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记忆中的那口铁锅(散文)

精品 【心灵】记忆中的那口铁锅(散文) ——如烟往事


作者:透明秋语 举人,5822.1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3发表时间:2023-08-06 05:01:20
摘要:坏锅猝不及防,买锅一波三折,“治锅”皆大欢喜……那口铁锅长久地留在了记忆之中……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我的计划全打乱了。
   今天是星期六,下午不上课。我原本是打算先把在课堂上没有写完的作业完成了,再拿上那根磨得铮亮的铁钎,去莲花池捡拾桉树叶,以弥补家里的这些天引火柴的消耗,顺便也仔细观察下冬日田野的景致,以便在下一次做作文时,用上一段符合实际的景物描写的。在上午的两节语文课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被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宣读。同时,老师也指出了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景物描写,显得有些单薄。希望我在平时多进行细致的观察,争取把作文写得更好。
   可当我走进家里时,迎接我的不是可口的午餐,而是奶奶忙碌着煮饭的身影。
   要在之前,这会儿,家里的午饭早就摆在桌子上了,虽然只是简单的稀饭和自己蒸的掺合着多半玉米面的馒头,一个熬熟了再淋上点油加上盐调味的家常蔬菜,顶多还有一小碗泡咸菜,但却能让空虚的胃充实起来,驱散一路都缠着自己的寒冷。一问才知道,是那口也就用了两年多的铁锅,在煮饭时就是用勺子搅了下里面的稀饭,竟然就裂开了,连将已经烧开的稀饭舀出来的时间都不给,一下就漏了个干净。不得已,奶奶只得用一口铝锅来重新煮。这口铝锅平日里只用来烧水,里面布满了水垢,但此刻也顾不得了。更要命的是,漏下的汤水浸湿了灶膛,让它变得不好烧了。奶奶说,折腾了好久,才生着火,这不,都这会儿了,锅里的水都还没有开呢。
   这个月,母亲在一个单位的修缮工地找了个小工的活,每天可以挣到一元钱,但那里离家较远,单面都要走半个多钟头。不过按往常的时间来看,这会儿也该要到家了。
   刚满五岁的小弟一定是饿了,带着几分委屈站在一边,眼里闪着一星泪光。见我回来,赶紧凑了过来,把那口坏了的锅指给我看,并给我述说当时吓人的情形。
   那口锅这会儿就在风箱灶旁边放着,靠锅底的地方,一个比蛋黄还要大的破口就像是一只眼,带着嘲弄的姿势在那儿默默地瞪着我。
   其实,前些天我在洗锅时就发现有些不对劲儿了。那天,为了清除锅底越来越厚的被我们称为“锅烟霉”的黑灰,我将锅从灶上端了下来,那时就发现锅底已经烧得很薄了,上面还有道浅浅的纹路,只要炒菜时锅铲的边沿磕一下,就有可能弄穿。现在,它终于支撑不住,坏掉了。
   为了节煤,商贸宿舍里家家基本上都用风箱灶,这灶的有着火大的特点,因为有风不断地在吹,但也有费锅。供应的煤时好时坏,不好的时候,煤烟煤气特别大,对锅底的腐蚀也就重,在风箱的催促下,那火直冲锅底,啥锅架得住天天拿火来炼呀。
   奶奶的脸色因着急也变得有些发白,边快速地拉着风箱边念叨着:“……吃饭的人都到家了,可这水还没有开呢……真是的!”
   “奶奶,别急,您先到屋里去歇会儿,我来烧火。”我说着,当即就换下了奶奶,坐在灶前边煮饭边查看灶膛里的情况。
   怪不得不好烧,灶膛靠近炉篦子的地方,那泥被滚开的稀饭汤泡下来一块,风就集中不起来了,风不集中,这火力就打了个折扣。不过这并不要紧,等灶膛凉下来,和上黄泥糊一下就行了。这么些年了,我已经掌握了糊灶膛的技能。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饭煮熟,好歹让一家填饱肚子,接下来才是解决锅和灶的问题。
   我用一些湿煤将塌下来的地方盖住,果然好了不少,火就大了起来。
   锅里的水终于冒起了泡,烧开了。我起身搅了下里面的米,再坐下来,拉风箱的频率就减缓了一些。
   母亲终于回来了,小弟赶紧迎了上去,用带着哭韵的嗓音对她说道:“妈,锅,家里的锅坏了……”
   母亲将地上的锅端了起来,打量了一番那破口,自言自语地说道:“这风箱灶就是费锅。你张姨家的铁锅是和我们一起买的,昨天也坏了……”
   小弟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不安地问:“妈,锅坏了,可怎么办呀?”他一定目睹了锅坏时奶奶手忙脚乱“抢险”的情形,对锅坏的感触比我们更深。在他的心目中,锅坏了,这可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我赶紧安慰他:“没有事,锅坏了,我们买个新的就行了。”
   母亲擦去他脸上的泪水,说道:“你这孩子,这个也值得哭呀?你哥说得对,锅坏了,咱买新的。”
   “妈,可能你下午上班要晚了。”我对母亲说,又起身搅了搅锅里,从那米粒膨胀的程度看,离饭熟还得要十多分钟才行。但刚熟的稀饭太烫,也不能喝进嘴里呀,只这一口铝锅,还装着饭,馒头也无处去馏。
   “没事儿,这不还有一个来钟头么,实在不行我就拿两个馍边走边吃。只是这锅下午就得要买回来,还要‘治’了。要不你爸和两个姐姐回来吃啥饭呀。这事只得交给你去办了。”妈妈用地道的山东口音说。自一家子从山东随军出来后,都十多年了,奶奶和妈妈的乡音都还是没有改,这也让我从小就能在山东音和四川音之音任意切换。在家里说山东话时,我那一口乡音也是很地道的。
   “这当然。我吃了饭就到新市场,我记得那儿有个店卖锅。”
   “你得把尺寸量好,买的时候要好好选一下,别把碰坏了的买回来,”母亲叮嘱道,“上次我和你张姨去买锅,就看到两口是坏了的。还有,锅耳朵也很重要,要好好看一下。”
   “妈,我都十三岁,是大孩子了,这些,您就放心好了。”
   铝锅里的饭终于熟了,奶奶将它们全舀进个陶瓷钵里,又赶着来馏干粮。
   母亲走进屋里,看了下放在条桌上的那小闹钟,感觉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就掏了五块钱交到我手里,说道:“这钱你买口锅,剩下的再买点豆干什么的。今天晚上家里吃饭的人多,别到时嘛吃的都没有。”
   奶奶说:“家里还有点粉条和豆皮,要不我泡上?都这会儿了,估计也难买到菜了。要是等会有农民担着菜到宿舍里卖,我也卖一点……”
   “我看吧,看公家的食品店开了门没有,要是开着,看能不能买点高温肉。我记得那里下午也开起门的。”
   “那行,你看着办吧。”妈妈顾不上吃饭了,抓起一个冷馒头赶紧走了出去。
   见母亲急匆匆地上班去了,我也从还没有上汽的锅里拿了个馒头出来,对奶奶说:“我也得走了,今天下午要做的事多,晚了就来不及了……”
  
   二
   当我来到新市场的时候,已是快到下午二点了。今天不是当场的日子,就连入口处的那个卖“肥肠血旺饭”的摊子这会儿也忙过了,只有两个来得晚的拉板车的汉子在吃自己的午饭。大铁锅里,红红的汤水还在微开,里面的食材都快卖完了,只不多的肥肠和着猪血块在锅里微微起伏。但那浓郁的香味却还在四下迷漫着。
   不知道那食物的滋味,甚至连它的名称都叫不上来。“肥肠血旺饭”是我给它起的。看过这摊上卖饭的情形,边汤带水一大碗肥肠和猪血块,再配上一碗“冒儿头米饭”,每套要五角钱。这价格是一般人每天收入的一半了。只有那些收入较高且又是下大力气的人,才能来到这里,美美地吃上一顿,下午才有力气去干拉板车送货、在工地抬石头等重活。
   市场里面也有些冷清,那几个有着高高顶棚的长亭空荡荡的,只有一些麻雀光顾,它们一反平日里害怕的习性,在地上跳跃着,寻找着可以果腹的东西。
   靠市场的里面有一排门面,那是一些卖日用杂货的铺子,这些铺子并不分当场和冷场,天天都会按时开门。我要去的,就是其中一家由供销社开的门市,他们除了经营家庭所用的调料、咸菜,糖果等物品外,也经营日常用的铁器,煤铲、铁勺、铁锅等也在其中。
   顾不上看景了,我走了进去,一眼就看到柜台旁的空地处,摆放着几长溜大小不一的铁锅,心头一喜,赶紧走上前去。价是不用问的,上面都全标着。我所要做的,就是要看下尺寸适合家里的风箱灶不。挑选也很简单,只要看着光滑,没有破口就行。毕竟是供销社卖出的物品,质量还是有保证的。
   对于标签上标注的“一尺几,两尺几”的数据,我完全没有概念,但我有自己的笨办法,那就是用一根细麻绳量家里原来的锅,并在一头打上了个死结。我是贴着锅的两个耳朵量的,买的时候,也要这样量,这样就能保证大小和以前的一样。小了,煮不了一家人的饭,大了,风箱灶的灶膛装不下,要扩大灶膛就麻烦了,那技艺不在我所掌握之列。更重要的是,买回去后,还得要“治锅”,让它能用,不至于煮出“黑饭”和一股子铁锈味的饭来。当然,风箱灶坏了的地方还得要补,因为我们还得用它们煮出一家人的饭来,毕竟今天是周末,父亲和两个姐姐都要回家吃饭。
   我的脑子里飞快地闪现着这众多的事情,赶紧从衣服的口袋中把那根麻绳掏了出来,丈量着看着顺眼的锅。不巧的是,这些锅都不合适,不是大就是小,有一排锅量着差不多,但一看就知道太浅了,用它煮不出一家的饭来。我走到那个中年的女营业员面前,拿着那根麻绳问道:“阿姨,我想问一下,有这种尺寸的锅卖吗?”
   “所有的锅都在那里摆着的,那么多的锅你还挑选不出一口来?”她的语言中带着一种明显不信任的韵味。
   “那些锅不是大就是小,大小合适的,又太浅了……”我拍着手上的灰说道。
   女营业员两手一摊,做了个无可奈何的姿势:“如果真没有你要的,你还可以到一门市看下,一门市要大一些,铁锅的品种也要齐全些。”
   她说的一门市我知道,离这儿隔着几条街的距离,走得快的话,二十分钟应该赶得到。我走了出来,又到位于旁边的食品店的门市看了下,见案板上空荡荡的,别说高温肉了,就是豆腐、豆干那些副食都早卖完了。只有旁边的一个破竹筐里放着些豆芽,一看就是变了质,淘汰了的。我的心往下一沉,只得失望地离开。
   满脑子装的都是买锅治锅的事,市场里的景物是没有办法仔细看了,怕耽误得太久,误了晚上的煮饭。走出了市场,就一路小跑着朝着一门市所在的方向赶。
   可是,我还是去晚了,在那几长溜的铁锅中,仍然没有我要的那种尺寸。那个年轻的男营业员开始还以为我这小屁孩儿是来玩的,但见我拿着根麻绳认真地量着,才知道我真的是来买锅的。他走了过来,接过我手里的那根细麻绳看了下:“是风箱灶上用的铁锅吧?这种尺寸的锅最近买的人多,刚才一个大妈把剩下的最后一口也买去了。如果你要得不急的话,就等几天再来。”
   “不急才怪!就是因为锅坏了才来买的……”一种失望的情绪在心里弥漫了开来,我似乎看到了一家人都端着碗喝稀饭的情景,而桌上只摆着一盘泡咸菜……
   “那太不巧了。”年轻的营业员轻声说了句。
   “还有哪儿有这种铁锅卖呢?”
   “要不你再去下河街那边看一下吧。那里有我们供销社的一个代销点。那里偏僻些,平时去的人不多,说不定有这种规格的。”
   “真的呀!”
   我的心又跳动了起来,对呀,下河街那里都是城的边沿了,这里没有,不代表那里也没有呀。我赶紧走了出来,打算就到那儿去买。只是路有些远,怎么着也得走个把小时吧。那这一下午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
   明知道锅这种物品一般的店是不经营的,但还是在旁边的几个小店中问了下。这才朝下河街走。也就在这时,却听到后面有人在喊:“嗨,那位小弟娃,那位买锅的小弟娃——”
   扭头看去,只见刚才那个年轻人手里提着口锅赶了出来,边小跑边朝我招手。我赶紧迎着他走去。原为,我前脚刚走,就有一位顾客提着口锅来换货,说是锅大了些,要换成小一号的。
   我的心狂喜起来,要真是我要的尺寸就太好了,不用再去下河街了,至少给我节约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拿出口袋里的细麻绳在锅上一量,大小正好,赶紧将锅提在了手里。
   和那位好心的大哥一起返回到店里,交了买锅的钱。再三谢过了他,刚要往外走,突然又想起了治锅的事,于是又问了一句:“大哥哥,我请教一个问题行不?”
   “请教?哟,你这小弟娃好有礼貌哟!说吧,啥子问题呀?”
   “我想请教一下,这锅怎么治才又快又好?”
   “治锅呀,”他看了我一眼,想了想才说:“要快的话,你可以试一下用醋来治。”
   “醋?!”我惊奇地看着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的,就是醋。你先把锅边沿打磨了,洗干净,然后将醋放在锅里烧,等醋烧开了就往锅身上淋,一直到把醋烧干为止……”
   这办法好,简单易行。我的心欢跳了起来,跟着又有些担心,这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办法真的能行么?但我还是对他说了声:“谢谢大哥哥了!”
  
   三
   快节奏地往家赶,快节奏地和泥糊灶,快节奏地将新买回的锅打磨并清洗干净,接下来就该治锅了。
   今年我已经十三岁了,也成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但对治锅的原理还是不清楚。只知道新锅是不能直接用的,这种铸造的铁锅不治不光有着很浓的铁腥味,煮出来的饭还是黑的。在商贸宿舍里,我见过别人家治锅,自己家也治过。治锅的材料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用一块肥猪肉,待锅烧得滚烫,甚至烧给后在上面涂抹,让新锅在一阵滋啦啦的油脂爆裂的声响中,把油吃够。

共 684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口锅,一段精彩的故事,充满了童年的回忆。那是在作者13岁时,放学回家,却意外发现奶奶的午饭做晚了。原来是奶奶正在做饭时锅突然破了,里面的稀粥全都漏出去了,打湿了灶膛,导致炉火不旺。面对突发情况,唯有13岁的作者出面收拾残局,因为母亲要上班,奶奶年龄大,弟弟年幼。下午去集市买锅,一连跑了好几片商店,都没有尺寸合适的锅。因为太小容量不够,不够一家人的食量;太大则灶膛放不了,勉强放下,离火太高。好在经过三番五次挑选,最终在好心的营业员的帮助下才买到合适的铁锅。新锅还得收拾一次,方言称作“治锅”,在营业员的提示下,13岁的孩子冰雪聪明,用醋完成这一工序,连母亲都大为惊叹!一篇佳作,条理清晰,语言朴实,构思精巧,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氛围,倾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黄皮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807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皮人        2023-08-06 05:03:58
  凌晨,有幸拜读佳作,一天心情愉悦!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3-08-06 07:06:34
  谢谢皮人社长一早编辑我的习作。
2 楼        文友:黄皮人        2023-08-06 05:05:02
  一口铁锅,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3-08-06 07:07:09
  感谢社长的鼓励。期待您的佳作!
3 楼        文友:黄皮人        2023-08-06 05:05:42
  正值盛夏,望多多保重身体。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回复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3-08-06 07:08:03
  立秋将致,暑热未消,我们都多注意身体!
4 楼        文友:芳芳        2023-08-10 17:35:01
  苦孩子早当家。风箱灶,煤球,奶奶做饭,妈妈一元日薪,满满的童年回忆。读老师文章温馨又感动。
回复4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3-08-10 19:45:38
  谢谢芳芳的赏读和点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