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对一个心理学问题的深入思索(随笔)
最近学习了一点儿《西方心理学》,跟着林老师听了直播间的课程,感觉林老师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的国学知识融为一体,是个不错的思路,我看看他的999课程已经卖到十月份了,看来还是有不少需求的。但是我想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思索一下、慎重探究一下,才能探究到问题的本质。
001
直播间老师以为,孩子躺平是出现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是因为爸爸妈妈童年时代的没有治愈的心的里创伤在孩子身心上的表现,妈妈要找到这个“封印”,并且认识到它的本质,打破这个“梗”。孩子就会很自然地好起来。似乎这是目前好几个直播间共同的认知和方法。在这里,孩子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可以任其躺平,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可。只要这样就可以做活色生香的“人”,听从内心的召唤。做热爱驱动的孩子。
我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我来说吧,少年时代也有心理创伤,那时候,我是妈妈爸爸最大的孩子,且童年时候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里。来到父母身边以后,经常被父母责打,而且总是因为弟弟妹妹的事情被责打。比如有一次,我辅导弟弟学习,弟弟不听我讲题,而是做小动作,我用大人的口吻教训弟弟,还给了他一巴掌,于是他不服气,与我争吵起来,手持尖尖的铅笔刺向我的胳膊,立刻将我的胳膊扎出血来。这时候,我妈妈走过来问怎么回事,我满以为妈妈会批评弟弟;但是我错了,妈妈是狠狠批评我说:“弟弟是应该爱护的,不能这样对待弟弟,你态度不好,欺负弟弟,他必然刺你,活该!”一下子毁了我的三观,我满以为,自己是替妈妈爸爸管教弟弟,没想到妈妈将我定义成欺负弟弟。我错了,弟弟对了?那一刻,我立刻想到:“妈妈是不爱我的,这个家不能待下去了,必须离家出走。”不久我就离开了家,去内蒙古建设兵团当了一名战士。
多年以后,我帮助儿子带孩子,潜意识中将儿媳妇设想成了妈妈。感觉自己是不被爱的,是帮助别人带孩子的,就跟童年时带弟弟妹妹一样。这时候,我猛然间看到了自己受伤的心,看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我感觉不能让这个创伤影响到自己的孙子。于是我通过写散文,叙述自己少年时代的遭遇,梳理自己与妈妈爸爸之间的感情关系,纾解了自己的心里压力。我把自己的散文给爸爸妈妈看,读给他们听,理解他们当时对我的期望和要求,最后,我打开了这个“封印”,(当时我不知道这个词,我只是感觉自己解开了心里的疙瘩,这个疙瘩系在心里很久了。)我在散文里对上述事实重新评价道:“妈妈爸爸对我有很高的期望值,他们从来没有把握当成孩子,而是将我当成平辈的帮手,当成帮助管理爱护孩子的人,而我心里住着一个小婴儿,渴望得到父母亲的爱,这个渴望,小时候没有满足。但这一点并不应该影响到我对儿子,对孙子的爱,我要给儿子一个有爱包裹着的童年,这一点我做到了,一直以欣赏的目光对待自己的儿子;对孙子也不例外,他们不是弟弟妹妹的替身,他们是我应该真心喜欢的儿孙。”解开了这个潜意识里的疙瘩,我便可以以爱心对待自己的孙子,带领孙子们一起在玩中学习。
在解开上面的“疙瘩”以后,我又发现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有一个疙瘩,就是对弟弟妹妹的“不耐烦”,总感觉他们是“竞争对手”,他们看不得我有一点点“舒服状态”。我给父母的钱比他们多,他们还希望我伺候父母比他们多。就是说我必须“既出钱又出力。”不能有半点比他们落后,否则他们就会“非议”我。
后来我写了散文《有一种陪伴是兄弟姐妹情》,在文章中,我梳理了自己的心情,认识到,晚年里有这样一群“竞争对手”也不错,在磕磕绊绊中得到了岁月的“饱和度”,只要自己心里感觉对得起爸爸妈妈,自己“尽力”了,就可以安心了,没有必要把弟弟妹妹的“闲话”当一回事,他们只是“闲的没事干,消磨时间,议论一下”而已。自己一直是被妈妈爸爸当做“小帮手”的。在弟弟妹妹不懂事的时候,我已经做饭,看孩子,洗衣服,帮助爸爸妈妈带孩子,养孩子……这不是“孝顺”吗?他们追不上我。我孝顺的时候,他们还吃奶呢!想到这里,我走出了思想的“牢笼”。自己对自己说:“他们和我比孝顺,还嫩点儿。”于是会意地笑了,从此再也不纠结了。
从这一点来讲,人这一辈子,总是在“心灵成长”的路上,我的这些心灵创伤,是小时候造成的,是妈妈爸爸对我的态度造成的,其实是我妈妈的童年心灵也有创伤。我仔细研究过这个问题。妈妈从小没了父母亲的呵护,落到他哥哥的手里,于是哥哥对他又打又骂。后来妈妈结婚了,就把我对弟弟妹妹们的场景,在潜意识中看成了她的童年。我教训弟弟妹妹,妈妈就联想到她自己被哥哥教训,于是很不爽,就对我百般刁难。
那么我能去追问妈妈的错吗?我的心灵创伤能期待妈妈的回归吗?不能。我只有自己去疗愈“心灵的创伤”。于是我联想到,如今那些躺平的孩子们,特别是20——30岁的大孩子们,应该自己学会“疗愈心灵创伤”。用百姓的话说就是“解开心里的疙瘩”。不可能都靠父母亲帮你疗愈心理创伤。
002
近期以来,突然感觉有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青年学生躺平了一大片,而且父母亲的焦虑症也多起来,还有就是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也是“上有90多岁的老人,下有未成年的孙子”需要照顾,干的心很累。
有一天,我和妹妹聊天,谈到寻求内心的平安这个问题。我说自己在两边父母去世后,心里突然放松了,很舒服,很愉快。她马上说:“你以为你舍得给老人钱,就是孝顺了吗?你给了钱就没事了吗?远远不够呢!”
我听了,并不生气,而是用平和的语气说:“其实,孝顺与否,就是做到内心平安就行了,父母去世了,没有必要用过去的事情惩罚自己。比如我娘家父母离开我3000里地,我能坐着飞机回家给妈妈洗澡吗?我只能给钱,妈妈子女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每月给钱比弟弟妹妹多5倍,还不行吗?婆婆家,我如果又出钱又给婆婆洗澡,我做儿媳的这样孝顺,叫婆婆的儿子闺女何以做人?他们不是更纠结更抑郁了吗?我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给钱就是孝顺了,何况,我在法律上不是婆婆的继承人……”
这些话,我自己想了很久了,我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从不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而纠结,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一定不推脱责任;解决不了的,或者时过境迁的事情,只能作为写小说的素材。这就是我内心强大的原因。于是我说过,写作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一路走来,我不断地修自己的心,到如今,内心静如无风无浪的湖水。任何人休想叫我纠结。一棵树生长了七十年,也是老树了。何况一个人经历了70多年的磨难,已经是伤痕累累了,这些伤痕早已经变得枝如铁杆如铜,结成了老茧,还能有什么可以伤害到我?与父辈的缘分已经尽了;与同辈的缘分也快完了;与晚辈的缘分也不多了。有什么可以纠结的,好好活下去仅仅剩下的岁月,并且舒心愉快的活着,就足够了。
003
当前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字表达:“卷”,职场上,学校里,家里,甚至是“夫妻间”都在“卷”。所以许多人“焦虑”、“抑郁”,这种局面下,我们怎么才能避免焦虑、抑郁和躺平?怎么才能做到“热爱驱动”?只要从内心“热爱”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做好,就一定“不知疲倦”,就一定会达到目的!
总而言之,心理学是值得每个人都去了解和学习的,很多难题与困惑都是当事者迷,心理学分析能帮助我们早日跳出迷思、克服心结,用更高层次的理智思维去处理钻牛角尖解决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