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柳岸】我爱样板戏(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柳岸】我爱样板戏(散文)


作者:石川 童生,731.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8发表时间:2024-07-08 11:11:16
摘要:回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人会唱样板戏,耳熟能详,观看样板戏,盛况空前的情景。

近日刷抖音,看到一段演出钢琴伴唱红灯记的视频,李玉和居中,李奶奶手捧鲜花在右,李铁梅手捧鲜花在左,李玉和一句:“谢谢妈!”钢琴响起,打板起唱:“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李玉和一起唱,台下的观众立即响应,跟着唱了起来。正如歌剧刘三姐歌词里唱的那样:“一人唱来万人和。”声音洪亮,振奋人心,听得我这个50后热血沸腾,把我的思绪又带回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童年时那个不平凡的年代。
   一、痴迷样板戏,一人唱一台
   1967年5月1日,北京举办了革命现代戏会演。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8个剧目参加了会演,后来这8个剧目,被称之为“八大样板戏”。那时候民间流传着“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说法。
   那个时候我八九岁,特别爱看样板戏。只是当时我家里还没有电视机,只有话匣子(收音机)。话匣子里一播放样板戏,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趴在桌子上,守在话匣子旁边,专心致志地听戏。一趴就是两个小时,哪也不去,戏不听完绝不离开。
   20世纪7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80年代电视机开始普及。那个时候买电视机还需要票。我的一个表哥在一个电器维修部工作,他认识一个电器商店卖电视机的人,托人弄了张电视票,帮我家买了一台21寸的松下217型号的彩电,我表哥亲自把电视机送到我家,还帮忙调试。
   当看到调出彩色画面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使劲儿地拍巴掌。那股高兴劲儿,用语言无法形容。
   我家有电视了,可以在电视里看样板戏了。从那儿以后只要是电视里播放样板戏,我是必看无疑。八个样板戏一个不落,一边看,一边学唱。那时候我年龄小记忆力强,学什么都能记得住。老看老唱都记在脑子里了。八个样板戏,每个样板戏有几场,每场的名字叫什么,我都记得倍儿清楚。每场戏里每个演员的唱腔,台词我背得滚瓜烂熟。我一个人能演一台戏。
   《沙家浜》里第四场《智斗》,我唱完胡传魁的戏词:“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又唱刁德一的戏词:“这个女人呐不寻常……”接着唱阿庆嫂的戏词:“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里杨子荣的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第四场“定计”里少剑波的唱段《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我是百听不厌,整天哼在嘴边儿上,烂熟于心。
   有一次我们院子里的邻居和我说:“二民子,给我们唱段《智取威虎山》”我唱念做打,连说带道白一气呵成,从第一场“乘胜进军”到第十场“会师百鸡宴”其中的主要唱段,和一些道白又说又唱。引来邻居的鼓掌喝彩。一开始有一两位邻居,到后来有六七位邻居聚集在我身边,听我给他们唱《智取威虎山》,听得津津有味。小时候的我不知道什么叫害怕,让我唱什么我就唱什么,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院里邻居一个劲儿地夸我:“二民子记性真好,戏唱得真棒。”听了邻居的夸奖,我心里美滋滋的,比吃了蜜还甜。
  
   二、工厂看戏《红灯记》
   在我们院子里的邻居中,我有一个干妈,在位于大北窑十字路口东北角的综合仪器厂工作。有一次她们单位大礼堂演出京剧《红灯记》。她带着她儿子、女儿还有我。到她们单位大礼堂观看演出。
   演出晚上7点开始,我们6点多钟就到了大礼堂。此时的大礼堂里人生鼎沸、座无虚席。大礼堂的长板凳上坐满了人,没座位了。我干妈到她工作的车间,拿了三个小马扎。我们三个孩子坐在摆放长凳子的走道中间。礼堂里长凳上,马扎上全是人,有不少人没座位就站着看。看戏的热情空前高涨。礼堂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场“接应交通员”中有一个火车到站的情节。伴随着火车汽笛响起,开过来的隆隆响声,从右至左冒起了一股股白烟,白烟不断移动着飘过,逐渐消失了。看完戏后,在我心中有个疑问,这股白烟是怎么形成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跟邻居探讨,有的说是一种气体,可我说一定是在后台,有人推着小车,小车上笼着个小火炉子,小火炉子冒着烟,从舞台一侧推到另一侧。邻居说:“舞台上哪能笼火呀,要是着了火,那还了得?”我们争论不休。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也没搞明白,过火车的白烟是怎么弄出来的。但人民群众对样板戏喜欢、热爱的程度,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京剧是一种国粹,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八个样板戏体现了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思想。人们听的懂,接地气。用京剧的形式讴歌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深入虎穴剿灭土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伟大壮举。
   有怒斥叛徒王连举、赴宴斗鸠山的李玉和;有穿林海跨雪原,打进匪窟里应外合剿灭土匪,活捉座山雕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有化妆侦察,奇袭白虎团团部的侦查排长严伟才;有“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的指导员郭建光等十八勇士;有巾帼不让须眉,苦大仇深,经过火与血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丫鬟琼花;有被迫卖给地主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因饱受旧社会迫害成了少白头被人们误称为“白毛女”、最后被八路军所救获得重生的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有“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的“码头工人”马洪亮。以上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留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
   八个样板戏,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深受百姓欢迎。人民群众,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八个样板戏情有独钟,耳熟能详,每个人都能唱上两句。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虽然五十多年过去了,但八个样板戏依然长久不衰。如今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多年前的录音视频随时可见。近日我在抖音里看到当年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如今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演唱《智取威虎山》中第五场“打虎上山”的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视频,“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荡气回肠,振憾人心。八十多岁高龄的老艺术家好汉不减当年,声如洪钟,字正腔圆。评论区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我爱样板戏,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共 24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爱样板戏》主要记述了作者“痴迷样板戏,一人唱一台”与“工厂看《红灯记》”的难忘历程。八大样板戏皆有各自特征显著的唱段,相关唱段,作者信手拈来,引用恰到好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不同样板戏代表作中的主要人物,令人铭记于心。特别是对《红灯记》与《智取威虎山》作了重点描述,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样板戏的由衷热爱之情。文章短小精悍,主题集中,语言简练,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将样板戏的前因后果与自己观看样板戏的场景以及对其发自肺腑的喜爱讴歌之情,表达得情真意切,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样板戏,具有积极宣传和正面引导的意义!美中不足的是如能克服“的地得”的混用与龙(笼)火等错别字以及前后双引号使用不规范或缺失等问题(问题已修正),将是一篇专门描写样板戏的散文佳节!推荐阅读!【编辑:纪昀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川        2024-07-08 11:17:02
  感谢纪总编的点评和指教。
2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4-07-08 12:39:37
  样板戏,时代的印记,很多唱段至今让人回味。
李春胜,教师
3 楼        文友:老百        2024-07-08 13:02:27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石川        2024-07-08 13:37:33
  感谢李春胜老师关注。
5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4-07-08 20:49:48
  出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对于革命样板戏都有深刻的记忆。八大样板戏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人们崇敬英雄,热爱英雄,争当英雄人物。样板戏是当时戏曲的主流,尤其是京剧,最受国人欢迎!谢作者分享美文,让我们重温经典,致敬经典!
回复5 楼        文友:石川        2024-07-08 21:17:48
  感谢党老师关注鼓励。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