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情念外祖父(征稿·散文)

精品 【齐鲁】情念外祖父(征稿·散文)


作者:一鸣蝉 举人,43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61发表时间:2022-11-05 09:04:41

母亲是从邻县嫁过来的。两县之间,只隔着一条山脉。我们家在山这边,母亲的娘家在山那边。每次回娘家,母亲便要翻十几里山路。
   母亲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嫁过来的。据母亲说,当年与她一同嫁过来的,还有她们村子的另外几位姐妹。她们当年选择嫁过这边的同一原因,是因为那时是“大食堂”,那边的地多,人辛苦;这边的地少,人轻闲。随着后来食堂解散,她们就渐渐发觉,那边的日子过得丰足,这边的日子过得清苦。
   我们家兄弟多,母亲养育我们时,日子一直过得很艰难,没少接受过她娘家的接济。母亲的娘家有两个兄弟,但只有爹,没有娘。打我记事时起,就没见过外祖母的。想是在我生下来之前,外祖母就已经走了。但从来没人跟我提起。在我孩时的印象里,从来就没有外祖母这个概念。外祖父一直单身。
   外祖父个子高,一米七几的个儿,在那个年代,也算得上够高大的了。但外祖父成份不好,是地主。为这事,母亲总觉得矮人一等。乃至于有时候我们在外面与人家孩子斗嘴,被那“不懂事”的孩子骂一声“地主崽子”时,母亲就很生气地对我们说:“以后再有人骂你们‘地主崽子’,你们就说你们是朋志的孩子。”朋志,父亲的名字。父亲的成份是贫农。
   两县邻近,邻县的事,便常常会传到我们这边。据说,外祖父人缘好,很少遭受过批斗。但有时候运动来了,便也要配合游行的队伍“游街示众”。有时候,当游行的队伍经过我们村子时,就看到外祖父戴着纸糊的高帽,夹在游行的队伍里。母亲见了,便远远地躲开,或钻进屋子里,久久不愿出来。有时候一个人在屋子里嘀咕:“一辈子积积攒攒的,却攒下个地主。”
   据母亲说,外祖父一直很俭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所以才积攒下那份家业。但对于这些,外祖父从来不愿提起。就像偶尔有人提起他当年因赌博把整个家业输掉了近一半时,他也只跟他的儿女们说一句:“若不是当年把那些家业输了,我现在就成了更大的地主。”
   听起来,他似乎没有任何遗憾,倒有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感慨。他的克勤和克俭,似乎也只是一种惯性。他从来不觉得亏了自己。他的这种近乎刻板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刻在我孩时的印象里。
   在我孩时的印象里,外祖父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儿女们都已成家,外祖母也已不在。他一个人单过着,一个人养活自己,也不用操心谁。在那个挣工分的年代,他一个一等一的壮劳力,一年挣下的工分,扣除了口粮款以后,每年都有百数块的结余。这跟当时一些拖儿带女的人家比起来,也足见丰盈了。日子自然过得比别人宽松。但他却一直紧紧巴巴地过。年终结算后的进账,有时候队上拿不出现金,便让那欠账的人家抵着,有时候队上杀了年猪,便多分些肉给他。分得的肉,他便都熏了腊肉。而熏制的腊肉,他也只等到家中来了客人时才舍得吃,平常时是不舍得吃的。所以往往会吃到来年以后。
   小时候,每当母亲回娘家,我便总乐意跟了去。因为到了那里,我就能吃上外祖父的隔年腊肉,还有油煎豆腐和丸子。哪怕是盛夏的五、六月,哪怕是初秋的七、八月,都能吃上。尽管有时候贮存得太久,那年味渐渐地变了味,但那都是我在家时吃不上的。我们家兄妹多,过年时熏的腊肉,往往吃到过完年也就没了。最迟,也就留着开了秧元。但外祖父家,是常有的。
   我们家全是孩子,就父母两个壮劳力,人多劳少,那些年,分得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便挑担箩筐,去外祖父家。而外祖父家总有盈余,每次父亲去,都能从那里挑回一担稻子。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荒。
   最让我难忘的,是每年春节时,跟着父亲、母亲去外祖父家拜年。外祖父见了我们,便总会打开一个旧布包,然后从旧布包里,给我们每人掏出两毛钱来。这或许就是今天说的“压岁钱”、或者“利是”“红包”啥的。但那时是绝少有人家拿得出钱的。两毛钱不多,但在那时,也能买上二十颗糖果、或十盒火柴。我接了那钱,便总是很小心地折叠好,然后揣在兜里,一年半载的舍不得用,既不买吃的,也不买玩的。我那时已经上学,直到看上了心爱的连环画,我才掏了钱买下来。那时候的一本连环画,几分几毛钱就能买下。母亲说,我这一点很像外祖父,几毛钱都能用上大半年的。
   母亲说,其实外祖父有钱,他一个人挣工分,一个人吃,挣来的工分扣除他一个人口粮款,每年都会有结余。但他每年从队上分得的进账,他从来舍不得拿来用。真不知道他想把那些钱攒下来做什么。现在又不兴买卖田地了,难道他还想再攒下钱买些田地不成。谁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也没有人去向他打听。旁人不便打听,儿女们也不便打听。谁要是去打听,还不以为是盯上了他的钱呢。他依然那样不声不响地过日子,风不惊浪不起的。似乎什么都不曾想过,又似乎什么都想得很清楚。
   忽然有一天,他被市医院检查出患有癌症。医生对他说,他需要去省医院做个切除手术,市医院没有那设备。但他听了却摇摇头,坚决不愿去。儿女们一再劝他,他却说,他都活了这么大岁数了,人终究有一天是要去的,就没必要去花那个冤枉钱了,更何况,谁都说那病治不了的。
   儿女们听了,便只得陪着他痛心一回。而他,却仍像平常一样,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没有过份的焦虑,也没有过份的惋惜。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熬了一年多,终于熬不住了。临终的那一天,他把儿女们叫到床前,然后抖抖索索的……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布包来。他把布包递到儿女们跟前,对儿女们说:“这里是两百块钱,这是我这些年做工分挣下的……这些钱帮不了你们什么,你们就用这些钱……把我的后事办了吧。”儿女们听了,忽然就号啕大哭起来。
   村里来围观的人们,也跟着纷纷落下泪来。

共 22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很有年代感,而外祖父作为那个时期的老人,也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作者打记事起就没有见过外祖母,所以从来就没有外祖母这个概念。外祖父一直单身,因为地主成份的身份,影响了家庭及其其它成员。当然,这不是外祖父的错,那只是一些时代原因造成的。外祖父比之其它人家有家业,但是很节俭,依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在那个挣工分的年代,外祖父身强力壮,工分挣得多,又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日子自然过得比别人宽松。可是,外祖父依然收紧裤腰带生活,但他不吝啬,有客人来乐意拿出腊肉招待他们。逢年过节时,外祖父都会拿出压岁钱给孩子们。外祖父一生都是过得很明白的人,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依然舍不得花冤枉钱,而且还将自家的后事安排妥当不给后人添麻烦增负担。一个普普通通的题材一个普普通通的外祖父,在作者游刃有余的浑厚笔墨下,雕琢得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外祖父代表了那个年代很多老人的形象,他们都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对待儿女子孙又不惜付出。一篇意味深长的佳作,触动人心令人回味悠长,编辑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0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2-11-05 09:09:00
  与作者相反,打小编记事起,我就没有外祖父的印象,因为外祖父在母亲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记忆中的外祖母,也是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小时候每次去她那里,都会给我三五角不等的零花钱给我们。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22-11-05 09:11:14
  因为与作者是同时代的人,这篇文章,也深深勾起了小编对儿时记忆的再回首。作者用隽永的文笔追忆外祖父,是对外祖父的悼念和思念,他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3 楼        文友:成敏        2022-11-05 12:42:29
  语言流畅,文笔精炼,可见作者的技巧深厚,推荐阅读,感谢赐稿,问好遥握!
4 楼        文友:秦雨阳        2022-11-05 23:05:07
  这是一篇很有历史厚重感的散文,外祖父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老人,他身上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等等。外祖父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特征,一个民族的品质。外祖父的好,亲人们会牢记一辈子的。一篇情感饱满的佳作,学习了。点赞!
文学是讲实话道实情的学问,用最美文字表达心声。
5 楼        文友:双宿双飞        2022-11-06 14:30:13
  那个年代虽没经历过,却可以借文章想象人们生活的不容易。谢谢,拜读了。
我的田园,我的爱人!
6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22-11-06 21:20:09
  想起了我的外公外婆!问好老师!
7 楼        文友:立文早页        2022-11-06 22:12:11
  朴实无华的外祖父,朴实动人的文字。
平生无别好,音乐与文字。努力一份苦,过后一份甜。
8 楼        文友:秦雨阳        2022-11-07 17:39:06
  昨天,本想再跟评,因为忙没顾上。文中外祖父是一真正劳动人民中的地主,从省吃俭用中拥有了一块土地。想起我的外祖父,靠勤劳从租“滩地”起步,成为拥有土地不愁吃喝的中农。要再等几年,没准头上也是有一顶地主或富农的帽子。租滩地三年,逢黄河缺水季,滩地扩大,丰收三年。出租人见到收成好,最后执意收回租地,偏又遇丰水期,滩地全无,颗粒不收。村里也有土地拥有者,没有劳力只能靠卖地度日,解放后成份划为贫农。这是社会发展所决定的,地主中有劳动者,贫农里也有非劳动者。勤劳朴实才是人应有的本分。马后炮跟评,献丑。
文学是讲实话道实情的学问,用最美文字表达心声。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