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陈年“锔事”(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陈年“锔事”(散文)


作者:秋蒿 童生,65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8发表时间:2024-07-17 16:49:16

“补破锅噢,锔盆、锔碗、锔大缸喽!”每当忆起哪个遥远的声音,岁月的味蕾便被激活,一个挑着担子、里面盛着千家万户故事的锔匠形象,就这样顺着时光隧道穿越到眼前。那些陈年的“锔事”,如同陈年的老酒,带着一股岁月的芳香,在我人生的扉页上,打上了一枚鲜艳的烙印。
   时针回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锔碗生意兴隆。那时物质生活匮乏,一分钱在手里都能攥出汗来,锅碗瓢盆的碎了,再买还得花钱,实在有些心疼。为了减少开支,只好将就,锔碗就成了不二的选择。那时侯流行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没办法,一分钱憋死英雄汉啊!
   其实,那个年月大家都很困难,锔匠师傅也不例外。在世俗的眼光里,锔匠属于下九流行业,被人瞧不起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解放后,情况虽有改观,百废待兴之际,大家都在咬牙坚持。为了糊口,也顾不得“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好在生意还不错。锅碗没有不碰锅沿的时候,破碎难免,锔匠不愁没有活路,只是作息要做出调整。正常时间,人们都下地干活,自然没有主顾。锔匠出工,一般选择在农闲时间,主要是中午和傍晚,想吃顿安生饭就甭指望了。
   俗话说:“三分买卖,七分吆喝。”不吆喝,谁又知道你来了呢。时间一长,就吆喝出水平,抑扬顿挫、平仄有序,就如激昂的男高音唱腔。这叫卖声透着一股魔力,像一条无形的线,牵引着你的思绪,将你带入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那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闲适、安逸的乡村,洋溢着迷人的祥和气息,袅袅的炊烟,将天空染成一幅流动的画。白云逡巡,小河潺潺,锔匠的身影倒映河面,一副担子搅乱了一池碧波,宛如盆碗的裂纹,短暂过后便即弥合。下蛋的母鸡“咯咯”地叫着,枝头的夏蝉引吭高歌,一声锔碗的叫卖,引领着一曲合唱。歌声回荡,弥漫着幽幽的情思,岁月多么安暖,时光何其浪漫。至今想来,我依然沉醉在那个遥远的梦境。
   对这叫卖声,师傅却是无感,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习惯成自然,潜意识里已形成条件反射,无意间就会脱口而出,哪怕是在荒郊野外。你若点明,弄得他也很不好意思。是啊,渺无人烟之处,哪来的碗盆给你锔呢?除非闹鬼。
   晚归的画面是一幅风景。怀揣回家的喜悦,带着一天的收获,脚步别样的轻快。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西下的夕阳将身影拉得悠长,担子挑在肩上,犹如一双回归的翅膀。炊烟又起,家中的亲人在呼唤,热腾腾的饭菜在等着游子的归来,一个短暂分离的家就要重新锔合。
   人生就是这样,又来路,也有归途。论起源,锔碗这门手艺,说起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从岁月深处走来,一代代的传承,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要算经济帐,从诞生之日起,节省下来的钱财可谓是天文数字。
   锔碗这手艺,虽说是门古老的传承,时至今日,已濒临灭绝,若不科普,年轻人只怕仍茫然无知。我是过来人,虽说那时年幼,锔碗的记忆依然相当清晰。
   童年是一张白纸,小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最爱凑的是热闹。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逢到来锔碗的,我们这些孩子就一窝蜂地围上去,全神贯注地观看师傅干活,就像欣赏魔术表演一样。锔匠师傅都是技术娴熟的手艺人,以年长者居多。岁数一大,眼神不好,花镜就成了标配,颇有老学究的味道。
   师傅干活,神情特别专注。只见他扎上围裙,将破裂的碗、盆孩子似的放在膝上,用审视的目光扫描一下,左拼右凑,捏合成一个整件。然后拿起扒锔钉做好记号,顺口一叼,用钻头在记号处打眼。这钻很是特别,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下面的钻头,再就是钻弓。钻弓的弓弦紧紧缠住钻头,随着弓弦的来回拉动,带动钻头旋转,器皿的钉眼就做好了。有句俗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它。
   钻眼是个技术活,位置要准,与钉脚匹配,差一点都不行;再就是力度要合适,否则有损毁之虞。眼钻好后,师傅就会拿起一把小铁锤,将叼在嘴里的扒锔钉钉上去,这就要更讲究力道了。此时,破碎的陶瓷器皿已经复原,剩下的就是将一种特制的白色油灰抹入缝隙。待凉干之后,用它盛水,与原物一般无二。
   那复原的瓷件,简直就是完美的艺术品,如果从事考古,我想锔匠一定是称职的文物修复专家。观看师傅劳作,就如欣赏一场魔术表演,一块块的碎片,经他之手拥有了神奇的魔力,说声“变”,一件完美的作品就呈现于眼前。在这里,我分明看到了生命的回归。锔匠就像医生,从事着一台缜密的缝合手术,经他妙手回春,垂危的病人(器皿)起死回生,这不就是一部传奇吗?
   在我看来,锔匠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是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在那个特殊的年月,他不知抚慰了多少颗受伤的心灵,又让多少张愁眉重新绽放出笑靥。他们肩上的担子重了,却为无数家庭减轻了生活的压力,就这一点,就值得为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几十年已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碗这行当早已走入了历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过去那段历史的缩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有它做后盾,大家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它就像一座灯塔,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远去了,那些陈年的“锔事”,但我思想深处,依然有一盏灯为它而亮。历史不会忘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挖掘,我会永远记得它。
  

共 21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陈年“锔事”》是关于锔碗、锔盆传统技艺的一篇散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物质生活匮乏,普通人家锅碗瓢盆等瓷器损毁之后,常请锔匠师傅修理,也因此,锔匠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行当。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锔匠行当也已濒临灭绝。可即便如此,回忆起当年,在作者看来,锔匠师傅犹如称职的文物修复专家,不一会儿就能将破损的瓷器修复如初。而观看师傅劳作,也似欣赏一场魔术表演。锅碗瓢盆的一块块碎片,经锔匠之手后,竟拥有了神奇的魔力,说声“变”,一件完美的作品就会呈现于人们眼前。是啊,可以说,“锔匠是一个不老的传说,也是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在那个特殊的年月,不知抚慰了多少颗受伤的心灵,又让多少张愁眉重新绽放出了笑靥”。作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行当切入,叙写了锔匠这一传统手艺的神奇之处与时代价值,以今昔对比的手法,盛赞了锔碗“是时代的产物,是过去那段历史的缩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充分肯定了它“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就像一座灯塔,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整篇作品主题集中,笔法细腻,语言流畅,将锔碗这门手艺叙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思绪飞扬淡墨痕】【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18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24-07-17 16:53:17
  锔匠的手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需要保存、挖掘。所幸,作者的这篇文字,可以说是为锔碗手艺张目,让人们在不遗忘历史的同时,更加懂得珍惜历史,珍惜传统技艺,珍惜过去的生活。也就是说,不管我们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本。
思绪飞扬淡墨痕
回复1 楼        文友:秋蒿        2024-07-18 08:34:54
  感谢思绪老师的编按,辛苦了。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7-18 21:55:0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