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回乡祭祖(散文)

精品 【东篱】回乡祭祖(散文)


作者:欣然花开 秀才,151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0发表时间:2024-06-16 04:29:38

清明大似年,不管身在哪里,每年的清明,总是要回乡祭祖的,这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特殊情怀。
  
   一
   柳树吐新芽,燕子啄新泥,清明节快到了,父亲就像孩子过年准备礼物,早早就准备好祭祖的物品,蜡烛、纸钱、鞭炮、酒、几样点心水果,一边念叨着:晚上要在老家睡一晚。说这话的时候,他整个人沉浸在快乐里。父亲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心中的那份记挂我们怎会不知。人啊,不管走到哪里,老家永远在心里。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担心,七十岁的老人,拿起脚就走了。这么大年纪了,一个人出门,我们怎么放心。“我要家去,转公交,方便得很,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听到父亲那句“我要家去”,我们明白,老人回家的念头起了,心就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人老了,就像小孩子,心里有什么是藏不住的,在我们看来,也不需要藏,这是最真实、最心动的样子。那几天,老人踱着步,从屋子这头走到那头,有时候站在阳台上,望着外面发呆——那是家的方向。
   我们也着急,放假,我们就回家。简短的几个字,父亲像是得到的某种指令,自顾地打开了柜子,把珍藏的好茶叶、好烟拿出来装好,我们知道,那是要带回去给老家的叔伯的,年年如此。老家的人把自己养的土鸡、土鸡蛋,菜园子里新鲜的蔬菜,红薯粉,还有自己摘的炒的茶叶送来,父母亲都当作宝物一样:“年纪大了,不要再做庄稼了哦。”现在网络交通都很发达,买这些土特产也很方便,在老一辈人眼里,这是他们情感上的互通往来。“每年清明冬至我都要回去的。”父亲一再表达着。他对故土的情怀,对家乡人的怀念,是我们能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的。
  
   二
   风清明朗,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路还是那个柏油路,眼里的风景早已不同。什么时候开始不同,从白色的建筑群进入绿意蔓延的山区,又或者,从出门那刻开始。坐在行驶的汽车里,随着车身的摇晃,我们回到了家乡的怀抱里,像是回到初生时睡的摇床,摇啊摇,摇啊摇,甜蜜、温暖、安详,看着父亲,愈加甜蜜、温暖的样子,我心中也美滋滋的。摇开车窗,家乡的风吹拂在脸上,就像母亲温柔的手,激动的心像触电般跳跃,全身的细胞张开小翅膀,与大山、小溪、田野相拥,那里有我们我们一直寻找的最初模样。
   进入村庄,宽敞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家户户的门口,两旁的路灯、垃圾桶整齐地排列着,不得不说,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我们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这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看着这条我们闭着眼睛都能走的乡村小路,格外亲切。新绿的小草,高大的松树,到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我们的心也越来越轻快。“到了,外婆家。”对于儿子来说,这里也有他童年的美好回忆,带着他一起回来,也是想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点老家的印象。
   这里有连绵的大山,这里有清澈的溪流,有农田、有田埂,有蔚蓝的天空、柔软的草地,还有知了和蚂蚱。“这里不仅仅是外公和妈妈的老家,也是我的外婆家。”他特别强调亲他爱他的外婆,是讨好。我想,等他长大娶妻生子,跟他的妻子孩子一起陪妈妈想回的老家,他该如此时的我这般,心欣然吧。突然想到了以前看到的一段视频——
   记者问放羊娃:你在干嘛呢?放羊娃:放羊。记者:放羊干嘛呢?放羊娃:攒钱、娶媳妇、生娃。记者:生了娃让他干嘛呢?放羊。然后呢?攒钱、娶媳妇、生娃……后面的后面,如果继续问当事人,还是这样的答案吗?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知道了。
   只是笑过后,再反思一下,突然觉得,这是最简单的人生理想。我觉得好的,自然也觉得我的孩子也应该如我这般喜欢。我再看向儿子,他正牵着外公向老屋走去。
  
   三
   两层的楼房,还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盖起来的,快三十年的光景,真成了老屋了。院子里的松树已经砍掉了,夏天常搬着竹床躺在树下乘凉。那棵结过甘甜枣子的瘦高枣树也砍了,水池边大红色的月季花也不在了,栀子花树像是营养不良,已不复当年的光鲜。如今,只剩下两棵金桂,一直守护着如它俩一般高的老屋。粗壮的枝桠、茂密的叶子,身子伸得老高,像是一直在盼着主人归来,那是我和父亲一起种下,落寞的心似乎找寻到了一点安慰。
   掏出钥匙,打开朱红色油漆的老式大门,父亲没有停歇的习惯,随手拿起靠在门边的竹扫帚,开始清扫院子里的落叶尘杂。早些年在老家,这是父亲每日必做的事情,就像母亲每日早起煮一大锅稀饭,父亲找回了老习惯。这是我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有时早上来不及,晚上回来也要仔仔细细扫一遍。上大学后,每次回家,我也喜欢上了扫院子,常常是我早上扫一遍,父亲傍晚再扫一遍,总是一尘不染,母亲常说我们父女俩人,把院子的地扫得最干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笑着回她。
   “妈妈,你多久没回来了?”多久?该有十年了啊!以前也每年回来,是为了给老房子贴春联,大门都没有打开,贴完就着急忙慌地走了,算不得回来过的。
   堂屋墙壁上贴满的奖状见证了我们姐妹学生时代的努力,挂着的相框里记录着我们儿时的模样,奖状是父亲一张张贴上去的,相片是母亲一张张放进去的,这应该是父母亲的欢喜吧。还有一幅十字绣电子钟,指针已经停止了转动,帮助我们一起把过去的时光定格。
   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照相还要到照相馆去,照片就尤其显得珍贵了,家家户户都专门做了相框,把照片放进去挂在墙上。家里来了客人,喝过茶水寒暄一番,总要看看墙上的相框,我们孩子们最喜欢站在旁边踮着脚看,瞅瞅这个,望望那个,有过年拍的全家福,毕业时的同学合影、单人照片,夫妻结婚照,大人们都穿得工工整整,孩子们穿得大红大紫,站着或坐着的也是毕恭毕敬,表情比较拘谨,照片的右下角特别显目的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某照相馆留影。再有特别点的就是黄山迎客松下坐着一位帅哥或者靓女,在同一棵松下的留影。那是最淳朴最真实的记忆。在老房子的门前,我们全家有个合影,是谁给我们拍的已经不记得了。房子刚刚做好,门前的地坪还没有做好,父母在中间,姐姐挽着母亲,我搂着父亲,我的旁边是老三,姐姐旁边是小妹。父亲叉着腰,他看起来就像个英雄。靠着勤劳的双手,让我们早早住进了楼房,是伟大的父亲。油菜花田旁,一个圆圆脸的小姑娘,乌溜溜的大眼睛,那是我的第一张照片。
  
   四
   “走吧,上山祭祖。”父亲说。早些年我们在老家的时候,要准备“三荤三素”,“三荤”是鸡、鱼、猪肉,“三素”是千张、豆腐干、生付(一种豆制品,类似于北方的豆腐泡)。那是家里重要的日子,马虎不得,仪式感里是对先人的尊敬。清明一般都是大家族一起,这些也就由大家轮流准备。平时不怎么联系,一到重要的日子,整个家族男女老少都聚起来了。
   祭祖是上午,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出发了。上山的路不好走。开路的人手拿镰刀,砍去挡路的树枝,后面的紧跟其后。你们也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着路。我们会记着的,走得再远,我们都不会、也不能忘。摆上祭祖的菜肴、点心,倒上酒水,因为防火,如今不能再放鞭炮了。
   到我爷爷奶奶坟墓前,父亲拿出带来的点心水果摆下,嘱咐儿子去插标。标分为彩标和白标,红绿色彩标和白标,让孤寂冷清的坟头有了生气。传说彩标和白标是出入扬州的“通行证”,地下的祖先们趁着清明大好春光也要去扬州游玩,这番说法甚是有趣。
   我的爷爷去世很早,那时还没有我。我刚上小学,奶奶也去世了。留在我的记忆里的,没有多少关于他们的印象。只听母亲说过,爷爷的离世,对父亲打击很大。奶奶生过五个孩子,只活了三个,就是我父亲、二叔、小叔。父亲作为家中长子,自然是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介书生,要学着做农活,其中的艰难只有父亲知道。苦是肯定的,却从来没有听他埋怨过。后来听母亲一次聊天说起,一直读书的父亲从来没有扶过犁,牵过牛,没做过农活,哪里驯得了牛,只能跑到爷爷的坟前哭。我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弯着腰正仔细清除爷爷奶奶墓边的杂草,跟他们汇报家里的一些大事,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保佑子孙多福。人只有站在先人的墓前,缅怀和追思逝去的亲人,更加清晰地想到来时路。那些孝道也在这些仪式中得到传承。
   临走前,我和父亲还有儿子,祖孙三人站在老屋前的桂花树下,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等将来,我的儿子再拿给他的子孙看吧。我这样想。
  

共 32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清明祭祖,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特殊情怀。每到清明,父亲总要忙着准备好祭品回老家祭祀。每年清明,“我”都要随父母一道回老家。目睹着父亲将好茶、好烟带给老家亲人,又从老家带回土鸡、蔬菜、红薯粉等,那份浓浓的亲情、乡情、乡愁,让“我”感动。回到老家,进入村庄,宽阔的水泥路、路灯、整齐地排列着的垃圾桶,还有那高大的树、碧绿的草、连绵的山、清澈的溪,蔚蓝的天,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到了老屋,走进院子,两棵金桂还在墙角边守着,其他树木花草全被砍掉了,院子里显得荒凉,冷清。掏出钥匙打开老屋大门。每年清明回来,“我”和父亲一起将屋里屋外打扫一遍。墙上的照片还在,总能引起“我”美好的回忆。准备好“三荤三素”,和亲戚一班人,浩浩汤汤上山,形式隆重。到了祖坟前,摆上祭品、插上彩飘。父亲是叔辈中老大,他带领全家老少,向祖先虔诚膜拜,保佑家人平安、保佑子孙多福、保佑后辈兴旺发达。追思先辈,更加清晰地知道来时路,这也属孝道的传承吧。临走时,在老屋院里金桂下,照了“全家福”,珍藏了美好的记忆。文章语言活泼灵动,铺陈有序,叙述从容,情感真切、情节感人,通过清明回乡祭祖表达了对先辈追思怀念,也表现了浓浓的乡愁,文采飞扬。好文,推荐共赏,高兴地看到欣然花开老师賜稿东篱,祝佳作连连。【东篱编辑:吴孟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16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6-16 21:15:28
  清明祭祖,是中国的传统习惯, 是对先人的缅怀,对后人的传承。很感人的文章,深深的情感跃然纸上,真情真意,令人动容。很美的文章,祝贺老师摘精!
回复1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6-17 17:28:51
  谢谢花草老师百忙中留墨鼓励,本应该是五月写的文,一直拖到现在,写一点自己回乡的感悟,特别感觉自己的父亲,那种对家乡的思念,让我动怀。遥握问好老师,天热了,注意防暑降温,不过家里的大房子,住的舒服,晚上也凉快吧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