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回村打平伙(散文)
几家人合伙杀一只羊,大家分着吃,谓之“打平伙”。作为生长在农村70后的一代,对一种充满感情与快乐的聚餐活动——打平伙,记忆犹深。一直有一种“向往”与“憧憬”,渴望有机会“原汁原味”地切身体验一把打平伙。
若为有心人,天公也作美。时逢中秋,住在农村,一大早便有人打电话联系中午吃羊肉打平伙。小时候打平伙原因是一家人吃不起肉,合伙杀羊,现在打平伙纯属找感觉,吃不多,为热闹。老家的亲房庄间人格外地稀罕与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曾经的左邻右舍,你叫我呼,久违的家乡饭、热炕头,止不住的泪往下流。吃了中午饭,再约下午饭,不知不觉,牛羊返圈,太阳落山。
淳朴而浓厚的乡情,感动世间万物,喜鹊在小树枝头,激动地语不成词,狗狗在门前村口摇尾示好,热情欢迎。感动得老天爷也泪流满地,连雨数日,挽留之意极浓。这样,人留一天,天留一夜,返城的念头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中秋节,农村过得浓厚,现在光景好了,不愁花钱,村里人一聚,便想着打平伙。有热心人一提,大伙儿一拍即合,分头行动!
首先是确定打平伙的份数,即“股东”。份数并不等于人数,每家每户根据家里的人数多少,再自己掂量全家需要几份,按份数再确定杀羊头数。
如今的农村,稀缺的已经不是“米面油肉”,过去打平伙凑不够人,是因为人们实在是没钱,现在打平伙人多,是因为凑热闹图欢快找感觉。
份数定了,就开始选羊杀羊。根据份数多少,选需要杀羊的重量。山区山坡山羊,绿色无污染,一斤带骨肉80元,一份四斤。
打平伙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剁骨切肉。从这个环节,就开始为平伙的“平”做准备。一个人专门负责剃骨,一个人专门负责剁骨头,一个人专门负责切肉。骨块肉块靠肉眼估摸,基本上达到块头大小一致,肉多肉少均衡。这是一个技术活,细心活。
打平伙的关键环节,就是下锅炖肉。村里人炖羊肉,基本上不用任何调料。入锅时只放盐,出锅时只投葱。确保羊肉的原汁原味。炖一只羊,需要放水竟然不到一碗。村民讲,羊肉越少,需要加水越多。如果炖一条腿,就需要两碗水。因为,肉越多,油也越多,而且靠肉挤肉,往熟焖。口说无凭,眼见为证。羊肉出锅时,半碗水变成了三碗多油汤。
一只羊肉,一口大锅,在广阔的院里,烧的是木柴火。烟汽腾舞,火苗跳跃,肉味漫延,幸福与快乐笼罩整个小山村。
羊肉下锅,等待的间隙也并不寂寞。小炒羊肝肺,细嘬小烧酒,分享各家的喜事,子女的出息。心急吃不上香羊肉,需要慢火慢炖,最少也得三个小时。为此,需要提前垫补一点,不然饿得等不到羊肉熟。喝茶吃馍垫肚饥。
打平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羊肉出锅,按份分羊肉。盆盆罐罐,围着一口大锅摆开,先把肉和骨头分开,接着分大骨头,后分小骨头,再分纯羊肉。公平的让你目瞪口呆。公平中,彰显出来山沟村民的善良与淳朴,可爱与可敬!
分完所订的份数,再从各份里,取出两块骨头,三五块肉,归回到锅里,称之为“锅份”,以表示对“锅家”的感谢。
最后,就是打平伙的压轴之戏,酒酣羊肉香。各家的女主家从自家的份中,给各自的男当家扒拉上点就酒的羊肉,其余的由女主家端回家,和孩子一起共享。
男当家的继续喝酒吹牛,酒壮怂人胆,吹牛不打税,虽然人人家中有只“母老虎”,但是,喝上酒,个个都成了“打虎英雄”,只是过过嘴瘾,回家后,都还是“绵羊”。
不懂戏的,听个红火热闹;懂戏的,听个门头脚道。我觉得有商业头脑的人,一定会嗅到“商机”。打平伙可以成为“脱贫”与“振兴”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成为农产品促销,农家乐繁荣的一大模式,“旧瓶装新酒”,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来体验与消费,促进城乡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