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万物以和为生(散文)
春说,家乡的黄河滩很美,并发了定位。周末,约三五好友,一起前往。
黄河滩的早晨,空气清新,伴有温暖的风,偶尔传来蛙声,不由想起辛弃疾的“稻花香来说丰收,听取蛙声一片”。这里没有鸣蝉,没有稻花香,只一条两米宽的土路,土路北边有一条小渠,渠中有水,水缓缓向东。蛙声就是从这条小渠传来,一声接着一声。
小渠边上,粉红色的刺筋疙瘩高高低低,相互争艳,有的吐露猩红,有的细线一样的花瓣,肆意绽放。听说过一个歇后语:“刺筋疙瘩马蔺花,人家不夸自己夸。”我倒是觉得,刺筋疙瘩没有招摇过市,刺筋花也不张扬,别人不夸自己,自己夸夸自己,未免不是一种自信,一种自我鼓励。
一个鱼塘,就在小路南边。小路伸向池塘的一米宽三米长的一个竹台中央,站着养鱼师傅。他一手端着饲料盆,另一手从饲料盆中抓出饲料,大把大把地向塘中撒去。塘中鱼儿欢蹦乱跳,争抢食物,水面溅起无数浪花,随波荡漾。
一民问师傅:“养了什么鱼?是否能钓鱼?”
师傅笑着说:“鲤鱼、鲈鱼等好几种鱼,混养,养大了卖的,不能垂钓。现在鱼还小,八九月份就可以上市啦。”
他放下饲料盆,拍了拍手,然后双手叉腰,抬头望着偌大的鱼塘。可以看出,他眼睛放着亮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阳光下的鱼塘,水面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忽闪忽闪着银色的光芒,瞬间又泛起无数浪花,向远处慢慢延伸。池塘两边,绿草盈盈,树木苍翠,虽然没有江南芦苇荡的绵绵细语、温文尔雅,却有北方夏日的天高云淡、大气磅礴。几只鸟儿在水面上空盘旋了几个来回,又飞走了,偶尔的几声鸣叫,给寂静的鱼塘增添了几份乐趣。
“快过来,这边的景色更美。”
顺着一民的吆喝声望去,湛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水面从北向南,浩浩荡荡。水面两边,芦苇随风摆动,水中的倒映波浪,自由,舒缓。水中央,蓦地秀丽出了一个孤岛,岛上有翠竹,稀稀疏疏。一民和刚子这时候倒成了孤岛中的主人。于是远远地,我扣动相机,咔嚓,他们两人就和自然风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要进入孤岛,需要穿过一片竹林。竹林不大,竹叶翠生生,一民成了摄影师,芳、梅和我,倒成了岛上地游客。拨动竹叶,彼此对望,回眸一笑,每一个动作,都被一民抓拍得恰到好处。
碧水静谧,俨然一面大镜子,任由几片云朵在镜中梳妆打扮。小风一缕,云朵开始了舞蹈。忽然,几条小鱼跳跃在水面,看来它们是要续场表演,云朵优雅成了几泼浪花,姗姗退向了远方,而后不见了踪影。
刚子伸出胳膊,用手指180度横扫后说:“这就是黄河湿地,是候鸟栖息的地方。前几年,有人在黄河滩建游乐场、办沙场、种庄稼、倒垃圾,影响了候鸟的栖息地,破坏了黄河流水的正常运行。近几年,韩城市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湿地逐渐恢复,现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给鸟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
是啊,湿地向来被称为“地球之肾”。它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它能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
突然,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儿张开翅膀,从水面飞翔于高高的天空,它是白鹭吗?
是的,它是白鹭。它全身洁白,黑嘴黑腿。在韩城爱鸟第一人张韩军老师的微信中,经常看见它,一只、两只、三只、一群、一大群,或湿地歇息,或水边嘻嘻,或翱翔空中。它们修长的身材,长长的腿,时而静立于水中,犹如水中仙子,丽质迷人;时而扇开翅膀,翩翩起舞,悠然自得。于是想起:“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惊飞远影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想自由的、纯洁的、对环境如此挑剔的白鹭能生活在韩城这座城市,韩城人应该是幸运的,幸福的,快乐的,和谐的。
习主席说过:“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
是啊,韩城生态环境好了,各种鸟都来了。黑鹳、白鹤、白肩雕、丹顶鹤、大鸨、金雕、大天鹅、灰鹤、白鹭、鸳鸯、豆雁、绿头鸭、白腰雨燕等等近百种国家级一、二类重点保护鸟,都已经出现在了韩城这黄河湿地。现在这湿地呀,已经成了候鸟的天堂了。
从竹林出来,我们沿着河边小路,向北而行。
小路旁边,一颗覆盆子醒目在乱草堆中。
我用手轻轻拨开乱草,长长的蔓藤上,鲜红的覆盆子,仅有几片小小的泛黄的叶子陪伴。我忽然感觉,它是孤独的。但它又是幸运的,这里有鸟鸣,有清风,有竹翠,还有蛙唱。它自然安详地,独自守侯着,属于自己的这一份安宁。
杨树林,排成一行一行队伍,整齐在小路一旁。小风里,叶子哗啦啦歌唱,是在迎接我们吗?
一民喊:“这么好的景色,我们拍照片啦。”
于是,他拿着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单人、双人、三人,绕树,跳跃,飞翔……
笑声,赞叹声,和杨树叶子的哗啦声,随风而起。
芳突然喊道:“快看,有桑果。”并用手指向树林深处。
几棵野桑树,深藏在杨树林中。桑树不高,桑果不大,像黑色的珍珠,晶莹,诱人。摘上一颗,送入嘴中,软甜、清爽,不掺杂任何杂味。对,这就是小时候老家后院的那棵桑树上的味道。于是,顾不上野蚕儿吐出来的白色丝线,拽着树枝,摘上一把,急切地,一股脑儿扣进嘴里,熟悉的味蕾,让人迅速回到了童年。再看,手上、嘴上、脸上、衣服上,紫色的桑果汁,到处都是。连同拍出来的照片上,也都是桑果的颜色,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株野苜蓿(草木犀),秀丽成了一串一串金豌豆。它小小花朵,又像洋槐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但槐花三月开,它长在树上,并且吊在半空,或雪白,或玫红。而这苜蓿花,七月绽放,黄穗盈盈,长在水边,拔地而起,伸手可得。
苜蓿可以食用,野苜蓿花自然也可以入口,只是,舍不得伤害这独有的美丽,那就让我们“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敬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问好老师,感谢分享,好文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