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阿佤山寨(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阿佤山寨(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4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95发表时间:2024-07-19 10:36:37
摘要:各族人民哎团结紧向前进,壮志震山河…… 哎,江三木罗!

【江山·根与魂】【宁静】阿佤山寨(散文) 去往司莫拉佤族村的路上,我在手机上搜出经典老歌《阿佤人民唱新歌》,轻松欢快的旋律响起: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
   阿佤唱新歌……
   这首传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民歌,差不多与我的年龄一样长。风雨经年,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再听这首歌,还是那般亲切,恍若昨日重现。六十年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杨正仁根据佤族民歌创作出这首歌曲,红遍祖国大江南北。我虽然居住在渤海之滨,却在十多岁的时候可以熟练唱着阿佤山歌。歌曲的创作地在云南普洱市下辖的西盟佤族自治县,而我正在前往的佤寨却在云南保山市下辖的腾冲市。两地隔着几百公里,但都是佤族聚集的寨子,有着同样的习俗信仰,我想司莫拉一定也有欢乐的歌。
   汽车一路都在爬坡,说明村寨位于山顶或山腰。佤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大约有人口三十五万多,他们通常居住在山岭重叠的山区,人们习惯把佤族居住的山区称作阿佤山。司莫拉佤族村距离腾冲市内不足十五公里,因为阿佤山上共有三个山寨,司莫拉处在左右两个寨子的中央,因此也叫做中寨。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祖先在古代保留着“迁徙无常,不留遗粟”的生活状态,常年迁徙在原始森林中,刀耕火种,狩猎而居。生活在腾冲的这支佤族人,相传在西汉年间便来到腾冲,不再迁徙,安居乐业,成为较早与汉人交流融合的守土民族,所以也被称为“守土人”。司莫拉佤族村,这个只有七十多户、人口不到三百人的古村落,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依山而居,古意盎然。
   汽车停在距村寨还有两三公里的停车场上,从这里换乘村里的电瓶车。村寨不要门票,但电瓶车往返要支付二十元钱。古老的村落,也在与时俱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端起旅游的饭碗,吃起旅游的饭了。寨门外,一块土黄色山石上镌刻着一行红色大字: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司莫拉在佤语中的意思,恰是“幸福的地方”。
   还没走进山寨,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从观景平台向下俯瞰,山坳里是一块五彩的田地。绿、红、黄、白、黑等颜色的水稻组成巨幅图画,一边是“司莫拉”三个醒目大字,一边是一幅佤族少女的肖像。远远看去,少女形象非常逼真,眉眼精致,笑颜如花,一头黑发轻舞飞扬,就连耳垂上银耳环似乎都能发出脆响来。如今种地也需要文艺范了,没点艺术造诣,还真种不出这般精美如画的庄稼。
   围拢四周的山坡,是绿意盎然的梯田。这里没有额外的艺术造型,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不过在梯田里忙着农活的女人,点缀了这片土地,红袄绿衣,格外醒目。劳动是世间最美的画面,层层梯田上阿佤族妇女勤劳的身影,就像歌曲中跳动的音符,抒发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赞美:
   茶园绿油油哎梯田翻金波,
   哎……五彩花开千万朵,千万朵,
   哎江三木罗。
   哪怕没有去过佤寨,只要听到歌声里有“江三木罗”的歌词时,就可以确定这是佤族山歌。有人说,“江”在佤语中是公平的意思,三木是人名,罗是三木父亲的名字,也可以说是姓氏了。“三木罗”是佤族人尊崇爱戴的一位古代英雄,他不是那种把脸涂成五颜六色、持刀拿枪、打打杀杀的角色,而是以行事公平公正著称。传说,三木罗是第一个将猎物分得平均的人,也是把寨子里的事务处理得公公正正的人,因此成为佤族人的精神领袖,后人尊称为“江三木罗”。随着时代的发展,词语也会发生演绎和变化,如今“江三木罗”已经成为高兴快乐的代名词了。想想也是,公平公正的幸福日子,总是令人高兴快乐。
   时光回溯,早年的司莫拉在快乐与幸福方面要打上折扣。由于地处偏僻的山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佤族群众曾经生活在贫困中,“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风吹”,当地人的顺口溜反映了一个时期佤寨的状态。近年来,司莫拉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七年前全村已实现脱贫。二〇二〇年一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司莫拉佤族村,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勉励大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司莫拉村更加幸福。
   牢记嘱托,司莫拉村人靠着勤劳的双手,使佤族古寨面貌焕然一新,努力走上幸福之路。高大的寨门,横架在干净整洁的柏油村路上。佤族人称寨门为“司歪水”,原始部落时,可是一个威严的所在,戒备森严、不可随意侵犯。如今那高大立柱上繁复的花纹,在我看来好似繁花盛开,喜迎八方来客。一拨又一拨游客从寨门下走过,沿着缓坡走到寨子里。
   缓坡之上是村里新建的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馆内陈列着古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及富有佤族特色的服饰,可以从中窥见佤族民俗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巨大的木鼓,按照佤族习俗,左手边较大大一些的木鼓是母鼓,右边略小一些的是公鼓。木鼓在佤族人民心里是通天神器,也是神圣的乐器,逢年过节、宗教活动以及盛大集会时,都会敲响木鼓。当然,遇到战争、灾难的时候,也会用木鼓传递信息。木鼓形制古朴,据说发音低沉有力。可惜,现场没有表演,我也不敢随便乱敲,只能远观,想象着当佤族汉子抬着捕获的猎物走进山寨时,人们敲响木鼓,随着木鼓丰富多变的节奏,跳起民族风格浓郁的舞蹈,刚健豪放,“江三木罗”。
   寨子里的民居已经不是早年的竹楼,一座座瓦房错落在青石板路两侧。土黄色的墙壁、黑色的瓦,歇山顶的屋檐朴实无华,与佤族群众一样淳朴。他们做事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一块大米粑粑放在炭火上,慢慢烤着,不时轻轻翻一下。如果缺乏耐心,可能就品尝不到佤族特色美食了。临街的墙面绘制了反映民风民俗的彩绘,色彩明快,赏心悦目,据说这些很有绘画功底的彩绘出自村子里一位老人之手。
   走到坡顶,居中位置是一座大屋,村寨的礼堂,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聚会议事的地方。大门紧闭,我没进去参观,倒是屋子旁边两根高高的木雕吸引了我。这两根木雕叫做“寨心桩”,一根代表男性,一根代表女性,其上雕刻的图案精巧而神秘,仰视之则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佤族的民间信仰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对于山、水、树木、土地等都是敬仰崇拜对象,所以“寨心桩”上的圆点代表着星星,斜纹代表山川河流。除了自然之物,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村寨里随处可见牛的形象。
   拐过一个弯,开始拾级而下,也就是下山出寨子了,我却发现自己走进了原始森林。山坡上和山沟里全是参天大树,树木葱茏,遮天蔽日,只有窄窄的缝隙中才能透过一丝光亮,投射到山路上,与成片成群的古榕树上高高悬挂的牛头,构成一幅景色优美而又颇具神秘感的画面,很像一些西方油画家笔下的作品,只是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司莫拉村的后花园。
   山沟内分布着密集的泉眼,涓涓流淌,在山脚处形成了七子泉。七子泉历史悠久,相传元代的时候就欢快地流淌了。而后,从马路下穿过,流向那片五彩田地。我和妻子追随潺潺流水的脚步,走过马路,向稻田走去。一路上看到了水碓房、水车、洗衣沟。水碓和水车在古时候是以水为动力重要生产工具,如今已经失去使用价值,成为一种景观点缀在田间地头。洗衣沟存在的历史较长,我们虽然没有看见洗衣沟里有人洗衣,但这是腾冲村寨古镇的一个特色。后来,我们在和顺古镇等都看到供人们洗衣的池子和亭子,有的还是清朝时建立的。云南紫外线照射非常厉害,在河边修上池子格子,搭起亭子,洗衣时便会方便许多,也可以避开太阳的暴晒。看来,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民生,小事一桩却温暖洗衣人的心。
   我们已经到达谷底,因为距离太近了,反倒辨识不出佤族少女的形象了,只能看到绿、红、黄、白、黑等颜色的水稻。在稻田一侧,有一条一米宽窄的土路,泛着土黄色的光,蜿蜒在五彩的田地旁。妻子顺着这天小路走在前边,粉红的外套给这片以绿色为主基调的环境,增添一抹跳跃之感,我赶紧举起相机拍摄下来。
   回放照片,果然是一幅情趣盎然的美图。我跟在妻子身后,仰望绿油油梯田,白云朵朵的蓝天,一高兴便唱起那首老歌:
   各族人民哎团结紧向前进,壮志震山河……
   哎,江三木罗!
  

共 32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一个游人的视角,写出一座佤族山寨的风貌。游记散文好写,也不好写,说好写只要记录即可,说不好写,那就是要写出厚度,写出山水景物背后蕴含的文化特质来。作者正是这样在移步换景之间,娓娓讲述佤族的历史文化。更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具有比较强的概括能力,可以用寥寥几笔写出佤族山寨的新旧对比,这使得文章不再拘泥于景色景物,而是把一个民族村寨放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写出建设民族特色乡镇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果。难怪作者在文章结尾时要唱那首歌《阿佤人民唱新歌》。关于这首歌,在文章中也起到引领全文、贯穿全文的作用,可以说作者巧借歌词引领叙事和表达情感。纵观全文,主题思想深刻,立意深邃,自始至终抒发了真挚的感情,讴歌了新时代新农村发展的成果。美文共赏,推荐文友阅读。【编辑:温莎的梦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19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4-07-19 11:03:05
  散文以游人视角展现佤族山寨风貌,通过移步换景讲述佤族历史文化,具有较强概括能力,写出山寨新旧对比,展现建设民族特色乡镇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主题深刻,立意深邃,情感真挚,巧借歌曲引领全文,讴歌新时代新农村发展成果。已经拜读,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19 11:21:04
  感谢老师点赞。这是一很小众的旅游景点,其意义就在于民族特色村建设,观景也观佤族古老文化,和山寨新旧变化。
2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19 11:03:49
  拜读小猪她爸老师新作,跟着老师的行旅脚步,来到少数民族的佤族山寨,观赏那里的风貌,了解其风情,历史过往,现代新貌,民俗文化等,都在老师的精湛文笔中,娓娓道来,令读者开阔视野,见识到这样一个偏远的地区,歌颂时代变迁,新农村建设成果。立意深邃,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欣赏学习,祝老师佳作频传。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19 11:22:35
  谢谢北方雪飘飘老师点赞,鼓励与支持。这个山寨的确偏远,你想不偏远也就不落后了。现在政策好了,他们也脱贫了。山寨一派新气象。祝好。
3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19 11:09:01
  另外,老师所提的那首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之前我不熟悉,专门去网上搜了一下,听了,果然很好听,节奏明快,热情洋溢,情感真挚,引人共鸣,是首发自内心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的好歌。老师爱好广泛,点赞。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回复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19 11:24:17
  这就是代沟。老师年轻所以没印象,我干打赌,六十岁以上的人,读这篇文章时一定是在哼唱: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19 11:19:24
  感谢温莎的梦想老师精心编按,辛苦了,敬茶!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19 11:27:01
  我用这首六十年前的老歌曲作为一种引领,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歌词内容不同,用来点染文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6 楼        文友:斯潜        2024-07-19 19:34:37
  小猪她爸总编好!我非`常喜欢阿佤唱新歌,读老师大作,更了解了阿佤族风土人情,兴趣浓浓。我刚才碰到了宁静第二季度江山论坛,看到老师总结发稿数量,参加征文的稿子数量,我没看明白,我的名字下征文数是空白,我有三篇参加了《宁静,承》的征文,也是精品,请老师指点。记得《宁静,承》征文七月底结束,对吧?谢谢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19 19:49:54
  谢谢老师到访,留墨点评。老师所提的意见,是我们的疏忽,老师共有三篇【承】征文精品,其中第二季度,也就是6月30日之前是2精,7月1精,那个总结老师名下现在统计是1精,这是错的,我们修整。
回复6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19 19:54:12
  老师好,又查证了下,在6月30日之前,老师是发3文精3文,至于后面那个空格是空白,那是用于统计江山根与魂征文的。
7 楼        文友:斯潜        2024-07-19 20:41:11
  谢谢总编回复,修整!敬茶!祝愉快!
8 楼        文友:斯潜        2024-07-19 21:33:41
  谢谢总编回复,修整!敬茶!祝愉快!
9 楼        文友:斯潜        2024-07-19 21:35:26
  对不起!发重了!我碰了一下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