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菜粑粑香(散文)

精品 【东篱·既往】菜粑粑香(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261.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20发表时间:2024-01-30 05:52:12
摘要:一顿怀旧饭——菜粑粑,让我想起曾经的生活,母亲做的菜粑粑,好吃,难忘。有人说,母亲做什么都是世界上最好的美食,不假。但太笼统,我就来一把怀旧情绪吧,追忆少年时吃的菜粑粑。


   跟朋友去“老民俗村”吃个晚饭,居然遇到了“菜粑粑”,这是这个小饭店的“头牌”,不好说是“头牌饭”,还是“头牌菜”,面和菜,掺混,便成就了一道美食。这年头,美食的概念,真不敢给个定义了。怀旧的饭菜,也在美食系列里,定义为“好吃”,显然不够。
   我们是在“苦菜香”的房间就餐。上的自然是苦菜粑粑。
   苦菜,在胶东遍地皆是。冯德英的小说,第一部就是《苦菜花》,接着才有《迎春花》和《山菊花》“两花”,把苦菜列个头牌,有了“吃得苦中苦”的寓意,下一句不是“为人上人”,而是写胶东的昆嵛山初期革命故事,表现那些革命者的艰苦卓绝。
   金黄的玉米饼子,夹着绿意甚浓的苦菜叶,一袭米面的香裹挟着浓郁的苦菜香冲进鼻孔,忘记了先吃菜后吃饭的程序。
   老板娘问吃出了什么香?我说苦香。她伸出大拇指。
   苦香,这个词,让我有了走进中国哲学的感觉。辣香,酸香……能够从苦中品出香,才是中国哲学的功夫。就像苦中作乐,无为里求有为,袖珍中看浩渺,能够从苦味里品出香,一定是对苦有着刻骨的感受。这是哲学的关照,更是美学的境界。
   一下子就想起老辈子的事,母亲曾问我吃菜粑粑能不能吃出香?我摇摇头,不懂母亲的苦,哪里品出香。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太怕“青黄不接”这个词,“春脖子长,长如鸭的颈”,这是我老家的描写春光的话,长了,没东西吃,肚子咕噜,这个长就很苦。七九八九,就是春光好,顺口溜接下的是“向阳生”,野菜争相露头,母亲就提着篮子跑到山野的向阳处,去采“野菜星星”,荠菜,苦菜,麦蒿,布布丁,柳儿芽,泥胡菜……这些菜名比语文课本上的词语好记得多。母亲称“清明菜”,其实节令根本没有到清明时节,饿极了的农人早就盯上了这些野味了。
   阳光暖得就像流油了,舍得大把地撒在田边地埂,绿意最禁不住暖意,野菜朦胧着眼,冒出个小芽儿,此时的野菜,就像小小婴儿,还没有褪去乳毛,嫩嫩的,乖可怜的,呈浅灰色,就像晨曦未启,被一团迷蒙的雾气包裹着,不管什么菜,只要出头,就告诉我们可以采来吃。母亲这样说。我跟随,母亲嫌,说脚板大,野菜怕疼。母亲的“优势”是小脚,尖尖的,轻轻的,野菜喜欢跟母亲的小脚玩。我这样夸母亲,她的样子很受用,笑意盈脸。改变不了的小脚,那就欣然吧。
   春脖子长,玉米面也不能不管饥饱地吃,那就充分地掺进这些野菜。母亲说,总比六零年挨饿的好。那时,母亲总喜欢拿艰难的往事来对比,从未说“今不如昔”。所以,在我这代人的心里,总有一个信念,将来的日子总会比现在的好。
  
   二
   玉米,要现推磨的好,放在阳光下一晾,马上收回,生怕阳光把玉米粒偷去,就是跑了水分也不舍。在石磨上推,拉成大碴子,不要细粉,也生怕是石磨上磨损减了斤两。
   “三分薄面七成菜”,“薄面”不是脸皮薄,是玉米面少,就像现在做菜要勾芡一样,起到一点粘合作用即可,要俭省着来。野菜经刀,渗出菜汁,制作过程,菜粑粑就不断地酝酿着香。食用油也舍不得用,母亲找到了办法,微火热锅,以手拭温,速放在脸上,觉得受得了,就团饼子贴锅沿,怕滑下,锅底放一个泥陶的“饭撑子”可拦住。母亲两手捧着菜面团子,左右冲突跳跃,就像一朵花在风中摇曳着,团得圆乎乎,往锅边一拍,就粘住了。母亲总嫌我玩疯了的手洗几遍也不净,只有我看的份,不能“烙粑粑”。
   母亲很能抓住火候,在菜粑粑贴锅的面上,留下一层香喷喷的焦面。绿叶菜爬在焦面,就像在木板上烙画,也像母亲在花撑子上绣花。我第一次这样讨好母亲,望着她的脸,马上红扑扑的,我想她心中一定美极了。我也觉得,赞美人的好,自己心里也美滋滋,这种感觉,后来在当老师的过程尤其能真切地感觉到。无价的笑容,等于珍贵的时光。
   母亲有时候也把火烧大了,菜粑粑的焦面糊得一塌糊涂。母亲不让我吃焦糊的面,她总是用一碗开水泡着吃,不舍得扔掉,在那个年月,没有谁分析焦糊的东西会导致什么。就像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里提及,那种东西叫“焦屑”,就是糊锅巴,汪曾祺说,他“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母亲吃着焦糊的粑粑说,这东西“和胃”,那时没想到这是不舍得扔的借口,觉得是真理,她经常到中医那抓药,懂得中医养生之道。不舍糟糠,不厌焦糊,那时的生活不允许挑拣,母亲在焦糊里也吃出了焦香。
   母亲说,只要年头好,没有穷日子。其实她就在穷日子里,还这样说。我想,可能就是可以有野菜,有菜粑粑这样的粗糙的食物可以填饱肚子,就有了奢侈感。
   意大利作家安伯托·艾柯说,对于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哪一种日常体验是低级的。怎样才算一个高尚的人?能从自己的生活里品出味道的,懂得怎样面对苦日子的人,才是高情商的人。
   最不好吃的是泥胡菜,无滋无味的,母亲就把玉米大碴子炒一部分,香气顿出。美食,应该不只是食材的昂贵,在于“料理”,如今的“料理店”满大街都是,还标榜为“日韩料理”,没做过研究,是不是就源自中国民间,难说。
   想起当年的菜粑粑,特别想吃一些野菜了。去年就驱车到朋友的大棚边采麦蒿,包饺子,包包子,也做了几顿麦蒿菜粑粑。麦蒿的名字有一个“麦”字,但与麦香不沾边,我还是吃出了麦香。人的想象力加进去,再怎样的粗食,也可以吃出味道的。
   我高中毕业参加队上的劳动,中午要派人送饭到地头,我看有的社员就拤着菜粑粑,就着虾酱,(沿海一带,虾酱并不贵重)一看,嘴里就泛酸,很想夺他一个菜粑粑,却还是收敛了冲动。回家跟母亲说,母亲说,人家吃可以,你不能。为什么?多年后,我琢磨这话,懂了,母亲是养母,拿菜粑粑给养子吃,人家是会说闲话的。
  
   三
   1960年自然灾害,我还小,但我记得一个清晰的镜头。母亲垫着小脚,欠着身子,靠着正厅里的石磨的磨盘在捣鼓草面,应该是地瓜蔓粉碎的那一类。用的是一个酱色的釉瓷盆,讨厌的我不老实,手抓住了盆沿,一下子就打翻了。母亲看着我“哇哇”大哭,抹去我的泪,跪在地上,用小笤帚扫了起来,捧在了一个盆里。从苦难里走过的人,一定很温柔,与母亲的性格无关,她不会把糟糕的日子往再糟糕的深度里推。所以,母亲总是安然于日子,从不对日子不好生出一个字的不好。能吃上菜粑粑,母亲当然满足。我考学,跳出农家的门,母亲也没有说,将来跟着儿子吃个白面大饽饽,享享福,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样的将来。
   母亲在那个时代过的日子,虽苦,却带着苦寒之香。我想到一个合适的理解。就像北宋传奇宰相吕蒙正写的《寒窑赋》,每一句,都是从苦吟香,句句有味。这是一种为人的情愫,有了高尚的情愫,苦寒就被加工了。赋文吟“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人处极端,往往生大量大义。天下母性皆有将苦寒处酝酿馨香的情操和本事。这才是我们应该传承的精神财富。
   是美食,就不能拒绝香气。母亲盘腿坐在灶前,往灶膛里填着柴草,有时候就揭开锅盖,飞出菜粑粑的热香,把香气充满屋子,屋里香气袅袅,看不见人。雾气散尽,进屋有香,食欲就上来了。母亲的办法,比在屋里燃檀香,洒香水,更有档次,生活的烟火气,永远赛过那些提取的香料。
   母亲也有破费的时候。六七月,小麦下场,村庄到处充满了麦香。上田里割麦,母亲也忘不了把野生在麦垄间的野菜随手拔下几株,有苦菜,也有七七菜,这中野菜有止血功能,也好吃。分到了麦子,母亲马上上磨推成麦粉,麸皮和麦面混在一起不分。掺上苦菜和七七菜,烀一顿麦面的菜粑粑。母亲说,这是“迎新”,是对麦收的盛大仪式。
   咬着麦面的菜粑粑,高档的麦香,夏日野菜的野味,构成了特别的口味,很艮(劲道),从未想能在饼子里夹块猪肉,我总想,猪肉的香可能会冲淡麦菜的香,打消自己的不合理妄想。母亲从不说一句伤害季节的话,当然对地里给与的野菜,也不会骂一句“讨厌”或“乱长”之类的话。她的体性柔到了如一团面的程度,她总是有着自己的主张,特别是麦面菜粑粑,年年做。就像过节一样,这是她庆祝小麦丰收特有的礼仪。这段说给妻子听,妻子说婆婆不会过日子。我说,我母亲对日子最有仪式感,最懂得日子的好。这是对时光的“报复”性庆祝。
  
   四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上初中,文革的后期,学校请了“苦大仇深”的老农为我们作“忆苦思甜”报告,并组织我们吃了顿野菜饭。野菜是苦菜,唯苦菜苦,所以选择这种。是在野菜里加少许的玉米面,搅拌以后,抓着吃。
   吃完,我们几个混小子开始了交流议论。
   “没我妈做得好吃,但滋味还行。”
   “苦菜根,死艮(劲道),比野山鸡菜好吃。”野山鸡是一种可生吃的菜根。
   “多吃几顿,我们家的饭就省下了。”
   大约是这样的议论,体会不出“苦大仇深”。
   我这样想,一代人,大致有着差不多的口味,没有吃过什么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就没有了比较吧。所以,我们这些孩子的胃口,早就被那时的贫困生活调整好了,什么样的苦菜都不觉苦,什么样的糙饭都觉得新鲜。
   所以,那日我的忘年交春宽好友在微信说晚餐是“菜豆馍”,类似苦菜饼子,便用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卡通图,这是他的美食。
   汪曾祺说:“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来了。”有味道就是美食。每个人舌尖上的美食是不一样的,确切地说,吃出生活的味道,那就是美食。热爱生活的人,也会不断地寻摸着美食,并不挑食,除非得了疾病要控制食物。
   如果论味道,每个少年的记忆里都有一道让自己流口水的饮食。菜粑粑,难说让我流口水,但太多的记忆粘附在上面,不能忘怀。或者说,一顿饭,注满了乡愁,就味道沉厚了。如今的很多食物,难言可口,不是不好吃,是缺少了阳光和乡愁的味道,是在盐巴坛罐里滤掉了好的成分。
   本草上讲,苦菜的苦最抑肝火。根据这个说法,我对人性有了一点浅薄的认知,越是经历多舛的人,火气反而变得温和起来,因为他们懂得苦尽甘来,更能感受“甘”的甜度,就能中和肝火了。
   想到从小吃的“菜粑粑”,满满的怀旧感,我觉得,越是沉放得久了的食品,染上时光的味道,更是底蕴丰厚的美食,我叫“菜粑粑”是“怀旧美食”吧。
   汪曾祺七十多岁,感慨自己老了,胃口就差,很多东西也不能吃,医生不断地给他一些饮食限制,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恣意地品尝美食了。这是教训,也是经验,提醒着我们,一定要趁着胃口尚好,好好品,品出百般滋味,将一切味道转化为幸福。
   “莫等闲”,能吃就寻摸着美食,别偏食。能吃上菜粑粑,如果是在这个年龄,当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无论什么样的时候,什么样的菜品饮食,都有香。菜粑粑香,你品得出?
  
   2024年1月3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个叫菜粑粑的传统食品,可不是一般的食物。用老师的话,它是粗糙而美丽的。说它粗糙,是它的原料不过是粗玉米和苦菜。来自于乡野田间。说它美丽,它金黄透着鲜绿,颜值相当高,看着养眼,品着养心。吃到嘴里,苦涩的香,淡淡的甜,令人无限的回味。熏香了记忆的时空,温暖了作者的情怀。因为出自母亲的手,便有了温暖的亲情,又因为出自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就有了更高的身价和意义。在怀才老师的眼里,它是慈爱的母亲酿造的生活芳香。越是在苦寒的时候,香气越发的诱人。母亲精心制作菜粑粑,就是一种母爱的情愫,用一种最乐观的情绪表达出来,那是对儿子和生活的热爱,那是战胜困难的勇气。苦寒的生活被母亲揉进了菜粑粑,就有了一种母爱特有的力量,一种温暖力量和面对困难精神和勇气。这才是母爱给予力量。通过一种美丽而又无比香醇的食物,流进儿子的血液里。这种力量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成为作者灵魂的一部分。正因为有了这种力量和勇气,怀才老师才能写出一篇篇对生活充满激情的鼓舞人心的作品。这种叫菜粑粑的食物也因为承载太多的母爱,染上了乡愁,被怀才老师列为怀旧菜系。这样沉厚的美味,必然穿越时空,历久弥香。【东篱编辑:诚本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13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1-30 06:07:05
  一道菜,一双手,一份情,时光不老,爱永远新鲜。那爱,是生活的香,是慈母的情,在苦寒的日子里,为我们献上的芳醇。走不出旧日的梦,走不出母亲的爱!怀才老师的怀旧文章就如菜粑粑,熏香了东篱,熏香了江山,读来回味无穷,品之千回百转。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08:51:48
  谢谢本真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一顿菜粑粑把我拖回曾经的年代,我尚幸运,还有的吃,那些乡亲们在灾害面前,懂得了野菜树叶的好,这是一个记忆,我却与记忆那么切近,沾边,尝到了日子艰苦的滋味,所以对那些野味特别好感,并非因为遭过罪而摒弃它。日子总是在变好,但我们要懂得好的底色是艰难的,乡愁是苦涩的,更是苦中有甜。昨天还去老乡的菜地便挖了荠菜,包了一顿饺子,冬天能吃上一顿荠菜饺子,莫大的幸运。我们那一代人,算是把肚子弄得熨帖了,苦香的味道很地道,不挑三拣四,这也是热爱生活,包容生活。东北地区,肯定也有很多野的吃法,特别个性化,例如冻梨,不知什么滋味,牙齿不行看来是只能看看吧。遥握,问候冬暖,手术做了吧?一切都顺利吧。期待你的佳作。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1-30 08:26:29
  我能品得出苦菜的香,虽然不知菜粑粑为何种形状,想必和玉米面大饼子近似。大饼子我们是放榆树叶,榆树叶也苦,可代替苦菜。另外我见的苦菜如蒲公英、曲麻菜(苦瓜算吗?),也是味道好极了,烫了蘸酱吃。现在除了蒲公英,倒是难得吃到了,那种苦香没齿难忘。我赞同老师的观点:“如今的很多食物,难言入口,不是不好吃,是缺少了阳光和乡愁的味道,是在盐巴坛罐里滤掉了好的成分。”。从苦里过来的人,方会珍惜今天的甜蜜生活。深情佳作,拜读学习了,问好老师,保重,祝身体健康!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09:02:21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你我,几近一个时代,只差哥六七岁,可能感受和记忆都差不多吧。苦菜蘸大酱,那是最来劲的一口,不过血压的问题,不敢那么吃了,但还是怀念。菜粑粑就是饼子,形状是圆的椭圆的,不在乎形状,关键是内容,上面还有母亲的手指印,吃起来特别好,从不嫌母亲的手印在上面,仿佛是专有的。榆树叶也不错,很滑,我们这里也吃,但不如苦菜苦得很纯。蒲公英、曲麻菜,我们这里也有,都有野生味道,苦瓜我觉得不算野味了,是种植的,野的味道不纯。蘸大酱,是山东和东北共同的爱好,所以坐一起总能找到共同语言。饮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习惯,肯定乡愁和亲情在食物里起着调味的作用,不然我们不会坐在炕头上,吃一顿饭要大半天,主要是那种氛围吧。不喜欢苦,但还是不舍得苦,曾经的苦变成了甜,总不能忘却,现在有的人吃着大鱼大肉却在骂娘,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或许可以理解为对生活的不断追求,但安于当下,不必计较一顿饭的好与不好。有的人花了钱,觉得就应该什么都要满足他,这是一种不太好的性子。拉杂了,见谅。遥握,问候冬暖,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代启权        2024-01-30 09:17:10
  菜粑粑吃出了怀才老师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味,这种食品与我们大别山区农家人所做的面菜团有些相似,在以往的作品中我也写过一些,因此读怀才老师这篇作品感觉十分亲切。此篇作品怀才老师立意高远,那是对慈母深深的怀念,那是对苦难进行再剖析,再批判之中见真情,并有一种无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在驱动,是呀!我们中华民族不都是在苦难中走出才见最后的辉煌吗?文章语言精炼,叙述从容,文章章法老道,层次分明,从平淡无奇中领悟哲理,让人感动!
   品读学习分享散文作家怀才老师有关岁月记忆之中的美好佳作,向怀才老师问好,远握,祝吉祥如意,顺颂安康!
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美好的大自然,感谢在心中珍藏!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09:43:16
  谢谢代老师的美评和热情推介,辛苦了。我这个年龄的人,从小是在苦难中长大,记忆尽管是模糊的,但一些细节时不时就清晰起来,就像我文章里写到的母亲在磨盘上掺和草面,那是有的人的标配生活样子,如今,谁这样做,一定是神经出问题,但那是真实的生活形态。菜粑粑这是我们这里的称呼,可能在大别山就叫“菜团”了,而我们这里的菜团就像窝窝头的样子,而菜粑粑则是饼子,基本上是圆的,不在乎样子,内容可能都差不多吧,我想,代老师一直关注农村和底层的时候,自然这些老旧的往事必须写出来,因为那是生活。这篇小文里的确有些批判的色彩,但很隐蔽,我也不是非常赞美那种苦日子,但在苦日子里挣扎不出的时候,我们先暖着自己,这是中国人的情怀,所以,那些吃着好饭的人,动不动就骂娘,我是反感的。就像花了钱,饭店就必须做出符合他口味的东西,实在不是真理,只能是无知。一个民族,肯定都要经历苦难和坎坷,像中华民族,经历如此劫难的,少见。但我们的人民就是这样,从不在苦难中躺下,苦难成为我们的财富。遥握,问候冬暖,顺祝《书随有缘人》摘精。期待代老师的佳作,谨祝春节快乐。
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1-30 09:27:06
  好苦的苦菜,焯过水,味道好一点,我吃过,可还是苦,玉米粉掺合进去,应该是粗粗的口感,是一种粗粮,为什么老师吃着有苦香,想来一定是母亲加了甜香进去,有了这样的母亲,不管多苦,也能品出香。最近喝中药,是真苦,喝得我头痛心苦,难以下咽,不过被医生说的一句你还年轻。是啊我还年轻,要能吃苦,后面才有甜,端起来,一口闷。想着日后是甜的,就不觉得苦了。而怀才老师是日后回忆起当时的苦日子,里面都是香和暖,最为难得,向老师学习,遥握问好老师,身体康健,日子都是香香的。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09:51:05
  为欣然老师最近的苦担心同情起来,日子这般好,可还有人在吃苦。我算是从新中国最艰苦的年代长大的人,跟苦难的日子擦边,或者说是过了一段,记忆很模糊,但所有的记忆都是苦的。苦菜的苦,毕竟对人有益,所以就是不淖水,那个苦海是可以入口的,现在山东也有苦菜蘸大酱的吃法,口感是苦鲜。中草药的苦,我大半生都在跟它打交道,而且这一年海加上了蒙药,皆是苦的,可能是口感已经适应,没有觉得就是那么难吃,吃下去就好了。在万般无奈的时候,我们只能忍受。欣然老师那么年轻,何须服药?多锻炼,完全可以抵抗那些袭来的邪风的。或许,无论何时,人都必须学会吃苦,于是我就觉得时代早就奠定了我吃苦的基础,所以目前的苦,都能坦然面对了。非常感谢欣然老师的留墨,喜欢和你如此交流,感受生活,壮行一路。遥握,问候冬祺,谨祝春节快乐。
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30 10:20:14
  江南也生苦菜,不知道和作者笔下的苦菜,有没有远方血缘关系?我也吃过,是一道纯粹的菜,不是菜粑粑。吃起来嚼不出苦味,只有菜香。作者遇到菜粑粑,勾起了儿时苦难岁月的记忆。引起了我的共鸣。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靠野菜充饥。野菜,通过母亲的手,造成的菜粑粑,把苦日子过香了。好文拜读学习!问好怀才老师!敬茶!祝腊月保重,身体将康!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10:36:20
  可能因冯德英创作了《苦菜花》,所以,胶东半岛的苦菜就扬名了。我觉得,苦菜属于不分地域的一种野生的菜,既然以“苦”起名,性质不会改变。我们这里,也有拿苦菜和苦菜根蘸大酱吃的,很香鲜,那些年月,掺和在饼子里,主要是我们省下一些玉米面,将就过日子,生怕断顿。如今吃苦菜,完全是图个口味了。我们这一带,有一句话说,这个小子是吃地瓜粑粑长大的,就是说受过苦的。苦菜野菜烀粑粑,家家户户如此。当然母亲亲手烀的菜粑粑更有味道,那些指印还印在粑粑的上面,感觉吃起来就像母亲喂着我们吃。非常感谢吴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冬暖,期待你的佳作,谨祝春节快乐。
6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1-30 10:59:17
  闻到香味了,快吃午饭了,菜粑粑真香,现在的美食都很流行,每个地方的食物都不同,跟着时代进步,美食也跟着层出不穷。城市里传统食品中的美味,各个方面都不同叫法,老师吃出回忆,浓浓的爱意,好文章,欣赏,祝老师写作愉快。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11:03:11
  谢谢蓝色老师留墨。很长时间没有看到你的文字文章了,甚念。菜粑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如今为了怀旧,才又拿上了饭桌,总让我感觉时光退到了那个时候,难免一番感慨。不过,在我这一代人看来,生活总是衔接的,没有觉得吃菜粑粑就那么特殊,反而有一种最亲切的感觉,不仅仅是口感,尤其记忆又被香酝酿了一遍。遥握,问候冬暖,期待蓝色老师的佳作,谨祝春节快乐!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1-30 12:03:34
  怀才老师此篇忆苦思甜的文字,写出了苦香,溢出寒香,浸润着醇香,飘荡着岁月的芬芳。文章紧紧围绕“菜粑粑香”写了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月里,母亲的乐观、坚韧、顽强、温柔,心灵手巧的她总能把艰苦的日子过成诗画,把苦寒折腾成甜美,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此处写母亲做菜粑粑的细节描写相当细腻动人,母亲娴熟的做法,有艺术手法的曼妙,有信手拈来的轻巧,入了画意的表达,折射出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美与思念之情,情动于衷,感人至深。通篇弥漫乡愁,抒发了对当下静好岁月的满足和珍惜。该文构思奇巧,情感丰沛,辞采绮丽,动人心弦。盛赞笔力,问候怀才老师,冬暖安好!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12:27:26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我这一代人,应该是折尽寒枝好取暖的生活样子,有谁顾得上去抱怨那是的生活呢,在苍白的日子里,一点点色彩和希望,都被人们抓住了,这就是生活的含义。我们现在,可以把苦菜粑粑当美食,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只是果腹的食物,根本不美。所以有人说,可以同甘,不能共苦,是有道理的,懂得苦日子的苦,才会深切感知好日子的甜,反义词的意义都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反差,更有内容上的转换。我是觉得,从时光里总能找到慰藉我们的感情的东西,所以,不放过那些粗食糠饭。遥握,问候冬暖,期待罗老师的佳作,谨祝春节快乐!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1-30 12:25:21
  苦是甜的先兆,苦中肯定是有甜的,作者母亲在异常艰苦的岁月也能制造出甜的滋味。菜粑粑,有菜的苦味,也有菜的香味。真情流露的美文佳作,学习点赞!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12:30:09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菜粑粑是个好东西,可以把长脖子的春天度过去,佛家你说渡己渡人,我觉得,过去的农民,是在努力渡己,找到生活的落脚点,那些菜粑粑就是见证,其香,是什么样的美食都不具备的。遥握,问候冬祺,期待红花草老师的佳作,这些日子,积累了不少新鲜的题材吧,希望看到你的作品。谨祝春节快乐!
9 楼        文友:枫桦        2024-01-30 13:38:36
  那时候,吃上菜粑粑,算是好的,人怎么吃都没有毛病。想想现在,大鱼大肉,反而能把身体吃坏了。真的怀念那个时代啊,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朴实,吃的东西也是最实在的东西。苦菜的苦,却是人生之中最难得的东西。拜读好文!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14:56:06
  枫桦老师说得对,粗茶淡饭才是真正的好。我记得,那时的人,没有一个是大腹便便的,精瘦的,日子里,吃不饱吃不好,怎么会发福呢?发福在今天看来并非是一个很好的词,那时也羡慕谁谁谁长得肥头大耳,蛮有福气的,哪知很多疾病都来自肥胖,现在回归也不晚,但看是不是愿意。菜粑粑还是好的,有时候就是杂菜掺和点面儿搅拌一下就是一餐。胶东半岛的人,逃荒的多,所以就来了闯关东的人群。怀念,不忘记,留住那份朴素的感情吧。感谢枫桦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冬暖,谨祝春节快乐,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
10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1-30 14:25:50
  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曾看过几遍,只知情节和人物,今天读老师的大作。方知是记载的胶东一线的革命斗争故事。小说中,曼子娘的一句:苦菜花根苦,叶可吃香的。这句经典,可以揭示彼时劳苦大众在苦熬岁月中的本质。今天在老师,苦菜粑粑里,尝到了美食的滋味。这种味道不仅来自美食本身——我们这个年龄对舌尖上的复古的欲望,更来自文中那种浓浓的母爱和乡愁,让我们不禁为之感动!说句题外的话。看来老师所身处的胶东,在过去的战争年代里底蕴深厚,我还记得峻清的一个短篇集《胶东记事》也是专写胶东的,为这块红色沃土点赞!为老师美文佳作鼓掌喝彩!遥握,冬祺!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30 15:07:12
  正如郑老师所言,胶东半岛是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这里诞生了很多英雄,也有不少文学作品,冯德英就是胶东的作家,他的《苦菜花》是名著,记录的是胶东人的生活,表现的是革命者的精神事迹。我们是同时代的人吧,所以看的“三花”,还有的都是革命著作,《红岩》《红旗谱》《红日》,看看吧,哪一个梅子里没有“红”字。郑老师读过的书很多,还记得描写细节,脑力好用啊,我现在连故事都记不清了,模糊了。峻青的《胶东纪事》也是一本反映胶东抗战的著作,他是海阳人,距离我们也不算远200多公里吧。地雷战也在海阳发生。吃菜粑粑,曾是胶东人生活的主要饮食方式,挺苦的,现在当然把持菜粑粑当作了新鲜。感谢郑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冬暖,期待郑老师的佳作,谨祝春节快乐。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