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友谊关(散文)
一
今年6月的某天,我与友赴广西凭祥旅游。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的雨声。拉开窗帘就看到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从黑云里倾泻而下。其实,这种天气是不适合旅行的,可我还是以一颗恭敬朝拜之心登上中越边境的名关——友谊关。
友谊关始建于汉朝,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宣德年(1428)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由毛泽东主席提议,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
一个名字,记录着一个关口的时代变迁,我相信,这些名字都包含着一段段故事。
我立于友谊关头,眼光不自觉往北边观望。因为离这里约200米处是“大清万人坟”,那里掩埋着成千上万的年青士兵,虽然他们告别这个世界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我感觉他们的灵魂仍然在友谊关上盘旋。我想着他们来自哪个省,哪个县,又是谁家的孩子,谁家的夫君,谁家的孩子他爸?我想着当他们得知中法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但是昏愦、懦弱的清政府把胜利果实拱手相让,并签订“天津条约”,会不会气得顿足捶足?当他们得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镇南关起义,打击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他们的脸上应该会荡起一丝慰藉的笑。当侵华日军占领了南关,拆了横额,毁了关楼,他们的心是否在滴血,恨不能从地底下钻出,再战八百回。当看见关楼上升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时,他们的脸上应该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太阳花……我也在想,那些劳作了一天,在晚餐时捧着纸包鸡,喝着三花酒,吃着五色花米饭的农人们,还有那些梳着发辫,穿着花裙,牵着爱犬在友谊关头享受着阳光的度假者,他们是否会想起这样的一片坟墓呢?
我想,人类的战争史应该会永远铭记着1885年的那场“中法战争”,也应该永远会记住一位年逾古稀的民族英雄——冯子材。
提起冯子材,话题得回到1885年。那时法国军队侵占越南后,继续向我国广西进军,嚣张气焰日盛。广西巡抚胆小如鼠,不敢抵抗,不战而退。而且还以什么没有接到朝廷抵抗外敌的指令,不敢妄动。真是不知羞耻,强词夺理!他早就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忘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法则,推卸自己的为官之责,可耻至极,无以复加。法军不费吹灰之力登上了友谊关,且无比嚣张地竖起牌子,写上“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给这座雄关一个强烈的讽刺,嚣张至极。冯子材得知消息,义愤填膺,带病请缨参战。为了鼓舞士气,他抬棺前往,这决心与“不破楼兰终不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不知道那些肩扛大刀长矛的清军面对西洋鬼子的火铳大炮时,心里作何感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冲锋陷阵。其实,他们心里清楚得很,只要冲进战壕,他们就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了。可他们毫不退缩,一批人倒下来,另一批人又冲上去……值得欣慰的是,在关键时刻,越南同胞峰起响应,加入战斗,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最终将外犯之敌赶出国门。虽将外犯赶出了国门,但我国官兵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可以说是寸土寸血,也可以说关楼的城墙是用战士的血肉所筑。我无法想像当时人们在掩埋同胞的尸首时,他们的心是怎样的滴血。他们一定在怨恨人类为什么要制造那么多的战争!
哀悯,已经没有了多大的价值,但英雄的气概,却写在了这个雄关之上。友谊关,三个字背后有着怎样的血色,我们不应该忘却。
二
有朋友告诉我,中越人民曾经亲如兄弟,同仇敌忾,携手共进,迎得反法西斯侵略的伟大胜利。我国也曾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击了苏联支持下的越南黎笋政权的嚣张气焰。我听了朋友的话,我暗自嘀咕,国与国之间的友谊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怎样才能保持国与国之间真正的友谊呢?因为我曾经是军人,对这些话题,总喜欢多一些思考。其实,我的思绪已经跳跃在越南胡志明主政时期,也跳跃在黎笋主政时期。
谁操纵了纷争,谁操纵了战争?
话题回到1945年5月,广西防城县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胡志明指示越南司令黎广波率领1000多名战士进入广西参战。在1949年6月,胡志明主席再次派出越南卫国团的战士,配合广西左江游击队围歼国民党水口汛警署,战斗中共有22名英勇的越南战士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来而不往非君子也,在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的越南人民反法抗战中,我国对越南进行了援助,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派出了军事顾问协助作战。在1964年至1973年,越南人民反美抗战期间,中国派出32万人民解放军战士与越南人民并肩战斗,并在中国开办越南学校,收治越南伤员。这些,无不体现了中越两国人民亲如兄弟的深厚友谊。
可惜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越南黎笋主政时期,投苏反华,疯狂至极。欺压当地华侨,前后驱逐150余万华侨出境,并没收了华侨世代辛苦积累的财富,作为越南推行东亚地区霸权主义和反华的物质基础。他们在中越边境线上多次挑起武装冲突,推倒界碑,越界侵扰,打伤边民,蚕食中国领土,制造“浦念岭”、“庭毫山”等多起事件。在海上同样违反胡志明主席时期的关于承认中国东沙群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为中国领土的承诺,攻击中国当地的渔民,非法侵占中国南沙岛。至此中越友谊彻底破裂。中国《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正式宣告将与越南进行自卫反击。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向越军发起攻击,击退了入侵越军。中国政府一再建议越南政府同中国举行边界谈判,协商解决两国争端。但越南黎笋当局亡我之心不死,表面上接受中国的建议,暗中却暗度陈仓,继续扩军备战,进一步侵犯我边境地区。为了创造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我国再次反动进攻,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打乱了苏联的东南亚战略部署,保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维护了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至此,越南的霸权主义一蹶不振,黎笋当局很快从老挝、柬埔寨撤军,大越南的梦想被中国军队击成了泡影,并在失败中重新认识到了中越两国的友谊重要性。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则打出了士气,打出了军威和国威,也打出了“友谊”,至今35年来,中越边境和平稳定,中越友谊在双方不断扩大的交流与合作中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与加强,柬埔寨摆脱越南的统治后,同中国的友谊与日见长,中柬关系同样有了更加长足和深入的交流与发展;老挝自越南撤军后也开始正视北京,中老友谊更加牢固稳定,一次成功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打出来三朵稳定的中外“友谊”之花。
其实,通过这些,我们清楚地知道,强大的国力与军力是国与国之间深厚友谊的根本。弱小国家送出的友谊只能是“进贡”,或叫“保护费”。我们只有自强不息,踔厉奋发,把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推向现实,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安稳幸福的日子。
“友谊”,是一定背景下的友谊,不是写上几个字,友谊就送到了我们的面前。就像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没有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和平就会遥遥无期。友谊也是如此,没有为了友谊而战,友谊就只能成为一种期待。
三
在我离开友谊关之前,我特意跑到“万人坟”绕了一圈又一圈。坟墓是1898年清政府起墓立碑。墓碑并不高大,有些地方由于风雨的侵蚀,裂着一道道痕,挂着藤蔓,爬着青苔。墓上虽栽着松柏,可也长满了杂草野花,可以看出没有经过精细打理。碑前几乎没有鲜花,没有香火点缀,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墓地,高大阔气,坟头插着鲜花,飘着纸钱。
面对万人坟,我难免有些难过。我四下望望,悄悄在友谊关不远处的花草中摘了一簇碎碎的小菊花,准备插上。可我左看看,右看看,不知插在哪里合适。此时,我发现雨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头顶上是一片蓝色的天空和自由飘浮的云。阳光从四周流泻,打在墓碑上,也打在松柏和杂草上,顿时,杂草的叶子也清亮柔媚起来。
此时,又有一批旅游团来了,他们统一穿着印有“中国美”字样的红色衣服,手举一面小红旗,脸上绽着如阳光般的笑向友谊关走来。
我突然意识到,万人坟是无须庞大的墓地建筑来彰显自己的,也无须特意勒石刻字谋求不朽,只需一个低矮的土梁和一个小小的草坪就可,因为他们早已刻在了亿万万同胞的心里。说句不算抬杠的话,如果我国不强大,不繁荣,人民没有过上团结安定的生活,即使在墓碑前镶着宝石,镶着黄金,将士们的灵魂也得不到安息。
我手拿菊花与友一起加入了“中国美”的队伍,我再次立上友谊关,沉醉在雨后的阳光里。我也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愿自由和平的光永远普照大地,愿这万人坟能像火炬一样,永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愿友谊关永远盛开着和平的“友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