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巢】育英巷三十六号(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巢】育英巷三十六号(征文·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43.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32发表时间:2022-10-22 10:01:10

【流年·巢】育英巷三十六号(征文·散文)
   我爹就像一棵大树,护佑着我们兄弟姊妹的成长。慢慢地,我们兄弟俩长大了,相继长成一棵棵雄赳赳的树,二十几岁,我二哥有了对象,需要结婚的时候,才发现,在三弯巷,我们居住的两间房,太狭窄了。
   两间西屋,一共二十多平米,除了爹娘,还有我二哥和我,两个妹妹。六口人,挤在这么狭窄的空间里,转身都困难。因此,我们弟兄俩,经常在外面“打游击”,夏天,给生产队看打麦场。秋天里,看庄稼,一看就是两三个月。冬天里,住过头牯屋,还住过仓库。
   我二哥要结婚,没房子,这是大难题。我爹愁肠莫解,蓦然之间,发现我家里的一张地契,是我老爷爷在东关外置买土地的一份契约,我爹大喜,有地方了。
   不过,民国时期的契约,契约上注明的那块地,早有人盖了房子,管辖那块地的生产队还承认吗?我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询问。没想到,生产队队长和会计,并没有计较时效问题,而是满怀善良之心,帮我爹解决难题。不但爽快承认,还答应另外凑一块地出来,让我们家盖房子。
   怎么凑呢,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住在东关外南头的我们的老本家三家人给凑。我老爷爷续了东关外李家的家谱,要按那个家族最低辈分算起。同样年龄的人,老三家,比我们高三辈。他们身为长辈,一家比一家老实本分,又加上本家后人的面子,也爽快答应。
   地面,就在东关外南头的荒地里,沙质地,地面高,不容易存水。
   有一次,我拿着那张粉红色的绢布,看见上面我老爷爷的名字,心里嘀咕着,老爷爷,真得感谢您,要不是您给我们留下这块地产,您的第四代后人,可能连个盖房子的地方都没有,哪有地方结婚?
   如同我爹说的,真得感谢生产队队长和会计,他们要是认死理,遵循不近人情的规矩,不给变通,我也毫无办法。没有他们的善良和运筹帷幄,这块地,也难以落实。
   更得感谢我们本家族三家长辈,有了他们的善良和大度,除了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我爹没有花一分钱,我们家就有了四分地,可以盖房子了。
   后来,又需要盖房子,扩展地面,才以低廉的价格,花了几百块钱。老三家,各自凑出一块地角,将我家房屋东头到育英路的一段地面,三分多地,买了下来。
   有了地,就开始筹措盖房子。我爹决定,现在住的两间房,一砖一瓦都不动。我们住的两间房子,和三叔住的一间房合用一架梁,隔堵墙,我们拆了,三叔一家就难以居住,再整修,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又要花费大功夫。这不是大哥该干的事儿。我爹的忠厚善良和大度,在这件事上,帮助他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敬佩的决定。
  
   二
   地面虽高,真要盖房子,还得垫土,抬高地基。土源,就在西面三四十米距离的环城河里。干涸的河床,裂得一道缝一道缝的黏土,垫在下面最好。
   人力,一家亲戚,叫了他们本家十几个人,每人一辆手推车,帮我们从环城河里推出来,除了管一顿饭,一车多少报酬,已经不记得了,反正,很低。很低的报酬,对于平常除了从生产队分点粮食,再没有其它收入的农民来说,大概已经有点奢侈了。憨厚的他们,几乎不计报酬,从深深的河床里,一锨一锨,将又黏又硬的黏土,吃力地装进手推车篓里,再顺着陡峭的斜坡,弓腰,蹬腿,一步一挪,艰难地从河底推上去,推到地块里,个个汗流浃背。
   我们弟兄俩,也各自推着一辆手推车,加入其中,一开始,不在行,很吃力,呼呼喘粗气,也推不上去,甚至翻车。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推上岸。毕竟,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有力气,给自家垫房基,吃点苦,也是应该的。慢慢适应了,就熟练了,还干得有模有样了。
   河床里的黏土,碱性重,为防碱性上升,还需要覆盖一层厚厚的沙质土。沙质土,我们没有再求别人,我们弟兄俩寻觅有沙质土的地方,只要能取土,各自拉着一辆架子车,装得满满的,拉回去。拉了多少车,多少天,早已忘记,没有忘记的,还是弓腰移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样子。
   那时候,普通穷老百姓盖房子,根本不敢全用烧砖,除了地面以上一米多,屋山墙的外面等其它地方,都得用土坯。脱土坯,也是自己干。脱坯,是技术活,正好,我姨兄弟大堂,是行家里手,在山西、甘肃,都给人家干过。其它的,就得靠我们弟兄俩了。
   我们将黏土,一车一车,拉进生产队的打麦场里,多少车,拉了多少天,也忘了,没有忘记的,是堆成小山一样的土堆。脱坯前,浇水泡,拉了多少车水,流了多少汗水,也忘了,没有忘记的,把小山一样的黏土堆,泡得湿透。然后,开始和泥。那个黏泥啊,是真黏,费老大劲,才翻动一锨,一锨一锨又一锨,都是汗滴黏土。和好以后,再装进大布兜里,提到大堂面前。
   大堂蹲在地上,双手一挖,挖出一大堆,丢进土坯模子框里,堆满了,捶踏实了,抹平表面,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往上提,提出来,一块长方形大土坯,就成了。一不小心,不是歪扭了,就是不平整,还得毁掉,重做。
   天气已经很热,干这么重的活,出汗,口渴了,咕咚,咕咚,一阵海喝,井拔凉水,真解渴。干了多少天,脱了多少块,忘记了,没有忘记的,我们家盖完房子,又盖了一间厨房,还剩下一些土坯,让我一个堂叔拉走,垒砌他自己的院墙了。
   最近,看电影《隐入尘烟》,里面的马有铁,给自家盖房,垫房基,打土坯,不由想起我们当年。穷人,穷则思变,要变,就得不惜力气,不怕吃苦。这么一想,我们虽然比马有铁吃苦少,但是,就根本意义而言,当年,我们也是马有铁。
   我不记得,我们弟兄俩当时有什么怨言,我们觉得,穷人的孩子这么做,理当如此。穷则思变,我们不干,谁干?当时,这是最朴素最贴近真实生活的道理。
   凑些旧木料,做檩条和椽子。房梁,似乎是我四叔帮忙倒腾指标买了几根。砖,是我姨父弄了指标买的。
   木工活,是有本生产队姓赵的弟兄俩完成的,他们跟我爹关系特别铁,除了管饭和材料,人工费没有花钱。盖房子,带工的,也是我爹的熟人,一个带工的,泥瓦匠,工钱,很低。打下手的,我们弟兄俩,还有几位本家人,亲戚。凑凑合合,就盖起来了。
   盖房子的时候,我们弟兄俩,白天得搬砖,掂泥,找东西,忙得不亦乐乎。晚上,看工地。白天忙,并快乐着。晚上,看着满天星斗,偷偷乐。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马上就要盖好了。很快,就要有真正属于自己崭新的婚房了。
   就像马有铁,望着满天星斗,憧憬新房子盖好以后的幸福生活,能不偷偷乐吗?
  
   三
   终于住进了新房。住进新宅园的感觉,就像住进了田园。
   住城里三弯巷的时候,一条弯弯的小巷里,前后左右,挨挨挤挤,都是民宅。走出小巷,更是房屋满眼。住在这里,我家房屋西面,就是环城河,河岸边,并排有两家,两家前后,也是菜地和庄稼地。我家房屋前面,是本家人种的菜园。
   春天里,菜苗长出来,柔嫩嫩,绿莹莹。夏天里,搭上菜架,油绿的黄瓜、鲜红的番茄,在绿叶间点缀。秋天里,白菜,萝卜,在菜垄上,一垄垄,整整齐齐,由幼苗慢慢长大。晚秋,白菜滚圆,胡萝卜,高擎尖细的叶茎,下面的根茎,粗而圆,白萝卜,大片的绿叶下面,也有淡绿色的根茎崭露头角。
   周围的树,杨树、柳树,还有一些果树,春天新叶长满,满树翠绿,夏天浓绿如荫,秋天,变戏法一样,由淡绿、黄绿,转为黄色。每一季,有每一季的韵律,每一季,都是一幅形色艳丽的油画,让人看不够。
   屋后,也有很多树,在树中间的空地里种庄稼。春天里,麦苗绿油油,夏天里,麦子金黄。秋庄稼的幼苗出来,孩子一般,疯长。一两个月工夫,就从幼小长到高壮,从翠绿变成了浓绿。周围的树木,也像屋前的树木一样,每一季节,都十分养眼。
   往西走,二三十米,就到了环城河边。那时,没有污染,河边垂柳依依,河里绿水澄明,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水里的鱼儿,在自由游弋。夏天里,长满绿荷,圆圆的,硕大的荷叶,拥挤着,一片片,遮盖着绿水。也不知哪一天,细长的荷花箭上,有了点点花骨朵,过些天,花骨朵,小姑娘一样,羞羞涩涩绽开,然后,又像大姑娘,自然大方地舒展,由娇媚到妩媚,都惹人怜爱。
   刚住进育英巷三十六号时,还有两年多,国家就要大改革了。因此,当时经济条件所限,盖五间房,一间厨房,已经让我爹做了大难。我家院落没有院墙,更没有院门,开放式。屋前就是路,沿着环城河东岸的小路,走过我家门前,方便快捷,所以,很多人图近,大大方方走过我家。我们也觉得合情合理,没有什么不对。
   我们也还是农民身份,对种地,对蔬菜庄稼,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再者说,那时,严苛的斗争,已经稍微缓和,我们又住在荒僻地域,附近就由我们的本家,憨厚老实,没有警惕性高的人监视,我们也不怕被人检举,自己种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那时,我已经到县化肥厂当了亦工亦农合同工。八小时之外,除了休息,还有大把的时间,就学着我们的本家,开始在我家屋前的空地里劳作,一铁锨,一铁锨,掘地,整平了,打成均匀的菜畦,撒种。一个星期左右,柔嫩的芽尖拱出地面,翠绿,婴儿一般,惹人喜爱。慢慢地,叶片长大,满地翠绿,绿毡一般铺展。夏天里,搭上架子,很快,黄瓜秧子,爬上架子,不久,爬满了,满架子油绿叶片。番茄,傍着架子,也很快长高。
   浇水也很方便。我一个本家,在河岸边支了一架水车,水车边,就是他家的地,一条渠沟,通到我家前面他家的菜地里,也就等于通到我家。没等我爹说话,我本家老爷爷就爽快地说,从前边挖一条沟浇水,让他弟兄俩去摇就中。
   这一说,浇水就方便多了。有时候,一周一次,有时候,一周两次,黄瓜熟了,一天一次。那时候,二十多岁,有的是力气。两个小时左右,就把地浇得湿透。
   院子里的小菜园,真解决了我家里吃菜的大问题。进入二月,小白菜、菠菜,一返青,很快就能吃了。春夏秋,三季,都种了不同季节的蔬菜,秋天里,还有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准备过冬用。搬过去好几年,一年四季,我家自产自用的蔬菜吃不完,东门里,我的叔叔婶子来了,或者有亲戚来了,还会让他们捎走些。一个小菜园,真给我们省了好大一笔钱。
   后来,我家西面的人家渐渐多起来,没法从环城河里用水车浇菜地了,就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三十米深的浅水井。平时饮用,轧水,浇地,都靠轧水,一下下地轧上来的水,含碱多,费时费力,水质也没有河水肥沃。蔬菜质量就打了折。
   再后来,生活改善了,家家都开始筑院墙,盖门楼,自成一统。邻里之间,家家开放,彼此通联,几步就从自己家走进了邻居家。走出家门,端着饭碗,凑在一起,边吃边聊,那份亲和亲近,随着社会发展慢慢减少了许多。
   也许旧诗文读多了,脑子里对小农经济田园生活有诗化的留恋,我还是怀念那几年田园式的农家生活。
  
   三
   马有铁很穷,却想让自己的媳妇跟他过上好日子,想着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努力改变。我爹,一个在民国时期就有中等师范学历的人;我和我哥,都是有些文化的青年,我们当然也想过好日子。过去,讲斗争,穷光荣,富卑贱。20世纪70年代末,眼看着,斗争狂飙也如同强弩之末,逐渐疲软。普通老百姓也会审时度势,只要形势稍微缓和。他们中有些人,就会运用自己的智慧,靠自己的劳动,努力创收,改变家里的生活。我那些穷得叮当响的本家长辈们,那么朴实,都能看到这一点,我们当然也能看到。
   一九七八年之后,除了种地,我和二哥,在家里支了一架打铁炉,他利用跟老铁匠学的本事,掌握火候,掌钳,我抡大锤。燃烧的炉火,炙烤着我们俩,浑身热气腾腾。我二哥小锤叮当,我轮大锤,敲下去,咚咚响,叮叮咚咚,二重奏,给我们弟兄俩伴奏。弟兄俩,配合默契,打铁扒钉,给人家盖房子连接和固定房梁、檩条、椽子用,一批活,干下来,就是一笔收入。
   我和我一个在一家工厂工作的同学,还有他师傅,在院子里,挖大坑,支火炉,弄来铁模子。在八级老工人的指挥下,一起动手,烧起炭火,浇铸铜套。炉火熊熊燃烧,固体原料,化成金色液体,又冷却固体,再变成铜套。看着成品。我们的汗水,就变成了焊花。
   我学过焊工,我同学下料,我焊接,我二哥一起帮忙,几十张床,在焊花闪耀之间,一一焊好。
   平时,有空了,给乡下供销社送送货,给城里一些单位拉点土,只要能干,只要能挣钱,就干。有一次,我已经上了大学,到一家仓库去取货,仓库保管员,就是我在化肥厂的女同事,她看见我,很吃惊,问,你不是上大学了吗,咋还干这个?
   上大学,就不能干这个了吗?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干这活儿,不丢人。我这样想,却并没有直接怼她。只是笑笑,回答,没事儿,闲着不是闲着吗。
   那几年,我刚上初中的大妹妹,还有我还在上小学的二妹,放了学或者周末,假期,也一起出门,提着小挎篮,跑到机关大火煤渣堆里,或者,别人收集的煤堆里捡煤核。看见黑色的,没有烧透的煤核,如获至宝,一块,一块,捡起来,放进挎篮里,积少成多,好些时候,竟也能捡满两小挎篮。回到家,两个小脸上,黑乎乎的煤灰印,两只小手也黑乎乎的,我娘看见也心疼,赶紧让她俩洗脸洗手。两挎篮煤核,掺进新煤里烧,就能省不少煤。

共 1071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学艺术之所以能感人肺腑,就在于它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像一盏明灯,化解眼前的黑暗与迷茫,照亮我们的世界与人生。本篇散文用自身的经历向我们呈现了一段普通百姓的烟火人生,一个家族的奋斗史,一个时代的进程发展史。温良的家风于一个人的一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的。家是有爱的地方,只有爱才能碰撞出火花,滋养出生命的活力,如同阳光把爱给予禾苗,星星把光亮给了黑夜,才让这个世界充满期待。作者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的胸怀和善良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命运。从三湾巷到育英巷,是一个家庭的转折点,也是作者人生里程碑中的一个注脚。我们都是马有铁,一句话便了然,面对困境,不屈不挠,敢于向生活挑战。自己盖房,自己种菜,一面承受苦难,一面向往未来。最可贵的是一家人的和睦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让苦难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互相依赖,互相给予。从无房,到有房,从苦难到幸福美满,历经二十多年,靠的是一家人的努力,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拧。这篇散文不动声色地叙述,将心底的情感悄悄绽放,那是怀有感恩的,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岁月的馈赠,感恩生活的历练,更感动自己一生毫无遗憾地付出,彰显作者的胸怀,升华主题。这篇散文很适合当下家风宣传的主题,让每一个家庭幸福,便是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一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0-23 16:34:08
  读完这篇大作,感触很深,一个人的成长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所以,原生家庭的教育,能使孩子受益一生。作者的父母,都是勤劳的人,撑着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很不容易,还能使一家人和睦相处。父母又是明事理的人,对待家人,对待外人都热情大方,特别是母亲,对待儿媳妇与女婿,比亲生的还亲。一个典型中国式大家庭,让人羡慕不已。
五十玫瑰
回复1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20:14:37
  谢谢玫瑰,您这么忙,还这么认真细致阅读,让我很感动。咱们流年家人,越来越亲密和谐,流年社团越来越好,雪妞功劳最大,其次就是你。写这么多留言,更证明你这流年老黄牛确实名副其实。你的文字越来越好,也源于咱们对文字的酷爱。这一爱好,让咱们共聚流年。再次表示感谢。
12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0-23 17:00:21
  读轻舟老师的这篇文,真有点《人世间》的感觉,不同的是,《人世间》聚焦城市底层人家,这篇文将目光投向乡村。一个家族几十年的奋斗史,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几十年变迁史的缩影。
   通读之下,才知轻舟老师居然从事过那么多职业,虽然辛苦劳累,但也养成了坚韧顽强乐观的品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回望,都是财富。最幸福最可贵的是,一家人和睦美满,同心同德,上至父母,下至儿孙,都善良智慧,通情达理,尤其是婆媳之间妯娌之间的相处模式,更加可圈可点,这是最好的家风传承。
   这篇文章是最好的人生阶段性总结,更是非常精彩的散文佳作。
闲云落雪
回复1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20:21:12
  谢谢落雪,一篇散文,哪能跟《人世间》相比,雕虫小技而已。咱们这些人,说到底这篇散文也许就有这么一点吧。你感触之深,大概也能在人性的善良和家庭的和睦上。,这是做人的底线。我想,你家庭一定也如此。再次表示感谢。,都是文字的业余爱好者。虽然是业余爱好,对读读书,写点儿自己的见闻,也会有一点打动人心的力量。
13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2-10-23 17:09:56
  从建设育英巷三十六号的家写到育英巷里的家被拆迁,看似一瞬间,仔细读来,却是一部家庭史。小时候穷,因家中男丁要结婚,没有地基的家里,父亲想尽办法争取;家中兄弟有了自己的家,父母也有了固定的住所,这时候父母慈爱,子女孝顺,父母把和和美美的一家人演绎到绝美;无论子女走多远,只要父母在,只要家里的庭院还在,心始终与家人在一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作者的这篇散文里,父母所做出的楷模,是值得后辈思考、效仿的。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1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20:28:27
  谢谢听雪,可以看出,你读得很认真细致。你说得对,看似一瞬间,要从在育英巷三十六号住下,到我父亲去世,四十年。四十年,一篇一万字的短散文,挂一漏万。短是短,写点儿,也是一个念想,咱们流年家人读了,有所感动。这是善良人性的必然,是文字爱好者的必然。我的子孙后代看了,是个可以流传下去的念想。再次表示感谢。
1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0-23 18:29:55
  泥土上的花朵,开得再美,也有凋零的时候;唯有心灵上绽放出来的花朵,永不凋谢,永远芬芳。人之善良,就是开在心里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心灵之花。读轻舟大哥的散文《育英巷三十六号》,我看到那朵心灵之花,摇曳在那个年代生产队长和会计、老本家三家人、作者的父亲和娘的心灵之上,也盛开在那个父母健康幸福快乐的年代之天空。
   因为善良,幸福和温暖相伴,家庭和谐和睦。上天说,你尽管善良,我自有安排。读轻舟大哥的文章也再次证明家和万事兴。轻舟大哥生活的家庭可谓中国式幸福家庭的典范。
   散文语言诗意有激情,情感真挚感人。一篇非常棒的生活美文。真好!
回复1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20:34:29
  谢谢米。g明月老弟,咱们年龄相差并不太远。我深深知道你对文字的热爱,你的善良和大度。这个年龄,还披挂上马,做了评论部长,并带头作表率。多么难能可贵啊。您的留言,有见地,动感情,文笔极好。绝对让老哥我佩服。再次对老弟表示深深的感谢。
回复1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20:35:34
  刚从济南回来,今天一天家里都有客人,迟复为歉。
15 楼        文友:康心        2022-10-23 18:45:34
  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勤劳善良的人总能养出优秀的儿女。家的幸福就是家人的快乐和安康。上贤下孝,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团结互爱的大家庭。朴实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最真的东西最能感动人心。读后获益非浅。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1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20:39:18
  谢谢康心,今天一天家里都有客人,迟复为歉。从你的留言,可以看出,你读得认真,也进行了深入思考。你对你的写作水平,已经相当好,你还年轻,只有努力,写出极好的文字,一定指日可待。
16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2-10-23 19:41:29
  从盖房子说起一气呵成。各种技能的学习到最后的一句凭本事吃饭;母慈子孝到最后的一句家和万事兴;太让人向往的和谐画面一次次出现在眼前。
   老人言: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就想弱弱的问作者一句:你们家上梁这么正的秘籍是不是该出部长篇小说了。期待中……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16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0-23 20:45:02
  谢谢疏影横斜,我本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还有si不到四个月,就是七十岁。想写,也很难了。你对我的期待让你失望了吧。笑话。从你的留言可以看出,你也是一个文字爱好者。你读得仔细,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这就很好。再次表示感谢。
17 楼        文友:欣月        2022-10-23 20:47:02
  这篇散文用朴素的笔墨,陈述了家里为哥哥建造婚房的一系列过程,从寻找地皮到一坯一椽,多少人参与 都是些什么人,非常详尽。建成的房子一年四季玉树环绕,浓荫洒落,田地菜园相依相伴,近河近水,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姿态,景色赏心悦目,无不透出一家人都欢喜之情。尤其,淳朴的民风民情,邻里之间的亲近,格外怀念。由此牵引出,在这育英巷三十六号 房里,作者与家人二十多年的生活缩影。在这里,有作者生活过的足迹,流汗流血的付出,更有每一位家庭成员为改善家庭生活辛勤的劳动与努力付出,尤其母亲的勤俭持家,忠厚善良 ,亲邻睦邻 ,都是值得称颂的。二十多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留下的是满满的温馨回忆。
静守流年,文字开花
18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0-23 22:57:50
  穷人,穷则思变,要变,就得不惜力气,不怕吃苦。《隐入尘烟》马有铁和贵英是西北农村的边缘人,辗转迁徙,某一天必须自己动手,垫房基,打土坯,建新房。他们吃苦更多,更受村人歧视和富人压榨,但就根本意义,来自赤贫农村的作者和我们中的大多数也算是曾经的马有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是勤谨而向上的幸运儿。运土,脱土坯,泡黏土堆,和泥,运砖,搬木料,木工活和盖房时,兄弟白天也打下手,晚上看工地,兄弟俩憧憬着住进新房的美好生活。打铁扒钉,浇铸铜套,送货拉土的零工与焊工,妹妹也捡煤核,捡玻璃碴子,拣麦穗……我爹厨艺好,最拿手的是炸酱面和油炸豆瓣酱。我娘是家庭和睦的定海神针,恪守妇道,孝敬公婆,偏疼儿媳妇。两个媳妇孝顺,几个女婿也如回家般自在。在这个大家庭里,书香之家的人文与道德规范,发扬光大。有西瓜豆瓣酱、甜面酱、酱豆菜度过漫长的冬季的苦中寻乐,也有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的时代新面貌下政历成为过去、人前人后的扬眉吐气,有育英街三十六号建房的细枝末节,也有三弯巷田园式民宅的四季之美和亦工亦农的田园生活,有一大家人围坐在一张小四方桌吃喝玩乐、有大清晨,骑自行车的爷爷载着四个孙辈去大街上,喝豆腐脑,吃烧饼或者油馍头的家巢和谐和睦,也有过期地契的认账与土地换让、引水浇园、送黄瓜、请团年、拜年节等互相帮扶的亲邻亲睦。一如轻舟大哥对佳作的自我定义和总结:一个庭院,就是一段人生经历,就是一段普通老百姓的家族史,也是一座小城的时代缩影。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19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5 11:20:17
  轻舟老兄的散文,我喜读,不为别的,就为那泥土气的芬芳和纪实性的史笔。通过一家人盖房的故事起笔,写尽了老百姓这几十年的烟火气,也记录了这些年来家庭、村庄和社会的历史变迁,小中见大,寓理于情,写得生动、流畅、细腻。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读到后来,我不禁一生感叹:我们都是马有铁!老百姓一辈子图个啥呀,不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追求比上辈子更好的幸福生活吗?这也应该是执政为民者的初心吧。
江凤鸣
共 19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