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解读张爱玲的人生(随笔)
张爱玲四岁时父母离婚,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代离婚子女。随后在与继母之间的矛盾不断摩擦中,期间被父亲囚禁,以至于患上了痢疾。不断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无法消除的阴影,甚至于后来的两段堪称失败至极的婚姻,令人唏嘘。包括张爱玲的作品之中,都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着她本人真实的经历所带来的感受。
一、张爱玲的悲剧人生
1.从豪门显贵到孑然一身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出生高贵,原本是豪门千金的她却落得如此下场,晚年孤身一人死在家中。张爱玲的人生几乎是悖论般的悲剧,无比苍凉。作为一名今天的读者而言,看待张爱玲显然不是以滑稽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同情和怜悯,还有着羡慕她那令人羡煞不已的才华。23岁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此后便在文坛崭露头角,这是令人毫无置疑的才华,那种天分本该是属于她的,也应当是她日后美好人生的铺陈。在事业丰收之际,张爱玲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此时的胡兰成已是人夫,在那个时代,一夫一妻制还没有普及,但已经有被提出,张爱玲显然没有做出反抗,而是选择了妥协。由此可见,张爱玲的独立女性思维似乎还没有完全崭露出来。
张爱玲的女性主义在早期似乎与传统女性一般,默认一夫多妻制的存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张爱玲的两段恋情都是年龄相差较大,原生家庭下的她缺乏父爱的宠溺,23岁的张爱玲与37岁的胡兰成相恋,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相爱,难道张爱玲只是单纯的认为婚姻亦或者谈恋爱不过是一种过程或者形式吗?亦或者是张爱玲只是反传统才与自己年龄相差较大的人结婚。也许张爱玲当感受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关怀的时候往往就会沉溺于其中,这也许能够弥补她童年的缺失。
2.甘愿付出的痴情女子
张爱玲的原生家庭造就了她缺乏安全感,包括用今天的话语来说是“缺爱”。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渣男,在与张爱玲相恋之前就已经有了好几任妻子,而和张爱玲在一起后,结婚后。胡兰成并没有因张爱玲而做出改变,泛滥的爱,与女护士小周,与寡妇范秀美,都双双坠入爱河,在这铺天盖地的情网之中,张爱玲如何能够逃脱得了。胡兰成不仅在爱情上不负责任,在大是大非之前也一样,胡兰成帮日本人做事,还让张爱玲背负了汉奸的罪名。在这种遇人不淑的情况下,张爱玲并没有像常人那样果断地了绝这段关系。相反,胡兰成作为汉奸,在逃亡期间,张爱玲多次对胡兰成施以援手。这种令人费解的行为,也许是爱的力量。在我看来,胡兰成只不过是充当了张爱玲的一种精神寄托,张爱玲本人是精神上的“巨婴”,源自于她童年时的创伤,她需要一个人,哪怕是满嘴谎言她也愿意听。同时,如此痴情专一的张爱玲为胡兰成做了这么多的付出,可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胡兰成依旧我行我素,没有注意张爱玲的感受,这无疑是让张爱玲脆弱的心灵再次受到创伤。胡兰成接二连三地多次出轨,张爱玲也无计可施,想要做出决断,奈何在胡兰成的一番搪塞之下,也还是心软了,俨然一副弱女子的形象。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张爱玲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恋爱脑”。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一切都是荒谬的,1955年,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相爱。如果说,23岁的张爱玲是单纯懵懂的风华正茂的女子,那36岁的张爱玲应是看破世俗的局外人,不再为世事所缠扰,不再为之困惑所苦恼。可是由于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她来到了美国,仅仅半年时间便与赖雅结婚,期间还为他流产,甚至在赖雅生病之后,更是悉心照顾直至赖雅离世。从这两段婚姻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的独特之处。
3.另类的奇女子
张爱玲从不说什么男女平等亦或者是相关的话语,这不是她的座右铭,却也确确实实树立了独立女性的形象。在旧时代的传统观念下,女人是不用出闺房的,张爱玲的两段婚姻之中,她所承担的角色不仅仅是妻子,更是胡兰成落难时的救济者,是生病卧床不起的赖雅的贴身保姆。在男女关系之中,张爱玲的付出是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张爱玲本人的作品之中,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充分展现了她对当时旧社会下女性地位的认知,既然她本人的女性意识如此先进乃至于超前,可还是拥有两段不美满的婚姻,和凄凉的晚年。这种矛盾贯穿了她整个人生历程,出生于豪门显贵,看似家世显赫,实际上却是落魄贵族;自己的生父是一位堕落的瘾君子,母亲是留洋归来的新式女子,4岁时,父母离婚。也许是童年父母离婚对张爱玲造成的阴影过大,以至于胡兰成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轨,张爱玲仍然挂念着他,视为什么也没有发生,一直到胡兰成逃亡后才毅然诀别。远赴美国的张爱玲以难民的身份被收留,这次的婚姻更是让人膛目结舌,赖雅整整将近大了张爱玲30岁,这种畸形的恋爱观也许是张爱玲在绝望之中的新希望。她试图找一个大自己很多的男人来满足自身的空虚感和长久以来都缺乏的安全感,以及对于童年而言所缺失的父爱。对于此时的张爱玲来说,她与自己的后母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后母被迫嫁给自己的堕落的瘾君子父亲。张爱玲的无形之中的映射,对于她的原生家庭,这是她逃脱不了的宿命,人与人之间就是模仿,而这一点在家庭之中尤为明显。在时代的大格局之下,在张爱玲的“鬼目”之下,她岂不会洞察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张爱玲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拥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她做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从她的多部作品之中皆可一探究竟。然而她本人却没有过上在我们常人看来所谓的幸福生活,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也是时代所造就的悲哀。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即便张爱玲晓得这些道理那又如何,人的自我和本我还有超我本就是矛盾交加的。总结张爱玲的两段婚姻,一是她不图名,二是她不图利,在两段婚恋之中,她的付出是实际行动来证明的男女平等,这也许就是今天张爱玲仍被拿来研究女性主义的缘由吧。与其说张爱玲通过写小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如说是小说一步步将她逼到今时今日这种地步。造就张爱玲的悲剧发生,是一种无解的难题,这其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因素,譬如:政治、社会、原生家庭、个人、丈夫以及她的好友等等。张爱玲的婚恋观是不可单独拿出来批判的,而是需要理性看待,晚年的张爱玲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也许是她对这个世界彻彻底底地感到绝望了,加之年龄的缘故,她再也找不到“第三任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