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看到了玲珑的灵魂(散文)

精品 【东篱】我看到了玲珑的灵魂(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258.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0发表时间:2024-02-01 05:52:19
摘要:穿行辽宁广袤的田野,我发现,在平阔的土地上,总是堆着一些坟茔,有的甚至就置于地块的中间。这不应该是一种殡葬的习俗那么简单。于是我做了一次灵魂的解读。

好看的皮囊随处可见,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从这话看,至少证明了灵魂是活着的东西。有趣,也一定有着玲珑的特点吧。于是我想追究并认证我对灵魂的判断。
  
   一
   可能没有几个人同意我用“玲珑”来修饰灵魂。但我的确看到了,样子是玲珑的,精巧而浑圆,别的词语都无法表达我的所见。
   已经是第四次从大连下船乘车从辽宁的腹地穿过前往内蒙古。“天辽地宁”的辽宁,高速路便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间,安静得就像是铺上了锦带,和庄稼一起生长的还有那些在地块里隆起的坟堆,圆圆的,孤孤的,有时候是几个参差地散布于地里,间或也看到一些白色的纸花,点缀其上。相对于原野,一抔坟堆,小如小时候捏的泥窝窝,玲珑巧致。
   灵魂,没有下地狱,而是在旷野里,这是一种特别的寄存亡灵的方式,和我老家的不同。
   老家故去的人的灵魂,都是藏着的。老家在胶东半岛,多丘陵,人亡之后,埋到山里。近几年,兴起了海葬,灵魂便归大海,浪花成为安抚灵魂的花朵。在耕地里,几乎看不到这样鲜明地摆着祖先灵位的景象。
   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安葬祖先呢?一定处于是让祖先的灵魂与田魂野精在一起的考虑,平坦的田野,隆起厚土,精致得宛若一朵泥土开出的花,四季花容如此,玲珑于田野,比收进一个盒子更具盛大的仪式感。
   把自己已故祖先埋在自家的耕地中间,每至地里,仿佛会觉得还和故人走在一起。高高隆起的坟茔,就像故人并未走远的背影。所有故人的影像可以变成黑白色,而在土地上的亲人,马上就有了色彩,音容笑貌一定是活跃在这个土地上的。锄完土地,锄头横在坟边,掏出一根纸烟,烟雾袅袅,随时可给故人插上一炷香似的。如果有饮酒的习惯,以酒酹土,不必喊什么“来世再见”之类的话,默默地对视着,无需怎样连贯的语言,都可以回忆起曾经的时光。故人的灵魂不再沉寂,一定被唤醒。可以静静地想,或说,一段曾经的故事。和故人的往事,被时光剥离得一定只剩了内核和骨头,那是玲珑剔透的样子。
   我曾担心,每一寸土地对于一家人,不可能是漫长的存在。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又续30年,土地的归属权,从未像今天这样稳定,期待成为土地的主人,不再是今天得明天失,让农民患得患失。而且相对保持土地承包的不动产性,那些家族式的坟茔,就没有面临搬迁的忧虑了。中国式的家族情结,被一纸“法”给牢牢地固定了。不怕斗转星移,不必担心沧海桑田,土地和时光,从未如今天这样慢悠悠地运行着。曾经,多数人所盼是“现世安好”,不敢奢望再长一点,不敢打算将来的事,现在都变得触手可及。
  
   二
   辽宁的土地,多产玉米。青稞碧绿,默默耕耘,也有劳累时,坐下来,就在坟茔边儿,唠唠家常吧。你瞧瞧,是不是得你荫庇,这玉米长得特壮,棒子大到撑破了玉米皮。又是一个丰收年!没有多少愿望,一生就把丰收作为种田的理想,万古千年,一脉传承,没有中断,这一代告诉上一代,不同的是故事有了变化,土地的性质改变了。
   媳妇想南下深圳,多赚钱;我说准备开一个养猪场,守家守业。我们有过矛盾冲突。说给故人去评判吧,还想听听老一辈人的意见。娃念书不错,就是贪玩手机……哦,这个不说了吧,你老也未见手机的模样,给你出了难题,这是想到哪了?不过,念书还行,这不是你老曾经向往的“耕十亩田,读万卷书”的美好理想吗?肯定会实现。再过多少年,我也来和你老做个伴,将来那娃肯定有出息,讲的是书本上的话,我们都不一定听得懂了……
   无论贫富,无论发达或困窘。中国人从不在先人面前诉苦说怨。不是捡着好听的说,而是怕,怕你再来“儿行千里母担忧”,怕“竖子不得草根志”,惹得地下不安生。
   地里的坟茔,成了两辈人抒情的场所。说话的人,尽管一厢情愿,从不担心地下人听不见。
   神仙不担心没有屋舍,故人总有一抔土。一抔土就是一座屋,后辈用不着担心地里的庄稼被那阵夜风吹倒,有故人守候,赶走风;用不着担心那阵雨腐了玉米穗子,有故人为之打伞遮雨。故人,还有一个称呼——土地的守望者。故人也会寂寞吧,就把想在坟头栽一棵黄榆树的想法告诉他,生怕夜晚的树招来那些猫头鹰,故人成鬼,不再怕那瘆人的叫声。你一定会认为是你的子孙调皮,夜晚来看你。睁开眼,却是满眼青稞,你听,庄稼就是你的孩子,它们喜欢在夜里发出吱呀的拔节声,你听这就是孩子们的笑声。你什么也没有了,把临终的话告诉了子孙,把一辈子的财富倾囊授予子孙,把一颗灵魂弄得干干净净,子孙捧着你的灵魂,掂得出你的重量,因为“玲珑的灵魂”更重,美国人邓肯·麦克道高武断地说,灵魂是21克。其实,玲珑并非是指太轻。你留在人间和亲人心中的,都是闪闪发光的东西,一定是“钻石”,那我还是用“克拉”来计重吧。所有故去的人,最终都要留下最美好的希望,这个希望就是给子孙的钻石。自古及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最善的莫过于希望的寄托。这话,玲珑剔透,一个“善”字道出了人性的美。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死亡文化。你可能更有诗意,不想当钻石,那就做一颗寒星吧,怪不得你总是守着田里的夜。
  
   三
   故人的坟,是静止的灵魂,若没有子孙唤醒,只能蜗居在那,只能在几个“鬼节”里,才有白色的纸幡去召唤灵魂苏醒。这样的民俗规矩,当然有着来历,例如清明节,那是介子推故事的复活。如果埋在耕种的地里,灵魂便有了四季的灵动。春天,是灵魂的涅槃,雨水,渠水,涌进土地,滋润了春苗,也湿润着故人的枯骨,温润着故人的灵魂。大佛的灵魂是以舍利子的方式存在着,高不可攀,并不适合普通的人,只能得到佛徒的崇拜,不能得到滋润。被滋润的灵魂,便漂浮起来,升腾到空中,醉了夏天,在土地的头顶,呼风唤雨,护佑绿植,孕穗结实。时值金秋,玉米被割,一茬秸秆,就像点燃的一株株香火,那就是慰藉灵魂的表达。冬天是灵魂沉寂的时刻,但冰雪并未冻住灵魂,冰洁晶莹的灵魂再一度被浣洗,所以,它总是玲珑轻盈,不给子孙以咒语,以不祥。千万年,我们信守土地,这是一种传承,传承中一直存在着无数灵魂在呵护着苍生。我们不必从茹毛饮血的时代重新开始,承接的永远是先人的智慧和希望。
   在我的老家,每逢春节,都要把家族祖先的牌位搬到长条几上以家祭,那是近距离地和祖先的灵魂互问互答。不知辽宁是否也是如此,但年终总要以不同方式祭奠亡灵。子孙除了供奉美食,还要口述以告慰祖先的灵魂。添了几口人,都是人丁兴旺;娃们的学业怎样,都要喊一句“金榜题名”;蓄养了几口家畜,再加上有几台农机具;网卖了多少农产品,可能这一点祖先听了会愕然,自顾说着,不怪祖先不懂,就像大学生回家,就要说几句英文,听着好就可以。家族的观念,并非都是原始的现象,并非都是落伍的,一代代中国人,守住家族,将家族的繁荣视为荣耀。家国,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旺家。子孙们不光以食物祭奠亡灵,更要以红火的日子来让故人的灵魂释放出祝福的暖意。
   我未见在地里的坟茔前摆上大饽饽,或许在清明节的日子,这些礼仪不少见。但看到他们从坟茔起始开出一条田垄间的小径,我知道,他们是在唤着祖先的灵魂回家。出锅的大饽饽,还会摆放在故人熟悉的位置上,没有别意,只为温暖故人的灵魂。野外,毕竟是苍凉的,不能拥抱,必有问候。
   世代的祖先,离开的故人,皆成了鬼魅。他们再也无需睁开灵魂的眼睛注视着活着的人们,一直在酣睡,子孙也不忍相扰。有的只是隔空相问,文学创造了一个词——“地下有知”,一定要亡灵知晓什么?答案各异,但都是慰灵的。
  
   四
   亡灵,也是忌讳。普通人的坟墓,并不希望成为考古的对象。那些灵魂不必被挖掘,一样可以复活。望着这片苍茫的大地,我想,有多少灵魂在亲吻着土地,只是那些表示灵魂的坟堆已经摊平,变成了原野。若干年之后,灵魂是会走出来的,这是子孙的希冀。于你曾经耕作的土地上的子孙的面孔可能变了,不认识的,你不会发出“灵魂一问”,只要是黄面孔,就不会认错。你会感受得到,挨着你的坟茔周围多了些坟茔,包括向你祷告的那个娃的。尸骨化为土地,不必认祖归宗,于是,土地上的庄稼,都成了子孙。
   灵魂的希望只有一个——丰收。播种,你听见了落籽声响;浇灌,你洗润着灵魂;收割,你唱着丰收的歌谣,祝福着“丰年大吉”;冬藏,你闻到了藏粮的囤子里散发的香。子孙对土地的热爱,就是你的灵魂附着。
   我想起鲁迅在《祝福》里,写到的祥林嫂追问“我”“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迟疑,只能回答“也许有吧”。我也理解,痛苦的灵魂,是会折磨亡人的,所以还是没有的好。有没有?确定是有的。灵魂是那些有形无形的土堆,闪着的阳光,就是灵魂的眼睛。灵魂到底去了哪儿,还在土地里,他们永远站在那片土地上,目睹着子孙的耕耘,耕耘就是灵魂的轮回吧?再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寄存灵魂,一种说法可以解释灵魂。
   我有个例证。1999年,河南南阳在一处汉代古墓中发现了一些深埋地下已经变黑的种子,居然在六天后发芽了。据说,专家们有四种解释,我觉得,应该是种子也有灵魂,几千年不死,不是灵魂使然还能是什么!
   人死亡之后变成了什么,我从那片土地上找到了答案,理解了轮回说。是庄稼的黄绿交替,是四季的变更,是时光给与土地的无私造化。
   土地上的灵魂永远不会寂寞,一座座坟茔,相对于广袤的土地,多么玲珑,多么精致啊。
   不必担心灵魂永远处于黑暗中,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我们亡后一架温床吗?灵魂不会冷却,因为每个灵魂都有子孙,每个灵魂都寄托在温暖的土地上。
   爱一片土地,爱到骨子里不够,应该爱到灵魂深处。
   于是,我相信,灵魂也是生生不息的。
  
   2024年2月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题材冷峻的散文。光题目,我就看了不止十遍,说句真心话,恕自己孤陋寡闻,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玲珑”这个词来修饰灵魂。看完文章,方解其意,才知作者命题高远,不同凡响。作者第四次穿越辽宁去内蒙古,看见一望无际的田野间一座座隆起的坟堆,和庄稼一起生长。灵魂,没下地狱,却放在旷野里,不同于作者老家,埋入山中,葬于大海。将已故祖先埋在自家耕地中间,每至地里,仿佛和故人在一起。休息时,抽根烟,与故人对视,故人的灵魂不再孤寂。时光无情,剥离故人往事,只剩玲珑剔透的内核和骨头。如今不需担心,农村土地法又续30年,那些家族式坟茔无需搬迁,中国式家族情结,被“法”牢牢固定。辽宁的土地,多产玉米,耕耘劳累时,就坐坟茔边,唠唠家常——说赚钱、说娃念书的事儿等等,无论贫富,无论发达或困窘,中国人从不在先人面前诉苦说怨,免惹得地下不得安生。说话的人,从不担心地下听不见,故人总有一抔土,,一抔土就是一座屋。故人是土地的守望者,庄稼都是他的孩子。一辈子的财富都给了子孙,只留下一颗干干净净的灵魂,如钻石般玲珑贵重。亦或是一颗寒星,守着田里的夜。故人坟里的灵魂,只有子孙来唤醒。清明节,雨水滋润了故人的灵魂,冬天,灵魂沉寂。传承中,无数灵魂在呵护着苍生。辽宁,辽而宁静,年终总要以自己的方式祭奠亡灵,子孙除了供奉美食,还要口述近况以告慰祖先的灵魂。出锅的大饽饽,摆在故人熟悉的位置,只为温暖灵魂,只希望他们“地下有知”。岁月变迁,普通人的坟墓,不希望成为考古对象,子孙希望,那些灵魂破土而出,子孙希望丰收,对土地的热爱,就是故人灵魂的皈依。祥林嫂发问“我”“有没有灵魂?”“也许是有吧”。埋在地下千年的种子,尚可发芽,作者相信,四季轮回黄绿交替,就是灵魂不死,生生不息 。作者以非凡的才华和和智慧,抒写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领悟。大地上的一切苍生,肉体可灭,灵魂永生。深度美文,倾情推荐阅读,感受精彩。【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20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2-01 05:55:11
  看了老师的文章,感触很深。我也和祥林嫂一样,问过同样的问题。谈及灵魂,需要勇气,容易将自己绕进去,老师的文,没有沉湎于说理解惑,而是将笔墨泼给大地和苍生,可感可触,如此,灵魂便有了形状,玲珑剔透,有了呼吸和光芒。感谢老师对东篱的厚爱,几乎爱到了灵魂深处,令人唏嘘和感动!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08:46:16
  谢谢韩老师的深刻点评。几次穿行辽宁大地,看到地里的坟堆,我就琢磨,到底像什么,用什么特点,冒出一个玲珑的词,相当于广袤的土地,坟堆是玲珑的,我觉得这个形容词给它还是合适的。祥林嫂之问,她是不能逃开苦难的泥淖的,所以,无论有没有,她只能是受苦的。其实,灵魂有无根本用不着我们现在去认识,那个东西只能在应该在死亡抵达的那一刻就有了。我始终认为,土地是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的,那些故人,依偎在土地的怀抱,土地是有深浅的,所以认为有地狱,其实何尝不是另一个家呢。脚踏大地,灵魂永远不会出窍,依然在爱土地人的心中。这个话题有些迷惘,也有点恐惧,其实,看深了,就是不同形态的区别吧。谢谢韩老师的深邃解读。遥握,问候冬暖,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2-01 05:56:01
  读文,忽然想到生命的意义。有人说,生命无意义,人生只是个过程,结局都一样。既然结局无异,过程精彩与否还重要吗?所以,我在若干年前就想过一个问题,住在山沟里粗栉风沐雨粗茶淡饭一辈子连火车都没见过的人和住在豪华别墅里吃香喝辣宝马香车的人有什么不同吗?没想明白,因为死亡带走了一切。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08:54:03
  生命无意义,人生只是个过程,结局都一样。我也看到过这样的话。那我们也说,让生命更有意义,又怎么解释?其实,生命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物,灵魂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我们权且相信,但更应该相信灵魂在土地上,和土地依偎的意义。离开土地,生命和灵魂是没有多少意义了。这些问题,我也琢磨过,但往往流于无力的推理,所以,我还是相信土地,土地就是我们的灵魂,就是我们的生命。谢谢韩老师再度留墨。怀才言不及义,见谅。遥握,谨祝春节快乐。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2-01 09:55:46
  路过辽宁各地,都能看见田地里有坟墓。这件事我也听说过,公家的地界已经不容许去埋坟,只能去自家的田地里。没有办法,人人都尊崇这种入土为安的习俗,好像只有入土,心里才安宁了。我们这里在延吉市附近已经不容许去土葬了,只能去火化。有延吉市的人,在我们山里选个地方,把骨灰盒也埋到了土里。因为无处安放骨灰盒,最后的选择还是入土。老师的文章有着通透的读感,“人真的有灵魂吗?”这句话震撼人心啊!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10:15:53
  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几次超越辽宁,可能是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所以,平整的土地里埋着一个个坟堆引起了我的思考,或者这些故人离世也是被火葬后再埋在地里的,我觉得辽宁的这种坟堆现象,应该有着一种人文的东西在其中,所以就试着求解。我觉得这是一种土地情结,世代如此,相守土地,灵魂不会漂浮,更无下地狱之说。我觉得,人如果有灵魂,最暖的办法就是与土地一起存在,尽管几个世纪之后,那些坟堆可能被摊平,因为他们已经融入了土地,灵魂已经皈依。归土,是一种温暖,子孙之孝,并非看给逝者是否找到“天堂”,应该看是不是放在土地上。儿孙爱着土地,耕作着土地,就是对祖先灵魂的慰藉。这篇散文纯属冷门,生怕写得夹生,我能力求解了,加深了我对土地的认识,可能这一点让我安慰。遥握,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问候冬暖,谨祝春节快乐。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2-01 11:03:43
  作者看到了玲珑的灵魂,显然有一颗剔透的心,有着常人未及的慧眼。那些田野间隆起的坟茔,在普通人眼里有点突兀,甚至阴森,但在作者眼里,那里凝聚着故人不灭的灵魂,他们长眠于地下,安于自己的良田,如同待在故园,每天可看着庄稼生长,可与庄稼对语,聆听后人的祷告,听取家族的家长里短,新鲜事,开心事,先祖含笑九泉了。作者还提到灵魂的重量,很有意味,我也高度认同灵魂不灭,灵魂生生不息之说,先人们一直在某个地方望着尘世间的我们,护佑平安。耕耘是灵魂的轮回,此说极其睿智,充满思辩。深度佳作,思绪翩跹,纵横无涯,想象奇特,辞藻丰盛,摇曳生姿。感佩才思,拜读受益,问候怀才老师,冬祺安康!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11:14:07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谢谢罗老师对小文的某些观点的认同。看到那一幕,我觉得特别稀奇,也有山岚,为何不把故人埋在空闲的山岚,而放在田野里。每个人都属于土地,可能这是唯一的解释,竟然有所属,那就皈依,如此因果,合乎逻辑的。田野里的庄稼,一绿一黄,就是灵魂的颜色。故人不知,但活着的人懂得,于是他们将坟茔埋在田地里,天天守着。这是一种文化,无关迷信。太遥远的故人,有多少传下诗词和不朽,但他们的亲人不能不把他们放在自己的生活里。我是这样理解的。谢谢罗老师精美的留墨。遥握,问候冬暖,期待罗老师的佳作,谨祝春节快乐。
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2-01 11:04:56
  老师途经辽宁,看到田地里隆起的坟墓,便引出关于灵魂的话题。虽说像韩老师所说,这是个”命题高远”的题目,但我还是相信,老师关于土地与灵魂的关系之说的。天人合一,便一语道破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的肉体,既然和自然界依存紧密。那灵魂也应该植于大自然的泥土中,老师的玲珑提法,生动无比,活灵活现。深邃的佳作!学习了!遥祝如意,吉祥!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11:20:34
  谢谢郑老师的美评,谢谢你对小文的说法的认同。穿过辽宁的腹地,发现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一些思考。世界的构成,在远古的人看来就只有天地,死后归天,尸体埋在土地,灵魂,多认为归天,其实,子孙们依然选择埋在土地,我觉得人和土地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灵魂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为了土地,无论是在土地上耕耘,还是行走,都带着一种灵魂的指引。屈原写过《招魂》,那种魂魄无归,投入了汨罗江,招回来还是要放在土地残是慰藉。所以,多方面证实,土地上跳跃着无数人的灵魂,包括活着的人,他们把生命和灵魂就放在大地上,这是亘古的真理,只有爱土地,才是温暖灵魂的方法。遥握,问候冬暖,期待郑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2-01 12:14:58
  读怀才这篇文章,感觉特别亲切,因为辽宁是我的家乡,写的是故乡人安葬先人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可能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怀才老师对这种奇特的现象给予了深度而富有智慧的解读,以灵魂与土地的完美融合作为核心思想,也是灵魂的皈依,也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深情和热爱,不得不叹服怀才老师的奇思妙想和超凡的智慧。文章构思绝妙,想象力丰富多彩,写的精彩卓绝,大赞特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14:45:10
  的确,我结果如菊老师的家乡熊岳了,那里可能距离熊岳城市远点吧,是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平坦。如菊老师的家乡很美。把故人的坟墓埋在自家的土地上,可能是普遍的,所以就引起了我对灵魂的一些思考。归土,一直就是中华文化,如今的土地性质发生了变化,承包权就是土地权,所以埋在自家的土地上,有了皈依感吧。因此我产生了一些联想,这是几千年没有过的。坟堆,也是农家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灵魂,生活的灵魂。遥握,期待如菊老师的佳作,听说最近加国网络有问题,静待好转。问候冬暖,谨祝春节快乐,不要太想家。
7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2-01 17:36:49
  我们这里,人死了,如果有后,先霯三年,三年后再入土。如果没后,入土为安。所以也像辽宁一样,山岗随处能看到坟墓。人死如灯灭,至于灵魂的存在,那是人的意念,是精神的作用。灵魂有温度并赋予思想,且能呵护苍生。那都是生者死者的一种臆想。只希望他们“地下有知”来保佑你。老师在文章里对生命的本质认识,让人开了眼界。肉体可灭,灵魂永生,和精神永存是想通。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17:49:32
  谢谢吴老师的留墨。各地在这方面的习俗不同,对亡者以善,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走过辽宁,看到和我的家乡不一样的土葬,置于土地中间的居多,这样的现象,认为把灵魂与土地联系了起来,于是想解读一下,去认识辽宁人对死亡的态度。入土的意义,我觉得不仅仅是为安了,还有一份涅槃,和土地永远在一起,就是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是传达给后人的,也是后人对土地的理解。遥握,问候冬暖,期待吴老师的春节系列。谨祝春节快乐。
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2-01 17:51:21
  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亲人去世,脑海里总是回忆起他们的英容笑貌,最近脑海里时常就像看到刚去世的舅舅,他微笑的脸庞,笔挺的肩膀就在我的眼前,舅舅依然鲜活的,不曾离去,就像我们的故园,依然鲜活的活在我们心里,生生不息。常常思考,人离去的时候,会留下什么呢,是否有勇气回忆这一生。拜读怀才老师佳作,很深邃的思考,玲珑剔透的心思,厚厚的深深的印在生命里。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17:55:57
  我们总想着让生命无限地延长,无限地延续着,这就是的热爱,但死亡随时会降临,但我们无法左右只能随天吧。我经过辽宁,看到坟堆在土地上,占据着耕地,于是我想解读这种现象,探究灵魂和土地的关系。故人的灵魂,是在他的后人的土地上复活着,我觉得这是辽宁人对土地意义的一种表达。我们所能继承的是故人的精神,这是生者和死者中间的关系。谢谢欣然老师给小文留墨。遥握,问候冬暖,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01 19:54:25
  一颗灵魂,也可以写的如此玲珑剔透。似乎看到地底下灵魂活了过来,人和故人的对话似乎不是隔着时空,而是面对面。我看得有点心惊肉跳的。老师的文高深莫测,我得细细品味。认真琢磨。美文佳作,好好学习,祝老师健康每一天!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20:05:47
  谢谢红花草老师留墨。其实,在看过那些坟堆之后,我觉得亲切起来,于是生出那些场景。我相信,故人的精神和温度,一定是后人可以传承的,有了这些,那些场景的发生,尽管可能是一闪念,但完全可以成为一次灵魂的交流。他们守着土地就守住了灵魂。农耕文化里,有着太多浅白的东西其实是深刻的,我这样认为。遥握,期待红花草老师的佳作,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2-01 21:33:01
  老师是过目皆能成文,几个坟头,经老师丰富的联想,深刻的感悟,就能纵横驰骋,前后交融,写成触及灵魂的美文,如此笔力,令人惊奇。好文,拜读赏玩。遥握,问老师安好。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1 21:38:18
  谢谢淡墨老师的美评和鼓励。可能是我的看了一路的坟堆,感觉和我的家乡的不一样,于是就有了一些想法。问过,为何不再废地给故人一个地方,但这个问题是伪的,所以我们不能不进行灵魂的思考。很期待淡墨老师的文章,遥握,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