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米粑滋养我成长(散文)

精品 【东篱】米粑滋养我成长(散文)


作者:欣然花开 童生,59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1发表时间:2023-10-19 05:51:21


   毕业前,和父母一通电话,谈的差不多都是我喜欢吃的东西,尤其是米粑,胃口就一下子吊起来了。
   说实在的,急于往家的方向奔去,有一半是因为米粑的香的吸引。
   一辆绿皮火车,从安徽以北出发。先忘记米粑的香,我努力地搜寻着一路的风景,克制着口舌之欲。
   北方的天灰蒙蒙,一望无际的平原,沿途高大的树木,灰褐色的树枝上别具特色地安着一个个鸟窝,错落有致,那是鸟儿的家,此时的我如倦鸟归巢,归心似箭,在外求学的时光终于结束,到了回家的时候,我要回家!一刻也等不了!思念化成动力,睡觉前打包好行李,被子、衣服、书……整整四大袋,外加一个书包。早上5点多,90斤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拎着行李就出了学校大门,坐上三轮车,司机熟络地问道:“小姑娘,到哪里?”“火车站!师傅,我赶火车,麻烦您快点啊。”“没问题,你放心,保证不会耽误你坐车!”赶上了回家的列车,再到合肥转乘汽车。一路颠簸,晕车难受。我看向窗外,天渐蓝,连绵的青山出现在眼前,绿色弥漫,仿佛从秋天来到了春天,我知道,家越来越近了,心也越来越轻松。终于,汽车停了下来,车门打开,迎来的是父亲期盼的目光和熟悉的笑容。因为信息不通,父亲只知道我下火车时间,不清楚我会搭乘哪个班次的汽车回家,父亲只有估摸着我到的时间,提前在路口等我。运气不好的时候,有时候是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虽然马路离家只有几百米,但是,疼爱女儿的父亲等不了女儿要走的那几分钟,女儿也想早点飞回家见到思念的亲人,那几百米、几分钟,实在太漫长!
   “这么多的行李,你怎么能提得动?这一路怎么提回来的哦,我提着都吃力,怎么就这么瘦了?我说要去合肥接你,你偏不要,太任性了!”父亲心疼我,说话时嘴唇都在颤抖,我知道那刻,他定是心疼坏了,我立马笑着安慰:“爸爸,不用,我这么大了,您别看我瘦,我力气大着呢,再说,我这不是安全到家了!”在学校,我看到有同学把好好的棉被都丢掉了,书大部分也扔了,行李是轻松多了。可是,我的心却绝对不允许我那样做,那些被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的,怎么舍得。“你是什么时候来等我的?”“没一会。”“真的吗?”我笑着看着父亲,却不信他的话。
   “饿了吧,快吃,喝点肉汤,还有粑,这是今年家里收的新米磨的粉做的,知道你要回来,我连夜浸了米一早去打成了粉,你妈妈包的韭菜豆腐干馅,你像我,口味也总是跟我一样。”“在外面,就想吃妈妈做的粑呢!心心念念,终于吃到了!还是我最爱的馅!”“吃吧,多吃点,以后不让你一个人离家那么远。”北方的饮食大都以面食为主,我哪里吃得惯,语言也不通,刚去的时候,到处找米饭吃,最后的结局就是,每天我不再纠结能不能吃到米饭,只在乎馒头是不是松软,只是那种对米香的思念与日俱增,思乡之情刻骨铭心。现如今,因肠胃不适,面食利于消化,反而喜欢上那曾经一度让我烦忧的馒头了,有时候,有些经历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但是心中的那份执念却不曾损失点滴。就像在外的游子不吃口米粑算不得完整地回家。家乡的米粑,一种用米粉做的小吃,外形是圆的,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里年年这个时候要准备过年吃的米粉。大米浸泡一夜,沥干水分,挑到隔壁村做挂面的店里,机器把米搅成粉,放在簸箕里晒上两三个日头,就可以用容器装起来,随时吃随时去舀,很方便。更早些,家里还用石磨来磨米粉,大人推着磨子,雪白的粉一点一点把盆堆满。馅料根据菜园收获的时令蔬菜炒制,我家乡的称呼其实就一个字——“粑”。母亲说,“粑”有“巴”根,猜想一定是祈福孩子能长成一棵根茎紧紧“巴”住泥土长成参天大树吧,民间小吃的名字总是简单,我从中看到了家乡人质朴的心愿。米粑也叫“孝心粑”,相传始于东晋名将陶侃为了孝敬病重的母亲发明制作了“米粑”,几日没有胃口的陶母吃了皮薄鲜美的米粑,赞不绝口,连食数个。陶母去世后,每年清明陶侃常以“孝心米粑”怀念贤母。这一美好传说,赋予家乡这一传统小吃神秘色彩。我们家乡过节除了包粑,还是包粑。如正月初一祭祖包粑、过生日做生日粑,我是怎么吃都吃不烦、吃不腻,吃了好几个,睡意来袭,睡梦中,总能感觉到父亲轻手轻脚地来给我盖被子,还有那一声声心疼:“太瘦了,孩子在外面吃不好,我们南方人还是吃大米养人。”
   父亲,用自责来表达对女儿的爱,我用被子蒙住头,假装睡着,眼泪止不住地流。真的想一下子窜起来,搂住父亲的脖颈,什么也不说。
  
   二
   “今天你爸爸过生日,他没回来吃饭,最近一段时间,厂里太忙了,你把这几个粑送去,要盯着他吃啊!”怀里揣着装着米粑的布包,我一路小跑,朝着前面高大的烟囱跑去,高耸入云的烟囱越来越清晰,冒着红色的光,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厂里拉砖头的蓝色卡车进进出出,工人们正忙着上砖,“一二、三!”口号声此起彼伏,好一派热闹景象。“你找谁?咦,你是黄厂长女儿吧?”“你怎么知道?”我挺纳闷:我没来过啊。“你跟你爸长得简直一模一样!”经常听人这么说,我早已接受这种说法。“叔叔,你知道我爸在哪里吗?”“他肯定在那边,机器坏了,你爸在维修,去吧!”穿过整齐的红砖墙、灰色的砖胚堆、灰尘弥漫的窑洞,终于在一堆“轰隆隆”的机器声中,看到了父亲,头戴黄色的安全帽,手上拿着我叫不上名字的工具正在埋头修理,旁边有个工人在给他递工具。“爸!”“你怎么来了?这里太乱了,危险!你回家去啊。”父亲不停地用眼神催促我离开,那双沾满油污的大手依然在不停地忙碌。“是妈让我给你送粑,今天你生日呢。”“那你去外边等我!”父亲还是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
   我站在机器房外看着父亲。第一次看到工作中的父亲,仿佛外界的一切都跟他无关,争分夺秒地修理那个庞然大物。时间慢慢过去,奇迹出现了,原本岿然不动的机器发出了“轰隆隆”声,我却不觉刺耳,不,应该说它在唱着一首悦耳的曲子。快速工作的机器发出浓烈的柴油味,就像父亲身上的味道。“你吃过了吗?”“我吃过好几个了,妈妈说你肯定没时间吃饭,还真是!”“得把这台搅拌机修好,它一停工,出砖效率低,工人们就都没饭吃了!”父亲的语气很严肃,那时候的我,不太明白父亲话中的严重性,只知道,在多年以后的很多个日子里,当我因为工作加班到半夜,学校办公室的灯只有我的那盏亮着时,我总会想起那天父亲修理机器的场景,父亲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不知不觉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我们都有自己神圣的使命。父亲坐在砖上终于吃上了米粑,我也松了一口气,因为我也完成了母亲交给我的使命。“厂长,烟囱堵住了!没办法烧砖了,你快去看看吧!”“走!”父亲把咬了几口的米粑塞给我,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跟着一群人来到烟囱下面,人潮涌动中,听到有人说:“太危险了,厂长,要不还是找个年轻人上去吧!”“是啊,太危险了,你不能上去!”父亲抬头望向烟囱,没有说话,只见他利索地穿上厚外套、戴上手套,弯腰、卷起裤腿、抬头、双手用力抱住烟囱踩着烟囱外围的小石阶,一步一步往上爬,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想看又不敢看,不知道过去多久,父亲终于爬了上去,炼丹炉又冒出了浓烟。父亲站在烟囱最高处,脱下外套用力地摇着,我们不敢发出声音,只等着英雄下来。坐在地上的父亲,一边吃着米粑一边说道:“烟囱修建好,我是第一个爬上去的。”“其实,到半腰的时候,我也害怕,不过,有你还有你妈妈做的粑,给我壮胆了呢。”我看着手里的米粑,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一刻,父亲在我心中是摘星星的超人,是个大英雄。“走,我们回家吃!你妈妈该着急了!”坐在大英雄的坐骑上,我也是个小英雄了。
   米粑的甜,米粑的力量,用不着说什么鼓励的话。父亲心中爱着这个家,一个米粑有着亲情的温暖,父亲珍惜着,喜欢着。
  
   三
   好吃的味道会上瘾,我们总能找到更多吃米粑的“借口”。忙忙碌碌的一年结束,地里的庄家都收回来了,金黄的稻谷堆满仓。常常听到大人坐在一起议论:谁家今年打了多少斤稻子。收成多的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幸福而自豪的微笑,那是对辛苦劳作一年的农民最大的犒劳。新米磨成粉,收起来,等着不忙的时候做点米粑吃。
   过年期间,我们不用上学,天天嚷着母亲给我们做粑吃,母亲开玩笑地说:“你们一个个只知道吃,我老了以后,那时候恐怕就吃不上喽。”“妈,我跟你学。”“对,自己学会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等我学会了,我做给你们吃!”早上热气腾腾的米香顿时就唤醒了我的味觉,爬起来,来到厨房,灶台上两个锅里,一大锅米粉粑,另外一锅熬的稀饭。我一边嚼着焦香的米粑,一边怪母亲不喊我起来错过了跟她学习的好机会。我总是好奇,母亲到底是几点起来的。终于有一天,母亲答应教我了。我搬把椅子,坐在旁边认认真真学,只见粉团在她的手里不停旋转,几个回合下来,圆圆的粉团就变成了手掌般大小漩涡状,放上满满一大勺馅,然后团成汤圆形状,再按压成型,往往我还没瞅明白,一个扁圆扁圆,薄薄的洁白的米粉粑就做好了。我跟在后面学了几次,也只学了个大概。
   2022年冬,二老先后感染新冠肺炎,年纪大了恢复缓慢,嘴里没味道,看着视频中的双亲消瘦的身体,我恨不得马上飞到他们身旁。于是,一放假,我就马不停蹄地带着孩子飞奔回家。想吃点什么,“要不吃米粑吧,”父亲说,“最好馅里加点辣椒。”有母亲这个老师傅在旁边指挥,说干就干,在脑海中演练了很多次,终于要实战了,我拿出几个萝卜,削皮、洗净,切成丝,然后切成米粒大小的丁,锅里放水,把萝卜丁倒进去,煮几分钟,再捞出沥水,这个过程可以让萝卜变软同时去掉萝卜的辣味留下甘甜。萝卜沥水时,我开始切肉,用肥瘦相间的肉最好,肉嫩且有油。把肉同样切成萝卜丁一般大小,然后锅中放油烧热,把肉丁放进去炒,加酱油、盐,再加点生姜、大蒜、红辣椒,进行调味调色,最后加入沥干水分的萝卜丁,炒几下,馅制作完成。母亲讲,米粑要好吃,馅很关键,做到这步已经成功了一半。
   接下来,就是和粉了。和米粉,需用开水,干了、稀了都不行,这个很不好把控,说到做粑,可以说是我妈的绝活,她总能做到,把粉和得不干不稀,做的粑也是皮薄馅多,不仅好吃还好看,在油锅里煎得焦焦,咬一口脆脆的,满口流油。我没有学到她的手艺,母亲说,可以和稀一点,做的时候,手上沾点粉,粑做起来还像那么回事。在以后,这也成了,自己的小窍门。
   粑做好后,第三步就是煎了,现在,有平底锅,煎粑的难度大大降低。锅烧热,放点油,把粑一个个放进去,煎上一两分钟,让粑长点壳子,加一点水,等水烧干,翻个面,让另一面也长点壳子,就可以盛起来了。看着父母吃着我亲手做的米粑,很欣慰!
   直到现在,我仍时常记起一个场景。冬天的早晨,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阳台上,晒着大太阳,吃着美味的米粉粑,那是一家人团聚的幸福,这个幸福,也有我出的一份力。父母呵护中的我,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可以用来遮风挡雨的树!
   常常想起米粑,想起父亲在厂子里吃米粑修机器的一幕,想起母亲教我做米粑的细节。历历在目,香味入心。
   米粑滋养我成长,米粑的故事成为我的美好记忆。
  

共 44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外求学,放假回家,父亲估摸着时间在路囗等“我”,母亲为“我”做了最爱吃的米粑。母亲说“粑”有“巴根”。“我”知道那是祈福孩子紧抓土壤,长成参天大树的美好愿望。米粑也叫“孝心粑”,相传始于东晋名将陶侃为了孝敬病重的母亲发明制作了米粑。我们家乡祭祖做粑,过节过年做粑,过生日也做粑。作者回忆着爸爸生日时,母亲为爸爸做米粑,并要求着“我”给爸爸送过去。“我”目睹了爸爸工作的场景,并看到了爸爸工作时那认真负责的样子。爸爸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觉得累了、厌了,想起爸爸便有了力量。疫情期间,父母二老先后感染了,年纪大了恢复缓慢,为了打开二老胃囗,“我”为他们做了米粑,看着父母吃着“我”做的米粑,很是欣慰。父母呵护中的“我”,已长成了一棵大树,可以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树。本文语言质朴灵动,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场景,令人读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文中写满了故土情怀,写满了父子情深,母子情深,夫妻情深。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父母流溢着的厚重的情感,在不经意间就触动了读者最为敏感的思乡、思亲情愫。好文,推荐品读!遥握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019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10-19 06:00:20
  米粑,我们这叫米果,这种食物,食材虽简单,但做起来麻烦,我们这一般也是过节或过年或有重大喜事才会做。花开老师从学校回来,爸妈为其做米粑,可见父母对你爱其深。文章写得好,描写细腻,画面感极强,字里行间荡漾着温馨的情感。点赞!遥握问侯,谨祝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12:41:45
  深谢李老师为小文辛苦编辑,米果应该是蒸笼蒸出来的,一层薄薄的透明的皮,像是一件工艺品,味道极佳,我能吃4、5个呢!文字比较稚嫩,多谢老师鼓励,学生敬茶,顺祝秋安笔丰!
2 楼        文友:岚亮        2023-10-19 07:03:46
  米粑有根,滋养小树变大树,米粑有爱,浇润人生成长。花开老师这篇巴粑故事写得十分精彩温暖,拜读学习了。
回复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12:46:01
  深谢老师为小文留墨鼓励,岚亮老师文采斐然,学生自愧不如,向老师学习。米粑取材简单,只因母亲做粑的手艺好,滋养了我这张好吃的嘴,吃不够。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10-19 09:10:46
  米吧真香,把我的胃口都吊起来了。文章内容丰富,叙述从容,语言朴实流畅,情节生动,画面感人,描写细腻,那浓浓父女情写得温婉叫绝。生活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令人感动,好文章!加油!由精品冲向绝品。祝秋祺笔丰!
回复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12:50:40
  东至与安庆一衣带水,安庆的米粑,东至的米饺,叫法不一,做法类似,我也爱上了东至米饺,老师有机会可以尝尝米粑,相信你也会爱上他。文字比较浅薄,深谢老师鼓励,老师佳作频频,才情过人,学生敬佩不已!致敬,秋安笔丰!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19 10:20:07
  一定是一个馋猫,就想着米粑的香。我是北方人,没有吃过那玩意,不过看了欣然花开老师的米粑文,我有点想吃了。写米粑,实际上是写人,写亲情,写成长,非常有味道。食物,尤其是家乡的食物,不一定有多么出名,我们的舌尖一定记得味道,是遗传,任何美食,都属于家乡。好文章,点个赞!遥握,问候秋祺,期待花开佳作。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13:08:54
  一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货真价实的吃货一枚!深谢老师鼓励,因为看了老师写胶东苹果一文,引发了学生对家乡美食的惦念,睹物思人、思人念物,食物链接着情感,更有滋味,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正是如此吧。因有北方学习的经历,也让我领略到了另一种风味,肉夹馍、板面、牛肉馍,面面俱到,每天换着吃。油条里面可以加鸡蛋,米线可以炒着吃,米糊里面加豆子,太有新意。有次同学带我喝羊肉汤,第一次吃羊蹄,软烂鲜香,欲罢不能,至今想起来还觉鲜美。致敬老师,每次对我都是鼓励,费心指导,学生满满的感动,唯愿怀才社长日日安好、天天快乐!
5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0-19 11:42:48
  米粑,属于南方的一道美食,对于生长在于北方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虽然没吃过,但读了欣然老师的这篇文章,不禁垂涎欲滴,齿颊留香。文章描写细腻生动,不仅写出了家乡风味美食的独特魅力,也有父亲在工厂吃米粑修机器感人的一幕,还有勤劳手巧的母亲做米粑精彩的过程,写的非常好!拜读佳作,大赞!问好欣然老师,遥祝秋琪!吉祥如意!
回复5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13:17:11
  谢谢琳达老师为小文留墨,因为妈妈手巧,能吃到各种美食。家乡的米粑取材简单,做法却不简单,想把粑做得皮薄馅丰,需要心灵手巧,小文能得到老师的喜爱,很开心!遥祝老师秋安笔丰!
6 楼        文友:枫桦        2023-10-19 13:22:35
  对米粑的真情实感,来自于绵绵不断的亲情。文章描写细致,温馨的感觉传染给了每个人,非常喜欢这种表达的方式!拜读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13:41:51
  深谢枫桦老师为小文留墨鼓励,简单食物联系着我和亲人,已经不记得吃了多少次粑,但总是吃不够,爱不够!祝老师秋安笔丰,佳作不断!
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0-19 13:52:13
  我理解米粑,可能类似现在饭店里比较流行的糍粑,不过,糍粑一定是糯米做的,馅料也有别,或者类似北方的粘饼,不过,这粘饼以豆馅为主。反正,应该是大米面包馅做成的食物,南北叫法各异。读了老师的文,口水直流。无一例外,写美食的文章一定要写到情,尤其亲情,否则,文章就是单调乏味的。老师在美食与亲情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毫无造作和焊接痕迹,功力令人感佩。拜读学习老师美文,顺祝秋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14:19:55
  糍粑,我们这边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吃,另一种味道。米粑,类似于北方的装馅的饼子之类,只是外皮不是面粉而是米粉。文字比较浅薄,谢谢老师留墨鼓励,在东篱成长很快!顺祝老师秋安笔丰,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夕泠        2023-10-19 14:29:24
  花开老师的文字充满温馨,生动形象。浓浓的亲情令人动容。拜读好文,遥问秋安!
回复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14:45:02
  感谢老师一直的鼓励,写作比较稚嫩,谢谢东篱各位老师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夕冷老师的文写得才真的好,向老师学习祝您秋安笔丰,佳作不断!
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0-19 14:53:55
  看花开老师给我的回复,那些美食好馋人的啊,那么多的素材,可以一一写出,一定会让人垂涎欲滴的啊。
怀才抱器
回复9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15:15:21
  期待期待,肚子里的馋虫在说:怀才老师,快把美食“呈”上吧,期待老师大作。
10 楼        文友:简柔        2023-10-19 16:45:08
  花开老师的米粑既有着香喷喷的人间烟火气,又有动人的情感,藏着父母对我的爱和一个女儿的孝心,更见证了父亲的能干和责任心。与众不同的米粑,细节传神,写美食要向老师学习。欣赏佳作。
回复10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0-19 20:57:18
  简柔老师,简单而温柔,多么美的名字,我很喜欢,老师的文也是那样温柔却有力量,谢谢老师留墨鼓励,遥祝秋安,佳作频频!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