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村塾(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村塾(散文)


作者:秀针河 秀才,234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4发表时间:2024-07-20 23:08:10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年村里私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我的家族历代以教书为业,从高祖开始,哪一代人都有以教书为职业的老师。
   据家族传说,我的家族原来住在另一个村庄,我的天祖,就是我高祖的父亲是家中长子,婚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来他父亲娶了一位后娘,两口子在家里受后娘的气,他看无法生活,就带着太太搬了出来,搬到我们家族现在居住的常各庄。
   过去若想去一个陌生的村庄安家落户,都要找靠山,以免挨欺负。常各庄是天祖的外公家,所以才来这里谋生。据家族传说,老祖宗担着一副担子来到常各庄,担子的一头是锅碗瓢盆,另一头是几件烂衣服和一架纺车。来到常各庄后,老祖宗靠着给人扛活为生,尽管有外公家族庇护,在村里依然要低三下四,处处都要让人三分。老祖宗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就是我的高祖。为了提高在村中的地位,老祖宗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若是儿子能考上一官半职,在村里的威望就会提高。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一个从未有过读书人的家庭,贸然让子弟去读书,想要科考扬名哪有那么容易。高祖考来考去,连个秀才也没考上,白读了半辈子书。功名考取不上,也不能浪费了肚子里的墨水,高祖就在村里教“私塾”,在村里上年龄人的口中,高祖是“老傅先生”。
   我曾祖这一代兄弟四人,长兄年轻早逝,二弟就是我的曾祖。高祖依然秉承家中愿景,让几个儿子读书。其中成绩最好的是我的曾祖父,年轻时就考取了秀才,算是正式入痒读书了。无奈晚清在这期间取消了科举考试,曾祖父只好走家族的老路,去当教书先生。不过因为曾祖父有秀才的“功名”,曾出了两位同榜进士的广林木村张家请他去教“专馆”,专馆就是只教本家的孩子们读书。
   我们常家庄私塾的教鞭由我六太爷(其实是我曾祖父的四弟,不知为什么要叫六太爷)继承下来,就是后来村里称呼的“小傅先生”。
   我们村被附近村庄誉为“文化村”,缘由是我们村除去智障的人,几乎没有文盲,都得益于我们傅家的“老傅先生”和“小傅先生”。村里的老年人都在“小傅先生”的私塾里读过书,几个年龄更大的老人,甚至在“老傅先生”的私塾里读过书。
   小时候,我听说过很多在私塾里上学的闲闻趣事,大多都是有关六太爷“小傅先生”的。
  
   二
   那时候去私塾读书,并不和现在一样,除去星期六、星期天和寒暑假,一年到头要整天上课。农耕社会的春、夏、秋三季,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地里忙农活,只有到了冬天农闲,私塾才开始上课。一个学期的时间是三个月,名为“冬仨月”。上课也不和现在一样,每节课四十五分钟,中间休息十五分钟。那时候上课一天到晚是连续的,去厕所都要领“恭牌”。现在有些工厂让工人去厕所领牌,大概就是和当年私塾学的。私塾上课从早晨进去,中午回家吃饭,下午继续上课,吃完晚饭,还要上夜课。那时候没有电灯照明,晚上上课学生们每人从家里端来一盏小油灯,在如豆的灯火下读书学习。
   学生们结业的时间(那时没有毕业一说),聪明一点的两个“冬仨月”,笨点的三个“冬仨月”,就基本可以学成。
   刚入学的学生所学第一本书是《百家姓》,第二本书是《三字经》,第三本书是《千字文》,第四本书是《四衍杂字》,把这四本书学完了,如果不准备去考取功名,这一生的学习任务就结束了。
   私塾先生第一种授课方式是让学生们背书。开始由先生领着大家朗读,熟悉后让学生们自己去背诵,从头至尾,要一个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于是课堂上满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的高声诵读声,村民们形容私塾课堂像“蛤蟆吵坑一般”。
   私塾的第二种教课内容是“写大仿”,就是学写毛笔字。那时候没有如今印刷好的九宫格练字纸,都是自己去买廉价的毛边纸,然后叠成九宫格形状,在叠痕里写字。为了不浪费纸张,在每个九宫格写上大楷字,大楷字之间串上小楷字。把背诵下来的课文都要抄写在纸上。
   私塾的第三项教学是“打算盘”,相当于如今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上珠算课的时候,学生们每人一把算盘,先生首先教会打算盘的手势:用左手打不行,右手的三个指头中指在上,拇指和食指在下,用正确的姿势练习拨拉算盘珠。除了练习手指上的功夫,学珠算也依靠“背诵”。打珠算加减乘除都有口诀,学生们边练习扒拉算盘边背口诀,什么“二上二,二上三下五去二”等等。打珠算的口诀总称“小六九”,把小六九口诀牢记心中,珠算基本也就学会了。
   经过两个或者三个“冬仨月”的学习,认识三千左右汉字,能读会写,能用算盘进行四则运算,学生读私塾就可以结业了。
   在农耕社会,学会了以上知识,在村里就成了“文化人”。当年农民种地,主要依靠经验代代相传。以前农村流传着很多谚语,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千年万年,立夏刨田”等等,靠着这些谚语就能把地种好,有没有文化都无所谓。当然,学好文化还是有用的,农村人也要去集市交易,也要婚丧嫁娶,也要与亲朋往来,这种时候就会显示出认字的好处。农闲时有很多村民去经商,离不开记账、算账,商业干大了开起店铺,当上“掌柜的”自然更要“识文断字”了。
   实际上直到今天,一些体力劳动者,私塾所教的知识也够用了,再加上会用电脑、手机,足可以在社会上闯荡谋生。
  
   三
   私塾先生教学生,对课文内容是从不讲解的,只有准备考取功名的学生,先生到后来才会“开讲”。准备考取功名的学生同样要学好前文所说的几门“启蒙课”,这几门功课学完后再接着学习“四书五经”。学习四书五经开始也是背诵,直到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先生才会“开讲”。开讲是很隆重的事,那些请先生教“专馆”的大户人家,在先生开讲前要准备盛大的“谢师宴”,遍请宾朋陪待先生。
   村里的私塾老师不讲解课文内容,全靠学生自己去“悟”。解析人的记忆有一种说法,刺激越深,记忆得越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儿时所记忆的都是当时对自己刺激非常深的东西。
   《百家姓》没有什么内容,只供学生们认字,《三字经》和《千字文》就包含很多内容了。
   《三字经》的首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首先言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后面是举实例。《三字经》主要讲述做人的道德规范以及家庭伦理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等等,除了让学生们认生字,《三字经》具有德育功能,是封建时代的思政课本。
   《千字文》的开篇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千字文》讲的是自然知识和历史知识,悟通之后可以对生物、自然、历史都有所了解,相当于现在小学的科学、历史课本。先生不讲解内容,学生们未必能够全部悟出来。小时候,听几位老人抬杠,千字文中“果珍李柰”的“柰”字如何解释,抬来抬去也没有什么结果。殊不知“奈子”是南方的一种水果,北方人当年没见过,所以悟不出“柰”字的字意。
   《四衍杂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活动,各地版本有所不同,大部分适用于本地。如:“盐魚米谷,香油紙烛。千万十百。早行夜宿。”等等。学会了《四衍杂字》,对日常生活非常有用。
   在私塾学完以上几本书,除去认字,几乎把封建社会做人的道理和技能理论都学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封建社会的人生观深深扎在学生们心里。
  
   四
   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师徒如父子”的说法,所以先生对学生犹如父亲对儿子的管教一样,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罚”。现在时有新闻报道,某老师殴打学生,把学生打坏了,老师不但要承担医药费,最后还会被学校开除,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私塾先生打学生不会把人打坏,因为不可任意拳打脚踢,惩罚学生有专门用具——戒尺。戒尺是一块一尺左右的长条木板。这条木板可大有来头,是先师孔老夫子传下来的,平时供奉在孔老夫子的画像前,上课时先生才会拿到课堂。戒尺不但可以打普通学生,连皇帝的儿孙们都可以打,因为孔老夫子的封号是“大成至圣先师”,地位和当朝皇帝平起平坐,所以他传下来的戒尺也可以打皇子皇孙。
   先生用戒尺打学生也有一定规范,不能浑身上下想打哪儿打哪儿,只能打学生的手心,而且提前要告诉学生惩罚打几下。村里老人经常笑着回忆六太爷打人时的情景:“猴崽子(这是六太爷骂学生常挂在嘴边的话),过来,打手心十下!”
   学生走到先生跟前,先生抓住学生的一只手,把手指朝后背过去,用戒尺打手心。估计打得并不十分疼痛,有的学生边挨打还边发笑。
   虽说讲究尊师重教,但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总会有矛盾,就和父子之间一样。学生们必定都是孩子,背诵课文时的嘈杂之中有些学生就会故意跑调:“赵钱孙李,先生没起,周吴郑王,先生上床(我们那里睡觉的地方称为‘炕’,只有死后躺的木板才称为‘床’),冯陈褚卫,先生盖被(指蒙尸被),蒋沈韩杨,先生发丧……”
   民间也流传很多调侃老师的小故事,例如一对双胞胎上学,先生想讨家长便宜,就让孩子们回家问妈妈“你们俩哪个是先生的?”女家长非常机智,她让孩子对先生说:“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死先生。”把先生给骂了。
   还有一个笑话,一位学生的母亲年轻漂亮,先生总让学生回家问妈妈:“你妈想我了吗?”孩子回家把先生的话学说,父亲母亲十分生气,他们想出了一个惩治先生的办法。有一天妈妈让孩子对先生说:“我妈说想你了,今天我爸出门,我妈让你晚上去。”先生听后欣喜若狂,晚上来到这户人家,和女主人还没说上几句话,院外传来敲门声,是男主人回来了。先生和女主人都着了慌,女人对先生说:“西屋里有石磨,你进去装驴拉磨吧。”先生没办法只好去西屋拉磨,女人把玉米粒堆到磨盘上才去开院门。男人进来后问女人:“西屋里推磨怎么不点灯?”女人说:“这头该死的驴,有了亮光它就停下来不走。”男人说:“这头该死的驴是想挨打了。”说着抄起笤帚疙瘩进了西屋,狠狠抽打了拉磨的先生几下。两口子在外间屋有说有笑吃饭喝酒,先生满头大汗在西屋拉磨,实在太累了想歇一下,刚停下来就会挨上几笤帚疙瘩。直到两口子去东屋睡觉,先生才悄悄溜了出来。过了几天,这个学生又对先生说:“我妈想你了。”先生说:“快拉倒吧,你们家大概玉米面吃完该推磨了。”
   村里老人说这些笑话,并不是对先生有多么怨恨,而是对少年时代的一种美好回忆。如同我们今天和发小回忆当年,哪怕是和发小动手打架的事,回忆起来也全是温馨。
   老人们提起当年的先生,最多的情感是钦佩,因为当年去私塾上学是免费的。孔老夫子流传下来,老师的工资名为“束脩”,就是一束干肉。六太爷教私塾的年代,不用说干肉,普通村民连鲜肉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口,教私塾几乎完全是尽义务。
   每年秋收过后,六太爷就会去村里有孩子的人家动员:“冬天没啥事,让孩子去念书吧,免得长大当睁眼瞎。”
   我们祖上在村里又当私塾先生,又是给人免费看病,村民们承情不过,有时就给送些东西。那个时代普遍贫困,送一捆柴禾或者几棵白菜,绝没有送钱的,不过是在村里混个好人缘而已。
   遇到特别贫困人家,先生甚至要搭些东西。我们村有个名叫吴绍全的人,小时候他奶奶和母亲都去世了,祖孙三代三个光棍过日子,他父亲又不务正业。吴绍全特别聪明,深得六太爷喜爱,他爷爷和父亲不让他上学,六太爷硬是把他拉到学校。上课的时候,他爷爷找到学校,让吴绍全回去“打香油”——水缸里没水了,他爷爷把水讽称为香油,让他回去担水。六太爷说:“一会我去给你担水行不行?别耽误了孩子学习。”他家做饭没了烧柴,他爷爷又来找吴绍全,让他去地里拾柴禾。六太爷说:“去我家里背柴禾吧,别耽误了孩子学习。”
   日本侵华时期,这位吴绍全在东北开大烟馆发了财,衣锦还乡,在村里又盖房子又是购置田地。村里人都说,没有六太爷就没有吴绍全的今天,他一定会去“谢师”,六太爷深以为然。他换上一身干净衣服,坐在家里等待当年的学生前来拜谢。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吴绍全忙完自己的事,直到离开村子也没有去看当年的先生一眼。六太爷悲愤交加,再加上自己的儿子被日本鬼子杀害,竟然卧床不起,一命呜呼!
   村里人后来评论,六太爷是被忘恩负义的吴绍全活活气死的!
  
   五
   民国建立之后,国民教育也进行了改革,很多地方出现了新式学校。我们村几户有钱人家也商量建立新式学校。他们说六太爷穿着破衣烂裤,身上补丁摞补丁,没有一点先生的风度,教给孩子们一些陈谷子烂芝麻,跟不上时代潮流。最后把六太爷的私塾停掉,从外面请来一位“新式”老师。据说这位老师是曾在国外留学的“海归”,他穿西服扎领带,脚蹬锃亮皮鞋。

共 604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村塾就是旧时农村的私塾,类似于现在的农村学校,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承担着开启民智的作用。本文讲述的就是作者先祖和村塾的一些旧事。作者天祖落户于常各庄——天祖的外公家,从此开始了自己家族的繁衍生息,因为是外姓,天祖立志要让后代读书识字,提升自己的威望。高祖是他们家族第一个识文断字的人,他后来做了村塾先生,他的儿子又继承他的衣钵,被村民尊称“小傅先生”。村塾里常教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四衍杂字》以及珠算、毛笔字等,如果不为考取功名,这些知识已经可以满足一个普通人的日常之需。村塾属于公益性质,除了有条件的家庭给先生送上一点“束脩”外,先生基本不收取费用。到了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开始走进农村,村塾渐渐没落,但村塾在历史上的作用无法被替代和抹去,就像小傅先生的逸闻趣事被村民津津乐道的背后,是村民对他的喜爱和尊敬。散文聚焦村塾,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厚重的人文之窗,新鲜有趣又生动,语言朴素流畅,佳作,编者力荐赏阅。【编辑:闲云落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1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4-07-20 23:11:34
  这是一段很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字,透过文字,让那段远去的跟村塾有关的历史又重现读者眼前。惭愧的是,对于先人开蒙的这几本书,现代人已经很少有人能掌握了。
   感谢分享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闲云落雪
2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7-21 09:53:04
  感谢闲云落雪老师的编辑和点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启蒙教育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点滴,各个时代有所不同,各个地区也有所不同。拙作介绍的不过是先祖的一些闲闻趣事,算是对当年启蒙教育的一点留痕吧。再次感谢!暑气正浓,望老师保重身体,祝夏日安好!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7-21 21:37:5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