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地瓜是个宝(散文)

精品 【东篱】地瓜是个宝(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285.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38发表时间:2023-11-18 07:43:11
摘要:说地瓜是个宝,可能年轻人不会接受,或者不能全部接受,除了烤地瓜。但我这个经历过地瓜为主食的饮食时代的人,无法忘记地瓜的功绩和故事。


   地瓜是个宝,吃地瓜念着日子的好。
   这是我老家在1961年地瓜大丰收以后就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有了地瓜,就可以活命,别管维生素什么的,果腹是第一需要。日子里有了地瓜,一切皆好。
   1961年,一切的记忆都是恍惚的,唯记得地瓜是这一年的标准符号。所以,在得到温饱之后的60年代初出生了很多孩子,被称为“地瓜孩”,他们是捧着地瓜这个宝来到人世间的,如果按照百日抓周的习俗,他们手中一定紧紧地攥着一个地瓜,秤杆,算盘,钢笔,甚至元宝,都不是家长希望的,不是他们短见,而是希望孩子抓住眼前最贴近的幸福。
   我的老家就有抓周抓地瓜的例子,老人说,也没有什么可供孩子抓的。民以食为天,让孩子抓取了一个真理。
   饥饿,限制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想象力,更限制了生育。一个个地瓜,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个宝!
   16岁的时候,我就成了“抱宝人”。每年的深秋,开始收获地瓜了,力大的整壮劳力担负“抱筐送瓜”的角色,我也在其中,这是一份荣耀。手推车上两个筐,装满整齐摆放的地瓜,到了农户院外就吆喝“抱瓜啦”,声音拖长,主人听到声音就出门来迎,喊着“宝贝来了”。宝贝,一语双关。
   生怕遇到个二愣子,不会小心,给地瓜弄得破了皮,所以就那样喊。
   “涝水眼子的还是山瘠地的?”户主先这样问。
   “涝水眼子”指的是平泊地,地瓜水分大,不太好吃,所以要切成瓜干。“山瘠地”指的是山岚贫瘠土地,地瓜水分小,甜度大,一般是要做储备过冬,是入冬到开春的口粮。
   解下车绳,抱筐入屋,主人都是好话相问,一番恭维。生怕哗啦一下倒在屋地上。一个个从筐里拾出来,那才能赢得好感。递一碗水,润润喉,是最好的招待。
   曾嫂是个能言善道的角色,我抱筐进屋,总有话题,怕我不耐心,就蹲下一起拾地瓜,慢吞吞地,分散我的注意力。说起她娘家村里的一个姑娘,长得那可是满村挑不出一个,不算百里挑一,也是三五里难找。樱桃小嘴,瓜嫩的脸皮,谁见了都拿不下眼。“那小模样啊,比起你曾嫂啊,那可是好了十几个冒。”曾嫂这话,队上的人都听说过。“十几个冒”就是十几倍的意思。当时,我没当回事,事后跟别人说起,他们说那个村只有22户。我明白了,曾嫂是在讨好我,希望我对地瓜的态度好点呢。
   事后遇到我,看我脸红,便小声唠叨一句——山瘠地的瓜好吃,小庄的姑娘好看。这是怎样的逻辑?考学后学习“信天游”的特点,觉得这是“起兴”,不过,她喜欢山瘠地的地瓜是真,但分配地瓜,我只负责“抱筐”,管不了地瓜的出处。
   不过,好话可以让急性子脾气慢下来,地瓜就幸运了。曾嫂的心思我懂得了。一年的口粮,地瓜占了七八成,地瓜就是命根子,碰破一个地瓜的皮,就像割破了手指头还疼。所以,“烀地瓜”不洗泥,而是拿笤帚扫一下,除了为了好吃,留住那股香,更有珍惜之意。曾嫂就说,熬地瓜粥,和做地瓜丝,口味就是不一样。那时,一种食材,多种吃法,是为了吃出个好滋味,是对食材深度的爱。
   地瓜是个宝,这是从深度贫困中走出来的人们的心声啊。
  
   二
   胶东人喜欢睡大炕,可能和东北地区的习俗差不多。炕上睡人,炕下睡地瓜。地瓜的待遇几乎和人差不多了。
   上世纪70年代,改造火炕,有了新设计。炕下挖出方坑,木棍铺底。用立柱支撑石板,石板上面是炕筒子。一把烧草,热了火炕,暖了炕下的瓜窖子。富人家有宝藏于夹墙坚壁之中。贫困日子里,农人以什么为宝?不宝金玉,以糊口之物为宝。生活因有了地瓜,就有了活下来的盼头。这样的生活韧性,可能不是现在的人可以理解的。
   人口不多的人家,火炕宽敞,从来不会给地瓜另外找一个安身之处。一盘火炕的一侧,留出大约二尺宽,如果从方位看,都在火炕东侧,西侧临着正厅,安装锅灶,害怕灶的火气太大,伤了地瓜。炕上摆着玉米塞子(玉米芯),其上整齐摆放地瓜,那些地瓜,就像小伙子的脑袋,探头探脑的,农人掀开覆盖在其上的破絮被子,总是带着一抹笑,因为这是他们的底气,一冬一春,地瓜当家。果腹就是最大的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如果抛开时代性,侈谈幸福,我觉得都是不能把握住幸福的旋律,甚至谈幸福容易走调。真正的幸福感是随生活的起伏而变化的,能够安于当下,幸福从不会丢失。佛说,若能淡则知足,幸福始于知足。有几分道理,也不全然,就像我的邻居六母曾经说,地瓜垛子边上再放上一袋小麦,那日子就好过了。她显然并不知足,在贫困的日子里,还有着生活的企望,尽管她的想象力让我感觉有点心酸,但足以让我感觉到幸福也是不断追求。
   六母曾经看着一垛子地瓜矮下去,也是忧心忡忡,对我母亲说,那时就发疯地生孩子,一口气七八个,地瓜都害怕。母亲无语,她只有我一个儿子,总想着再有一个。那时的地瓜在六母眼中就是一张张毛票,再怎么多,也经不住一天抽一叠。哪个孩子啃地瓜,皮上有瓤,六母都要投去憎恨的目光,善良而温性十足的六伯见此情境,都要陪着瞪几下眼。他的眼光是会说话的,孩子们甚至连皮都吃了。
   那年,六母给大儿子“才哥”盖新房子,记得六母就提前准备了好吃的,问我母亲借去一面斗地瓜面,母亲说不用还了,本来就觉得应该相帮,正好。六母领情,房子上顶盖的那天中午,六母擀的就是地瓜面条。地瓜面的粘性差,切出的面条只能放在玉米叶上蒸。六母特别想着我,干活的人吃完,盛给我一碗。
   我们能够记住的东西,一定是最贵重的,地瓜,地瓜面,扎根在我的记忆深处,够贵重了,那就是宝,时光珍藏下来的不都是得意的时刻,也有心酸的一瞬,时光发酵了心酸,味道就变得酸甜起来。
   记得佛家星云说,在最艰难时,半碗咸菜,是比什么珍馐美味还要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地瓜也是如此,有价值的东西才可称之为宝。
   那时上学要带干粮,我并不喜欢用粗布包一个地瓜,总觉得丢人现眼,但我无力对抗贫穷,只能默默地包裹好。学校操场外的一条高崖子下是我的饭桌,那里几乎没同学可以看得见。同学夕文见我啃地瓜,便掏出半张烙饼和我换。眼圈马上关不住眼泪。如果不是那个地瓜午餐,我还真的不知道回忆高中生活还有什么值得我激动的。地瓜,在我的日子里,成为难舍的宝,同学情,也被那个地瓜锁定了味道。
   这样的故事,属于自己时光的温暖记忆,可能对别人毫无意义,我需要一点意义就够了,不会填满那段日子的苦,但已经加入了甜。
  
   三
   谁没有个亲情友情往来的,农家能够拿出来的,数得着的就是熟地瓜干。深秋时节,一根不落叶柴枝插上墙头,那些瓜干就琳琅满目地插在枝条上,农家的风景,在那一刻,散发出香甜。半干的状态入坛,闷上个把月,瓜干浑身长了霜,那真的就像涂了脂粉,看着食欲顿生,进屋就想着揭开那个坛子。坛子藏宝,也要按捺住心情,一旦提前打开,宝气飞了,一秋的功夫白费。母亲总要年年留出最好的地瓜干,因为邻居信伯的儿子在哈尔滨回家探亲,总要捎回一些城里的东西,作为回礼,瓜干责无旁贷,最多再配一点花生米。
   不敢说礼轻情意重,农家的宝只有这两样,一颗热心,有谁不懂。未必就比鱼翅燕窝逊色,也总比一顿空话寒暄强多了啊。那时母亲并不感到局促,因为她向邻居献出了自己的所能。邻里乡情,并不因为东西是否贵重而淡而浓,心意到了,什么都是宝贝啊。淳朴,是文人崇尚的品质,但农家的淳朴总是注满心酸的味道。
   地瓜是个宝。一根芽子,随便插在一堆土里就活了。春天来了,母亲总是屋前向阳处,将地瓜插进土里,覆盖上几个草把子保温,出芽了,母亲见缝插针,屋边房后,角角落落,插上芽子,挖个小坑,把鸡粪埋进去,秋获地瓜一串串,一嘟噜一嘟噜,弥补着口粮的不足,捉襟见肘的日子于是就宽裕了点。
   其实,我也抱怨过。外出工作多少年,还是说,见了地瓜就犯愁,吃腻了。日子好了,大米白面,有的是,地瓜算什么,总不能上桌,不能成为主粮吧。我少了对地瓜的敬重之心。突然想起我老家的“粑粑地瓜话”。“粑粑”指的是玉米饼子,先舍弃不说。
   “吃地瓜,用接碟。”是说吃地瓜也要讲究,后一句是“浪上一浪”,浪,可能是与浪漫意思接近,大约是“摆谱”吧,自己跟自己摆谱,自作多情,自我陶醉。这的确是一种生活态度。地瓜是粗食,不入眼,不值得,但在农人的心底,它是个宝,所以才有“接碟”一说。粗细的划分,我历来就不赞成,粗细的标准是什么?再穷的日子,以珍重之心对待,也能过出滋味,否则,在大鱼大肉面前,也不会生出感恩之心。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苦,太多的不应该,但这是生活,抱怨未必就能改善,安享而不失梦想,应该是生活的蕴意吧。
   有了地瓜可吃,幸莫大焉!可惜,我没有记住那时地瓜的品种名字,只能用白瓤、黄瓤和红瓤来区分,能够挑剔地瓜的瓤,还是以后的事,我喜欢红瓤的。如今给了什么“蜂蜜罐”等诱人的名字,多么像个宝贝的名字。
   说起地瓜的好,不仅仅是吃着甘甜,还有一点也不能不说。那些年吃草面,啃树皮,大便困难,难到了要用手指头抠,痛苦不堪。有了地瓜,只要看看从茅房出来的人的脸色就知道,舒坦,没有一点负担。那时,很少听到农村有人得了肠炎、肠梗阻之类的疾病,不能不说地瓜是一副好药,不必大张旗鼓地宣传,人们也认可。
  
   四
   记得,那时村里最壮观的是全村的地瓜窖子,十个生产队,每队一个窑洞,里面放着来春的地瓜种,地窖子保暖,遇到寒冬,窖子的一端还留出了烧火加温的洞口,一冬什么都可以放下来,给地瓜取暖,是冬天里不能耽搁的大事。每当出瓜时,我发现地瓜身上都冒出了汗水。留下一个种子,就留下了来年的希望。那时,我还是顽皮的孩子,总喜欢和伙伴钻进地窖子躲猫猫,仿佛地窖子也藏着宝贝。
   老了,更觉地瓜是个宝,医生说,胃肠不好,适当吃点地瓜,比什么药物都好。朋友说我是“旧情复发”,有点儿。不过,当下我可以挑剔一点了,非“蜂蜜罐”、“烟薯25号”不吃。这两个品种最走俏,街上的烤地瓜,就是这样的品种。
   遇到烤地瓜,我禁不住那股子香气,咽不下口水,来上一个。家里有烤炉,深秋到冬末,几乎每顿要来一个烤地瓜,一半处于怀念,一半在于喜欢,百分之百是个宝。可能美食家的好奇心,并不在地瓜上,但日子里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成为美食,喜欢的东西,比美食更好。
   两个家在农村的朋友,早就打来电话,约我刨地瓜,必须亲自动手,找找获宝的感觉。
   去往内蒙古科尔沁求医,遇到东北一个大姐,她说,东北那旮旯地瓜是稀罕物,老家的地瓜什么味,50几年没尝过了。地瓜,牵动了一个人的乡愁,不是个宝吗?
   我答应大姐,要邮寄“蜂蜜罐”,大姐甜甜地笑。
   想起这个承诺,想起大姐的笑,我必须以诚信为宝。
   在遥远的地方,我们结下一段“地瓜缘”,地瓜,还不是个宝?
  
   2023年11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3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什么是宝?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宝。什么是幸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旋律。对于从深度贫困中走出来的农人来说,不宝金玉,不宝珍馐,能糊口的就是宝。在那食不果腹的1960年代,人们对“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的理解更为深刻。细粮难觅,地瓜当家。有了地瓜,就可以活命,生活因有了地瓜而有了盼头。地瓜是个宝,吃地瓜念着日子的好,能果腹就是那时最大的幸福。幸福始于知足,也在于不断的追求,用六母的话来说:如果地瓜垛子边再放上一袋小麦,就日子就好过了。生活中,能让我们铭记于心的,一定是最贵重的。地瓜、地瓜面,一直扎根在怀才老师的记忆深处,够贵重了吧,那还不是宝?怀才老师出生于五十年代末,经历过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在最艰难的1960年,一切的记忆都是恍惚的,唯有地瓜是标准符号,连这一年出生的孩子都被称作“地瓜孩”。他们是捧着地瓜这个宝来到人世间的。百日抓周时,秤杆、算盘、钢笔,甚至元宝,都不是父母希望的,家长最希望孩子手里紧紧攥着的是一个地瓜。抓住了地瓜,就是抓住了眼前最贴近的幸福。读到此处,我才理解了“时光珍藏下来的并不都是得意的时刻,也有心酸的一瞬。时光发酵了心酸,味道就变得酸甜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在最艰难时,半碗咸菜,一个地瓜,是比任何珍馐美味还要有价值的。因此,每年地瓜收获的深秋时节,“抱筐送瓜”的壮劳力就成了荣耀一时的“送宝人”。因此,16岁就成了“抱宝人”的作者,享受了能言善道的“曾嫂”让自己“脸红”的一番恭维。胶东人喜欢睡大炕。上世纪70年代,改造火炕,有了新设计。炕下挖方坑,东侧放地瓜,西侧安锅灶。一把烧草,热了火炕,暖了炕下的瓜窖子。一年的“口粮”,地瓜就占了七八成,地瓜就他们的命根子。有了储藏的地瓜,脸上就有了幸福的笑容,这是他们的底气。日常的话语都和地瓜有关。说小庄的姑娘好看,就是樱桃的小嘴,瓜嫩的脸皮。说孩子多了日子过得艰难,就是连地瓜都害怕。那时的地瓜在六母眼中就是一张张毛票。地瓜就是那时的美味佳肴,一点也不比鱼翅燕窝逊色。那时的地瓜常常开会:地瓜粥、地瓜丝味道不一样。烀地瓜不洗泥,不仅留住了那股香,更有珍惜之一。六母的地瓜面条是对我的特别关照,也是对母亲借给一斗地瓜面的回报。吃够了地瓜干的“我”,对地瓜午餐有了抵触情绪,同学夕文的半张烙饼让“我”激动得泪崩。因此,不能放下时代奢谈幸福,能安于当下的幸福都不会消失。这些的故事,都属于过去时光的温暖记忆,不会填满那段日子的苦,但已经加入了田。那时做一个“吃瓜”群众,就已经很幸福了。吃地瓜也是有讲究的,“吃地瓜,用接碟“,我想,和现在过生日吃蛋糕差不多吧。那时的人情往来,除了一颗红心,就是一个地瓜了。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苦,太多的不应该,淳朴里透着心酸。给地瓜取暖,是不能耽搁的大事,留下了一个种子,就留下了一个希望。地瓜是粗食,但是的当时的主食。烤地瓜,一半是怀念,一半是喜欢。如今的“蜂蜜罐”、“烟薯25号”应该是主食之外的点心了,一个遥远的地方,一段“地瓜缘”,过去的心酸成了今天的甜蜜。地瓜依然是个宝。怀才老师用忆苦思甜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特殊的时代那段酸酸甜甜的故事。读罢此文,我怀才老师记住了一句话;再穷的日子,只要以珍重之心对待,也能品出生活的滋味,否则在大鱼大肉面前,我们也不会感恩。我们要有一个自作多情、自我陶醉的人生态度,幸福感就会始终伴随着我们。大美之作,倾情推荐 【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118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11-18 08:25:12
  地瓜是个宝,吃地瓜念着日子的好。时光珍藏下来的并不都是得意的时刻,也有心酸的一瞬。时光发酵了心酸,日子就变得酸甜起来。怀才老师出生于五十年代末,经历了食不果腹、饥饿长伴的三年自然灾害,在最艰难的1960年,一切的记忆都是恍惚的,唯有地瓜是个标准符号,连这一年出生的孩子都被称作“地瓜孩”。在那极端贫困的日子里,能果腹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年的口粮地瓜就占了七八成,半碗咸菜,一个地瓜,和鱼翅燕窝相比并不逊色多少。生活有太多的苦,太多的不应该,但再穷的日子,只要以珍重之心,也能咂摸出生活的滋味。一个火炕,就是一家人的希望。炕上睡家人,炕下睡地瓜。一把烧草,热了火炕,暖了地瓜。留下了地瓜的种子,就种下了生活的希望。一个特殊的年代,一段心酸的往事,一个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大美之作,倾情推荐。点赞美文佳作,问候怀才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09:37:55
  谢谢梅骨老师的精彩编辑,这篇文章可能只有上了点年纪的人编辑,才能理解我文中的表述。那段日子,先后是三年的时间,是中国最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农村,没有定量的粮食,只能吃草面,树皮,1961年,适逢地瓜大丰收,才救下老百姓的性命。这段日子,我约略记得一些模糊的画面,其后相当长的时间,老百姓就认同地瓜,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吃地瓜是会吃腻的,但那是主粮,农家是作为宝贝对待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记忆非常深刻,也从事农业生产,往住户家推送过地瓜,所以想把这段经历写下来,留住一个时代的记忆吧。谢谢梅骨老师写的编按,那么细腻,那么深刻,超出了文章的内涵,或者说是提升了一步。遥握,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1-18 08:55:08
  地瓜是个宝,艰苦岁月人们拿他当主粮,对他格外珍惜,我们没有体会过,每顿是地瓜,想办法变着花样吃,把苦日子也要过出幸福的滋味,那一定是一段难忘的日子。老师写到了存地瓜的地窖,让我想到了小时候,我们把地瓜叫红薯,存红薯的地窖靠着山脚下找个地方随意挖的,一排排很壮观,地窖干燥,空间比较狭窄,孩子的我比较灵活,就成了放地瓜,取地瓜的小担当,那时特别自豪。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那段难忘的地瓜岁月,让我们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遥握问好老师,日日安好,体健笔丰,创作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09:45:40
  谢谢欣然老师的精彩留墨,谢谢你对小文的认可。地瓜是艰苦岁月里人们的主粮,而且是在1961年的时候,才对地瓜有了宝贝的认识,因为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所以我至今还把它当作个宝贝。欣然老师的年纪,可能不能知道那时候吃地瓜是怎样的滋味,顿顿地瓜,的确是厌倦,但为了果腹,不能不吃,厌倦却热爱着,是矛盾的,也是情感的纠结。地瓜窖子各地可能不同吧,我们村是集中存放。也有队上挖洞存放的。我们在地瓜初了窖子以后就去那里捉迷藏,挺有意思的。地瓜是中国人的生活里,有着崇高的地位,不是因为它是美食,而是因为可以救命。感恩新时代,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的日子,好日子,可以说是从吃地瓜开始的。我不是为了诉苦,而是想留住那段岁月。遥握,问候冬暖,期待欣然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枫桦        2023-11-18 08:58:48
  地瓜的产量是没有什么作物可以匹敌的,也就是这种产量,让灾荒之年的人们,得以平安度过。地瓜之所以与老百姓分不开,是因为它的低贱,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才是老百姓心中的宝。老师的文笔细腻,回忆与展望,把自己对地瓜的认知,做了深刻的解读。文字生暖,那一片深情来自于土地深层的收获!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09:53:56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上次遇到黑龙江那位大姐,老家是山东的,忘记问黑龙江是否也栽地瓜,东北气候很冷,是不是适应,不知。在很长一段时间,胶东半岛,包括山东境内,是以地瓜为主食的,地瓜栽植面积大,现在都是农户栽点,产量也上来了我是从吃地瓜的时代走来的,对地瓜,说不上台爱,但不能不爱,的确,是因为地瓜救了无数人的性命。那时候,从未听说有谁便秘,地瓜的确是个好东西。果腹,在那时就是生活的全部涵义,几乎是。写这篇回忆性小文,就是为了留住那段时光的记忆,珍惜粮食,别拿地瓜当副食品,那是主粮。现在人们为了吃个新鲜,有了烤地瓜,年轻人觉得这是生活,但顿顿吃就觉得腻了。遥握,问候冬暖,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4 楼        文友:岚亮        2023-11-18 09:32:16
  地瓜,在我这边叫番薯,也有的地方叫红薯的,比如在我当兵的老陕。对于番薯,我是有感情的,不仅是从小吃着番薯长大,而且自己也种过番薯。涝水眼子和山瘠地的番薯质地确实不一样,区别在于前者的生水,后者的生粉,但产量前者要占优。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番薯确实是宝,少了它,不知得饿死多少人。大哥的地瓜记忆是温暖的,而且乡情满满。我则充满了艰辛。种番薯挺辛苦的,就种植,得经过育苗,掘园、担肥、压藤、铲草,翻腾、追肥等环节,收获的时候,又得经过割藤、挖掘、挑回、刨丝、晾晒、入仓等工序。而种植期间,正值炎炎夏日,收获期则是西风烈烈,霜降大地,真是苦不堪言。但番薯是个宝,得到它,就得付出辛勤劳动。现在,番薯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但宝性仍然不减,吃长寿的。读兄长大作,感慨了。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0:04:26
  谢谢岚亮老师和怀才这么深入的交流,谢谢美评。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人叫地瓜是番薯,红薯的,觉得番薯红薯两个词有点洋气,胶东人叫地瓜,我在一篇文章里也说过,“瓜”字发音响亮,喜欢。这里饱含着内容对这种作物的喜欢。岚亮老师在陕西当兵,也吃过地瓜,但不是主食吧?那时候,我们这里的人出去当兵,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够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不限量。那份心思,都可以明白地说出来呢。岚亮老师也有这样的心思?涝水眼子和山瘠地的地瓜,吃起来不一样,但山地地瓜也有不喜欢吃的,就是太面,搡人。地瓜放在日光下晒几天,地瓜就好吃了,变得软糯起来。我们这里还是沿袭这样的处理方式的。我也参加过栽地瓜的农活,很累的,弯腰插秧,把个人累死,腰都竖不起来。担水浇地瓜芽子,也是很累。农村分地,单干,1976年我还得到三亩地,给地瓜除草,翻蔓,滋味我品尝过。地瓜是好东西,收获地瓜的感觉不同于别的,很满足的。遥握,问候冬暖。看到岚亮老师的投稿,十分兴奋。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1-18 10:20:37
  地瓜确实是个宝,我喜欢吃地瓜,怎么做都喜欢吃,粗纤维,对身体有益。老师用生花妙笔,讲一个司空见惯的食物,写得有了生命,阅读过程中,觉得地瓜就是老师的伙伴。地瓜很甜,但却记住了一段心酸的时光,地瓜很普通,但几乎养活了一个苦难的民族。就是到了今天,地瓜依然出入在市场超市,毫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食物,它仿佛不只是食物,更是情怀。老师的文,内容丰厚,像地瓜一样,耐人咀嚼。拜读学习,祝身体健康,编创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0:48:38
  谢谢韩老师的深度美评。可能韩老师的年龄是没有经过三年自然灾害,但也应该听说那个时候的困难了。地瓜,在拯救一个民族的食物,它比美食更有价值。现代人往往从地瓜所含成分上去看待地瓜的意义,那时,只觉得可以果腹。有时候吃一个地瓜,滋味不错,每吃,我都禁不住想曾经的时候,想那段苦难,但不会沉浸在苦难里,觉得应该珍惜。写地瓜,可能真的不能在吃的口感上做过多的描述,所以,要用一些故事细节,根据这些,我觉得没有一种食物可以跟地瓜比,它和百姓的日子天天相关。冬季里,每天都要在烤箱里烤上几个地瓜,可能是曾经吃过,口感就不一样了。曾经说,再也不吃地瓜了,这话被自己否定了,还是吃,就像恋爱被恋爱伤着了,再也不恋爱了,但遇到合适的喜欢的人,年轻时,还是要恋爱。比喻可能不恰当,但那种纠结好像就是那样。遥握,问候冬暖,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11-18 10:52:52
  我以前很不懂外婆和我讲的一句话:她的邻居四嫂总是叹气说,唉,什么吋候能吃上一顿不掺红薯渣的红薯饭就好了。我也曾听我妈妈说她小时侯,很巴望能吃一顿纯焖红薯,不掺萝卜和野菜。我很不以为然,心想,红薯有那么好吃吗?今日拜读了怀才老师的文,同时让我回忆了一遍外婆和妈妈说的话,才明白其中意,其中苦,其中愿望和盼头。感谢怀才老师给我们带来开悟的好文章,让我们记住曾经的苦,珍惜当下的好日子。此篇文章十分难得,明明生活极其艰难,却吞下苦难,酝酿出甜蜜,写出轻松与乐子,让读者在质朴平和的文字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得以启迪与反省。好文!大赞!遥握问侯老师,谨祝冬暖安好!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1:42:46
  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
   地瓜粥,可能根本走不进我们的视野了,那份甜,可能并不被年轻人喜欢,但经历过挨饿年代的人,心中对地瓜是有着十二分的感激的。从苦难中提取的甜,度数是最高的。珍惜当下的好日子。这是真话,最有份量,别整天喊着这不好那不如意,其实,就是没有经历苦难,才觉得不满足。日子再不好,比以前好,但我们这样对比,可能苍白,如果经历过,就会觉得有分量。从来用不着寻思下顿吃什么,吃的东西很多,想着法子调整着吃,这是现在。以往可不能这样,最为难的主妇。遥握,问候冬暖,快上街买个烤地瓜吃吧。
7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11-18 11:05:55
  地瓜,一款非常熟悉的农作物。不过在我们这里的名字俗了点,叫白薯。我的一篇文中,曾提到困难时期,父亲为纾困,开垦荒地,栽种的就是白薯。因此,它曾经的作用不容小觑呢。可以说有救命之恩。老师以此为线索,展示的那段生活,很实在,很温暖,读后也很感动。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再回首——正是我们少时生活的写照!真情佳作,拜读学习!遥握,冬安!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1:36:51
  谢谢郑老师的精彩留墨。地瓜极易成活,所以我的母亲就在屋子周边随便插上几株,帮助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可能我们都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吧,所以对地瓜有着好感,敢称地瓜是个宝。回不去的时光,我们只能用文字重温,希望年轻人懂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感。遥握,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8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11-18 11:05:59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末,比怀才老师小了整整一轮。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比较幸运的,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躲过了上山下乡,物质虽然还是极端匮乏,但是基本上没有挨过饿。但是,我的父母、周围的大妈、大婶经常给我讲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60年代)的艰难生活,所以对那段深度困苦的日子,我并不陌生。地瓜(我们这叫红芋)是粗粮,却是那个时代的主食,让无数普通民众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无法忘记的。如今的地瓜,是大米白面的补充,一半是为了怀念,一半是均衡营养,是口味的多样,更是健康的需要。经百度得知,“蜂蜜罐”是荣成的特产,用来烤制特别得香甜,听着这名字,都让人甜掉牙啊!正是地瓜大量上市的时候,地瓜粥我也是经常熬制的。除了红薯,我还特别喜欢吃紫薯,制作起来不用多复杂,蒸着吃就非常香甜。我平时喜欢小酌几杯,最近喜欢上了“地瓜烧”。正宗的地瓜烧还有点甜嘞!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1:33:50
  出生的时代无法选择,但对时代的记忆是可以选择性地记忆。挨饿的日子,我还是儿童,隐约记得,人们面黄肌瘦,有气无力的。这些记忆是我对那个年代的记忆。我清楚记得,母亲在磨盘处揉草面的情境,每每想起,心头一阵子酸,那个时代的人,没有谁可以躲过日子的煎熬。上山下乡,那是城里人的资格,我是农村人,但我知道这件事,而且还有一段与知青的缘分,没有写。地瓜拯救了一个民族,所以,我写地瓜,就用了“是个宝”的题目,这是我得出的结论。如今的日子还没有离开地瓜,但地瓜的角色已经变了,人们喜欢,是从营养角度看的,当然也有怀旧的色彩。“蜂蜜罐”的确是荣成的特产,大街上烤地瓜,多半是蜂蜜罐,也有烟薯25号。紫薯,过去也有,感觉甜度不够,但主妇喜欢用来蒸馒头,紫色的馒头。地瓜干酒,我知道,年轻时也喝酒,就是这种酒,有劲,也清爽。地瓜和别的食物,一点不逊色。感谢梅骨老师再度留墨,让我觉得有了喜欢的人,美滋滋。遥握,问候冬暖,谨祝工作顺利。
9 楼        文友:夕泠        2023-11-18 12:06:17
  地瓜,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历史的记忆。想不到在食不果腹的年月里,是靠地瓜维持生命的,不由十分感叹。往事心酸,拥有地瓜却有了幸福。文字中饱含的深情,若非亲历,又有几人能体会。珍惜才应是生命的主题。今天,我买了烟薯25,准备烤一下。读老师文字,更觉得是买对了。问好怀才老师,冬暖吉祥!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2:12:33
  谢谢夕泠老师的留墨。买对了。烟薯25号,我特别喜欢,软糯,甜度大。吃起来地瓜香味正。这个品种,以前可能只山东有,现在推广了。蜂蜜罐也很好吃。我想,这个名字,不仅仅是说地瓜的甜度如蜂蜜罐吧,也应该有着对地瓜的爱意在其中。以前的地瓜,我都叫不上名字,只能从白瓤红瓤黄瓤上区别,我比较喜欢红瓤的。现在挑剔了,过去不能。遥握,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1-18 12:34:49
  地瓜确实是个宝,在灾荒年,那可是救命的食粮,虽然我没赶上那个年代,但祖父辈都经历过,地瓜产量高,生命力顽强,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知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地瓜,现在也喜欢吃。怀才老师这篇文章内容厚重,一个个和地瓜有关的故事温暖而感人,我也喜欢吃熟地瓜干,感觉比任何小食品都要美味,而怀才老师对熟地瓜干的情感更加深厚,地瓜干里融入了妈妈的爱。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写的真精彩!地瓜富含纤维,对身体健康特别有利,而且又美味,怀才老师多吃一些吧。拜读学习大美之作、大赞特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4:34:33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不知现在加拿大那是不是也有地瓜吃?可能人家不屑吧?不过,在什么地方吃又是不一样的啊。在老家的餐桌上吃,还有一开口的暖,老乡肯定问怎么样,和当年的一样吗?怀才突然想起时地瓜往事,抒情一段吧。如果感受合适回到熊岳,能吃上地瓜吗?熊岳也有地瓜?是不是不太多?遥握,期待如菊老师的佳作,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采访稿很美,大家很喜欢,加油!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