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看到了玲珑的灵魂(散文)

精品 【东篱】我看到了玲珑的灵魂(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98.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52发表时间:2024-02-01 05:52:19
摘要:穿行辽宁广袤的田野,我发现,在平阔的土地上,总是堆着一些坟茔,有的甚至就置于地块的中间。这不应该是一种殡葬的习俗那么简单。于是我做了一次灵魂的解读。

好看的皮囊随处可见,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从这话看,至少证明了灵魂是活着的东西。有趣,也一定有着玲珑的特点吧。于是我想追究并认证我对灵魂的判断。
  
   一
   可能没有几个人同意我用“玲珑”来修饰灵魂。但我的确看到了,样子是玲珑的,精巧而浑圆,别的词语都无法表达我的所见。
   已经是第四次从大连下船乘车从辽宁的腹地穿过前往内蒙古。“天辽地宁”的辽宁,高速路便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间,安静得就像是铺上了锦带,和庄稼一起生长的还有那些在地块里隆起的坟堆,圆圆的,孤孤的,有时候是几个参差地散布于地里,间或也看到一些白色的纸花,点缀其上。相对于原野,一抔坟堆,小如小时候捏的泥窝窝,玲珑巧致。
   灵魂,没有下地狱,而是在旷野里,这是一种特别的寄存亡灵的方式,和我老家的不同。
   老家故去的人的灵魂,都是藏着的。老家在胶东半岛,多丘陵,人亡之后,埋到山里。近几年,兴起了海葬,灵魂便归大海,浪花成为安抚灵魂的花朵。在耕地里,几乎看不到这样鲜明地摆着祖先灵位的景象。
   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安葬祖先呢?一定处于是让祖先的灵魂与田魂野精在一起的考虑,平坦的田野,隆起厚土,精致得宛若一朵泥土开出的花,四季花容如此,玲珑于田野,比收进一个盒子更具盛大的仪式感。
   把自己已故祖先埋在自家的耕地中间,每至地里,仿佛会觉得还和故人走在一起。高高隆起的坟茔,就像故人并未走远的背影。所有故人的影像可以变成黑白色,而在土地上的亲人,马上就有了色彩,音容笑貌一定是活跃在这个土地上的。锄完土地,锄头横在坟边,掏出一根纸烟,烟雾袅袅,随时可给故人插上一炷香似的。如果有饮酒的习惯,以酒酹土,不必喊什么“来世再见”之类的话,默默地对视着,无需怎样连贯的语言,都可以回忆起曾经的时光。故人的灵魂不再沉寂,一定被唤醒。可以静静地想,或说,一段曾经的故事。和故人的往事,被时光剥离得一定只剩了内核和骨头,那是玲珑剔透的样子。
   我曾担心,每一寸土地对于一家人,不可能是漫长的存在。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又续30年,土地的归属权,从未像今天这样稳定,期待成为土地的主人,不再是今天得明天失,让农民患得患失。而且相对保持土地承包的不动产性,那些家族式的坟茔,就没有面临搬迁的忧虑了。中国式的家族情结,被一纸“法”给牢牢地固定了。不怕斗转星移,不必担心沧海桑田,土地和时光,从未如今天这样慢悠悠地运行着。曾经,多数人所盼是“现世安好”,不敢奢望再长一点,不敢打算将来的事,现在都变得触手可及。
  
   二
   辽宁的土地,多产玉米。青稞碧绿,默默耕耘,也有劳累时,坐下来,就在坟茔边儿,唠唠家常吧。你瞧瞧,是不是得你荫庇,这玉米长得特壮,棒子大到撑破了玉米皮。又是一个丰收年!没有多少愿望,一生就把丰收作为种田的理想,万古千年,一脉传承,没有中断,这一代告诉上一代,不同的是故事有了变化,土地的性质改变了。
   媳妇想南下深圳,多赚钱;我说准备开一个养猪场,守家守业。我们有过矛盾冲突。说给故人去评判吧,还想听听老一辈人的意见。娃念书不错,就是贪玩手机……哦,这个不说了吧,你老也未见手机的模样,给你出了难题,这是想到哪了?不过,念书还行,这不是你老曾经向往的“耕十亩田,读万卷书”的美好理想吗?肯定会实现。再过多少年,我也来和你老做个伴,将来那娃肯定有出息,讲的是书本上的话,我们都不一定听得懂了……
   无论贫富,无论发达或困窘。中国人从不在先人面前诉苦说怨。不是捡着好听的说,而是怕,怕你再来“儿行千里母担忧”,怕“竖子不得草根志”,惹得地下不安生。
   地里的坟茔,成了两辈人抒情的场所。说话的人,尽管一厢情愿,从不担心地下人听不见。
   神仙不担心没有屋舍,故人总有一抔土。一抔土就是一座屋,后辈用不着担心地里的庄稼被那阵夜风吹倒,有故人守候,赶走风;用不着担心那阵雨腐了玉米穗子,有故人为之打伞遮雨。故人,还有一个称呼——土地的守望者。故人也会寂寞吧,就把想在坟头栽一棵黄榆树的想法告诉他,生怕夜晚的树招来那些猫头鹰,故人成鬼,不再怕那瘆人的叫声。你一定会认为是你的子孙调皮,夜晚来看你。睁开眼,却是满眼青稞,你听,庄稼就是你的孩子,它们喜欢在夜里发出吱呀的拔节声,你听这就是孩子们的笑声。你什么也没有了,把临终的话告诉了子孙,把一辈子的财富倾囊授予子孙,把一颗灵魂弄得干干净净,子孙捧着你的灵魂,掂得出你的重量,因为“玲珑的灵魂”更重,美国人邓肯·麦克道高武断地说,灵魂是21克。其实,玲珑并非是指太轻。你留在人间和亲人心中的,都是闪闪发光的东西,一定是“钻石”,那我还是用“克拉”来计重吧。所有故去的人,最终都要留下最美好的希望,这个希望就是给子孙的钻石。自古及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最善的莫过于希望的寄托。这话,玲珑剔透,一个“善”字道出了人性的美。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死亡文化。你可能更有诗意,不想当钻石,那就做一颗寒星吧,怪不得你总是守着田里的夜。
  
   三
   故人的坟,是静止的灵魂,若没有子孙唤醒,只能蜗居在那,只能在几个“鬼节”里,才有白色的纸幡去召唤灵魂苏醒。这样的民俗规矩,当然有着来历,例如清明节,那是介子推故事的复活。如果埋在耕种的地里,灵魂便有了四季的灵动。春天,是灵魂的涅槃,雨水,渠水,涌进土地,滋润了春苗,也湿润着故人的枯骨,温润着故人的灵魂。大佛的灵魂是以舍利子的方式存在着,高不可攀,并不适合普通的人,只能得到佛徒的崇拜,不能得到滋润。被滋润的灵魂,便漂浮起来,升腾到空中,醉了夏天,在土地的头顶,呼风唤雨,护佑绿植,孕穗结实。时值金秋,玉米被割,一茬秸秆,就像点燃的一株株香火,那就是慰藉灵魂的表达。冬天是灵魂沉寂的时刻,但冰雪并未冻住灵魂,冰洁晶莹的灵魂再一度被浣洗,所以,它总是玲珑轻盈,不给子孙以咒语,以不祥。千万年,我们信守土地,这是一种传承,传承中一直存在着无数灵魂在呵护着苍生。我们不必从茹毛饮血的时代重新开始,承接的永远是先人的智慧和希望。
   在我的老家,每逢春节,都要把家族祖先的牌位搬到长条几上以家祭,那是近距离地和祖先的灵魂互问互答。不知辽宁是否也是如此,但年终总要以不同方式祭奠亡灵。子孙除了供奉美食,还要口述以告慰祖先的灵魂。添了几口人,都是人丁兴旺;娃们的学业怎样,都要喊一句“金榜题名”;蓄养了几口家畜,再加上有几台农机具;网卖了多少农产品,可能这一点祖先听了会愕然,自顾说着,不怪祖先不懂,就像大学生回家,就要说几句英文,听着好就可以。家族的观念,并非都是原始的现象,并非都是落伍的,一代代中国人,守住家族,将家族的繁荣视为荣耀。家国,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旺家。子孙们不光以食物祭奠亡灵,更要以红火的日子来让故人的灵魂释放出祝福的暖意。
   我未见在地里的坟茔前摆上大饽饽,或许在清明节的日子,这些礼仪不少见。但看到他们从坟茔起始开出一条田垄间的小径,我知道,他们是在唤着祖先的灵魂回家。出锅的大饽饽,还会摆放在故人熟悉的位置上,没有别意,只为温暖故人的灵魂。野外,毕竟是苍凉的,不能拥抱,必有问候。
   世代的祖先,离开的故人,皆成了鬼魅。他们再也无需睁开灵魂的眼睛注视着活着的人们,一直在酣睡,子孙也不忍相扰。有的只是隔空相问,文学创造了一个词——“地下有知”,一定要亡灵知晓什么?答案各异,但都是慰灵的。
  
   四
   亡灵,也是忌讳。普通人的坟墓,并不希望成为考古的对象。那些灵魂不必被挖掘,一样可以复活。望着这片苍茫的大地,我想,有多少灵魂在亲吻着土地,只是那些表示灵魂的坟堆已经摊平,变成了原野。若干年之后,灵魂是会走出来的,这是子孙的希冀。于你曾经耕作的土地上的子孙的面孔可能变了,不认识的,你不会发出“灵魂一问”,只要是黄面孔,就不会认错。你会感受得到,挨着你的坟茔周围多了些坟茔,包括向你祷告的那个娃的。尸骨化为土地,不必认祖归宗,于是,土地上的庄稼,都成了子孙。
   灵魂的希望只有一个——丰收。播种,你听见了落籽声响;浇灌,你洗润着灵魂;收割,你唱着丰收的歌谣,祝福着“丰年大吉”;冬藏,你闻到了藏粮的囤子里散发的香。子孙对土地的热爱,就是你的灵魂附着。
   我想起鲁迅在《祝福》里,写到的祥林嫂追问“我”“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迟疑,只能回答“也许有吧”。我也理解,痛苦的灵魂,是会折磨亡人的,所以还是没有的好。有没有?确定是有的。灵魂是那些有形无形的土堆,闪着的阳光,就是灵魂的眼睛。灵魂到底去了哪儿,还在土地里,他们永远站在那片土地上,目睹着子孙的耕耘,耕耘就是灵魂的轮回吧?再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寄存灵魂,一种说法可以解释灵魂。
   我有个例证。1999年,河南南阳在一处汉代古墓中发现了一些深埋地下已经变黑的种子,居然在六天后发芽了。据说,专家们有四种解释,我觉得,应该是种子也有灵魂,几千年不死,不是灵魂使然还能是什么!
   人死亡之后变成了什么,我从那片土地上找到了答案,理解了轮回说。是庄稼的黄绿交替,是四季的变更,是时光给与土地的无私造化。
   土地上的灵魂永远不会寂寞,一座座坟茔,相对于广袤的土地,多么玲珑,多么精致啊。
   不必担心灵魂永远处于黑暗中,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我们亡后一架温床吗?灵魂不会冷却,因为每个灵魂都有子孙,每个灵魂都寄托在温暖的土地上。
   爱一片土地,爱到骨子里不够,应该爱到灵魂深处。
   于是,我相信,灵魂也是生生不息的。
  
   2024年2月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题材冷峻的散文。光题目,我就看了不止十遍,说句真心话,恕自己孤陋寡闻,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玲珑”这个词来修饰灵魂。看完文章,方解其意,才知作者命题高远,不同凡响。作者第四次穿越辽宁去内蒙古,看见一望无际的田野间一座座隆起的坟堆,和庄稼一起生长。灵魂,没下地狱,却放在旷野里,不同于作者老家,埋入山中,葬于大海。将已故祖先埋在自家耕地中间,每至地里,仿佛和故人在一起。休息时,抽根烟,与故人对视,故人的灵魂不再孤寂。时光无情,剥离故人往事,只剩玲珑剔透的内核和骨头。如今不需担心,农村土地法又续30年,那些家族式坟茔无需搬迁,中国式家族情结,被“法”牢牢固定。辽宁的土地,多产玉米,耕耘劳累时,就坐坟茔边,唠唠家常——说赚钱、说娃念书的事儿等等,无论贫富,无论发达或困窘,中国人从不在先人面前诉苦说怨,免惹得地下不得安生。说话的人,从不担心地下听不见,故人总有一抔土,,一抔土就是一座屋。故人是土地的守望者,庄稼都是他的孩子。一辈子的财富都给了子孙,只留下一颗干干净净的灵魂,如钻石般玲珑贵重。亦或是一颗寒星,守着田里的夜。故人坟里的灵魂,只有子孙来唤醒。清明节,雨水滋润了故人的灵魂,冬天,灵魂沉寂。传承中,无数灵魂在呵护着苍生。辽宁,辽而宁静,年终总要以自己的方式祭奠亡灵,子孙除了供奉美食,还要口述近况以告慰祖先的灵魂。出锅的大饽饽,摆在故人熟悉的位置,只为温暖灵魂,只希望他们“地下有知”。岁月变迁,普通人的坟墓,不希望成为考古对象,子孙希望,那些灵魂破土而出,子孙希望丰收,对土地的热爱,就是故人灵魂的皈依。祥林嫂发问“我”“有没有灵魂?”“也许是有吧”。埋在地下千年的种子,尚可发芽,作者相信,四季轮回黄绿交替,就是灵魂不死,生生不息 。作者以非凡的才华和和智慧,抒写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领悟。大地上的一切苍生,肉体可灭,灵魂永生。深度美文,倾情推荐阅读,感受精彩。【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20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岚亮        2024-02-01 23:16:07
  大哥!大作在早上就已经拜读学习,今天情况特殊,就不言了。一句话,玲珑灵魂,深度佳作。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2 06:46:25
  岚亮老师好,知你忙,悠着点。谢谢留墨。继续期待佳作。遥握,问安。
1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2-02 15:30:24
  昨天,我的小爷爷(我爷爷弟弟)去那边世界了,在封墓门的那一刻,我特意看了几眼放在墓穴里的盒子,我当时心情很是复杂,在回来的路上想了很多,但具体想什么也没弄明白。此时拜读了怀才老师的文章,心里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一如既往地佩服怀才老师,不管什么都可入文,而且令人读后受益匪浅!遥握问候怀才老师,谨祝一切都好!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02 15:53:55
  人间的事,一甩手就不管了。这是一种解脱吧。他到那头,一定先和他的哥哥说说话,之后他在土地里,等着子孙,时常有话说,不必担心他的寂寞。天上不知地下,白天不懂黑夜的黑。灵魂得安,便是大安。遥握,期待湘莉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