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回乡祭祖(散文)

精品 【东篱】回乡祭祖(散文)


作者:欣然花开 秀才,151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88发表时间:2024-06-16 04:29:38

清明大似年,不管身在哪里,每年的清明,总是要回乡祭祖的,这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特殊情怀。
  
   一
   柳树吐新芽,燕子啄新泥,清明节快到了,父亲就像孩子过年准备礼物,早早就准备好祭祖的物品,蜡烛、纸钱、鞭炮、酒、几样点心水果,一边念叨着:晚上要在老家睡一晚。说这话的时候,他整个人沉浸在快乐里。父亲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心中的那份记挂我们怎会不知。人啊,不管走到哪里,老家永远在心里。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担心,七十岁的老人,拿起脚就走了。这么大年纪了,一个人出门,我们怎么放心。“我要家去,转公交,方便得很,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听到父亲那句“我要家去”,我们明白,老人回家的念头起了,心就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人老了,就像小孩子,心里有什么是藏不住的,在我们看来,也不需要藏,这是最真实、最心动的样子。那几天,老人踱着步,从屋子这头走到那头,有时候站在阳台上,望着外面发呆——那是家的方向。
   我们也着急,放假,我们就回家。简短的几个字,父亲像是得到的某种指令,自顾地打开了柜子,把珍藏的好茶叶、好烟拿出来装好,我们知道,那是要带回去给老家的叔伯的,年年如此。老家的人把自己养的土鸡、土鸡蛋,菜园子里新鲜的蔬菜,红薯粉,还有自己摘的炒的茶叶送来,父母亲都当作宝物一样:“年纪大了,不要再做庄稼了哦。”现在网络交通都很发达,买这些土特产也很方便,在老一辈人眼里,这是他们情感上的互通往来。“每年清明冬至我都要回去的。”父亲一再表达着。他对故土的情怀,对家乡人的怀念,是我们能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的。
  
   二
   风清明朗,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路还是那个柏油路,眼里的风景早已不同。什么时候开始不同,从白色的建筑群进入绿意蔓延的山区,又或者,从出门那刻开始。坐在行驶的汽车里,随着车身的摇晃,我们回到了家乡的怀抱里,像是回到初生时睡的摇床,摇啊摇,摇啊摇,甜蜜、温暖、安详,看着父亲,愈加甜蜜、温暖的样子,我心中也美滋滋的。摇开车窗,家乡的风吹拂在脸上,就像母亲温柔的手,激动的心像触电般跳跃,全身的细胞张开小翅膀,与大山、小溪、田野相拥,那里有我们我们一直寻找的最初模样。
   进入村庄,宽敞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家户户的门口,两旁的路灯、垃圾桶整齐地排列着,不得不说,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我们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这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看着这条我们闭着眼睛都能走的乡村小路,格外亲切。新绿的小草,高大的松树,到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我们的心也越来越轻快。“到了,外婆家。”对于儿子来说,这里也有他童年的美好回忆,带着他一起回来,也是想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点老家的印象。
   这里有连绵的大山,这里有清澈的溪流,有农田、有田埂,有蔚蓝的天空、柔软的草地,还有知了和蚂蚱。“这里不仅仅是外公和妈妈的老家,也是我的外婆家。”他特别强调亲他爱他的外婆,是讨好。我想,等他长大娶妻生子,跟他的妻子孩子一起陪妈妈想回的老家,他该如此时的我这般,心欣然吧。突然想到了以前看到的一段视频——
   记者问放羊娃:你在干嘛呢?放羊娃:放羊。记者:放羊干嘛呢?放羊娃:攒钱、娶媳妇、生娃。记者:生了娃让他干嘛呢?放羊。然后呢?攒钱、娶媳妇、生娃……后面的后面,如果继续问当事人,还是这样的答案吗?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知道了。
   只是笑过后,再反思一下,突然觉得,这是最简单的人生理想。我觉得好的,自然也觉得我的孩子也应该如我这般喜欢。我再看向儿子,他正牵着外公向老屋走去。
  
   三
   两层的楼房,还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盖起来的,快三十年的光景,真成了老屋了。院子里的松树已经砍掉了,夏天常搬着竹床躺在树下乘凉。那棵结过甘甜枣子的瘦高枣树也砍了,水池边大红色的月季花也不在了,栀子花树像是营养不良,已不复当年的光鲜。如今,只剩下两棵金桂,一直守护着如它俩一般高的老屋。粗壮的枝桠、茂密的叶子,身子伸得老高,像是一直在盼着主人归来,那是我和父亲一起种下,落寞的心似乎找寻到了一点安慰。
   掏出钥匙,打开朱红色油漆的老式大门,父亲没有停歇的习惯,随手拿起靠在门边的竹扫帚,开始清扫院子里的落叶尘杂。早些年在老家,这是父亲每日必做的事情,就像母亲每日早起煮一大锅稀饭,父亲找回了老习惯。这是我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有时早上来不及,晚上回来也要仔仔细细扫一遍。上大学后,每次回家,我也喜欢上了扫院子,常常是我早上扫一遍,父亲傍晚再扫一遍,总是一尘不染,母亲常说我们父女俩人,把院子的地扫得最干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笑着回她。
   “妈妈,你多久没回来了?”多久?该有十年了啊!以前也每年回来,是为了给老房子贴春联,大门都没有打开,贴完就着急忙慌地走了,算不得回来过的。
   堂屋墙壁上贴满的奖状见证了我们姐妹学生时代的努力,挂着的相框里记录着我们儿时的模样,奖状是父亲一张张贴上去的,相片是母亲一张张放进去的,这应该是父母亲的欢喜吧。还有一幅十字绣电子钟,指针已经停止了转动,帮助我们一起把过去的时光定格。
   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照相还要到照相馆去,照片就尤其显得珍贵了,家家户户都专门做了相框,把照片放进去挂在墙上。家里来了客人,喝过茶水寒暄一番,总要看看墙上的相框,我们孩子们最喜欢站在旁边踮着脚看,瞅瞅这个,望望那个,有过年拍的全家福,毕业时的同学合影、单人照片,夫妻结婚照,大人们都穿得工工整整,孩子们穿得大红大紫,站着或坐着的也是毕恭毕敬,表情比较拘谨,照片的右下角特别显目的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某照相馆留影。再有特别点的就是黄山迎客松下坐着一位帅哥或者靓女,在同一棵松下的留影。那是最淳朴最真实的记忆。在老房子的门前,我们全家有个合影,是谁给我们拍的已经不记得了。房子刚刚做好,门前的地坪还没有做好,父母在中间,姐姐挽着母亲,我搂着父亲,我的旁边是老三,姐姐旁边是小妹。父亲叉着腰,他看起来就像个英雄。靠着勤劳的双手,让我们早早住进了楼房,是伟大的父亲。油菜花田旁,一个圆圆脸的小姑娘,乌溜溜的大眼睛,那是我的第一张照片。
  
   四
   “走吧,上山祭祖。”父亲说。早些年我们在老家的时候,要准备“三荤三素”,“三荤”是鸡、鱼、猪肉,“三素”是千张、豆腐干、生付(一种豆制品,类似于北方的豆腐泡)。那是家里重要的日子,马虎不得,仪式感里是对先人的尊敬。清明一般都是大家族一起,这些也就由大家轮流准备。平时不怎么联系,一到重要的日子,整个家族男女老少都聚起来了。
   祭祖是上午,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出发了。上山的路不好走。开路的人手拿镰刀,砍去挡路的树枝,后面的紧跟其后。你们也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着路。我们会记着的,走得再远,我们都不会、也不能忘。摆上祭祖的菜肴、点心,倒上酒水,因为防火,如今不能再放鞭炮了。
   到我爷爷奶奶坟墓前,父亲拿出带来的点心水果摆下,嘱咐儿子去插标。标分为彩标和白标,红绿色彩标和白标,让孤寂冷清的坟头有了生气。传说彩标和白标是出入扬州的“通行证”,地下的祖先们趁着清明大好春光也要去扬州游玩,这番说法甚是有趣。
   我的爷爷去世很早,那时还没有我。我刚上小学,奶奶也去世了。留在我的记忆里的,没有多少关于他们的印象。只听母亲说过,爷爷的离世,对父亲打击很大。奶奶生过五个孩子,只活了三个,就是我父亲、二叔、小叔。父亲作为家中长子,自然是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介书生,要学着做农活,其中的艰难只有父亲知道。苦是肯定的,却从来没有听他埋怨过。后来听母亲一次聊天说起,一直读书的父亲从来没有扶过犁,牵过牛,没做过农活,哪里驯得了牛,只能跑到爷爷的坟前哭。我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弯着腰正仔细清除爷爷奶奶墓边的杂草,跟他们汇报家里的一些大事,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保佑子孙多福。人只有站在先人的墓前,缅怀和追思逝去的亲人,更加清晰地想到来时路。那些孝道也在这些仪式中得到传承。
   临走前,我和父亲还有儿子,祖孙三人站在老屋前的桂花树下,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等将来,我的儿子再拿给他的子孙看吧。我这样想。
  

共 32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清明祭祖,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特殊情怀。每到清明,父亲总要忙着准备好祭品回老家祭祀。每年清明,“我”都要随父母一道回老家。目睹着父亲将好茶、好烟带给老家亲人,又从老家带回土鸡、蔬菜、红薯粉等,那份浓浓的亲情、乡情、乡愁,让“我”感动。回到老家,进入村庄,宽阔的水泥路、路灯、整齐地排列着的垃圾桶,还有那高大的树、碧绿的草、连绵的山、清澈的溪,蔚蓝的天,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到了老屋,走进院子,两棵金桂还在墙角边守着,其他树木花草全被砍掉了,院子里显得荒凉,冷清。掏出钥匙打开老屋大门。每年清明回来,“我”和父亲一起将屋里屋外打扫一遍。墙上的照片还在,总能引起“我”美好的回忆。准备好“三荤三素”,和亲戚一班人,浩浩汤汤上山,形式隆重。到了祖坟前,摆上祭品、插上彩飘。父亲是叔辈中老大,他带领全家老少,向祖先虔诚膜拜,保佑家人平安、保佑子孙多福、保佑后辈兴旺发达。追思先辈,更加清晰地知道来时路,这也属孝道的传承吧。临走时,在老屋院里金桂下,照了“全家福”,珍藏了美好的记忆。文章语言活泼灵动,铺陈有序,叙述从容,情感真切、情节感人,通过清明回乡祭祖表达了对先辈追思怀念,也表现了浓浓的乡愁,文采飞扬。好文,推荐共赏,高兴地看到欣然花开老师賜稿东篱,祝佳作连连。【东篱编辑:吴孟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16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6-16 04:45:23
  清明祭祖,是中国人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国人尽孝道不可或缺的内容,已成为清明文化。每年清明,作者陪同父亲回老家祭祖,切身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乡情、乡愁。懂得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不易。清晰地的想到来时路,那些孝道便在这些仪式中得到传承,文字温暖,包含真亲,语言流畅,文采斐然,好文,值得一读。推荐共赏,祝夏祺笔丰。佳作连连。
回复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07:08:17
  深谢孟友老师百忙中为小文编辑,高考、中考很多事情,非常琐碎,老师辛苦了。这篇文章本是五月写的,只写了个开头,事情太多,无暇顾及,一直盘旋在脑海里,完成了,心里也舒坦了。对于故乡,只有离开后才知道多么不舍,幸好,有机会还能再回去,陪着父亲,带着孩子,看着家乡的变化,心里还是很欣慰的,又有些失落,情愫很多吧。问好老师,您的桃之夭夭,写得太美太精彩了,本来也想去看看,还是因为忙也没去成,读了老师的文,也算是吃了美味的桃了,甜滋滋。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6-16 07:40:02
  这篇文章以清明祭祖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充满乡愁与亲情的画卷。作者细腻地刻画了回乡祭祖的点点滴滴,从准备祭品到上山祭拜,再到在老屋院里的全家福,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先辈的追思和对家乡的眷恋。文章语言活泼灵动,情感真切,读来令人动容。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与变化,同时也通过祭祖这一传统习俗,传达了对孝道的重视与传承。文章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那种刻在骨子里的特殊情怀,让人感同身受。读完此文,我们跟随作者一同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与亲情。这是一篇情感真挚、文笔优美的佳作,值得一读再读。祝欣然美女老师一切顺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09:22:40
  龙主编早上好,一早就收到老师在群里发的大红包,欣然祝老师节日快乐,生活幸福。老师的点评高屋建瓴,对文章的脉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比我的小文精彩多了,每次读老师的点评,也是一种新的收获,感谢主编老师的鼓励。回乡,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心心念念,以我的视觉,来写出父亲的感受,怕是不能够,只能写出自己的感受,算是一种寄托,也希望自己的文能让老父亲有些安慰。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6-16 08:00:10
  回乡祭祖,传承古老文明,浓浓亲情,深深乡情,文字清新自然,描写传神,文采斐然!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09:24:19
  枫桦老师,周末愉快,不知道老师今日是否行走在大自然,最羡慕老师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透测且细腻,很喜欢老师的文。问好老师,创作快乐,工作顺利!
4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6-16 08:12:24
  清明祭祖,老话题新内容。想到来时路,孝道要传承,是主要的。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让我想起了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亲切、伟大。文字婉约,诗意浓浓,不枝不蔓,描述精当,好!
回复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09:27:13
  深谢南沙老师留墨鼓励,父亲,在每个人的心中平凡且伟大,他思乡情浓,对家乡和亲人的眷念,也深深打动了我。遥握问好老师,创作快乐,生活愉快!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6-16 09:08:08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上了年纪的人,更有着怀念祖先的情怀,你的父亲在文章里表现最出色,尽管他的话不多,但感情表达最实在。关于对代际传承的感悟,非常深刻,生活的希望在于一代传承一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看到最后,我有点泪目了,这文笔好感人。欣然文章总是那么细腻动人,非常喜欢。谨祝欣然老师工作顺利,佳作不断!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09:32:48
  刚刚读了怀才老师的文,轻松愉悦的叙述,让人如沐春风,老师一早就给小文润色,欣然在此拜谢老师,祝伟大您,诗意的您,节日快乐!这篇文章,应该是五月写出,当时只写了一个开头,俗事缠身,没有办法,只能等待,再写的时候,又是不同的感受,过了那个节点,情感愈加浓郁,写完跟舒畅。我想,这就是一种热爱吧,对家乡的爱,对文字的爱,不会因为时间而消逝。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6-16 10:46:13
  看了老师的文,我就在想,文字与情感倒底是怎样的关系。表达沉重忧伤就一定要大雨滂沱、哭哭啼啼吗?显然不是。在老师看似轻快的语言下,明显遮盖着内心对亲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这或许就是老师写法的高明之处,值得我好好揣摩。真情美文,拜读学习,顺祝夏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12:40:45
  深谢韩老师百忙中给小文留墨,回到故乡,那种感情无法用言语述说,都在一幕幕场景里,各种情感杂糅其中,陪着父亲感觉又不一样了,快乐里有伤感,欣慰里有不舍。遥握问好老师,工作顺利,创编快乐!
7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6-16 15:52:25
  老师的文章里详细写了祭祖的过程,这种对古老礼仪敬畏很感人,对先祖虔诚膜拜,这是对中华民族孝道的传承。对先辈的追思。在我们这里根本看不到这种仪式,所以对这种祭祀祖先文化更加怀念和敬仰。好文点赞祝福!
回复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18:36:39
  深谢本真老师留墨鼓励,清明冬至,大年三十,我们这边都想祭祖,缅怀先人,追思慎远,为先人在天之灵,也为活着的人,有情感的寄托,我们很重视,这种祭拜仪式,代代传承。
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6-16 16:31:01
  南方祖宗的概念要比北方浓重一些,老师的叙述分三段,盼着回家,家里的变化和回忆,上山祭祖。我们这代人对相框有着很厚的情谊,确实那时候相片珍贵,背后总有美好的记忆。后来又有了相册,最后相册建在了QQ邮箱里,却很少翻看了。拜读佳作,点赞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18:38:44
  天方老师总结的很清晰,回家的念头起来,人未回,心已归,陪着父亲,带着孩子回到故乡,有欣慰也有一些感伤,有时间,还是要多回去看看。感谢老师留墨鼓励。祝老师生活愉快,创编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18:47:53
  我现在也是,喜欢把照片洗出来,做成相册,qq空间里也有很多照片。
9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6-16 17:02:43
  春节回家过年、清明回乡祭祖,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记得欣然妹妹写过一篇情真意切的《回家》,那父母为陷入困境的子女铲出一条回家的路的情景,让我一眼即泪崩。是的,清明大似年,很多家庭过年聚不齐,但清明时节不分阴界阳间,不分男女老少,真的是团团圆圆。父亲早早准备祭祖物品和“我要家去”的碎碎念,是大半辈子的岁岁牵挂。那是父亲曾经的家啊,回乡对父亲来说就是回家。家乡的春风很温柔,家乡的溪流很清澈,老屋、小院、金桂忠诚地守望着故土,一张张奖状见证着姐妹们的努力,一张张老相片记录着儿时的模样,缅怀和追思逝去的先人,是对“孝道”传统美德的最好传承。这一幕幕的场景我是多么熟悉啊!今天是父亲节,可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记得他老人家临终前一个月,都神志不清了,嘴里还一直念叨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此时此刻,我想起我落叶归根,魂归故土的父亲来了。一年当中,我最怕过的就是“没有父亲的父亲节”。羡慕妹妹教书育人的职业,更羡慕妹妹三代幸福的家庭。温暖的文字,浓浓的乡愁,点赞、问候、送花花。
回复9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18:44:20
  清明冬至祭拜先人,是我们特殊的情怀,缅怀先人,离开家乡差不多十年了,平时都无所谓,一到过年过节,那种思乡盼归的心情,在外的游子有深切的体会。老师的父亲能够落叶归根,长眠故土,该是安心的,梅骨大哥不要伤心,父亲一直在心中。感谢大哥的鼓励,每天有家人相伴,也是很幸福的,我是人在外地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很羡慕家人团聚的时光。问好梅骨大哥,生活幸福。创编快乐!
10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6-16 17:42:43
  此篇文章语言很是细腻,情感真挚,在不知不觉中把人带入场景,产生共鸣!好文章!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夏祺,工作顺利!
回复10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6 18:46:55
  感谢湘莉姐姐一直的鼓励,本应该是五月应该完成的文,一拖再拖,终于写出,可能在外太久了,回去看看,又想起了许多,那些时光,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的生命里。遥握问好老师,生活愉快,万事胜意!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