境,不屈不挠,敢于向生活挑战。自己盖房,自己种菜,一面承受苦难,一面向往未来。最可贵的是一家人的和睦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让苦难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互相依赖,互相给予。从无房,到有房,从苦难到幸福美满,历经二十多年,靠的是一家人的努力,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拧。这篇散文不动声色地叙述,将心底的情感悄悄绽放,那是怀有感恩的,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岁月的馈赠,感恩生活的历练,更感动自己一生毫无遗憾地付出,彰显作者的胸怀,升华主题。这篇散文很适合当下家风宣传的主题,让每一个家庭幸福,便是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一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2-10-22 11:04:21
  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密不可分,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纯净无邪的心田里涂抹何种颜色,是由大人决定的,坚强的父母滋养永不言弃的儿女,善良的父母一定会教育出心怀仁爱的孩子,父母的点点滴滴就都是喂养孩子的精神食粮,决定着孩子的未来。这篇散文不但是作者自己本人的人生总结,更是一本教科书。读完此文,不由释然,轻舟大哥一生坎坷却阳光,这是与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关,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骨髓,感动。祝轻舟大哥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2 11:14:59
  谢谢清鸟,谢谢精彩的编者按语,你辛苦了。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2 11:16:41
  一个庭院,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家族史,一座小城普通老百姓的缩影。家族史,时代史。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0-22 18:16:28
  小时候的成长经历,造就一代人坚韧不屈,敢闯敢拼,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经历是财富,对于现代的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来说真是经典教材。
回复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2 18:33:27
  谢谢明月,那时经历,写出来,能有人有所触动,就好。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0-22 22:20:2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5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2-10-23 08:00:55
  三湾巷也好,育英巷也罢,不仅仅是一个升华,住房的升华,更是生活的升华,精神的升华。结婚需要住房,盖房子的画面温暖,邻居乡人亲戚相帮,这比马有铁好,他盖房子没人帮。我在乡下长大,哪家盖房子,其他家都要来帮忙的,就如红白喜事一样,所以我说《隐如尘烟》里把乡村冷漠过分夸大了。这个世界,爱才是主流。
   轻舟老哥的经历,我有切身体会,一个时代的人,无非是你长了几岁。你很幸运,生在书香之家,你父亲民国时期的师范生,他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教育你们兄妹是下了本钱的,因而,你们工作后用那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这让我突然想起我刚参加工作那会,也是每月35元工资,我父亲退休回家,我还补贴他300元呢,这是我很自豪的事,也是父亲引以为骄傲的事,他教育我也是下了本钱的。
   一家人恩恩爱爱,才是最幸福的事,轻舟老哥一家的每一个日子,充分说明了有爱的家庭真好。生活里的低谷又算得了什么呢?
   建议轻舟老哥:这篇文属于宏大叙事,应该多注意细节的描绘,有些地方显得罗列了,举个例子,譬如第四部分。
   一篇有生活气息的好文章,感染人。
回复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08:28:46
  谢谢老弟,白菜萝卜,各有所爱,行文写作,各有所限。老弟所言,真诚之言。篇幅所限,无法写更多的细节。很多细节,在其它文字里有所体现。再次谢谢k老弟
6 楼        文友:吴桐        2022-10-23 08:17:03
  看了结尾,不禁泪目。时过境迁,父母对孩子们的爱依旧挥之不去。那场景让我想起了《人世间》这部电视剧,也许经历过岁月洗礼的一个个大家庭大抵都是这样吧,一家人报团取暖,共同面对人生的所有风雨,风雨之下,再艰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无比幸福。育英巷36号,从无到有,到儿孙满堂,到天伦之乐,再到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在作者笔下感受到了对苦难生活的无比怀念与感恩。“祝你踏过千重浪,能留在爱人的身旁,等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
轩窗听雨,淡看似水流年。
回复6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08:30:49
  谢谢吴桐,你能有所感动,大概就是文字的ki力量。让我们共同享受文字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
7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0-23 08:32:46
  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兴旺历程。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平凡的,父亲的担当,母亲面对苦难的坚强和达观,还有一家人的慈悲心怀与家国情怀。我相信也是很多家庭的缩影。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艰难困苦是常有的事。当我们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苦难反而会给人一种内在的力量。从三湾巷到育英巷,是一个家庭的转折点,也是作者一路成长的鉴证。从中看到担当,也看到纯良,看到苦难,也看到坚韧和达观。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卑微如尘,却一心向阳,跌跌撞撞,依旧步履不停。从三细水长流的是人间烟火,轻舟大哥这篇佳作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人间烟火气。真正的好文章,是篇绝品文。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7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08:53:10
  谢谢小素心,人世间,六十多年,转瞬之间,变换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人的善良和忠厚。
8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0-23 10:14:02
  育英巷三十六号即便将来拆迁了,曾经在这里的幸福时光,也会永远存在家人们的心中。
   看大哥这篇文章,很多地方特别熟悉,可能是很多也曾出自我父母反复的念叨中,也可能是有一些也是我曾经历的,馒头加白糖是真好吃,我父亲骑车带着我和小妹去串门子,一拐弯,我顺着人家门前的小坡就滑下去,没有人害怕,只逗得大家都笑哈哈的。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和睦的大家庭,今天周日,也是到母亲家聚餐,大姐夫做饭,母亲打下手,我们这些上班干活的,进门就有饭吃,去北阳台的酒橱里翻出一瓶父亲存下的老酒。看大哥的文章,像自己的日子,真的是感慨万千。和谐家风的传承是一家人幸福最大的底气,祝福!
回复8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19:59:02
  谢谢平淡,我的文字能唤起你的回忆,说明文字对我们这样的人确实有打动灵魂的功效。你对你父亲的回忆,对你们家庭的和谐和睦相处的回忆,更令我心安。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家庭有差异,但是,人性的善良,家庭的和睦却有相同之处,我非常欣慰。再次致谢。
9 楼        文友:生米        2022-10-23 10:37:41
  育英巷三十六号!
   这哪是一篇文章啊,这完全就是一部电视剧,它印记着一家人在一起勤劳幸福的生活着,特别是爷爷带着孩子们去吃豆腐脑的那一幕,温暖而真切,很有画面感!
   都说家和万事兴,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灯,能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假!
   育英巷三十六号,是主人公成家立业的地方,这里承载着他们大家庭太多的幸福与温暖,同时,也有很多柴米油盐中的艰辛和不容易!
   几十年了,如今时代起了新的变化,城市扩大收缩农村住房,育英巷三十六号也许会要随着当前形势而打上句号,由此,在作者的心里就泛起了波澜,舍不得离开!
   育英巷三十六号房屋,是他的父母带着他们兄弟用很多汗水垒砌起来的,是他们温暖的家,也是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好住处,有太多的情感,也有太多的想念!
   几十年过去,如今父母亲也不在了,作者唯有以文字来进行记录,以表达和感恩他的父母,回忆他的父母,并抒发着他对育英巷的记忆和爱!
回复9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20:04:00
  谢谢生米,从这么多的留言,足可看出,你读的精心细致,而且,经过了认真的思辨,才能写出这么有独立见解又比较深入的文字。我相信,你一定有很好的文字功夫,也是一个好写手。很快,你就会在流年大展身手。再次表示感谢。
10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0-23 10:44:15
  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作者为我们呈递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从穷到富的,从无到有的发展史,感人肺腑,情感真挚,让人读了非常的感动,值得一读。
回复10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20:08:03
  谢谢越来越好,感谢您的认真阅读和留言,如果这篇文字您有所触动,我就觉得欣慰。爱文字的人对文字敏感,就是敏感文字对人性的表现。这一点,我们是相通的。再次表示感谢。
共 19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