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柳岸】“金裹银”的故事(故事)

精品 【江山·根与魂】【柳岸】“金裹银”的故事(故事)


作者:林火杉 举人,529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4发表时间:2024-07-01 15:12:16
摘要:外面金黄的玉米面咸中带甜,里面的面粉细腻耐嚼,入口混合后形成一股独特的口感,咀嚼后下咽顺畅,口中留香。因其内里面粉白如银,外表玉米面黄如金,便又取俗名唤作“金裹银”……

【江山·根与魂】【柳岸】“金裹银”的故事(故事) 我的故乡河北大城,古时称作平舒,坐落在河北省中部,毗邻子牙河,北望京畿,北宋时期属幽州管辖。
   在北宋与契丹连年征战时期,名将杨六郎就曾坐镇于此,屡立战功。因此,当地不仅留下了许多北抗契丹的战场遗迹,还有一些地名的来历与杨六郎有关,比如“演马村”就因杨六郎曾在操兵演马而得名。此外,大王都村是大刀王怀女的故乡,她和杨六郎早先定下娃娃亲,由于长大后相貌丑陋,杨六郎就娶了柴郡主。王怀女便找杨六郎理论,并比武招亲,六郎战败后仍不认亲,王怀女愤愤地说:“你真是好难招的夫!”故比武招亲的地方改名为“难招夫”,后取谐音“南赵扶”。王怀女忿忿而走,信马由缰到了一个无名小村,心中恨意未减,大骂杨六郎忘恩负义,乡人便将此地命名“骂六郎”,后改为“马六郎”。据县志记载,家乡一带与杨六郎有关的地名不下三十余个,而乡间流传着和杨六郎有关的故事更是多如天上繁星,今天我所讲的是杨六郎给我们家乡留下一道美食的故事。
   北宋时期,生活在北方苦寒之地的契丹一直觊觎宋朝的富饶领土,并屡次进犯。契丹人骁勇善战,宋军节节败退,战火一直燃烧到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直逼北宋都城开封府,宋真宗只得派大将杨六郎率部进行抵抗。
   杨六郎与众人研究后,决定抓住契丹人孤军深入、远征疲惫、供给不足等劣势,拨重兵扼住主要关隘路卡。待机会出现后,一鼓作气将敌军打的节节败退。宋军一直追赶敌军渡过黄河,到了河北中部一带,方才相持不下。
   契丹军中有谋士献策,说契丹人在此地经营数年,熟悉地理,后方稳固,可深挖沟、广屯粮,与宋军长期耗下去,等宋军粮草不济、军心涣散之时,便可一举击溃对方,进而再逐步向南蚕食。
   的确,由于当时陆路交通不便,京杭运河出现断流,且这一带常年遭受战火扰乱,造成大量百姓外迁,大量田地荒芜。因此,宋军所需粮草只能从河南远途押运过来。好在战前有所预料,所备粮草比较充足,因此开始阶段没发生口粮危机。但是与敌军相持三个多月后,宋营的粮草就开始紧缺起来,原本兵丁伙食标准是每天八个白面馒头,可等到了中秋节前后,黄河两岸秋雨绵绵,大大影响了押粮运草的速度,时常会延误时日。于是全营将士所发的馒头只能减少到每天五个,甚至有时只能发齐三个,搞得人心惶惶、怨言不断。这还在其次,兵将吃不饱就没有战斗力,一旦敌军突袭该如何应对?杨六郎除了加急催促粮草外,一筹莫展。
   一天夜晚,杨六郎在大帐中小睡,睡梦中只见伙夫们端着大盆小盆的吃食,看起来金灿灿的,兵士们争相哄抢。第二天一早醒来,回忆起昨夜的梦,心中纳闷儿不已。
   忽中军官来报,营门外有人求见大帅,六郎便命将人带入账中。顷刻,中军带进一人。只见他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宽袍大氅,手执拐杖,虽然看起来很陌生,但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普通人。
   “敢问先生何来?”杨六郎心存警惕。
   “听闻大帅军中粮草匮乏,不知真假?”老人不紧不慢地反问。
   杨六郎听闻心中大惊,军中缺粮的消息已严令封锁,外人不得而知,这人如何知晓?如果传到契丹人耳中,趁机来攻又如何是好?这人会不会是敌军派来打探情报的细作?
   一串串问号在杨六郎脑海里盘旋,于是他色厉内荏地大喝:“哪里来的细作敢扰乱我方军心?左右,给我拿下!”
   “哈哈哈……”老人并不胆怯,仰头长笑:“大帅即使砍了我的脑袋,就能有解困良策么?我苦心而来,没想到反受猜疑,可笑啊可笑!”
   “左右且住!无知老儿,你已被我识破,又为何出此狂言!”
   “大帅,且听我讲。早在初夏之时我已料到大军迟早会受到粮草所困,便带领乡人在离此八十里的东洼种了百顷玉蜀黍,至今日已过百天,即将成熟。大帅可派人前去收购,晒干后碾磨成粉,以飨将士。”
   “胡说!我军将士浴血奋战、马革裹尸,怎能用棒子面糊弄充饥?那样很容易引起将士愤懑,造成哗然兵变!岂不误我!误国!”
   “大帅爱兵如子,小老儿钦佩不已,但请稍安勿躁,详听我策。大帅可命伙夫将军中麦粉照常和面,但要比之前稍微软些,然后揪成铜钱大小。再将玉米粉厚厚摊铺在案板上,将白面团撒在上面来回揉搓,由于白面软、含水多,就会将玉米面一层层裹在上面,如此直到个头儿大出倍余,便可上屉。上屉后还需淋上一些淡盐水,水沸蒸一刻钟即可食之。由于玉米粉裹着白面,入口咀嚼不会有松散粗糙感,吃起来反而是很显劲道。淡盐水的调味,也能让将士吃起来津津有味。以此法算来,短期内可节省一倍军粮,不仅可以缓解军中粮草短缺之急,又可以粉碎敌军久耗之奸计。时也,势也,虽此时全军受些苦,但总比挨饿要强,不能一味干等朝廷粮草接济。大帅若过意不去,可待奏凯回朝后,凑请皇帝重重犒赏将士也就是了。此时大帅亦无良策,不妨一试,未知意下如何?”
   老人一番言语虽然条理清晰,但杨六郎出于谨慎,仍然半信半疑。
   顾虑归顾虑,此时确实为军粮所愁。思索再三后,便先命军士将老人送入侧账看管起来,以防其是敌军奸细,又私下派人东去八十里察看是否有老人所述的玉米地。
   傍晚时分探报人员回来汇报,果然在东洼发现成片的玉米,正值苞白须褐成熟之际。从乡人口中得知,今年夏初有仙人临凡,告知大家多种玉米,待到秋天成熟时宋朝军队必有急需。乡人饱受契丹人抢掠之苦,久盼宋军能前来驱除鞑虏,况且有仙人指点,大家便齐心协力种了许多玉米。前几天仙人又出现告知,宋军马上就会来收购玉米,让大家做好准备。
   杨六郎闻此不胜惊讶,正当命人请那位老人来见之时,军士慌慌张张进帐来报:“那位老人在侧帐中突然就不见了,寻遍营地未见其踪,仿佛上天入地一般!”
   杨六郎听后心里明白,这位老人应该就是乡亲们口中所说的仙人。于是出账,对空遥拜,以谢仙人指点。
   顾忌尽消后,便令军士前往东洼收购乡亲们的玉米,足足拉回营中上百大车。按照仙人所述,晾晒、磨粉后,裹到白面上蒸熟,分给军士们食用。果然,将士们食用后非但没有怨言,还都说咬上一口外金黄内雪白,煞是好看,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杨六郎心中的石头这才落地。
   他亲自品尝后果然味道不错,外面金黄的玉米面咸中带甜,里面的面粉细腻耐嚼,入口混合后形成一股独特的口感,咀嚼后下咽顺畅,口中留香,不禁心中大喜。
   杨六郎智慧很高,便籍此机会说此食物乃仙人所赐,名曰“仙人馍”,食后可增强力量,时久不饥。又因内里面粉白如银,外表玉米面黄如金,便取俗名唤作“金裹银”,并鼓励大家,吃此物可以奋勇杀敌,将来能功成名就、赐金赏银。
   将士闻此,情绪高涨,接下来看准时机主动出击,将敌人一举击溃,追杀百余里,令其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杨六郎奏凯回朝后,将此事悉数上奏皇帝。真宗也是大呼神奇,并正式将那道食物赐名为“金裹银”,重犒全军将士,赐金赏银。
   历经千年,如今华夏太平,物阜民丰,许多老物件也被更先进的东西所替代了。可是,不起眼的“金裹银”却在我们故乡一带流传下来,并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不仅如此,“金裹银”的做法还外流到了其它地方,当地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做出了许多“金裹银”的衍生品。比如到了晋陕一带,人们将“金裹银”改良成了“银裹金”,其实就是先把白面擀成片状,再铺上一层玉米面,然后卷成花卷状,蒸熟后白色与黄色层层相间,与“金裹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方一带,人们则将大米和玉米混合,煮出的黄白相间的美食,虽然与我们这一带“金裹银”的做法和原料差异很大,但也叫做“金裹银”。
   2024.7.1廊坊,7.3改于廊坊

共 30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笔者的家乡大城县古称平舒,北宋时期属幽州管辖。在北宋与契丹连年征战时期,杨六郎就曾坐镇于此;因此,文章的开篇,笔者首先讲述了家乡和杨六郎有关的几个地名故事,这些故事传说是当地丰富的历史资源。接着,笔者又讲述了杨六郎留给我们家乡一道美食的故事。北宋时期,杨延昭奉命抵抗契丹族入侵,因交通不便,军粮紧张,加上秋雨绵绵,后方补给无法跟上,军中马上要出现断粮危机,兵将吃不饱就没有战斗力,一旦敌军突袭该如何应对?杨六郎一筹莫展。一天夜晚,杨六郎在梦见伙夫们端着大盆小盆的吃食,看起来金灿灿的,兵士们争相哄抢。第二天早晨,一位老人来到军中,给杨六郎告诉他一个能使部队吃饱肚子的美食,杨六郎起初不信,他怀疑老人是敌军派来打探情报的细作,便大声呵斥老人,让士兵把他拿下;可老人并不胆怯,反而条理清晰地道出了杨六郎目前困境,玉米地的地址,还有面食的做法;杨六郎将信将疑,可目前没有别的办法,他只好派兵按照老人所说地址观看,果然有很多玉米地,当地人是受了仙人指点,早早种上了玉米,单等宋军来收购;杨六郎惊讶不已,又得知老人在旁帐中突然消失了,他顿时醒悟了,这位老人一定是仙人,来指点自己度过难关的。他朝天祭拜了仙人,有按照老人所说的方法,将玉米面做成面食,品尝后口齿留香,他兴奋不已,取名为“仙人馍”,鼓励士兵吃此物,将士吃后,情绪高涨,将敌人一举击溃,追杀百余里,令其再也不敢轻易来袭。杨六郎回京城后,将此事上奏皇帝,真宗正式赐名“仙人馍”为“金裹银”,赐金赐银,重犒全军将士。从此,“金裹银”在家乡一带流传下来,后经过人们的创新,改良,又出现了“银裹金”和类似的很多美食……散文通过讲述自己家乡一道美食中蕴含的历史故事,反映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我们也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读之令人眼界大开,增长见识,受益匪浅!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04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07-01 15:13:19
  问候林社,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01 18:49:45
  感谢老师拨冗编发小文,问安,祝好!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07-01 15:14:05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01 16:03:13
  说曹操曹操到,老师真是快手,刚才还说期待老师大作,新作就来了。小时候喜欢听杨家将的评书,今天看老师写得杨六郎的故事,从中得知老师家乡的美食。故事生动有趣,引出诱人美食,笔力不俗,引人入胜。学习欣赏,佳作拜读,愿老师佳作频传。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3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01 17:15:17
  感谢北方雪飘飘老师来访,并予以鼓励。遥祝夏安!
4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4-07-01 16:26:43
  原来与杨家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啊!
李春胜,教师
回复4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01 17:15:54
  这只是一个故事,带有杜撰色彩。感谢李春胜老师到访,远握!
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01 22:12:41
  一个小吃引发的故事,家国情怀全在这里了。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5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04 18:44:48
  感谢老师留评拙作,还需向您多学习!遥祝春安!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