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江湖风云录(短篇小说)
一、凌波微步
凌波微步?
群豪一阵骚动伴着一片惊呼。
须知,凌波微步是一门绝顶轻功。师传已不可考,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个牧羊小姑娘,闲暇无事,在山坡树顶、悬崖峭壁跳来跳去,被一高人隐士发现,略加指点,成就一身绝顶轻功。
高士叹曰:高山大河,如履平地;波涛丛林,若风而拂。岂不是仙子一般?为之取名凌波仙子,其功法为“凌波微步”。并告之曰:身挟奇功,当行侠仗义,泽蕙一方;不可恃强凌弱,危害苍生。尤其择徒必慎之慎之!姑娘应之。
此功传至汉,被发扬光大。到三国魏,曹操的儿子曹植曾想谋位,秘密联络江湖异士,以充左右。一次无意间看到凌波微步功法,犹如惊鸿一瞥,转瞬不见踪影。心大奇,派人寻之,却杳无音信,怅然几年之久。在创作《洛神赋》时,忽而记起那一瞥,提笔写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后来曹植被害,原因固然很多,没有高人相助也是原因之一。至晋,郭璞与凌波微步的传人有着深交,对凌波微步功钦佩有加,在《江赋》中大加赞赏,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后因劝阻王敦图逆,被王敦暗害。凌波微步传人联络江湖配合官军奋起讨逆,王不敌惊吓而死。
练此功法极难,非有极佳资质不能练成。要找到资质极佳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找到一个人选,品德如何?体质怎样?人家愿意不愿意?家里同意不同意?此功法一般都从幼年练起,没有毅力简直不可想像。练好内功须十年功夫,功成之时,可能已步入中年,那是怎样光景?假如半途而废,岂不是白费师傅一片心血?
更何况,此功法已经三十年未现江湖,人们俱以为已经失传。
谁知道,今天,此时,一个不过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施展凌波微步功法,如同仙子下凡,裹一身云雾,步履轻盈,眨眼之间,在群豪丛中穿梭了一遍,能不令人惊异?
二、罗桥
但见小姑娘披一件龙凤紫衫斗篷,站在桥栏上,娇
小的身体在凛冽的北风中纹丝不动,任凭斗篷被风
刮的猎猎作响。
北风呼啸,白雪纷纷,天地之间一片肃然。
此地正是罗桥。
罗桥位于大华城西普度山北峰脚下,架在一条弯弯的小河上。桥两端左右各有石狮一对,圆瞪双眼,呲牙咧嘴。
河名小河,其实不小。河宽百米左右,常年流水。夏秋之际,山洪爆发,河宽水深,浪高流急。幸有罗桥飞架,两岸畅通。
桥高十余丈。站在桥上往下看,没有一点定力,立觉头晕目眩。真不知当初这桥是怎么建造起来的!
可见,古人智慧何让今人。许多好东西失传了,或被不肖子孙随手扔掉了,实在令人痛心疾首。不提。
这座古石罗桥,据说已有千余年历史。
《大华史志》记载:隋朝李春建造赵州大石桥一举成名,追慕者众,索性收徒百余人,倾平生所学,细心教之。
门徒学成之后,回到各地,施展本事,建造了各式各样的石桥、木桥,大桥、小桥,平桥、拱桥,长桥、短桥,以此回报师傅,报效民众。
此桥乃李春高徒罗石头所造,桥亦为拱形。
为感谢罗石头师傅,当地人遂名此桥为罗桥。还在桥南端立石牌坊一座,牌坊刻对联一幅:
一道飞虹,人在天上走;
半醉明月,影飘桂宫中。
此时,罗桥已为大雪覆盖。
那小姑娘在桥上走了几个来回,雪面却无一丝足迹。这份轻功着实了得!
三、北峰
从北峰峰顶俯瞰,可“一览众山小”。若要看人,只见雪地里,群豪连上牛马驴骡,黑压压一片,如蚂蚁般聚集成松散的十几个团伙,围在罗桥四周。
这北峰是普度山的最高峰。其余东、西、南、中四座山峰,呈环行拱卫,暗合北为群峰之首的意思。北峰峰顶终年积雪,云雾缭绕,后人套用一句诗云“不识北峰真面目,只缘未到最高峰”,因为还没有人能攀登上去。远观,半隐半现,近瞅,朦朦胧胧,既神秘,又神奇。更奇的是,北峰雪线冰川以下十几里处,松杉林郁郁葱葱,林前有草坪,约数百亩,奇花异草生长于斯。
距草坪不远,有湖,据说是火山喷发的遗迹。湖水清澈。奇异的是,湖水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从北峰融化的雪水注入湖中,湖边的大杉树证明,湖水从没有没过它的树根。当然,森林深处幽谷听响,大瀑布才是湖泊宣泄的地方。
大雪覆盖的草坪远处,森林的边缘,隐隐约约看到一座寺庙,占地有几十亩。
此地海拔三千余米,山势险峻,人兽罕至,没有道路可通,是谁在这里建造庙宇?
虽有草坪几百亩,但看不到耕垦的痕迹,那粮食从何而来?
就是有人运来,没有道路,又是何人有如此功夫?
四、中国横刀
大华城的天然屏障是普度山,北、南、西三面是崇山峻岭,城坐落在山的东面冲积带上。这里背山临水,风水极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朝历代皆派军兵来此镇守。
这些豪杰来此会集,不为其它,就是要争夺天下霸主,群豪领袖。
本来,这些门派雄霸一方,威名赫赫。各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里耀武扬威,虽然隔界也打打招呼,但都不越雷池,倒也相安无事。有时,也礼尚往来,你请我搓一顿,我也请你喝一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几个脾气禀性相投的还拜了把子。
不料想,江湖陡起风云。
不知是谁,从哪里得到传言:江湖天下归为一统,各门各派以武排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在普度山下,罗桥边,比武打擂,优胜劣汰,强者为首。
江湖顿起波澜。一传十,十传百,虽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可人之口舌传播速度逞几何级数增长。不过几天,大江南北,塞外海滨,各大门派俱以得知。谁肯俯首贴耳听从他人之命?谁不想争个上下高低?谁也不想当窝囊废,谁也不想将祖传的门派拱手送给他人。
遂各怀逞强之势,俱有好胜之心,纷纷赶来,要一决雌雄。那亦正亦邪的门派一个不少。而那些名门正派也来看个究竟。
山下人头攒动,大呼小喝,嚷成一片。不知谁走了嘴,揭了哪个人的短,就看一道白光,直飞出去,眼看着就要扎上一人的头。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把大刀不知怎么出手,也不知从何而来,就见一道蓝色光芒一闪,当的一声,那道白光飞落雪地,却是一把匕首。
有懂眼的,一看那把大刀,大呼“这、这不是古代宝刀--中国横刀吗?”
众人看时,是一个青年壮士,双手按住那把中国横刀,刀尖向下,深扎在冰雪上,刀刃发出蓝汪汪的暗光,犹如云朵漂移,浮现不定。大家倒吸冷气:此人武功好生了得!不见他出手,把飞刀挡回,速度何等惊人。
更让人惊奇的是,那把中国横刀宽刃厚背,少说也有二十斤,膂力必超人,方才使得此等兵器。
群豪瞠目结舌:只有耳闻,没有亲见的无价宝刀就在眼前,那把传说中的神密宝刀就在不远处。目光齐刷刷射去,眼睛里冒出怀疑的、艳羡的、贪婪的亮光……
五、蓝色角度
这把中国横刀可是大有来历。
史载,战国时期,欧冶子在临朐铸剑,用混沌宝斧凿泉,用以淬火。刀剑淬火时,泉水古嘟嘟直冒出几丈,如开锅一般,至今尚有温泉之名存之。
传其所铸刀剑“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声,光彩夺目,寒气逼人,“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吹毛断发,削铁如泥。遗留至今的试剑石可证明:石头如同豆腐,卡喳卡喳,被切得光滑无痕。
欧冶子铸剑出名,是因为当时流行用剑,而其铸刀之名声反背湮没。本来,欧冶子铸刀十余把,皆有名。国君说,笨重难用力,何如剑之轻灵?遂弃之不用。那刀被扔到铸剑池中。
后来,时代发展,各种兵器各有所长,各显神威,有人凭传说发掘而出,“手振拂扬,其华闪闪如始出,观其刃,焕焕如冰释……”,也就是说,就象才打造出的一样。这家伙可发了。有人“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其声价之重自不待言。得宝反为宝所害。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觊觎宝物而丧命。后人“遂宝藏之”,轻易见不到宝物之面了。
即使露面,必定震动天下。三国武圣关羽关云长那把青龙偃月刀,就是其中之一。关羽神勇,还靠宝刀。先是袁绍,后是曹操、孙权,为了夺取宝物,死伤多少人啊!终为东吴得手。为嫁祸,送羽头于魏。曹厚葬羽。蜀伐吴夺刀报仇,未果;魏瞅准机会,伐吴。吴灭,青龙偃月刀也不知下落。不提。
中国横刀就是欧冶子亲手所铸。
此刀神奇之处是它的出刀角度。
人只见刀之蓝影,竟不知刀从何而来,也就不知如何还招,一刹那,不及思索,人头落地。
江湖传言宝刀是从蓝色角度出的刀。因为刀出只见蓝色之光。可是,蓝色角度是什么角度?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是左边右边前边后边上面还是下面?是弧形三角形圆形菱形还是直线?无从发现也就一无所知。
只有持刀人明白,那是祖传下来的秘密:蓝色角度是天空之蓝与海水之蓝融合交汇的神秘角度;是存于大自然之间,但又看不见摸不到,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角度;是有形与无形巧妙结合的角度。欧冶子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导水入海得到启发,经无数实验,将天之阳气水之阴气融于一体,创出一个有别于其它角度的全新角度,这就是蓝色角度。
中国横刀有蓝色角度刀法,无往而不胜。刀刻有“刀铭”:“中国横刀,忍而慎用,惩恶扬善,蓝闪断命。后世子孙戒之。”但杀人有原则:非至奸至恶之人不杀。此刀出世以来,死于刀下的恶人不计其数。传到后世,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中国横刀也曾现身,那个抗着大刀砍鬼子的,就是抗的中国横刀。
此时,中国横刀在此地现身,已使群豪震惊。有人要问:此人是谁?刀从何来?来此何干?
六、罗兰女
却说有数百人看到宝刀,眼珠子都红了,纷纷围上来,步步紧逼,要群殴夺刀。
那青年壮士心里着急,边拖刀后撤,边喝道:“诸位且慢!且听我说!”
就听有人怪声怪气喊道:“小子,有话快说,有屁快放。大爷不愿意浪费工夫。”
那青年大声说:“此刀乃祖传宝物,谨遵祖训不能轻开杀戒。还望不要逼我。”
就听一个说:“祖传?你祖先是谁?你叫个甚?”
青年壮士说:“我叫孤辰……”
话没有说完,又有人打断他的话说:“祖传宝物?哼哼!还不知道从那里偷来的哩!”
还有人道:“不开杀戒?那你要刀干什么?杀鸡还不用牛刀呢,切西瓜焉用宝刀,拿来让我替你开开杀戒吧!”
这一帮人围上去,七嘴八舌,孤辰竟没有还口的空儿,举刀横在胸前,不知该如何是好。
也就是在围攻的人们跃跃欲试,抄家伙欲扑未扑的当儿,施展凌波微步、披龙凤紫衫斗篷的小姑娘,在人群中转瞬走个来回,众人目瞪口呆。在醒过味来后,小姑娘已经站在罗桥栏杆上,竟是神定气闲。
哎呀呀!一会工夫,竟然见识了传说中的宝刀和轻功,真让人开了大眼了!
有人结结巴巴地说:“你是人是妖?”小姑娘轻蔑地一笑说:“本姑娘当然是人啦!”那声音如铜铃般,在寒风中一点不拉送到群豪耳朵里。看似不费力,却是内功精湛。
就见一人问:“你师傅是谁?你叫什么名字?”小姑娘说:“家师的名字不能告诉你们。本姑娘行不改名,站不改姓--就叫作:罗兰女!”
“罗兰女?”
群豪好像异口同声的重复了一遍。这个问:“老哥,认识不?”“不,听都没有听到过。”那个也说:“咦!日怪。行走江湖几十年,就没有见识过这么好的功夫。”群豪嗡嗡鼓噪半天,谁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虎背熊腰的大汉走到罗兰女面前,说:“你坏了我们的好事,不能便宜你。”罗兰女微微一笑说:“你要怎样?”大汉说:“接我两招!”罗兰女说:“好啊!不用两招,半招足矣!”
众人一惊,盯着看她,看她怎么还手,更有人是想看姑娘的笑话。
孤辰着急地说:“姑娘小心!”那大汉已经出手,忽的一家伙,三节棍就抡出去!
却见罗兰女轻轻一跳,避开棍风,下得桥栏,瞬间到了大汉面前。大汉一愣神:“怎么?好快!”就见姑娘右手伸出两根手指,在大汉肩上轻轻一点。
大汉心下好笑:这美人给我挠痒痒啊?那也受用的很呢!
谁知道,大汉蹬蹬退了两步,想站定却不能,蹬蹬蹬蹬蹬蹬又倒退七八步;还想硬稳住下盘,仍未如愿,蹬蹬蹬蹬退去,一个趔趄,闹了一个屁股蹲儿,将雪地砸了一个坑。
群豪先是一愣,就有看热闹的哈哈大笑起来。
群豪这才知道,这罗兰女轻功高,武功也不可小觑!
七、妙妙
罗兰女半招制敌,引起一片哗然。
一个看似掌门、长着一撮山羊胡子的,干咳一声说:“你们两个毛孩子……哦,孤辰、还有罗兰女,来此搅局,是受何人指使?意欲何为?”
如同散文,展现的是生活琐事,和传统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不太一样,可以说是无侠之事,但是抒侠之情,展侠之思的文章,所以更像散文。
结构也具有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看似写的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将各种人物串联起来,但是实际上却是点名了“侠义之心”的主题思想。
如果故事性能强一些就更好了。感觉不解渴,那么好的文采修为,洋洋洒洒的字数,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当然了,本文就好像是高汤,文采如同营养,都渗透在里面了。但是,光有高汤,不是菜,也不是所有人都吃得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