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随笔)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35发表时间:2022-11-30 09:57:30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公元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湖南长沙府湘乡县白杨坪人,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后来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咸丰四年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攻占安庆,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他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主张对外坚守“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荣誉评定: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特长:敦品厉行、谋勇兼具。
   最得意的事: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
   遗产:《曾文正公全集》
   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实质上,他们斗争的真正动机是出于“义愤”,即要捍卫孔孟之道,建立尧舜之邦,实现平生理想。在大清国看来,他们都是忠臣,是栋梁,是“中兴名臣”,但他们对大清国是有隔阂的,因为在那个时代满人与汉人之间不可能平等相处。
  
   他们是当时的忠臣,而在封建时代,忠君与爱国是同义语。你不能指责他们顽固,也不能指责他们反动,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符合当时的道德与文化体系的,也是完全符合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与价值观念的,谁也没有资格指责他们。
   --编者题记
  
   诤谏之臣:为权贵侧目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仕途上的发展几乎可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但也由于他的年轻气盛,招致了朝中权贵的侧目。
   结识穆彰阿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如果把曾国藩比作“千里马”的话,那穆彰阿便是“伯乐”。穆彰阿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权势显赫一时,“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复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真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门生故吏遍于朝廷内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当时号曰“穆党”。曾国藩会考中试,主考官就是穆彰阿,二人遂有师生之谊。穆赏识曾的才干,曾对穆也非常恭敬,时相往来,穆很关照他。
   晚上,穆向曾询问皇上召见情况,曾国藩说:“我在那里等了半天,也未见人来传呼,只好回来。”穆又问:“汝见壁间所悬字幅否?”见曾答不上来,穆怅然说:“机缘可惜。”曾国藩很乖巧,立即起身,向穆倒地一拜,说:“愚生不才,求恩师指点。”穆思索半天,召来仆人说:“赶快将四百两银子送给某内监,嘱其将某处壁间字秉烛代录,此金作为报酬。”太监将壁上的历朝圣训抄录出来,曾国藩连夜细读,背得滚瓜烂熟。次日圣上召见,奏对称旨,龙心大悦。皇帝对穆说:“汝说曾某遇事留心,我试了一下,确实如此。”从此,曾国藩青云直上。1847年即超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849年又升授礼部右侍郎,并在四年之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由“寒门”儒生,骤升二品京官的高位,升迁如此之快,连他自己都觉意外。他写信对他祖父说:“孙荷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升擢不次惶悚实深。”又不无得意地对他弟弟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近年中进士而得内阁学士者,惟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以及余三人”。曾国藩对穆彰阿更是感恩戴德,他深有体会地说:个人想要做点事,除了机遇之外,还要有贵人相助。”
   过了两年,曾国藩升授礼部右侍郎。左右侍郎与尚书同为一部负责官员,曾国藩对朝廷正式负有实际责任了。他在家书中说:“从前阁学虽兼部堂衔,实与部务毫不相干。今既为部堂,则事务较繁,每日须至署办事……几乎刻无暇晷。”从此,曾国藩正式参议朝政大事,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
   诤谏之臣
   1850年初,道光帝病逝,咸丰帝即位。即位后,他就道光遗命四条中“无庸郊配,无庸庙”二条交臣工详议。曾国藩陈《遵议大礼疏》,咸丰帝批示“颇有是处”,并于宫中召见他。曾国藩详细对策,颇得咸丰嘉许。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非常震怒,四处调兵,打算把太平天国革命扼杀在摇篮里。但由于将帅失和,清军一触即溃。曾国藩上了一折,指出国家有两大病患,一是国用不足,二是兵伍不精,他建议裁汰5万绿营兵,以裕国用。奏折送上去后咸丰帝批示“知道了”,曾国藩不明白咸丰到底同意与否。4月26日,曾国藩以诤谏之臣的姿态再上一疏,措辞直指咸丰皇帝,指出咸丰有三弊,一是苛于小节,疏于大计;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年轻的咸丰阅后大叫“狂悖!”,“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只是因为军机大臣祁藻和曾国藩的会试座师季芝昌为之苦苦求情说:“此门生素有愚直,惟皇上幸而赦之。”于是咸丰忙道:“曾国藩条陈一折,意在陈善责难,预防流弊,虽迂腐欠通,意尚可取,今若治罪于他,反招致朝臣议论。”于是,仍优诏褒答。由于曾国藩“好直谏议事”,所以遭到权贵的侧目,处境孤立,“诸公贵人见之或引避至不与同席”。
   经历了这件事,使曾国藩颇感前途渺茫。从此以后,曾国藩也锋芒锐减,再不敢在奏折中指责皇帝,对其大政方针表示不满了。一个月后他在一本奏折中说:“臣材本疏庸,识尤浅陋,无朱云之廉正,徒学其狂,乏汲黯之忠诚,但师其憨。”颇有忏悔之意。
   1852年7月,曾国藩被任命为江西乡试正考官。他于8月9日出京,9月7日行抵安徽太和县境内小池驿,得知母亲江氏去世的讣闻。遂取道黄梅至九江,随后溯长江西上至武昌,因太平军攻打长沙,曾国藩经岳州,取道湘阴、宁乡,于10月6日抵家,从而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乡居生活。
   再度出山:凭湘军起家
   要说曾国藩真正的作为,还得从创建湘军后算起。曾氏在有了湘军这张“王牌”以后,才开创了新的势力范围;湘军的建立以及后来的崛起,也为曾国藩的伟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组建湘军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起义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湖北,势如破竹,顺长江而下,攻占江西、安徽、江苏。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占南京,随即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农民革命政权。
   然而此时清朝的主要军队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已衰败不堪。清政府先后调集大批军队前往广西、湖南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结果纷纷溃败。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一片慌乱,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起用地方地主武装力量来协助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时,清政府便令两湖督抚劝谕地方士绅兴办团练。此时,曾国藩因其母病逝,在原籍守制。这年10月,曾国藩接到咸丰帝的上谕,要求其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协助张亮基“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曾国藩随即启程赶赴长沙,着手筹办团练武装。
   曾国藩认为集中训练一支精锐部队是当务之急。但咸丰帝并没有让他募勇练兵,建立军队。为此,他在“团练”二字上大做文章,把本来并无二致的一个名词,“谬加区别”,一分为二,一则称“团”,一则称“练”,反复强调“重在团,不重在练”。他说:“团即保甲之法,清查户口,不许容留匪人,一言尽之矣;练则制械选丁,请师造旗,为费较多。”团练大臣曾国藩打着办团练的旗号另搞一套,志不在团练,而在建军。
   曾国藩变世兵制为招募制。清代的八旗兵是父子兄弟相承袭的世兵制,绿营也常常将子弟作为随军余丁,一起习武,待有余缺,即以子代父,以弟代兄。而湘军则实行勇由将招的招募制。
   曾国藩反复强调要在原籍招募兵丁,他看重的是地缘和血缘关系。遇有社会变乱,便以“保卫桑梓”“守望相助”相号召,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一种向心力,被束缚的农民就成为最天然最合适的兵员材料。曾国藩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极力主张在原籍招募兵丁,即使后来出省作战,也仍然由统兵将官回籍招募。
   一支军队从组建到具有较大的战斗力,总是需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此外,还需要有严格的军规军纪。曾国藩是深知这些建军要素的,他针对绿营人心涣散、军纪松弛、军法虚设的局面,亲手制订了一整套营规和营制,以便于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强化宗法关系相表里。
   曾国藩在湘军成立之初,提出要“辅之以训练勤”,改变八旗兵、绿营兵缺乏训练、无胆技、一触即溃的弊病。因此,他特别强调军队训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练一人收一人的益处,练一月收一月的效果”。曾国藩为了把湘军训练成为一支劲旅,是不吝花费心血的。曾国藩把湘军的训练分为训教与操练两种,而以训教为根本,特别注重思想性的教育。
   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曾国藩终于搞起一支在技术与装备上大大超过太平军的内河水师。从此,曾国藩有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并形成了自己的军事集团。以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为首的军事帅才在湖南、江西、浙江等一带互相呼应,开创了新的势力范围。曾国藩也从此令人刮目相看。
   首战失利
   1854年2月12日,太平军西征军在湖北黄州大获全胜,烧毁清军兵营11座,曾国藩的会试座师、湖广总督吴文熔投水而死。咸丰帝得报,急令曾国藩统带炮船兵勇,顺江而下,直达武汉。2月25日,曾国藩率湘军水陆兵弁17000余人,浩浩荡荡,挥师北上。临行之前曾国藩发布了《讨粤匪檄》的檄文,对太平天国革命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号召地主阶级和一切反动势力保卫“圣道”,一同镇压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
   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随即开始了西征。西征军在再度攻克汉口、汉阳后,分军进攻湖南。1854年2月27日占领岳州,连下湘阴、靖港、宁乡,形成长驱直入的形势,前锋距湖南省城长沙仅有六七十里,长沙城内一片慌乱。曾国藩派塔齐布、周凤山、杨载福分率水陆湘军沿湘江北上迎击。太平军见湘军来势汹汹,便退出岳州,撤往湖北。后遇自汉阳西上的林绍璋部援军,两军会合后再次南下,杀向湖南。湘军占领岳州后,塔齐布、周凤山乘势进占湖北通城。4月4日,王鑫部与太平军交战于羊楼司,大败,逃回岳州。4月7日,太平军攻城,王鑫缒城而出,曾国藩率部退守长沙。太平军乘胜追击,占岳州、靖港、宁乡,前锋攻克湘潭,形成对长沙的钳形攻势。
   曾国藩虽然吃了败仗,但湘军主力并没有受损。为了冲破包围,曾国藩于25日先派塔齐布率陆军对湘潭太平军猛攻,随后又派褚汝航、彭玉麟、杨载福率水师五营驰援。湘军水师凭借船炮的优势,冲溃由民船组成的太平军水营,经过7天激战,攻陷湘潭。军另一路由曾国藩率领,于28日攻打靖港。由于太平军炮轰舟逼,又遇西南风发,水流过急,
   湘军战船不能停泊,中炮起火,四处逃窜,五营水兵尽遭歼灭。陆军见状也夺浮桥纷纷溃逃。曾国藩执剑督阵,并树令旗于岸边,上书“过旗者斩”,士卒皆绕旗狂奔。曾国藩过去曾多次讥笑清朝绿营兵不能打仗,现在看到自己训练的湘军也一败涂地,感到无脸见江东父老,一气之下,跳入江中,想一死了之,幸好被随员救起逃回长沙。

共 20019 字 5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叙述晚清历史人物曾国藩,认为他是中兴第一名臣,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引领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始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文中详实地叙述曾国藩的从政经历,感悟虽然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首要人物,但是他随后所引领的洋务运动和发展国防造船工业,在促进中国国防近代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不可抹杀的。内涵厚重的随笔,评价历史人物曾国藩的功过,有着深刻的感悟。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11-30 09:58:40
  叙述晚清历史人物曾国藩,文中详实地叙述曾国藩的从政经历,认为他是中兴第一名臣,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引领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始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惠风        2022-12-01 09:48:15
  封困在家,正好有时间读历史,写史书!
两袖清风存正气 一间陋室透书香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