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随笔)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61发表时间:2022-11-30 09:57:30


   当然,1840年的鸦片战争与以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即使僧格林沁的精锐马队,也抵挡不了英法联军的枪炮,这些事实不能不给曾国藩留下深刻的经验教训。这些是促使曾国藩要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的根本原因。曾国藩畏于太平军的强大攻击力,不得不使他把目光投向了“威力无比”的洋枪洋炮,中国学习西方,师夷长技的运动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洋务运动趋向高潮,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就是曾国藩。
   设立安庆军械所
   1858年曾国藩复出以后,为解决军需在江西便建立了药枪炮等局。但随着剿灭太平天国革命的逐步深入,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平息,使曾国藩对所面临的“内忧外患,至今已极”的形势认识更加深刻。只有寻求“自强”、“求富”的方法,才是摆脱清王朝岌岌可危的出路。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但从长远考虑,不应在目前的现状上放松警惕。他常与幕僚谈起自强之法:讲求自强的基本要务,一是革新政治;二是寻求人才。而目下最为急迫的下手工作,就是学会西洋制造船炮的技术。一旦我们学会了船炮的制造,那么无论是与洋人和平相处或相互对敌,我们都可有所倚恃。否则,我们与洋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因此,在安庆军械所建立伊始,曾国藩便决定以全力去制造轮船火器。当他听说无锡有两位奇才--徐寿、华蘅芳时,便请江苏巡抚薛焕四处访求。1861年12月,薛焕将徐寿、华蘅芳送至安庆大营。曾国藩曾对洋人独揽制造机器的技术、权力很是不满,一直图谋思考良策以抵制他们。于是令徐寿在安庆创建机器局。徐寿、华蘅芳的到来,标志着安庆军械所的事业开始了一个新篇章。
   1862年7月,在曾国藩大力支持之下,幕客华蘅芳、徐寿等居然造成一部轮船发动机。曾国藩大表满意,他在日记里充分地流露出来:“洋人的智巧奇技,到底被我们中国人学会了。从此以后,洋人再没有可向中国夸耀的东西了。”然而,事实并不像他意料中那么简单。从一部略具雏形的发动机到一艘可以行驶水上的完整轮船,中间还有一大段距离。后来,华蘅芳等虽然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却迟迟无法拼凑成一艘完整可用的轮船。他才知道自己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
   蒸汽机试制成功以后,徐寿、华蘅芳便开始着手试制中国第一艘火木轮船。中国的木造船业,一直名列世界前茅,至清代,造船工场的规模和技术均很发达,这为试造轮船提供了技术条件和技术工人。试制轮船过程中,华蘅芳负责数据的计算与核算,徐寿负责制机。在吴嘉廉、龚云棠、徐建寅等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于同治元年(1862)春季,连续用了4个月的时间,造成了轮船模型,至是年底终于制成一艘长约二丈八九尺的小火轮。安庆军械所在成立不足4年的时间里,凭借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制造火器弹药,尤为可贵的是创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它标志着中国进入制造机器的新时期。因此,它可称作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始,也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标志。
   第一艘铁火轮
   1864年,徐寿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放大试制火轮船的工作。天京攻克以后,安庆军械所随曾国藩大营迁到天京,改名为金陵机器制造局。
   造船工作屡试屡败,正当万般焦急的时候,华蘅芳等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几年前在上海认识的广东人容闳。容闳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不但精通英语,具有丰富的西洋学识,难得的是他具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亟思以其所学,为祖国效力。
   于是华蘅芳等共向曾国藩进言,请求容闳前来,认为由他主持设立机器厂,于造船制器工作的推行,必然大有帮助。曾国藩马上让最早与容闳相识的张世贵与李善兰,写信速邀容闳到安庆来。容闳来到安庆,和曾国藩见过两次面,曾国藩认为这个青年干练可靠,立即委派他赴美采购“制造机器的机器”,计划将来设立一座机器总厂,由此而衍生各种军火器械的制造分厂。曾国藩奏准赏给容闳五品军功头衔,并交付采购机器的价银6万8千两。足见曾国藩对容闳的信赖和期许之深。
   容闳赴美之后,安庆的造船试验工作仍照常进行。到了同治二年十二月,终于装配完成了中国造船史上第一艘火轮船。距离上年发动机的制成,已经过了1年又5个月。这艘船的体积很小,船身仅长约二丈八九尺(9米多),时速只有二十五六华里。
   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车之后,再度燃起了希望的火花,认为从此中国可以拥有真正的自造火轮船了。他为这艘“模型式”的小轮船命名为“黄鹄”号,意思是中国此后将“一飞冲天”,不必再雌伏在列强的脚底下了。
   他计划照这艘船的式样,加以放大,并大规模制造。可是后来发现:要造成与洋船并驾齐驱的真正现代轮船,技术上仍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中国当时实在没有足够的财力,供作反复试验的经费;在时间上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后来安庆造船所并没有实施扩大制造的计划,连那艘已经造就的“黄鹄”号也不知所终。这次造船最后证明仍是失败了。
   失败并没有沮丧曾国藩力图振作的意志。相反,从失败的经验中,他更看清了中国自造轮船军火的重要性。惟有中国自身具有这种能力,才能摆脱外国的挟制,达到自立自强的境地。他一方面翼图采购机器,一方面也在寻找其他的机会,获取生产轮船军火的能力。
   1865年,一个新的机会来了。李鸿章在上海购得英人铁厂一座,其中设备以造船机器为主,附带也有制造各种军火枪炮的机器。
   对于学习西洋造船制器,李鸿章的热心,犹在老师曾国藩之上。得了这座铁厂之后,立即命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将原先已经设立的两所军火局归并入内,扩大制造的范围和规模。曾国藩得到报告,很是高兴,表示全力支持。不久,容闳自美国采购回国的机器一百多种,悉数运抵上海,曾国藩全数批交“江南制造总局”使用。虽然厂中有的是造船机器,但由于经费及技术的限制,起初只能从事枪炮军火的制造,结果成绩很好,产品与西洋不相上下。受到这一鼓舞,曾国藩、李鸿章于是决心更进一步,兼造轮船。
   1867年4月,曾国藩准年拨江海关洋税一成约20万两,专供造船之用。一面加聘洋人工程师及工匠,指导华工制造技能,一面责成局内委员,朝夕讨论研究,编译图书,谋求制造技术的改进。同治七年(1868)七月,第一艘局造轮船完工,费银8万两,载重300余吨,逆水时速70华里顺水时速120华里。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成功的第一艘真正近代火轮船。
   曾国藩亲自登轮,在长江中试航一遭,感到非常满意,命名为“恬吉”号。于是向清廷奏报造船及试航经过。清廷至为兴奋,降谕对曾国藩嘉奖备至。这一艘船是将轮机露出水面的明轮,从第二号开始,便改造暗轮。轮机、汽炉、船身及船上一切配备,完全由中国员工按图制作,外国工匠仅处于咨询顾问的地位而已。这所造船厂直到民国时代,仍在中国海军的修造及维护舰艇工作上,担任着重要的任务。
   曾国藩又采纳容闳的建议在制造局之下附设一兵工学堂,招收中国青年入学,学习机械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各种工程师人才。局中另设“翻译学馆”专译有关制造机械船炮的西书。译书的方式,多数是由局中所聘西洋人口述,然后由精通绘图和算学的华蘅芳、徐寿等加以笔录。译成的书,即交局中印刷所大量刊印,应各方需索,广为散布。
   同治末年,已译成书籍数十种,至光绪末年,则多达170余种。翻译的范围,也由制器船炮扩及各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至军事、医药等书。国内各地对西学开始有所了解,大多数都是通过江南制造局所译西书而获得的。而这一点知识的种子,不能不说是曾国藩等人所播下的。
   曾国藩等人倡导并掀起的洋务运动,使闭关自守的中国看到了自身以外的世界,打开了向西方学习之门。这种开放性的措施,为借鉴、汲取西方先进的文化以及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自翦羽翼:惧势强之累
   在封建官场中混了几十年的曾国藩,对于清政府赐给他高官显爵自然感激涕零。但他懂得功名太盛,权势过大,特别是拥有统率12万湘军的大权,必然会遭到清廷的疑忌,同僚的嫉妒。曾国藩于是毅然决定把这支军队大量裁撤,以自削兵权的办法解除清政府的疑虑,保持已得的名位。
   裁撤湘军
   1864年,天京攻破,曾国藩让官文列于提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是裁撤湘军,留存淮军。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如裁湘军,则手中不操锋刃,他想出了一个裁湘军留淮军的策略,可知曾国藩心计之深。
   自湘军兵抵金陵起,曾国藩心理反应日趋于紧张忧惧。盖攻拔金陵,为全部战局首功,得失之间,关系成败荣辱。此时湘军声誉日隆,曾国藩亦勋威冠时。他小心翼翼,谨慎矜持,丝毫不敢懈怠,尤不敢稍见骄满之色,当可以“保泰持盈”四字形容曾国藩意趣。见他时时告诫诸弟,已充分流露忧谗畏讥之心情。
   湘军主力屯兵金陵外围,正是建立勋功良机,而曾国藩则惴惴不能自安。金陵方在进兵之始,而曾国藩竟已回思退路。即在同治元年秋冬,湘军方攻雨花台进逼金陵之际,曾国藩已作辞职准备。于十二月函商曾国荃,将钦差大臣及两江总督一概辞让,经曾国荃复书反对,始暂打消辞意。最后仍决改于两者之中辞却一席,乃于同治二年四月奏陈朝廷,旨在表明不敢贪恋权位之意。
   曾国荃在功名事业渐臻全盛的时候,犹还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心念,这与曾国藩的忧谗畏讥,时惧盈满的想法,恰成强烈的对比。所以曾国藩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要他时时以此为戒,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切实履践。他在一开始就有这种戒惧心情了。他在家书中写道若能从此事机日顺,四海销兵不用,吾引退而长终山林,不复出而与闻政事,则公私之幸也。
   他在削平太平天国之乱,湘军声威达于极盛之时,毅然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理由,奏请裁湘军归乡里,表示无挟军权自重的态度。至于湘军之遣散,实远在攻克金陵之前,曾国藩兄弟原即有所商讨,而非曾国藩个人之最先主张。
   裁军启念之机,是在金陵合围之后胜利在望,此时已可开始思考善后问题。曾国藩在致曾国荃信中,确已透露,曾国藩则表示速裁全裁,与当时郁愤之心情有关,在曾国藩家书中皆可察见二人裁军意图与构想。曾国藩毅然裁撤湘军,实际上是完全为应付那群反湘军派而起的。同治初年,曾国藩致李鸿章书:“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
   在裁军上,曾国藩的计谋手法,自是超人一等。在战事尚未结束之前,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已筹到500万两。钱筹好了,战事一告结束,便即宣告裁兵。
   曾国藩不会一次裁光。大概裁去二分之一,约3万人左右,剩下来的还有3万人。这3万人,一部分由曾国荃统率,一部分由左宗棠带往西北去了,一部分水师由黄翼升统之。其他中下级军官,转入淮军去了。实际上并未大裁特裁,清廷如果逼得太急了,曾国藩的手下有的是兵,要蛮干,大家蛮干,要曾国藩做年羹尧,他是不干的。
   从另一角度看,曾国藩是一个通读经史之人,他素抱“花未全开月未圆”主义,万事不要做到尽头,适可而止。
   他知道人间随时随地,有乘有除;他敬佩屠羊说是一个功高而不争功的人,可谓读庄子有得。“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也指时机,是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凡人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因机而变,相时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英雄是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所悔晚矣。曾国藩乃晚清时代的变术宗师,岂会不明此理,他托病裁军,甚至坚忍临辱以处变。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他还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此时,曾国荃在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惟恐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其赴浙江巡抚任。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政府便批准了曾国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荃却大惑不解,愤愤不平溢于言表,甚而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以发泄其不平,致使曾国藩十分难堪。曾国藩回忆说:三年秋,吾进此城行署之日,会弟甫解浙江任,不平见于辞色。时会者盈庭,吾直无地置面目。
   曾国藩只好劝慰他,以开其心窍:弟何必郁郁!从古有大劳者,不过本身一爵耳。吾弟于国事家事,可谓有志必成,有谋必就,何郁郁之有?
   在曾国荃41岁生日那天,曾国藩还特意为他创作了七绝十二首以示祝寿。曾国藩的至诚话语,感动得曾国荃热泪盈眶,据说当读至“刮骨箭瘢天鉴否,可怜叔子独贤劳”时,竟然放声恸哭,以宣泄心中的抑郁之气。随后,曾国荃返回家乡,但怨气难消,以致大病一场。从此,辞谢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抚,他才前往上任。

共 20019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叙述晚清历史人物曾国藩,认为他是中兴第一名臣,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引领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始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文中详实地叙述曾国藩的从政经历,感悟虽然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首要人物,但是他随后所引领的洋务运动和发展国防造船工业,在促进中国国防近代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不可抹杀的。内涵厚重的随笔,评价历史人物曾国藩的功过,有着深刻的感悟。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11-30 09:58:40
  叙述晚清历史人物曾国藩,文中详实地叙述曾国藩的从政经历,认为他是中兴第一名臣,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引领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始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惠风        2022-12-01 09:48:15
  封困在家,正好有时间读历史,写史书!
两袖清风存正气 一间陋室透书香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