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柳甸惊初叶(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柳甸惊初叶(随笔) ——王勃及其诗文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51发表时间:2023-07-08 13:28:20

在我们国家的文学史上,有两篇序比它所序的内容更好。一篇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另一篇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一直被古人称为第一行书,更加看重它的书法价值,其实它的文学价值也很高。作者不在意于文,结果玉润珠圆。《滕王阁序》却不然,作者追求的是它的文,它也确实文采斐然。这当然也不奇怪,永和九年的王羲之已经知天命,而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却很年轻,“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就算是为了对仗,二十出头也应该是他当时的年龄。而二十岁左右实在是喜欢炫耀的年龄。
   关于王勃写《滕王阁序》,流传下来好多故事。比较喜欢的是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的记载,他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笔纸巡让语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本来准备好的双簧,结果让恰巧在场的王勃给搅黄了。好在“都督阎公”实在也算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好坏并没有被恼怒蒙蔽。但文中说王勃写这篇文章时才十四岁。这应该是执着于文中的“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也被史书中的记载误导了吧?大概也由于这个原因吧,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改编了这个故事,他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九月九日,宴宾僚于阁。欲夸其婿吴子章才,令宿构序。时王勃省父,次马当,去南昌七百里。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达旦,遂抵南昌与宴,阎请众宾序,王勃不辞,阎恚甚,密令吏,得句即报。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才也。”在他们的表述中,除了王勃岁数的不同,还有就是阎伯屿女婿,很明显王定保是根据王勃文中的“孟学士”,而吴楚材的“吴子章”,当然绝不仅仅是由于他姓吴。在这个方面,我比较认可吴楚材。而吴楚材的“水神助风七百里”,实在应该是他太喜欢这篇文章的缘故吧?而这两则记载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督的女婿一定写好了自己的文章,“宿构”是客气的说法,大概的架子都有了。而王勃却是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写成了这篇文章。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毕竟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不但要求文章写得好;还要求作者要年轻,最好十几岁。并且就在现场,没有任何准备,听到了一个说法,马上动笔,一个字都不改就写成了。其实根本就没必要这样想,《兰亭集序》中有写错了改的字,也有漏了后加的字,它仍旧是《兰亭集序》。所以我更相信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关于王勃的说法:“勃为文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初不加点,时谓‘腹稿’。《滕王阁序》‘落霞孤鹜’之语,至今称之。”他特别说到了《滕王阁序》,那么他应该认为这篇文章,王勃即便不是现场表演躺在床上一段时间,也应该是提前知道这场盛会的目的,早就对此做了准备。
   王勃写这篇文章时多大,现在有四种说法。除了前面的两种外,《太平广记》说是他“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时所写;而辛文房《唐才子传》说是他去世那年。他的说法是“二十九岁”,而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二十七岁。在我看来,十几岁应该是附会,而二十多岁应该比较正常。当然多少岁写这篇文章,在文章已经写成后就没有什么讨论的意义了。我们只要在有空时,为自己能读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等的妙句,知道我们的文字能表达得这么有思想,并且还能表达得这么美就好。
   现在常听到有人说人天生就不平等,其中有一些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按他们的看法,王勃应该是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那类人。他在仍旧很注重门第的时代,有一个好门第。他的祖父是被后人尊称为“文中子”的王通。说到文中子,现在的我们尽管很陌生,但《三字经》中的:“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是把他和老子、庄子并列的。当然读过他们的文章,知道这种说法实在有些勉强。但却也可以看出他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而真正在当时有作用,在过去后不再被人提及的是他那些唐初名臣的学生,像杜如晦。这些人给予他的儿孙们什么样的关照,这是历史没有记录下来的。历史记录下来的只是说王勃六岁能作诗,九岁能指出颜师古注《汉书》的错误,十岁已经读遍了六经,十四岁已经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十六岁幽素科试及第,被授予朝散郎。据说他在乾封元年(666年),写的《乾元殿颂》,唐高宗看到后,惊叹道:“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但也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老话,也是他写的《檄英王鸡文》,被这个唐高宗看到了,骂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结果他被逐出京城,开始了自己时间不长,但漂泊的一生。而在漂泊途中,他私藏有罪的官奴,在事情快暴露时又杀死了这个人。结果他被抓入狱,史书上说是“遇大赦,幸不死”。出狱后的他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结果在探望父亲后回家的路上,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记载在史书上的文字有好多疑点,这里我不想讨论。我在这里想说的只是就这样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骄横”应该是他性格中最主要的特色。可就是这样的性格,却能写出来值得流传的诗文,他的才情实在可以说是少有的了。
   活在社会中的人,分别总是难免的。即便是现在,科技的发展让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变小了,但分别仍旧是难免的。尤其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的分别,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一种情感的表达就成了历来文人们喜欢的主题,也确实有许多的杰作流传了下来,而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应该算是这些杰作中更为杰出的一类,而它的作者就是王勃。而这一联出自被好多人认为王勃五言律诗顶峰的《杜少府之任蜀州》。
   杜少府,少府,是官名。战国时韩、赵两国专门为负责国君及官员们器械制造的官署,也称“小府”。秦汉时成了官名,位列九卿,是专门为皇室提供服务的官员,也称“将作少府”。后来由于负责这个工作的官名有了不同的叫法,这个词也就逐步“平民”化,在汉朝后期,已经有负责太守财物的官员被称为“少府”的,而到了王勃所在的唐朝,由于当时人们称呼县令为“明府”,这样就把辅佐县令的“县尉”称为少府。而县尉是协助县长负责治安的官员,按当时的编制,大县设两县尉,而一般县只设一个县尉。王勃这里送的是他一个姓杜的朋友,这个朋友叫什么,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了。现在能知道的就是这个题目告诉我们的,他这个姓杜的朋友要到“蜀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崇州,去担任县公安局长。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阙”,是指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能把城楼称为“阙”的当然是皇帝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当时的京师长安城。“辅三秦”,也有写成“俯西秦”的。“辅”,辅佐,一般理解成护卫。“三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地区划分为三部分,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后来就把关中地区称为“三秦”。要是原句是“辅三秦”的话,一般认为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以三秦为保护。这也是我上中学时,老师给出的解释。要是从全诗来看,这句的意思就和其余几句不协调。非要说和它们有联系,那只能说公安局长就是保护县长的。但这种理解实在不能算是理解。所以我感觉应该是“俯三秦”,是送别送到城门的高处,也可能到了城门口,顺势就上到了城楼。这样“俯三秦”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当然“俯西秦”更具体,并且也和杜少府去的方向一致,不觉得它好,唯一的原因就是和下句“五津”对仗不工整。一般理解说诗中的“五津”,是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在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也就是说诗人在分别时,已经知道了朋友将要经过这五个渡口。尽管是迷迷糊糊的,“风烟”么,被风吹散的烟,说浓好像能看到,说淡却又看不真切。认真当然是好事,但读诗要是这么认真,很累。站在高处,看你去的方向,直看到看不真切的地方,说些你可能经过的地方(要话别,总得有些话题),好像迷迷糊糊中也能看到一样。这应该是这句要表达的意思吧?
   额联,你现在的心情,我能深切地体会。因为,我们都是离开家乡谋生的人。离开家乡就是离开熟悉的一切,有过那种经历,也就知道离别者当时的心情。王勃岁数不大,可表达实在老道。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四海之内,当时的认识是我们国家疆土的四周环海。“存”,这个词现在容易被误解。因为现在一般把它理解成“存在”。其实,“存”的本义是“问候”,在王勃时期,也已经有了“思念”的意思。这样,这一联就很容易理解了:只要心里挂念着朋友,朋友就好像一直在一起。用现在流行的方式来表达就是:距离不是问题,时间不是问题,是否真心相爱才是问题。
   尾联,该说的都说了,路还是要走的,人也是要分别的。是朋友就高高兴兴地分别,没必要哭哭啼啼。
   这首诗历来点评很多,大多是说表达了初唐时人们那种干一番事业的豪情。这当然也不能说错。在我,我是觉得这是二十岁左右的王勃当时心态的反应,至于人们说的那些,只能说是他这种年轻的心态反应恰好迎合了当时的时代。
   现在我们说送别,意思是一样的。在古人,“送”是别人走,自己去送他。而“别”是自己走,留下来的是别人。《别薛华》就是王勃要离开,告别薛华而写的诗。薛华,也叫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如果对历史没有一定的造诣,薛收就是一个陌生人。而对文学有兴趣的话,薛道衡也就是薛收的父亲,应该会知道。“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是他的名句。据说隋炀帝很嫉妒他的才能,在他被杀时,还曾说:“我看你还能不能再做‘空梁落燕泥’”。薛收由于父亲被隋炀帝杀害,誓不做隋朝的官。恰好隋朝走向了末路,给了他机会。他成了辅佐李世民的功臣。而这个薛收就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当然,当时的薛家仍旧是显赫的官僚,而这个薛华也以诗文知名当时。两个文学青年再加上老一辈的关系,他们自然就成了好朋友。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事应该发生在《檄鸡文》事件之后。
   首联,“送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穷路”,很简单地就想到了穷途末路。“穷”是再没有走的路,这样理解当然没什么不对。可在这里,其实不是“穷途末路”的意思,而应该是“送君千里总有一别”,你送我的脚步就停在这里,再也别送了。由于这种话已经说过好多遍了,所以“多”;对于送别者来说,已经到了极限,所以“穷路”。而分别后的路还得要自己走。“独问津”本来就有一种恐慌、迷茫的意思,而“遑遑”加强了这种感觉。得罪了最高领导人,放到谁的头上,都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
   额联,压力太大,感觉生活中再也不会有太阳出来了。“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当时那种心态的写照,可能是在事后,也可能是在分别时想到的。但这种感觉对于待罪的人来说是很真切的。没经历过那么一种状态,不会写得这么真实。古代史书上,常说某人“忧薨”,年轻时会奇怪,担惊受怕居然会让一个人死。但那其实就是实录,你在生活中有过压力很大的经历,就会明白“忧”确实能让人“薨”。
   颈联,是前面那种状态的继续,“心事同漂泊”,现在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了,根本就不敢对未来有什么奢望。“漂泊”,是水上漂浮的东西,也是作者当时自认为的一种状态。水上的漂浮物到哪,不是它自身决定的,而是由水决定的。诗人当时会到哪,也是别人决定的,他能做的就是听别人的调遣。“生涯共苦辛”,从此以后,生活再也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了。
   尾联,很真切,但也很伤感。溺水者就算抓了根稻草都会紧紧攥住不放。对于年轻的诗人来说,薛华的友情是他当时那个寒冷世界的唯一温暖。当然,很多时候,这种情感也是这个世界上,好多文人在困窘之中的唯一慰籍,尽管这种慰籍多数情况下是一厢情愿。这个世界,送人的和被送的,想法往往相差很大。就如王勃,送人时,他会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而被送时,他也只能无限伤感地说:“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共 698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华文学史上两篇有名的序,一篇是王義之的《兰亭序集》,以书法而偏胜,一篇便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以文采而偏胜,两者相比之下,王勃因为年轻而有此佳作更觉稍胜一筹。初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副绝美的秋景,让人迷醉不归。作者引经据典,让我们对中华经典美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王勃作此文,史料记载可能是十三岁,十四岁,也可能是二十七岁,二十九岁,不管年纪几何,终归能有此文,是中华文学史上辉煌的一笔。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年)随父南下,次年返,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一生短暂,而留下的千古名篇经久不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耳熟能详。作者对于王勃经典诗句的脉络分析透彻,对于诗歌本意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作者博文广见,探究不止,给与我们一个认识文学发生过程的途经,同时,也让我们记住了王通,薛华这些鲜为人知的名字。本文内容丰富详实,解读到位,好文推荐赏读!【编辑:红尘一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3-07-08 13:30:20
  感谢文友对星月的支持,一莲问好,遥祝夏安!
2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3-07-08 13:32:14
  我们一直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信手拈来,而对于王勃也只是个大概了解。感谢作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王勃!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3-07-09 08:32:18
  谢谢点评,辛苦!
3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3-07-16 20:03:15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老师是个学识渊博之人,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王勃的个性和才华。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