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猫耳朵(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猫耳朵(散文)


作者:淡淡的云彩 进士,10883.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8发表时间:2024-07-20 13:06:57


   记得上高中第一学期,正值寒气逼人的初冬时节,周末我和两个舍友出去吃饭,走到学校对面一家小饭馆门口,停下脚步,目光从店外牌子上的美食名称一扫而过,目光最终停留在“烩麻食”三个字上。麻食,麻食是怎样的美食?好不好吃?怀着好奇心,走进饭馆,要了一碗烩麻食。
   不大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麻食摆在我面前。我仔细一看,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在老家经常吃的猫耳朵吗,怎么叫“麻食”?难道味道很麻辣吗?饭馆老板一听,脸上笑开了花,他说,这就好比一个人小名和大名,猫耳朵是小名,麻食是大名,只不过麻食听起来比较正式。老板的话幽默风趣。从那以后,我知道麻食就是猫耳朵,猫耳朵就是麻食,但猫耳朵为什么叫麻食,依然是心中一个谜。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有一天上午快要下班时,几个同事在为中午吃什么饭发愁时,我提出天气冷吃烩麻食,身体暖和,他们纷纷表示赞同。李老师说吃麻食这么多年,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麻食,看来对此心存疑惑的不止我一个。这时,教历史的曹老师走进办公室,听到我们提到麻食,顿时来了兴致,说他曾经对这个名称也很好奇,上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还专门查过这方面的资料,略有眉目。麻食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突厥语系,最初被称为“tutmaq”,译作“秃秃么思”“秃秃麻食”,意为面片,突厥人一种很出名的饭食。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提到秃秃麻食,是一种用手撇面的食物,制作相当讲究,使用畜肉高汤来烩制。饮膳典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对秃秃麻食的做法描述比较具体:“如水滑面和圆小弹剂,冷水浸,手掌按作小薄饼儿,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肉,任意食之。”可见,秃秃麻食在当时突厥人的生活中,扮演很重要角色,也是一种常见的饭食。从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的麻食是手掌按成的小饼状,其制作及食用方法与现代人差别不大。为了使用方便,后来人们将秃秃麻食简称麻食。原来如此,曹老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困扰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曹老师停了几秒钟,又讲了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元太祖忽必烈在征战途中,将孙子阿南答寄养在一个农户家里。战争结束后,他想要去农户家找回阿南答。有一天,经过一座山时,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忽必烈急忙躲进附近窑洞避雨。窑洞里面住着一位老人,他叫索里哈。此时忽必烈又累又饿,而索里哈家里很穷,连做饭的案板都没有。他一看避雨之人气宇轩昂,谈吐不俗,想必是贵人来临,顿感蓬荜生辉,连忙洗手做饭。只是家里没有白米细面,他急中生智,用荞面和成面团,搓成筷子粗的面条,掐成指头蛋大的方块,放在草帽边上搓滚成小面卷儿,煮熟后加上调料。忽必烈饥肠辘辘,狼吞虎咽,连吃三碗之后,赞不绝口,问索里哈:这饭叫什么?恰巧此时,一只麻雀飞进窑洞,索里哈一看自己做的面食很像麻雀小蛋,灵机一动,赶忙回复道:麻食。从此,“麻食”这个名字就像一阵风,很快传扬开来。
  
   二
   麻食,面卷形状酷似猫耳朵,玲珑可爱,老家人形象地称它为“猫耳朵”。其制作需要一定技巧,经过多道工序,做法独到,口味劲道,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
   记得小时候,粮食短缺,每天吃饭除了少量的细面外,主要以粗粮为主。粗粮比例大,擀面不易成型,但做麻食不成问题。做麻食只需将和好的面擀成面饼,切条搓成圆柱型,再切成酸枣核大的小面丁,用大拇指将其分别按压成卷状即可。
   从小到大,我对猫耳朵情有独钟,百吃不厌,尤其是奶奶做的猫耳朵,就像人间至味,特别有吸引力。每次只要听奶奶说午饭是猫耳朵,我就开心得几乎要跳起来,干啥都有好心情。冬季寒风凛冽,雪花飘舞,早上起床上学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只要奶奶趴在我耳边说,赶快起床上学去,今天中午奶奶给你做猫耳朵吃。我条件反射似的,一骨碌翻身起床,以最快的速度穿戴好,洗漱完毕,背上书包,奔向学校。
   中午回来,猫耳朵已经做好,黄白夹杂,铺满案板。看到我放学回来,奶奶赶紧提醒爷爷烧锅,让我先烤一会儿火,说饭很快就熟了。爷爷听了奶奶的话,就像领了“圣旨”,回答一句“遵命”,然后赶快给灶膛里填柴火,明亮的火苗,一闪一闪舔着锅底。我想让水快点烧开,就和爷爷一起拉风箱。奶奶笑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烧水得有个过程。
   奶奶将猫耳朵下进开水锅里,大火烧过三滚之后,爷爷改为小火慢煮。奶奶隔几分钟就用锅勺搅几下,我很好奇,就问她这是为什么?奶奶说猫耳朵煮时间长了,不搅动锅底就容易粘上面糊烧焦。煮熟后的猫耳朵,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浮在水面。奶奶将炒好的配菜倒进锅里,轻轻搅拌均匀,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猫耳朵出锅时,加点盐和辣椒面,沁人心脾的香气,在空气中氤氲缭绕。
   吃一碗热乎乎的猫耳朵,我的手脚变暖和了,全身血液循环畅通,活动自如。
   奶奶做的猫耳朵,汤浓味美,也是全家人的最爱,弟弟每次吃得肚子圆鼓鼓的,我吃到最后,连碗里的汤汁也喝得一滴不剩。正如母亲所言,猫耳朵吃起来可口美味,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奶奶平时晒的干菜。
   奶奶手脚勤快,热爱生活,总是想方设法给家人改善伙食。每年从春天到秋天,她一有空就将槐花、灰灰菜、地软、黄花菜、蘑菇、白萝卜等晒干,留作冬天食用。奶奶每次做猫耳朵,都要泡点干菜,炒熟和猫耳朵搭配在一起,色泽诱人,让人食欲大开,苦日子也变得有滋有味。
   通常情况下,擀面条,只要面饧好,奶奶就能一鼓作气很快完成。但如果人多,特别是有客人来时,奶奶独自做一顿猫耳朵,至少得耗费一个多小时,这时,母亲就会放下手中的活,积极参与其中。
   姑姑有空就来看奶奶,姑姑一走进家门,就说她想吃我奶奶做的猫耳朵。奶奶马上和面,她说做猫耳朵的面要和得软一点,搓起来手指头轻松,容易煮熟,再加点盐,吃起来劲道有味。与此同时,母亲准备配菜。半小时后,母亲将饧好的面团擀成一公分厚的面饼,再切成一公分宽的条,为防止粘连,像就蜻蜓点水一样,撒上一层玉米面,再将它们切成花生米大小的面丁。奶奶、姑姑和母亲分别站在案板一边,各自给怀里搂一堆面丁,母亲大拇指按在面丁上,轻轻向外一推,一个形似猫耳朵的小面卷就出现在眼前。姑姑竟然用食指摁住面丁,然后轻松朝案板中间划去,一个猫耳朵瞬间生成,这种做法挺新鲜。奶奶虽然年纪有点大,但她的速度一点也不比母亲和姑姑慢,三人像比赛似的,一个个猫耳朵犹如一颗颗子弹,从她们手指下迅速飞了出去,案板中间汇集的猫耳朵越来越多。
   更让人吃惊的是,奶奶、母亲和姑姑说说笑笑的同时,还能“左右开弓”,都同时伸出两个大拇指快速滚面卷儿,这神奇的一幕,看得我目瞪口呆。姑姑开心地说,搓猫耳朵,人越多越热闹,干劲大,速度快。三个人动作娴熟,配合默契,看得我手痒痒。我悄悄站在母亲身边,大拇指刚伸向面丁,就被母亲轻拍一下,洗手了没?我赶紧将手缩了回来,转身去洗手。奶奶让我仔细看她的动作,我其实早就看会了,便迫不及待动手,谁知刚用手按压小面丁,力度没把握好,竟然压出了一个小洞,又试了一个还是这样。怎么回事?我看着两个小面洞,有点纳闷,它们就像两只眼睛注视着我,好似在说,这下出丑了吧?奶奶微微一笑说,面比较软,手劲不要太大。熟能生巧,多试几次就好了。
   我又仔细观察奶奶的大拇指动作,一边看,一边模仿,很快拇指变得灵活自如,捻出的猫耳朵有模有样,姑姑和母亲看了之后,都夸我聪明能干,将来饿不着。我听了后,就像吃了蜜,很有成就感。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我八岁。从那以后,家里只要做猫耳朵,我就会帮厨,乐此不疲。
  
   三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小时候,总想着快点长大,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当后来真正离开老家,去外地求学,时间久了,才发现月是故乡明,家乡的一草一木让人难以割舍,对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家乡的美食让人心心念念。
   夜深人静,我给家人写信说:在外地,虽然饭菜花样丰富,但我最想吃的还是家乡的饭,尤其是猫耳朵。要是不长大该有多好,就可以和你们天天在一起……。母亲回信说,孩子,人总归要长大,天高任鸟飞,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精彩。等你放假回来,就可以吃到家里的饭菜了,尤其是你从小喜欢吃的猫耳朵,回家第一顿饭就安排上。
   母亲的话给了我很大安慰,我又安下心来,继续努力学习。终于等到放假的那一天,归心似箭,没有一刻逗留,我连夜踏上回家的路。等我回到家里,已是第二天中午。当我端起一碗热哄哄的猫耳朵,瞬间泪眼朦胧。一家人坐在一起,洋溢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好似回到童年时光。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为吃饭发愁,原来不经常吃的猫耳朵,三天两头可以做着吃。吃法多种多样,既可以烩汤吃,也可以吵着吃,干拌着吃。配菜五花八门,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面店也能加工猫耳朵,五颜六色,还带有花纹,就像小螺号一样。如果上班累,不想做,还可以去饭馆吃。不得不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简单、方便又快捷,随时可以吃到猫耳朵。
   机器压的猫耳朵,薄厚均匀,样子好看,但煮熟后,吃起来老感觉缺少什么,没有手工做的香。老公说,那是因为机器按照模具统一压制,饧面发酵时间不够,面的香味没有被彻底激发出来。而手工做的就不同,揉面、饧面、搓滚面卷儿,一步步激活面的内在活力,香气自然散发,吃起来就很劲道。老公说的似乎很有道理。
   今年入伏前后,雨一直下个不停,气温维持在二十多度,天气凉爽,最适合吃猫耳朵。又恰逢周末,孩子放假回来,老公建议中午做猫耳朵吃,我和孩子欣然响应,于是全家人一起动手,边做边聊着开心有趣的见闻。女儿以前不会做猫耳朵,这次也学得有模有样,比我小时候强多了。老公笑着说,这叫“青出于蓝胜于蓝而胜于蓝”,以后我们老了,就能吃上女儿做的猫耳朵了。
   五颜六色的蔬菜和洁白如玉的猫耳朵在锅里上下翻滚,蒸腾的热气和香味扑面而来,好似被温暖和幸福氛围包围着。
   女儿忽然说,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卖的猫耳朵没有家里做的好吃,因为它没有经过家人们共同参与的过程,缺乏浓浓的亲情,少了家的味道。
  

共 40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关中美食猫耳朵的情感散文。猫耳朵,也叫麻食。在作者的最初的认知里,所谓麻食,味道很麻辣,听到饭店老板解释后才恍然大悟。刚参加工作那会,几个同事为吃什么饭而发愁,当作者提出吃麻食时,几个同事纷纷赞同。当教历史的曹老师查了有关麻食的资料,众人才对麻食有了深刻的了解,它的历史悠久,制作讲究,还有一个很诱人的传说故事,自然而然引出了麻食这一美食。麻食面卷形似猫耳朵,因此人们称它为猫耳朵。制作麻食还需一定的技巧,经过多道工序,味道劲道,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奶奶做的猫耳朵,暖心又暖胃。姑姑、母亲和奶奶一起做猫耳朵,作者也学着搓猫耳朵,那种温馨而热闹的场景令人难忘。当作者去外地求学,时间久了,就产生了对家的思念,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母亲做的猫耳朵。斗转星移,时光流转,现代人吃喝不愁,吃饭方便,配菜也五花八门,新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面店也能随时买到猫耳朵,制作起来快捷又方便。机器压的猫耳朵再好看,吃起来都没有手工做的猫耳朵好吃。手工做的猫耳朵里面饱含着亲情、家的味道。文章情感真挚饱满,生活场景温馨感人,亲情浓郁,温暖心灵。语言幽默风趣,构思独特,结构严谨,富有感染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耳朵的喜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文笔清新自然,书写自然,情景交融,画面感强,让人回味无穷。感谢云彩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开心!【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00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20 13:14:17
  没想到一道普通的面食,在云彩老师笔下描绘得如此生动,有了灵魂,有了情感,有了传承。
梦在何处
回复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0 22:34:26
  感谢梦老师认真阅读,在炎热的夏季,费心费力写出这么长的编按,辛苦老师了。非常感动,给老师敬茶!
   猫耳朵饭对关中人来说,比较熟悉。尤其是天冷或者下雨的时候,让人不由自主想起猫耳朵饭,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猫耳朵,特别温暖。
   再次感谢老师热情支持和鼓励,祝老师夏日好心情,佳作不断。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20 13:18:27
  文章情感自然,描写生动,一幅温馨感人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猫耳朵这种食物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感寄托。语言幽默风趣,修辞手法多样灵活,引人入胜。再次拜读欣赏,祝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开心!好运常伴!
梦在何处
回复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0 22:43:22
  再次感谢梦的精心留墨和热情洋溢的鼓励,倍受鼓舞,给人写作动力。天气炎热,请老师吃西瓜!
   老师的写作热情值得学习,速度快,质量好。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和鼓励,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7-20 19:54:14
  猫耳朵,南方人还以为是一种清脆爽口的点心,在陕西,它便是一种地道的面食。看来,食在广州,这句话要改口了。陕西,咋就有这么多好吃的,咋就有这么多种类的吃法。这个感受与认识,主要来源于社长近期推出的关于陕西饮食文化的一系列文章。《猫耳朵》,无疑,社长又抓住了一个传统饮食文化的好题材,且写得生动,有人情,有传统,有文化。拜读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0 22:51:37
  千秋万里老师的留墨清新别致,让人眼前一亮。真挚动人的留言总给云彩莫大的鼓舞,让人受宠若惊,老师过誉了。谢谢老师长久支持和鼓励,让我写作信心倍增。给老师敬茶!
   老师文章构思严谨,文采飞扬,沉稳娴熟,值得云彩好好学习。
   再次感谢老师对社团、对云彩的大力支持,社团有老师更精彩。祝老师夏日愉快,佳作不断。
4 楼        文友:华为        2024-07-20 22:51:20
  没想到我们中国到处有美食,名字也是蛮有地方特色,形象生动不说,主要还是大家爱吃。情系故乡,难忘烟火美食!恭贺社长佳作连连!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回复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0 23:14:07
  感谢华为老师仔细认真阅读,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和热情鼓励,给老师敬茶!
   猫耳朵饭吃起来劲道有味,汤浓味美,吃起来过瘾,烩猫耳朵特别适合冬天吃,炒的、凉拌适合夏天吃。不知道你们那儿吃这个不?
   再次感谢老师精彩留言,祝老师清凉一夏,佳作不断。
5 楼        文友:乡笛        2024-07-21 21:46:58
  这是一道世人所共知的美食,被社长写活了。读罢此文,让人很想美餐一顿。祝社长夏日安好,佳作不断。又祝文章获得精品。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2 08:27:17
  乡笛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给我写作动力,感谢老师美评,给老师敬茶!
   猫耳朵饭从小到大,百吃不厌,尤其是手工做的,特别好吃。当然,关中人都喜欢吃。贵州的美食也很好吃,老师文笔优美,写得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
   再次感谢老师热情鼓励,祝老师夏日好心情,创作愉快。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阿巧        2024-07-22 22:24:4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最难忘的味道,大概就是童年时吃过的美味食物。西安更是美食的天堂,各种美食让人应接不暇。原来猫耳朵又叫麻食,读老师的美文长见识了。文章描写了麻食的由来,回忆起童年时奶奶做的猫耳朵,以及长大后,仍然对猫耳朵念念不忘,有了自己的孩子后,这种对猫耳朵的喜爱又传递给下一代。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行文如水,情感真挚,让人回味无穷。感谢社长带来的精彩美文!祝愿老师创编愉快,佳作不断,夏日安康!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回复7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2 09:15:57
  阿巧老师认真细致,贴心暖心的留言让人非常感动,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给老师敬茶!
   其实,陕西和河南离得很近,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你们可能也吃这种面食。猫耳朵冬天吃起来特别暖和,很有嚼头。尤其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特别喜欢吃。
   再次感谢阿巧老师精美留评,祝老师夏日清凉,佳作不断。期待老师更多精彩美文。
8 楼        文友:砍脑壳的        2024-07-26 14:13:46
  猫耳朵可能和木耳朵差不多吧,面团做成,味道带劲!
我自尽力而为,与世无争。
回复8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8-02 09:04:16
  应该差不多,用小面丁搓滚的面卷,像海螺。感谢老师的关注和支持,给老师敬茶!
   佩服老师的才情,诗歌篇篇精品,有几人能做到。
   祝老师文丰笔健,夏日愉快!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