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猫耳朵(散文)
一
记得上高中第一学期,正值寒气逼人的初冬时节,周末我和两个舍友出去吃饭,走到学校对面一家小饭馆门口,停下脚步,目光从店外牌子上的美食名称一扫而过,目光最终停留在“烩麻食”三个字上。麻食,麻食是怎样的美食?好不好吃?怀着好奇心,走进饭馆,要了一碗烩麻食。
不大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麻食摆在我面前。我仔细一看,不禁哑然失笑,这不就是在老家经常吃的猫耳朵吗,怎么叫“麻食”?难道味道很麻辣吗?饭馆老板一听,脸上笑开了花,他说,这就好比一个人小名和大名,猫耳朵是小名,麻食是大名,只不过麻食听起来比较正式。老板的话幽默风趣。从那以后,我知道麻食就是猫耳朵,猫耳朵就是麻食,但猫耳朵为什么叫麻食,依然是心中一个谜。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有一天上午快要下班时,几个同事在为中午吃什么饭发愁时,我提出天气冷吃烩麻食,身体暖和,他们纷纷表示赞同。李老师说吃麻食这么多年,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麻食,看来对此心存疑惑的不止我一个。这时,教历史的曹老师走进办公室,听到我们提到麻食,顿时来了兴致,说他曾经对这个名称也很好奇,上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还专门查过这方面的资料,略有眉目。麻食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突厥语系,最初被称为“tutmaq”,译作“秃秃么思”“秃秃麻食”,意为面片,突厥人一种很出名的饭食。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提到秃秃麻食,是一种用手撇面的食物,制作相当讲究,使用畜肉高汤来烩制。饮膳典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对秃秃麻食的做法描述比较具体:“如水滑面和圆小弹剂,冷水浸,手掌按作小薄饼儿,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肉,任意食之。”可见,秃秃麻食在当时突厥人的生活中,扮演很重要角色,也是一种常见的饭食。从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的麻食是手掌按成的小饼状,其制作及食用方法与现代人差别不大。为了使用方便,后来人们将秃秃麻食简称麻食。原来如此,曹老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困扰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曹老师停了几秒钟,又讲了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元太祖忽必烈在征战途中,将孙子阿南答寄养在一个农户家里。战争结束后,他想要去农户家找回阿南答。有一天,经过一座山时,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忽必烈急忙躲进附近窑洞避雨。窑洞里面住着一位老人,他叫索里哈。此时忽必烈又累又饿,而索里哈家里很穷,连做饭的案板都没有。他一看避雨之人气宇轩昂,谈吐不俗,想必是贵人来临,顿感蓬荜生辉,连忙洗手做饭。只是家里没有白米细面,他急中生智,用荞面和成面团,搓成筷子粗的面条,掐成指头蛋大的方块,放在草帽边上搓滚成小面卷儿,煮熟后加上调料。忽必烈饥肠辘辘,狼吞虎咽,连吃三碗之后,赞不绝口,问索里哈:这饭叫什么?恰巧此时,一只麻雀飞进窑洞,索里哈一看自己做的面食很像麻雀小蛋,灵机一动,赶忙回复道:麻食。从此,“麻食”这个名字就像一阵风,很快传扬开来。
二
麻食,面卷形状酷似猫耳朵,玲珑可爱,老家人形象地称它为“猫耳朵”。其制作需要一定技巧,经过多道工序,做法独到,口味劲道,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
记得小时候,粮食短缺,每天吃饭除了少量的细面外,主要以粗粮为主。粗粮比例大,擀面不易成型,但做麻食不成问题。做麻食只需将和好的面擀成面饼,切条搓成圆柱型,再切成酸枣核大的小面丁,用大拇指将其分别按压成卷状即可。
从小到大,我对猫耳朵情有独钟,百吃不厌,尤其是奶奶做的猫耳朵,就像人间至味,特别有吸引力。每次只要听奶奶说午饭是猫耳朵,我就开心得几乎要跳起来,干啥都有好心情。冬季寒风凛冽,雪花飘舞,早上起床上学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只要奶奶趴在我耳边说,赶快起床上学去,今天中午奶奶给你做猫耳朵吃。我条件反射似的,一骨碌翻身起床,以最快的速度穿戴好,洗漱完毕,背上书包,奔向学校。
中午回来,猫耳朵已经做好,黄白夹杂,铺满案板。看到我放学回来,奶奶赶紧提醒爷爷烧锅,让我先烤一会儿火,说饭很快就熟了。爷爷听了奶奶的话,就像领了“圣旨”,回答一句“遵命”,然后赶快给灶膛里填柴火,明亮的火苗,一闪一闪舔着锅底。我想让水快点烧开,就和爷爷一起拉风箱。奶奶笑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烧水得有个过程。
奶奶将猫耳朵下进开水锅里,大火烧过三滚之后,爷爷改为小火慢煮。奶奶隔几分钟就用锅勺搅几下,我很好奇,就问她这是为什么?奶奶说猫耳朵煮时间长了,不搅动锅底就容易粘上面糊烧焦。煮熟后的猫耳朵,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浮在水面。奶奶将炒好的配菜倒进锅里,轻轻搅拌均匀,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猫耳朵出锅时,加点盐和辣椒面,沁人心脾的香气,在空气中氤氲缭绕。
吃一碗热乎乎的猫耳朵,我的手脚变暖和了,全身血液循环畅通,活动自如。
奶奶做的猫耳朵,汤浓味美,也是全家人的最爱,弟弟每次吃得肚子圆鼓鼓的,我吃到最后,连碗里的汤汁也喝得一滴不剩。正如母亲所言,猫耳朵吃起来可口美味,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奶奶平时晒的干菜。
奶奶手脚勤快,热爱生活,总是想方设法给家人改善伙食。每年从春天到秋天,她一有空就将槐花、灰灰菜、地软、黄花菜、蘑菇、白萝卜等晒干,留作冬天食用。奶奶每次做猫耳朵,都要泡点干菜,炒熟和猫耳朵搭配在一起,色泽诱人,让人食欲大开,苦日子也变得有滋有味。
通常情况下,擀面条,只要面饧好,奶奶就能一鼓作气很快完成。但如果人多,特别是有客人来时,奶奶独自做一顿猫耳朵,至少得耗费一个多小时,这时,母亲就会放下手中的活,积极参与其中。
姑姑有空就来看奶奶,姑姑一走进家门,就说她想吃我奶奶做的猫耳朵。奶奶马上和面,她说做猫耳朵的面要和得软一点,搓起来手指头轻松,容易煮熟,再加点盐,吃起来劲道有味。与此同时,母亲准备配菜。半小时后,母亲将饧好的面团擀成一公分厚的面饼,再切成一公分宽的条,为防止粘连,像就蜻蜓点水一样,撒上一层玉米面,再将它们切成花生米大小的面丁。奶奶、姑姑和母亲分别站在案板一边,各自给怀里搂一堆面丁,母亲大拇指按在面丁上,轻轻向外一推,一个形似猫耳朵的小面卷就出现在眼前。姑姑竟然用食指摁住面丁,然后轻松朝案板中间划去,一个猫耳朵瞬间生成,这种做法挺新鲜。奶奶虽然年纪有点大,但她的速度一点也不比母亲和姑姑慢,三人像比赛似的,一个个猫耳朵犹如一颗颗子弹,从她们手指下迅速飞了出去,案板中间汇集的猫耳朵越来越多。
更让人吃惊的是,奶奶、母亲和姑姑说说笑笑的同时,还能“左右开弓”,都同时伸出两个大拇指快速滚面卷儿,这神奇的一幕,看得我目瞪口呆。姑姑开心地说,搓猫耳朵,人越多越热闹,干劲大,速度快。三个人动作娴熟,配合默契,看得我手痒痒。我悄悄站在母亲身边,大拇指刚伸向面丁,就被母亲轻拍一下,洗手了没?我赶紧将手缩了回来,转身去洗手。奶奶让我仔细看她的动作,我其实早就看会了,便迫不及待动手,谁知刚用手按压小面丁,力度没把握好,竟然压出了一个小洞,又试了一个还是这样。怎么回事?我看着两个小面洞,有点纳闷,它们就像两只眼睛注视着我,好似在说,这下出丑了吧?奶奶微微一笑说,面比较软,手劲不要太大。熟能生巧,多试几次就好了。
我又仔细观察奶奶的大拇指动作,一边看,一边模仿,很快拇指变得灵活自如,捻出的猫耳朵有模有样,姑姑和母亲看了之后,都夸我聪明能干,将来饿不着。我听了后,就像吃了蜜,很有成就感。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我八岁。从那以后,家里只要做猫耳朵,我就会帮厨,乐此不疲。
三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小时候,总想着快点长大,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当后来真正离开老家,去外地求学,时间久了,才发现月是故乡明,家乡的一草一木让人难以割舍,对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家乡的美食让人心心念念。
夜深人静,我给家人写信说:在外地,虽然饭菜花样丰富,但我最想吃的还是家乡的饭,尤其是猫耳朵。要是不长大该有多好,就可以和你们天天在一起……。母亲回信说,孩子,人总归要长大,天高任鸟飞,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精彩。等你放假回来,就可以吃到家里的饭菜了,尤其是你从小喜欢吃的猫耳朵,回家第一顿饭就安排上。
母亲的话给了我很大安慰,我又安下心来,继续努力学习。终于等到放假的那一天,归心似箭,没有一刻逗留,我连夜踏上回家的路。等我回到家里,已是第二天中午。当我端起一碗热哄哄的猫耳朵,瞬间泪眼朦胧。一家人坐在一起,洋溢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好似回到童年时光。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为吃饭发愁,原来不经常吃的猫耳朵,三天两头可以做着吃。吃法多种多样,既可以烩汤吃,也可以吵着吃,干拌着吃。配菜五花八门,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面店也能加工猫耳朵,五颜六色,还带有花纹,就像小螺号一样。如果上班累,不想做,还可以去饭馆吃。不得不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简单、方便又快捷,随时可以吃到猫耳朵。
机器压的猫耳朵,薄厚均匀,样子好看,但煮熟后,吃起来老感觉缺少什么,没有手工做的香。老公说,那是因为机器按照模具统一压制,饧面发酵时间不够,面的香味没有被彻底激发出来。而手工做的就不同,揉面、饧面、搓滚面卷儿,一步步激活面的内在活力,香气自然散发,吃起来就很劲道。老公说的似乎很有道理。
今年入伏前后,雨一直下个不停,气温维持在二十多度,天气凉爽,最适合吃猫耳朵。又恰逢周末,孩子放假回来,老公建议中午做猫耳朵吃,我和孩子欣然响应,于是全家人一起动手,边做边聊着开心有趣的见闻。女儿以前不会做猫耳朵,这次也学得有模有样,比我小时候强多了。老公笑着说,这叫“青出于蓝胜于蓝而胜于蓝”,以后我们老了,就能吃上女儿做的猫耳朵了。
五颜六色的蔬菜和洁白如玉的猫耳朵在锅里上下翻滚,蒸腾的热气和香味扑面而来,好似被温暖和幸福氛围包围着。
女儿忽然说,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卖的猫耳朵没有家里做的好吃,因为它没有经过家人们共同参与的过程,缺乏浓浓的亲情,少了家的味道。
猫耳朵饭对关中人来说,比较熟悉。尤其是天冷或者下雨的时候,让人不由自主想起猫耳朵饭,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猫耳朵,特别温暖。
再次感谢老师热情支持和鼓励,祝老师夏日好心情,佳作不断。

老师的写作热情值得学习,速度快,质量好。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和鼓励,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老师文章构思严谨,文采飞扬,沉稳娴熟,值得云彩好好学习。
再次感谢老师对社团、对云彩的大力支持,社团有老师更精彩。祝老师夏日愉快,佳作不断。
猫耳朵饭吃起来劲道有味,汤浓味美,吃起来过瘾,烩猫耳朵特别适合冬天吃,炒的、凉拌适合夏天吃。不知道你们那儿吃这个不?
再次感谢老师精彩留言,祝老师清凉一夏,佳作不断。
猫耳朵饭从小到大,百吃不厌,尤其是手工做的,特别好吃。当然,关中人都喜欢吃。贵州的美食也很好吃,老师文笔优美,写得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
再次感谢老师热情鼓励,祝老师夏日好心情,创作愉快。

其实,陕西和河南离得很近,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你们可能也吃这种面食。猫耳朵冬天吃起来特别暖和,很有嚼头。尤其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特别喜欢吃。
再次感谢阿巧老师精美留评,祝老师夏日清凉,佳作不断。期待老师更多精彩美文。
佩服老师的才情,诗歌篇篇精品,有几人能做到。
祝老师文丰笔健,夏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