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地瓜是个宝(散文)

精品 【东篱】地瓜是个宝(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84.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41发表时间:2023-11-18 07:43:11
摘要:说地瓜是个宝,可能年轻人不会接受,或者不能全部接受,除了烤地瓜。但我这个经历过地瓜为主食的饮食时代的人,无法忘记地瓜的功绩和故事。


   地瓜是个宝,吃地瓜念着日子的好。
   这是我老家在1961年地瓜大丰收以后就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有了地瓜,就可以活命,别管维生素什么的,果腹是第一需要。日子里有了地瓜,一切皆好。
   1961年,一切的记忆都是恍惚的,唯记得地瓜是这一年的标准符号。所以,在得到温饱之后的60年代初出生了很多孩子,被称为“地瓜孩”,他们是捧着地瓜这个宝来到人世间的,如果按照百日抓周的习俗,他们手中一定紧紧地攥着一个地瓜,秤杆,算盘,钢笔,甚至元宝,都不是家长希望的,不是他们短见,而是希望孩子抓住眼前最贴近的幸福。
   我的老家就有抓周抓地瓜的例子,老人说,也没有什么可供孩子抓的。民以食为天,让孩子抓取了一个真理。
   饥饿,限制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想象力,更限制了生育。一个个地瓜,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个宝!
   16岁的时候,我就成了“抱宝人”。每年的深秋,开始收获地瓜了,力大的整壮劳力担负“抱筐送瓜”的角色,我也在其中,这是一份荣耀。手推车上两个筐,装满整齐摆放的地瓜,到了农户院外就吆喝“抱瓜啦”,声音拖长,主人听到声音就出门来迎,喊着“宝贝来了”。宝贝,一语双关。
   生怕遇到个二愣子,不会小心,给地瓜弄得破了皮,所以就那样喊。
   “涝水眼子的还是山瘠地的?”户主先这样问。
   “涝水眼子”指的是平泊地,地瓜水分大,不太好吃,所以要切成瓜干。“山瘠地”指的是山岚贫瘠土地,地瓜水分小,甜度大,一般是要做储备过冬,是入冬到开春的口粮。
   解下车绳,抱筐入屋,主人都是好话相问,一番恭维。生怕哗啦一下倒在屋地上。一个个从筐里拾出来,那才能赢得好感。递一碗水,润润喉,是最好的招待。
   曾嫂是个能言善道的角色,我抱筐进屋,总有话题,怕我不耐心,就蹲下一起拾地瓜,慢吞吞地,分散我的注意力。说起她娘家村里的一个姑娘,长得那可是满村挑不出一个,不算百里挑一,也是三五里难找。樱桃小嘴,瓜嫩的脸皮,谁见了都拿不下眼。“那小模样啊,比起你曾嫂啊,那可是好了十几个冒。”曾嫂这话,队上的人都听说过。“十几个冒”就是十几倍的意思。当时,我没当回事,事后跟别人说起,他们说那个村只有22户。我明白了,曾嫂是在讨好我,希望我对地瓜的态度好点呢。
   事后遇到我,看我脸红,便小声唠叨一句——山瘠地的瓜好吃,小庄的姑娘好看。这是怎样的逻辑?考学后学习“信天游”的特点,觉得这是“起兴”,不过,她喜欢山瘠地的地瓜是真,但分配地瓜,我只负责“抱筐”,管不了地瓜的出处。
   不过,好话可以让急性子脾气慢下来,地瓜就幸运了。曾嫂的心思我懂得了。一年的口粮,地瓜占了七八成,地瓜就是命根子,碰破一个地瓜的皮,就像割破了手指头还疼。所以,“烀地瓜”不洗泥,而是拿笤帚扫一下,除了为了好吃,留住那股香,更有珍惜之意。曾嫂就说,熬地瓜粥,和做地瓜丝,口味就是不一样。那时,一种食材,多种吃法,是为了吃出个好滋味,是对食材深度的爱。
   地瓜是个宝,这是从深度贫困中走出来的人们的心声啊。
  
   二
   胶东人喜欢睡大炕,可能和东北地区的习俗差不多。炕上睡人,炕下睡地瓜。地瓜的待遇几乎和人差不多了。
   上世纪70年代,改造火炕,有了新设计。炕下挖出方坑,木棍铺底。用立柱支撑石板,石板上面是炕筒子。一把烧草,热了火炕,暖了炕下的瓜窖子。富人家有宝藏于夹墙坚壁之中。贫困日子里,农人以什么为宝?不宝金玉,以糊口之物为宝。生活因有了地瓜,就有了活下来的盼头。这样的生活韧性,可能不是现在的人可以理解的。
   人口不多的人家,火炕宽敞,从来不会给地瓜另外找一个安身之处。一盘火炕的一侧,留出大约二尺宽,如果从方位看,都在火炕东侧,西侧临着正厅,安装锅灶,害怕灶的火气太大,伤了地瓜。炕上摆着玉米塞子(玉米芯),其上整齐摆放地瓜,那些地瓜,就像小伙子的脑袋,探头探脑的,农人掀开覆盖在其上的破絮被子,总是带着一抹笑,因为这是他们的底气,一冬一春,地瓜当家。果腹就是最大的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如果抛开时代性,侈谈幸福,我觉得都是不能把握住幸福的旋律,甚至谈幸福容易走调。真正的幸福感是随生活的起伏而变化的,能够安于当下,幸福从不会丢失。佛说,若能淡则知足,幸福始于知足。有几分道理,也不全然,就像我的邻居六母曾经说,地瓜垛子边上再放上一袋小麦,那日子就好过了。她显然并不知足,在贫困的日子里,还有着生活的企望,尽管她的想象力让我感觉有点心酸,但足以让我感觉到幸福也是不断追求。
   六母曾经看着一垛子地瓜矮下去,也是忧心忡忡,对我母亲说,那时就发疯地生孩子,一口气七八个,地瓜都害怕。母亲无语,她只有我一个儿子,总想着再有一个。那时的地瓜在六母眼中就是一张张毛票,再怎么多,也经不住一天抽一叠。哪个孩子啃地瓜,皮上有瓤,六母都要投去憎恨的目光,善良而温性十足的六伯见此情境,都要陪着瞪几下眼。他的眼光是会说话的,孩子们甚至连皮都吃了。
   那年,六母给大儿子“才哥”盖新房子,记得六母就提前准备了好吃的,问我母亲借去一面斗地瓜面,母亲说不用还了,本来就觉得应该相帮,正好。六母领情,房子上顶盖的那天中午,六母擀的就是地瓜面条。地瓜面的粘性差,切出的面条只能放在玉米叶上蒸。六母特别想着我,干活的人吃完,盛给我一碗。
   我们能够记住的东西,一定是最贵重的,地瓜,地瓜面,扎根在我的记忆深处,够贵重了,那就是宝,时光珍藏下来的不都是得意的时刻,也有心酸的一瞬,时光发酵了心酸,味道就变得酸甜起来。
   记得佛家星云说,在最艰难时,半碗咸菜,是比什么珍馐美味还要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地瓜也是如此,有价值的东西才可称之为宝。
   那时上学要带干粮,我并不喜欢用粗布包一个地瓜,总觉得丢人现眼,但我无力对抗贫穷,只能默默地包裹好。学校操场外的一条高崖子下是我的饭桌,那里几乎没同学可以看得见。同学夕文见我啃地瓜,便掏出半张烙饼和我换。眼圈马上关不住眼泪。如果不是那个地瓜午餐,我还真的不知道回忆高中生活还有什么值得我激动的。地瓜,在我的日子里,成为难舍的宝,同学情,也被那个地瓜锁定了味道。
   这样的故事,属于自己时光的温暖记忆,可能对别人毫无意义,我需要一点意义就够了,不会填满那段日子的苦,但已经加入了甜。
  
   三
   谁没有个亲情友情往来的,农家能够拿出来的,数得着的就是熟地瓜干。深秋时节,一根不落叶柴枝插上墙头,那些瓜干就琳琅满目地插在枝条上,农家的风景,在那一刻,散发出香甜。半干的状态入坛,闷上个把月,瓜干浑身长了霜,那真的就像涂了脂粉,看着食欲顿生,进屋就想着揭开那个坛子。坛子藏宝,也要按捺住心情,一旦提前打开,宝气飞了,一秋的功夫白费。母亲总要年年留出最好的地瓜干,因为邻居信伯的儿子在哈尔滨回家探亲,总要捎回一些城里的东西,作为回礼,瓜干责无旁贷,最多再配一点花生米。
   不敢说礼轻情意重,农家的宝只有这两样,一颗热心,有谁不懂。未必就比鱼翅燕窝逊色,也总比一顿空话寒暄强多了啊。那时母亲并不感到局促,因为她向邻居献出了自己的所能。邻里乡情,并不因为东西是否贵重而淡而浓,心意到了,什么都是宝贝啊。淳朴,是文人崇尚的品质,但农家的淳朴总是注满心酸的味道。
   地瓜是个宝。一根芽子,随便插在一堆土里就活了。春天来了,母亲总是屋前向阳处,将地瓜插进土里,覆盖上几个草把子保温,出芽了,母亲见缝插针,屋边房后,角角落落,插上芽子,挖个小坑,把鸡粪埋进去,秋获地瓜一串串,一嘟噜一嘟噜,弥补着口粮的不足,捉襟见肘的日子于是就宽裕了点。
   其实,我也抱怨过。外出工作多少年,还是说,见了地瓜就犯愁,吃腻了。日子好了,大米白面,有的是,地瓜算什么,总不能上桌,不能成为主粮吧。我少了对地瓜的敬重之心。突然想起我老家的“粑粑地瓜话”。“粑粑”指的是玉米饼子,先舍弃不说。
   “吃地瓜,用接碟。”是说吃地瓜也要讲究,后一句是“浪上一浪”,浪,可能是与浪漫意思接近,大约是“摆谱”吧,自己跟自己摆谱,自作多情,自我陶醉。这的确是一种生活态度。地瓜是粗食,不入眼,不值得,但在农人的心底,它是个宝,所以才有“接碟”一说。粗细的划分,我历来就不赞成,粗细的标准是什么?再穷的日子,以珍重之心对待,也能过出滋味,否则,在大鱼大肉面前,也不会生出感恩之心。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苦,太多的不应该,但这是生活,抱怨未必就能改善,安享而不失梦想,应该是生活的蕴意吧。
   有了地瓜可吃,幸莫大焉!可惜,我没有记住那时地瓜的品种名字,只能用白瓤、黄瓤和红瓤来区分,能够挑剔地瓜的瓤,还是以后的事,我喜欢红瓤的。如今给了什么“蜂蜜罐”等诱人的名字,多么像个宝贝的名字。
   说起地瓜的好,不仅仅是吃着甘甜,还有一点也不能不说。那些年吃草面,啃树皮,大便困难,难到了要用手指头抠,痛苦不堪。有了地瓜,只要看看从茅房出来的人的脸色就知道,舒坦,没有一点负担。那时,很少听到农村有人得了肠炎、肠梗阻之类的疾病,不能不说地瓜是一副好药,不必大张旗鼓地宣传,人们也认可。
  
   四
   记得,那时村里最壮观的是全村的地瓜窖子,十个生产队,每队一个窑洞,里面放着来春的地瓜种,地窖子保暖,遇到寒冬,窖子的一端还留出了烧火加温的洞口,一冬什么都可以放下来,给地瓜取暖,是冬天里不能耽搁的大事。每当出瓜时,我发现地瓜身上都冒出了汗水。留下一个种子,就留下了来年的希望。那时,我还是顽皮的孩子,总喜欢和伙伴钻进地窖子躲猫猫,仿佛地窖子也藏着宝贝。
   老了,更觉地瓜是个宝,医生说,胃肠不好,适当吃点地瓜,比什么药物都好。朋友说我是“旧情复发”,有点儿。不过,当下我可以挑剔一点了,非“蜂蜜罐”、“烟薯25号”不吃。这两个品种最走俏,街上的烤地瓜,就是这样的品种。
   遇到烤地瓜,我禁不住那股子香气,咽不下口水,来上一个。家里有烤炉,深秋到冬末,几乎每顿要来一个烤地瓜,一半处于怀念,一半在于喜欢,百分之百是个宝。可能美食家的好奇心,并不在地瓜上,但日子里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成为美食,喜欢的东西,比美食更好。
   两个家在农村的朋友,早就打来电话,约我刨地瓜,必须亲自动手,找找获宝的感觉。
   去往内蒙古科尔沁求医,遇到东北一个大姐,她说,东北那旮旯地瓜是稀罕物,老家的地瓜什么味,50几年没尝过了。地瓜,牵动了一个人的乡愁,不是个宝吗?
   我答应大姐,要邮寄“蜂蜜罐”,大姐甜甜地笑。
   想起这个承诺,想起大姐的笑,我必须以诚信为宝。
   在遥远的地方,我们结下一段“地瓜缘”,地瓜,还不是个宝?
  
   2023年11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3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什么是宝?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宝。什么是幸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旋律。对于从深度贫困中走出来的农人来说,不宝金玉,不宝珍馐,能糊口的就是宝。在那食不果腹的1960年代,人们对“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的理解更为深刻。细粮难觅,地瓜当家。有了地瓜,就可以活命,生活因有了地瓜而有了盼头。地瓜是个宝,吃地瓜念着日子的好,能果腹就是那时最大的幸福。幸福始于知足,也在于不断的追求,用六母的话来说:如果地瓜垛子边再放上一袋小麦,就日子就好过了。生活中,能让我们铭记于心的,一定是最贵重的。地瓜、地瓜面,一直扎根在怀才老师的记忆深处,够贵重了吧,那还不是宝?怀才老师出生于五十年代末,经历过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在最艰难的1960年,一切的记忆都是恍惚的,唯有地瓜是标准符号,连这一年出生的孩子都被称作“地瓜孩”。他们是捧着地瓜这个宝来到人世间的。百日抓周时,秤杆、算盘、钢笔,甚至元宝,都不是父母希望的,家长最希望孩子手里紧紧攥着的是一个地瓜。抓住了地瓜,就是抓住了眼前最贴近的幸福。读到此处,我才理解了“时光珍藏下来的并不都是得意的时刻,也有心酸的一瞬。时光发酵了心酸,味道就变得酸甜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在最艰难时,半碗咸菜,一个地瓜,是比任何珍馐美味还要有价值的。因此,每年地瓜收获的深秋时节,“抱筐送瓜”的壮劳力就成了荣耀一时的“送宝人”。因此,16岁就成了“抱宝人”的作者,享受了能言善道的“曾嫂”让自己“脸红”的一番恭维。胶东人喜欢睡大炕。上世纪70年代,改造火炕,有了新设计。炕下挖方坑,东侧放地瓜,西侧安锅灶。一把烧草,热了火炕,暖了炕下的瓜窖子。一年的“口粮”,地瓜就占了七八成,地瓜就他们的命根子。有了储藏的地瓜,脸上就有了幸福的笑容,这是他们的底气。日常的话语都和地瓜有关。说小庄的姑娘好看,就是樱桃的小嘴,瓜嫩的脸皮。说孩子多了日子过得艰难,就是连地瓜都害怕。那时的地瓜在六母眼中就是一张张毛票。地瓜就是那时的美味佳肴,一点也不比鱼翅燕窝逊色。那时的地瓜常常开会:地瓜粥、地瓜丝味道不一样。烀地瓜不洗泥,不仅留住了那股香,更有珍惜之一。六母的地瓜面条是对我的特别关照,也是对母亲借给一斗地瓜面的回报。吃够了地瓜干的“我”,对地瓜午餐有了抵触情绪,同学夕文的半张烙饼让“我”激动得泪崩。因此,不能放下时代奢谈幸福,能安于当下的幸福都不会消失。这些的故事,都属于过去时光的温暖记忆,不会填满那段日子的苦,但已经加入了田。那时做一个“吃瓜”群众,就已经很幸福了。吃地瓜也是有讲究的,“吃地瓜,用接碟“,我想,和现在过生日吃蛋糕差不多吧。那时的人情往来,除了一颗红心,就是一个地瓜了。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苦,太多的不应该,淳朴里透着心酸。给地瓜取暖,是不能耽搁的大事,留下了一个种子,就留下了一个希望。地瓜是粗食,但是的当时的主食。烤地瓜,一半是怀念,一半是喜欢。如今的“蜂蜜罐”、“烟薯25号”应该是主食之外的点心了,一个遥远的地方,一段“地瓜缘”,过去的心酸成了今天的甜蜜。地瓜依然是个宝。怀才老师用忆苦思甜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特殊的时代那段酸酸甜甜的故事。读罢此文,我怀才老师记住了一句话;再穷的日子,只要以珍重之心对待,也能品出生活的滋味,否则在大鱼大肉面前,我们也不会感恩。我们要有一个自作多情、自我陶醉的人生态度,幸福感就会始终伴随着我们。大美之作,倾情推荐 【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118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11-18 12:55:20
  那时候我的大姨远嫁卢龙,属于山区,产红薯,粉条,二姨一家也生活困苦,听说龙龙红薯便宜,大老远的奔过去,看看实际价格也差不多,没买。看到大姨家屋子里有两大围子红薯干,满心以为大姨会送她一些,结果失望。从此姐俩心声芥蒂,来往都少。母亲是老三,两边说和,也没见好。大姨说,谁也不富裕,那是他们一家子口粮啊!想起来心酸,大姨90多了,二姨没了,哎,都是穷闹得1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4:40:54
  地瓜粉条,也是我们当地的特产,尤其是我老家临镇的滕家镇,那里的粉条很出名。粉条,我喜欢吃,过去农村也不舍得地瓜,做粉条需要太多的地瓜,上集市买一点,也不多,现在吃个粉条轻松的事,我去年还专门迷上了河南的山药粉条,也不错。说实在的,那时(90年代),日子还算稍微宽裕了点,地瓜干不算稀罕物了,姐妹之间,地瓜干闹得这样,真的是穷,几口人的口粮,也真不好拿来做礼物。说起来心酸。天方老师可以把你的地瓜往事写一下,让人们记住曾经的艰难。遥握,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1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11-18 14:03:36
  地瓜是个宝,老师写得真的好。谁都熟悉地瓜,但不是谁都能写出如此深情款款的地瓜文。我也经常与地瓜打交道,从小到大都吃着它,怎么就没想到可以这样写呢?感叹老师的文笔,读老师的文受益良多,真好。多吃地瓜,地瓜是宝。问候老师,祝老师健康每一天!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4:42:27
  我想,红花草老师一直没有离开农村,关于地瓜的变故,肯定了解得很多,可写写红花草的地瓜,那是不一样的读感的。可能有很多故事,也能颠覆地瓜满身苦难的色彩吧。感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问候冬暖,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3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11-18 14:37:55
  地瓜真的是个宝!在那食不果腹的年月,地瓜延续着乡民们的生命,乡民们种地瓜吃地瓜,对地瓜的情感非同寻常!怀才老师回忆当初种地瓜分地瓜的那些事,那些细节,那温暖的声音,地瓜承载着多少故事多少回忆!贫穷的日子,因有了地瓜而变得滋润和丰饶,飘着诗意的香气。作者的母亲勤劳善良,爱子心切。寄往作者学校的地瓜,藏着多少母爱的味道?地瓜,健康食品,有机食品。我从小都喜欢吃地瓜,百吃不厌,直到现在,也视地瓜为我的最爱。地瓜干,也特别好吃。现在吃的地瓜跟小时候吃的味道有变化。我常想起小时候吃地瓜时的满足和快乐。现在的孩子们在“蜜罐”里长大,即便吃到“蜂蜜罐”地瓜也不以为然,甚至忽略。该文忆苦思甜,漫溢着乡愁,构思奇巧,文笔灵动,娓娓道来,感人肺腑。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冬祺!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4:49:48
  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美评。地瓜,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中,一直是一个悲情的角色,一出场,就是土气的,上不了桌,那是救命的角色,一代人的记忆,比我年龄大的,回忆起来更有份量,故事还多。食物,以好吃为美食,地瓜可能不算美食,但价值远超美食,带着年代感,有太多的感情的注入,所以吃地瓜就是拿一段时光来品。南方地瓜可能少,过去我们这里,土地栽地瓜的很多,主要是亩产高,从秋吃到来年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地瓜时间”。江苏,鱼米之乡,无法比拟。遥握,问候冬暖,期待罗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4 楼        文友:鲁紫苏        2023-11-18 15:05:03
  老师能把一个寻常食物描摹的如此动人,可见是怀了悲悯之心,理解包容那段贫穷的日子,艰辛岁月里也氲氤着温情时光,没有苦大仇深地抱怨忆苦,在老师文中,更多地是看到的地瓜的贡献,地瓜的慈悲,地瓜的柔媚,引用我姥娘说过的话就是“它是那老二年的救命粮啊”。祝老师天天快乐。
……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5:14:04
  谢谢紫苏老师的美评。地瓜,对于我以及前面的人,是有着救命的意义的,对于我们的民族,是复兴的一个标志,再大的困难,在中华民族身上,都不会成为一座山,只能是一个影子,回忆地瓜的历史,并不是要说那时真好,是不好的,只是我们走过来,才言痛。紫苏的母亲也一定经历过那段灾难日子,不然不会深悟到那个程度。遥握,问候冬暖,谨祝创丰!
15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11-18 19:18:45
  本来的,从小吃地瓜,现在看着地瓜都不感冒,偶尔买点烟薯回来烤,也只吃一个,真是吃伤心了。但是读到怀才老师的文章,才知道那些年,有了地瓜就有了生活的希望啊!心酸的往事。种地瓜刨地瓜晒瓜干子,我什么都会。我家的大炕底下就放着地瓜。这些年,地瓜成了礼品,每次回老家,乡亲们都要把最甜最软的红壤地瓜送我。以后,我也要重新审视地瓜,重新定位。那是大地上的希望,是生活的希望。问老师好!
回复1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8 19:22:59
  谢谢月亮老师精彩留墨。地瓜,山东人对它的感情可能更深。回到农村,乡亲们就是盛一兜地瓜相送,或者再加点花生壳,这种礼物,多少年不变。城里什么都有了,也用不着。地瓜,在曾经的年代,放下很难,提起也难,它身上沾满了苦难的颜色。写这篇小文,是给地瓜留下个影像吧。遥握,问候冬暖,看到月亮老师的投稿了,放心吧,已经安排。谨祝创丰!
16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23-11-20 12:35:51
  地瓜,还不是个宝?果腹并连接友情。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1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0 14:43:54
  谢谢西鋂铃铂驻足关注,谢谢留墨。一时兴起,小文而已。最近可好?希望看到你的佳作,怀才期待。遥握,问候冬暖!
17 楼        文友:白玄        2023-11-20 15:32:50
  地瓜,番薯,其实都是同一类农作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称呼而已。在粮食匮乏的年代,番薯是农村山区人们主食,是宝贝,可以救命。种番薯工序很多,很辛苦。番薯可以吃青,可以制糖,可以晒番薯丝,可以做番薯枣,可以做番薯粉丝,可以煮番薯粥,可以做番薯馍糍等,我很佩服老祖宗的智慧,能把一种东西变成不同口味的东西来吃。父母常常说:“孩子,快快长大,种番薯给爸爸妈妈吃,等你长大了,我们就不饿肚皮了。”因为那时最重要的是填报肚子,延续生命。老师的文章真实地反映那时的生活状况,道出真情,温暖生活,受到启迪。问候老师,学习欣赏。
回复1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0 15:43:15
  谢谢馅饼老师的美评。那个时代,我们能够记住的已经不多了,我这个年龄,算是赶上个头,但记忆模糊,那时才四五岁,只是七十年代,我参加农业劳动,懂得了地瓜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通过老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我们可以想象到艰难。好日子,谁去想那时,但那时也是一个存在,有困难,也有温暖,不忘才好。各地都有地瓜的故事,希望白玄老师也写一下。期待……
共 17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