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借米借饭(散文)

精品 【东篱·既往】借米借饭(散文)


作者:红花草 秀才,2479.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9发表时间:2024-02-27 05:07:30


   我几岁的时候,周围不少家庭都是缺粮食差饭吃的。为了度日,上餐下餐要花不少脑筋花不少时间对付。当然,我家也是。当时的生活水平基本都在同一条线上。家家户户的条件差不多,富裕的人没有富得流油,家里没有陈谷烂米;贫穷的人不过就是缺衣少食,也没有流落街头,沿街乞讨。老百姓口粮紧张的日子,每年都有一段时间。谁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把续命的粮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尽管如此,朴实无华的左邻右舍,从来没有谁瞧不起谁,而是彼此帮衬着。我借你家的米,你借我家的饭,彼此都在“借”和“还”中,一步一步挽手向前。
   那时,是战天斗地的年代。“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等等标语到处贴着,我们这些孩子都是耳熟能详。我们玩到哪里,哪里都能听到口号声,每天感受着大人们坚定不移的目光和无所畏惧的斗志。在那个年代,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只增不减,只争朝夕的激情只增不减,怀揣梦想的希望也只增不减。哪怕生活苦、干活累、休息少,连饭也吃不饱,但对明天美好的憧憬从来不动摇。
   我出生时,虽然各种条件相对较差,但对比我父母那一辈,又强了许多,起码是和平年代,没有颠沛流离,没有战乱之苦。我没吃过树皮野菜,也没吃过草根猪糠,但拿红薯和稀粥当主粮,用杂粮粗粮填肚子是常有的事。经常东家西家的借,一点也不稀奇。只要能借得到,说明人缘还不错。不过,一般的人,只要有,都说不出“无”这个字。
  
   二
   那个年代,爸爸妈妈常常是干活干到天黑,从不吃午饭,饿得是前胸贴后背,走路摇晃,连回家的路都觉得比平时遥远。但想到家里还有三个孩子等着要吃饭,步伐又稳健,会马上加快脚步。人,就是这样,只要有精神支柱在,就不会倒下,会义无反顾往前走。这种反超的力量,是从骨子里头爬出来的,是无法用言语来比拟的。
   有一次,爸妈天黑回到家,米缸里没有米,便商量着要哥哥拿着升子拿着盆,去大伯家问问,他家前天舂的米还有没有。如果有,先借两升来救急,明天舂米了再还。妈妈知道,大伯家只要还有,肯定会借。那个年代,没有打米机。米,要么是用磨子梭(只能用梭,不能用磨),要么是用碓臼舂,要么是用碾子碾,还可以用磊子磊(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磊字)。哥哥刚走,隔壁堂婶家的女儿华妹端着个空碗来了。她问我家有饭没有,想借一碗饭,说她家来了客人,差饭。再煮,家里没米。我妈说:“你等一等,我马上煮饭。”
   哥哥很快借来米,妈妈叫哥哥抱柴,我烧火,便开始淘米煮饭。在大火的催促下,饭很快煮好,妈妈首先给华妹盛了一大碗,且按了又按,堆得不能再堆,让她趁热端回家。同时给她端了一碗米,让她家第二天早上煮来吃。当时,我妈没有说那碗饭那碗米不用还,我家也经常向周围伯伯叔叔家借米借饭,谁也没有说不用还。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一碗饭一碗米或许就是一家人一天续命的口粮。我们都信奉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起码原则,很长时间都没有打破这个规矩。直到都不缺粮食,不再借饭借米,不再稀罕几斤大米几碗饭。累了饿了干脆到家里直接吃,且还重新加两个菜,一起唠唠嗑,热闹,融洽。
   我妈常说“小菜一半粮”。妈妈做菜不会小打小闹,菜总是比饭多几倍。那天妈妈煮了一大钵马铃薯,炒了一大碗青菜,还和了一大碗榨辣椒糊。家里的菜一点也不精致,大钵大碗,简简单单,也没什么讲究,盐倒是不缺,但缺了油。拿现在人的话说,像给猪食,十分粗糙。我们可不管那些,嘴里有东西进去、肚子有东西填就不错了,从来没有挑三拣四的意识。我们一家人的晚餐吃得那叫一个香,哪里还觉得没有胃口,只觉得肚子小了点,只能装今天的,装不了明天的!
   现在的人老吃不进饭,一餐一碗饭也吃不了,刚端碗就觉得饱,还嫌这嫌那,其实就是没有消耗不曾饿的缘故。亲爱的读者,你认可吗?别说饿个三天两天,你只要去参加体力劳动,来个大半天水米不进,试试?看吃饭有不有味!
   第二天,妈妈舂了一斗谷的米,让哥哥给还回两升去。我看着妈妈用升子给量米,升子是堆了又堆,直到堆不了为止。哥哥在旁边说:“妈,伯母昨天量的是平升,你怎么给堆了又堆。”妈妈说:“借人家的牛,要还人家的马,别人帮忙在前,不能亏人。”我见到过耕田的牛,但没见过疾驰如飞的马,心底只觉得马比牛肯定更好,更值钱,否则妈妈也不会这样说。后来读书,才知道了原来妈妈是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付之于行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知恩报恩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三天,华妹给我家还饭还米,用篮子装了三个碗。一个碗装米;一个碗装了一堆碗饭,看得出,也是按实按紧了的;另一个碗装的是小鱼,还很新鲜。我想,我肯定露出了贪婪的目光,恨不得马上生吃那碗里的鱼!在当时,“肉、蛋、鱼”,属于寥寥无几的荤菜。每年,家里见荤的时候并不多,哪怕住在河边,有沟也有塘,父亲每天要出集体工,忙得脚不沾地,根本没时间去捕鱼。除非下大雨涨大水才有开荤的机会。至于鸡蛋,那是要卖钱的,买盐,买针线,买做鞋的布等,都靠着那几只鸡。我们读书后,都是用鸡蛋换铅笔和本子。家里没人过生日,是吃不到鸡蛋的。肉,那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过年期间能吃上几顿,平时很难看到,即使来客人,也只有肉做引子,我们再馋,也得假装斯文,让客人吃。否则,就成了父母心中不懂事的孩子。
   我看着华妹碗里的鱼,眼里冒出绿光,生怕妈妈不接受给退回去。华妹说:“这是我爸昨晚网的鱼,俺家里还有一大碗,妈妈说给你们一些。”知子莫若母,妈妈很明白我们的心思,一边说着“谢谢”,一边接过碗。我很高兴,今天我们一家子可以见荤了!
  
   四
   妈妈常会念叨周围的谁谁谁对我们有恩,要让我们铭记于心,以后能帮的一定要帮人。家里确实穷,拿什么感谢平时帮衬的人,妈妈是常费一些脑筋。
   有时,遇到下雨天,妈妈会泡上一两斤米,用磨子磨成浆后,掺点青菜汁,我们几兄妹在旁边当下手,做米豆腐吃。一做就是一锅。做成了,妈妈首先会让我们这个那个送。给堂婶家里送,说上次吃了她家的鱼。给大伯伯家送,说他家常借米借饭给我们。也给二伯送,说二伯母那次家里只剩一碗饭都借了我们半碗,给哭闹的弟弟吃。给隔壁李奶奶送,听说她最近几天生病吃不下饭……
   只要有空,妈妈就会想办法弄吃的,一来,让我们吃点花样东西,填肚子,长见识;二来,常有周围的人送我们吃的,要还人家的人情;第三,教我们如何知恩图报、如何做人的一些道理。
   妈妈说,感恩的心,并非只是在嘴上说,常常是在碗中,在行动上。贫穷的年代适用,在当今不缺吃穿的年代同样适用。
   这样的时光,一去不返了,但曾经留下的那些碎片一样的故事,一直装在心底,无论怎样好的时代,都不能忘记曾经,那些邻里交往的本分要守住,这是我们的传统。借米借饭,借是穷的出路,谁都不能堵住这条路,更能在借的过程中,感受亲情性情的可贵。
  

共 27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作者“我”出生在文革时期,日子过得紧巴,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经常东家借米西家借饭的。一般的人,只要有,都说不出“无”这个字。彼此都在“借”和“还”中一步步挽手向前。有一次,“我”家刚去大伯家借米,隔壁堂婶家的华妹来借饭,妈妈二话没说,赶快抱柴做饭,给人盛饭,并顺便借给一碗米。华妹还“我”家米和饭时,看得出是按了又按,堆了又堆,另外还端来了一碗小鱼。妈妈还大伯家米时,也是按了又按,堆了又堆。妈妈常念叨着别人对“我”家的恩情,为了答谢平时帮衬“我”家的人,总是变着花样做些吃的,一来让我们吃点花样东西,长见识,二来还人家人情,三来也教会我们知恩图报,如何做人的道理。本文语言质朴,文字细腻,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实感,以深厚的文字功底,用故事和感悟相结合的描写方式,在朴实的文笔中蕴含着无尽的农家生活模样,描绘了人世间最普通,也是最美的情感,使一幅乡风淳朴,人情厚重的农村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当时的农村,虽然穷困,但是是欢乐的,有人情味的,是幸福的。文章传递着人间极致的温暖与幸福,带给读者一种质朴、真诚、情意浓浓的感觉。好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228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2-27 05:22:37
  那时的生活是很苦的,但在红花老师的笔下流淌出来的是乡情乡谊,是欢乐,是幸福,给人满满的温暖与力量。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精彩!遥握问侯,谨祝春祺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0:05:28
  那时候的日子确实很苦,但快乐着,孩子们都是无拘无束。借米借饭,借出许多的情分。感谢老师精彩编辑,开学了,老师又该忙了,祝妹妹工作愉快!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2-27 06:34:30
  这文写得非常棒!尤其开篇一段,将那个年代人与粮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写得入木三分,很抓心,情感、遣词投入精准妥帖,没有深刻的体验是写不出来。题材选得也好,看后,我感觉自己后知后觉,借米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在我们那里也非常多,我也经历很多次,所以,看了老师的文章,感慨良多。文章浑然一体,收尾自然,主题升华,平稳且深刻。文不长,但耐人回味。拜读学习老师佳作,祝新年风调雨顺,佳作频出!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0:08:54
  谢谢韩老师的点赞鼓励,我们应该属于同龄人,尽管相隔几千里,但几乎有过同样的经历,小时候的日子都很苦。经历了,才知道现在的宝贵时光。祝老师工作愉快,开心快乐每一天!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27 07:41:59
  借,是互相帮衬,也在借的过程中感受到乡亲之间的温度。人性,是可以抵御贫穷的,虽然是一时的,但彼此留下的情意却是永久的。红花草老师的这篇散文,写出了时光里温暖,还原了曾经的日子,表达的是人性的好。怀才抱器拜读,问候作者春祺。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0:12:44
  是的,借,是很纯真的,是有温度,是很有人情味的。拿过去的过去的时光练笔也很好哦。谢谢老师鼓励,更谢谢老师多次帮助润笔,感恩,祝福老师!
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2-27 09:50:52
  借米借饭,乡里乡亲关系更加和睦团结,互相帮扶渡过难关,那是一段特殊的日子,也是难忘的美好时光,善良朴实真挚的感情深受感动,花草老师的描写很真实,满满的正能量好文!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0:16:00
  谢谢欣然花开老师点赞鼓励。曾经的日子,许多时候要靠“借”才能维持下去,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也就体现出来了,人,大部分都是很纯洁的,非常怀念曾经的时光。再次感谢老师,祝老师工作愉快,开心快乐每一天!
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2-27 11:25:16
  红花老师的文章质朴实在,接地气,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底韵。的确如此,在贫穷的大背景下,却是意气风发,却是知恩图报,道德高尚,风清气正,是一个值得回味的年代。文章字里行间流动着一股浓浓的情感。拜读佳作,遥祝春祺!
回复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8:11:04
  曾经的年代很值得回忆,我就当是练笔吧,慢慢提高一下自己的写作水平。谢谢老师长期的关注和鼓励,祝老师春祺!
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2-27 11:50:15
  红花老师的《借米借饭》,便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只有我们这代人才有体会。记得故乡的大源村,是远近有名的穷困村,每到腊月,许多村民到他村亲戚朋友家借米过年。年夜饭桌上没鱼,用木刻的鲤鱼,摆在桌上,以示年年有余(鱼)。说了,当今的孩子们都不肯信。老师的文章质朴,情感真切,乡土气息浓郁,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8:14:47
  吴老师好,借饭借米,还真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才有的记忆,说给现在的孩子听,他们不会相信那是真的。这些记忆可谓是根深蒂固,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谢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祝老师春祺!
7 楼        文友:黄金山        2024-02-27 12:51:14
  回忆真切,乡村农民的苦日子多多!描写真切,细节生动!如今乡村的农民比以前好了许多,但是不要忘记苦日子会随时到来!真情文章!学习了!祝福作者发财!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8:16:43
  黄老师好,是的,不要忘记过去,希望这样是日子不要再来。感谢老师的长期支持和帮助,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
8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2-27 13:15:47
  在那个生活窘困的年代,乡民之间,互相帮衬,共度难关,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民风的淳朴。红花草老师这篇文章写不仅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也歌颂了当地村民淳朴善良的精神品质,文中的一个个故事感人肺腑。文章写的很精彩!拜读学习,大赞!问好红花草老师,遥祝新春快乐!万事顺意!
回复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8:20:00
  如菊老师好,是的,那时候的日子还真的是很苦,但我们的上辈人比我们还要苦。我们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见证了社会的飞速发展,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谢谢老师的鼓励和支持,祝老师工作愉快,开心每一天!
9 楼        文友:野山梅        2024-02-27 13:30:03
  读了文章很有感想,那时间没有生活,还可以互相借,借了还真的要还。可是现在虽然没有借饭的了,但是谁也不敢借,借了钱就没有人愿意还!我们乡村人靠自己劳动吃饭,争取不向别人借,即使受到大灾也没有人愿意借一点来帮助。好文章,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看的懂!祝福作者天天有新文发表!
回复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8:21:36
  谢谢梅老师的支持和鼓励,知道老师是个大忙人,每次还来关心我帮助我,我真的很是感激,我只有祝福老师健康平安每一天!
10 楼        文友:岚亮        2024-02-27 16:51:04
  最近,红花草老师一直在挖掘创作乡土题材,很有意义。这篇《借米借饭》,写的是既往的朴实乡风,温暖乡情,写的好,大赞!
回复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2-27 18:26:08
  谢谢岚亮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以前有老师建议过我,学习写作,要从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开始,不要忌讳自己不堪的过去,要大胆将自己的内心表露出来,因此,我就这样学着写了。再次感谢老师,还望老师多多帮助。祝老师春祺!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