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我家的奖状墙(散文) ——新堡初中记事之七
我上初中时,姐姐正在上高中。姐妹俩一起,从学校拿回了不少奖状。
那时,发奖状的名堂还不是很多,每学期每个班级发出的奖状数目也很少。大概只有两类:考试前几名,三好学生。一般来说,考试成绩在班级是前几名的,基本就是三好学生。两三年下来,我家的奖状已经有十几张了。二姐看着高兴,就把所有的奖状收集起来,贴在一面墙上。这样,厨房土炕的墙面上,贴的是过年买的年画。厦房房间山花墙上,排列着所有的奖状。乍一看,好像整面墙贴的都是奖状,金光灿灿的,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也算是我们全家人一段开心快乐的日子。
农闲的时候,特别是春节过后,忙了一年的人们,喜欢到别人家串门。不管是谁到我家,走进房间,一抬头,就看到那一面贴满奖状的墙壁。霎时,就能看到他吃惊、赞叹、羡慕的复杂表情,接着就是赞叹不已。
“五嫂,你女儿太厉害了!你将来要享福的。”我父亲在家族中排行老五,同辈的人叫“五哥”,小一辈的叫五叔。母亲自然就是“五嫂”、“五娘”。
母亲看到人家的反应,听到人家的赞扬,当然是笑的合不拢嘴,可是说出的话,却是非常谦虚:“孩子们懂事,知道努力学习,我就是再辛苦的,也值了!”
“五娘,将来你女儿赚大钱了,你坐在小卧车(小汽车)里,会不会不认识我了!”那个年代,小汽车太稀有了,一个县也没有几部。我们村边就是公路,可是隔上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部小汽车。那时的小汽车,只有一种,就是那种军绿色的吉普车,现在想起来,相当有年代感。小辈们思想前卫一些,想象着将来有钱了可以买的起小汽车。
“哪里能有小卧车坐,等有钱了,我家能买个自行车就不错了。只要将来女儿少吃点苦,不像我受苦就好。”母亲的心,永远都是为了孩子,总是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吃过的苦。
初中三年,因为学费的问题,父亲不想让我读书,母亲全力支持,可是要交的学费太多,真的没有少作难。也许,在那三年之中,母亲在筹集学费时,也许有过短暂动摇的时候,但是能够让母亲一直坚持下来,是不是这些奖状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村里有人考上中专了,母亲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特别是我上初二时,姐姐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母亲对我考大学多了一份信心,才能一直咬牙坚持着。
当然,这些奖状,确实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不断激励着我,努力学习,争取拿到更多的奖状。
贴在墙上的奖状,确实是在无声地催促着我,鼓励着我,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点莫名其妙的困惑。
那是初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刚刚开学,我记得门前春节时贴的对联还好好的,窗子上的窗花,依然鲜艳美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的同桌跟着我,到我家玩,结果她一抬头,看到了我的一张奖状,那是上个学期期末,全乡统考,我考了全乡总分第五名的。
其实,这一张奖状,在我的心里,跟期末考试得到的其它奖状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要不是她特意提醒,也许我的记忆没有这么深刻。但是,在我同桌的眼里,这张奖状非同一般。从我家出来,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她就向我说起这张奖状,而且表现出特别羡慕的样子。“全乡第五名,全乡第五名。”我听见她反复地念叨着。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这张奖状刺激到了她。接着,她就开始仔细分析、对比我和她的优缺点,说她是有恒心、有决心、有细心,但是缺乏巧心;她又分析我,说我有巧心,有细心,有决心,就是缺乏恒心……总之,要想取得好成绩,那她就得多用巧心,而我得有恒心。
那次讨论,那是她对我说的最恳切、最实在的话语,也是她跟我最推心置腹的一次谈话。看着她诚恳的表情,听了她头头是道的分析,我非常感激她,觉的她的分析有些道理。同时,也特别佩服她,小小的年纪,对一件事情能分析的如此透彻,真是心思缜密,说话条理清晰的人。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做事学习都要有恒心,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那时的我,心怀感激,心里想着,能有这样的好朋友好同桌,真是三生有幸!我甚至在心里想,以后要和她多交流学习,成为最好的朋友!
如果事情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竞争,互相提高。可是,接下来的情形,明显地和以前不同了。我总感觉是这张奖状,犹如一个导火线,将原本和睦相处的我跟她,推向了矛盾的双方。
我的这位同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后来对我总是爱理不理的。有时我想和她讨论问题,可她对我爱理不理的,总是不愿意多说,似乎要守住重要的秘密。不讨论问题的时候,她就面朝另外一边,我看到的她,差不多只有后背了。时间长了,两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接着进入了冷战期,非必要不说话。
再到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吵架了。吵架之后,都在生气,谁也不理谁。到了初二,重新排座位,我就和她分开了。直到初中毕业,见面还是不说话。
当然,这位同学在初中阶段,她的成绩在班里还是相当优秀的。她的细心,她的勤奋,她的刻苦,都是有目共睹的,也值得我学习。那年中考,考上高中的十三个同学之中,就有她,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是很不容易。后来上高中,她跟我不在一个班,各自都有了新朋友。而她和我,还是谁也不理谁。高中毕业,我只知道她没有考上大学。此后就再也没有联系,没有对方的任何消息。
人生苦短,祸福难料。直到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和杜凤斌见面,凤斌感慨地说,当初,他们村考上高中的,总共就三个女生。现在,就只剩她一个了。一个在上高二时,得了急性脑瘼炎,猝然离世;另外一个,就是我曾经的同桌,也是人到中年,因病去世。这两位女生,都跟我来往比较多,我熟悉她们的个性、人品,印象很深刻。听到这位曾经同桌的不幸消息,我们都觉得太可惜了,唏嘘不已,虽然都明白人生无常,还是忍不住叹息了好一阵子。
我想,如果她把心放宽点,也许心情不至于那么糟糕。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参加这场竞争的人多的是,并不是只有一个班的同学在竞争,更不是只有我和她俩人之间的淘汰赛。再说,有了竞争对手,更多的时候也能激励自己。如果一味地把竞争对手当成敌人,成天把心思用在和对手较劲上,让自己纠结,让自己不痛快,那真是得不偿失。
这件事情,我也真是缺乏耐心。如果多点耐心,能解开她的心结,也许俩人不至于闹矛盾。谁知道呢?生活没有假设,也不可能重来。初中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身体变化比较大的年龄段,每天上课做作业,忙完自己的事情,还得干一些家务活,真是有点自顾不暇。偶尔有闲暇时间,和自己合的来的人聊会天,轻松惬意。对于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与自己合不来的人,一律远离,省的分散精力,也省的烦心。
总之,初中三年得到的奖状,只能留存记忆之中了。老家的房子,早已翻新,那些奖状,早已化为尘土。可是,正是这些奖状,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信心,也是我努力学习、希望考上大学的动力。也许,也多亏了这些奖状,让母亲心中充满希望,全力支持我们姐妹读书,希望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吴兢有关赏罚的名言,恰恰也印证了奖状对一个人、一个集体的重要作用。假如没有这些奖状,假如我那时没有考大学的愿望,每次考试成绩排在后面,也许早早都不上学了。
二〇二四年七月三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