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语言孤岛(散文)
一
提起天津话,大家都会想起黄宏和林永健春晚演出的小品《装修》,林永健扮演一位天津大妈,满嘴天津话,逗得全国人民守岁饺子都咽不下去。然而小品娱乐了大家,却让全国人民都以为天津人说话粗野,为天津话留下了负面印象,用天津话说,这是拿天津人“糟改”。
天津话“糟改”就是贬低、糟蹋人的意思,引申下来,“你介是改人的玩艺儿。”
很多城市的地方话,都以大多数原住民的语言为标准,天津话却不是这样。说标准天津话的只有市内六区: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河东区、河北区以及红桥区。据2023年公布的数字,天津市常住人口1364万,其中室内六区人口395万,最多不超过400万。剩余的900多万人口,从来都不说天津话,况且市内六区还有很多外来人口居住。
天津郊区北辰区和武清区的口音接近北京话,甚至比北京口音更接近普通话,当年很多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都是来自武清人。2023年统计,武清区和北辰区相加的人口总数是208万人。
郊区津南区和静海区的总人口170万人,他们的口音接近冀中话。
天津市其他区县,包括蓟州区、宝坻区、宁河区、东丽区和现在的滨海新区,总人口将近600万人,都和我一样,说话是冀东口音。如果单从人口上论,是不是冀东口音才算是正宗的天津话?
我这种说法如果让市内六区的老天津人听到了一定会说:“你介是瞎掰,你们说话满嘴老坦儿味,嫩么能算天津话呢?”
二
“老坦儿”是天津老城区人对外地人的贬称,大多是指说冀东话、东北话的人。对于山东、河南以及其他南方人,天津人统称为“咵子”,特别是山东人,直接称为“山东咵子”。
我曾问过天津老城区的人,“老坦儿”是什么意思,他们解释说,是指嘛也不懂的土老帽。我和他们开玩笑,告诉他们,“老坦儿”是小舅子对姐夫的戏称,他们不信,我就给他们说明这个说法的出处。
东晋时期,琅琊王家是誉满天下的名门望族,当朝太傅郗鉴想与王家联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家子弟,就派管家去王家挑选女婿。王家的年轻子弟早就听说郗太傅女儿貌美如花,郗家派人来上门选女婿,都装扮好去外面迎接。管家回去后向郗太傅禀报,说王家子弟个个风流倜傥,郗太傅问就没有一个特殊的吗?管家说,有个特殊的,我去之后他没出来迎接,而是躺在东屋的床上,袒露着肚子吃东西,原话是“坦腹东床”。郗太傅说,女婿就选他了。这个人就是万世景仰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后来,“东床”两个字被历代皇帝所用,皇帝的女婿称为“东床驸马”,而“坦”字则留给老百姓。旧时称呼对方的女婿,敬称为“令坦”。
我说以前女婿去岳父家,小舅子和姐夫开玩笑:“老坦儿来了。”你们天津人叫外地人“老坦儿”,等于管外地人叫“姐夫”。
天津老城区的人听我这样给他们解释,翻了翻白眼说:“你满肚子墨水没正文,净拿我们天津人打岔(岔在天津话里读上声)。”
经过相声、小品对天津话的“糟改”,让人们以为天津人说话短促、急躁,听上去显得粗野,其实真正的老天津人说话,语音绵长,尾音婉转,听上去很有韵味。
以前到了晚上,和平路、滨江道等繁华地带有卖花女郎,吆喝声听上去非常悦耳:“芭兰花呀——晚香玉。”前面的“呀”拖得很长,后面的“玉”字顿住,前半声语气上扬,后半部语气下沉,简直和吟诵诗词一般,抑扬顿挫,优美动听。我在一处农贸市场听到过一位大姐卖晚报,吆喝声和卖花姑娘有些相似:“晚报,今晚报,哪位看今晚报。”
三
天津人见面互相打招呼,称谓也很有特色。
年龄略微大些的男人们见面,互相称“爷”。也许您会说,别的地方也有互相称爷的,这点不能算天津话特色。互相称爷也许别的地方也有,但是对方应答就不一样了。天津男人们见面互相称爷之后,要回答对方“爷爷爷爷……”一连串“爷”字。
天津老城区上点年岁的女人,见面互相称“娘”:“张娘,您老嘎嘛去了?”“我那个倒霉红眼儿,大早儿起来想吃煎饼,还要果篦儿的,我介不给他买了吗。”“张娘,您老的大孙子多耐人儿,是你们老两口子的福气,不像我们家的白眼儿,一天到晚光是淘气德楞人,撵都撵不走。”
天津人把自己的孙子称为“红眼”,外孙子称为“白眼”,引申于外孙子是“白眼狼”,吃完就走不尽孝。天津口音把“爱”字说成“耐”,如说他挨打,说成他耐打了,从字面上理解南辕北辙。
天津人对年轻女性一般称为“姐”,而且只能称为大姐,不能叫小姐。“小姐”两字这些年成为歌厅、发廊陪侍女的专用词,叫小姐有辱人格。男性对陌生的女孩子,不管男性年龄多大,都要称呼“大姐”:“这位大姐,劳驾问一下,去劝业场嫩么走?”
对于年轻男性,天津人以前称呼“二哥”,和山东人有些相似。山东人见面称呼二哥是受小说《水浒》的影响,大哥武大郎窝囊受气,二哥武松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天津人称呼二哥另有原因。
天津自古近海临河,有很多在水里混生活的人,南方的“妈祖”也被请到天津供奉起来,就是有名的庙宇“娘娘宫”。供奉在娘娘宫里的妈祖除去能够保佑人们风里浪里平安,在天津还有另外的作用。那些久婚不育的女人,为了早生子女,要去娘娘宫里“拴娃娃”。“娃娃”都是庙里提前用泥做好的,女人烧香磕头之后,用红布条拴上一个泥娃娃抱回家里,供奉在炕头上。等到女人真生了大胖小子,只能称为“老二”,因为“大哥”是泥做的。
您说天津人这些做法“哏儿”不“哏儿”?
四
天津口音和四周区县毫不搭边,成了“语言孤岛”,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这些年有人考证,和天津口音最接近的,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与宿州和蚌埠相距都是40多公里。
据史书记载,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驻地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他父亲洪武皇帝驾崩之后,为了和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自驻地北平发兵,从天津渡过现在的南运河南下,最后获得胜利夺得了皇位。为了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登上皇位的永乐大帝将这个渡口命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津渡”之地。后来因为天津的地理位置重要,他又在这里设“卫”,“卫”就是兵营和军队组织,如明朝的“锦衣卫”。开始建“卫”在小直沽一带,就是今日天津城区的老四城。
朱元璋的故乡在安徽凤阳县,离宿州固镇一带不过60多公里路程。明朝初期军队里有很多部将和士兵都是来自朱氏家乡,在天津设卫建兵营,自然大部分是安徽人。当年小直沽不过是个小渔村,设立兵营之后,驻地满是安徽人讲安徽话。这是安徽人第一次进入天津。
晚清太平天国起义,朝廷原有的八旗子弟兵久不上战场,已经没有战斗力,后来曾国藩组织湘军才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来又发生捻军起义,李鸿章组织了淮军。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淮军成了晚清军队的主力,也是后来军阀的雏形。因为天津是北京的门户,李鸿章把很多军队驻扎在这里。淮军以安徽人居多,这是安徽人第二次涌进天津。
天津是由兵起始组建的城市,至今语言里还有“兵”的痕迹。比如发工资,天津人称为“关钱”:“你介个月关钱了吗?”以前部队发津贴称为“关军饷”,遗留在天津话里,就成了“关钱”。
当年军队驻扎都是带家属的,天津遍地是安徽人的男男女女。有家属就要安家过日子,过日子离不开本地人供应的柴米油盐,本地人和这些“军爷”以及家属混杂在一起。时间长了,本地语言改造了外来的安徽话,安徽话也掺杂进本地语言,就这样形成了特殊的天津口音。全国其他地方的口音都是渐进式的,本县与临县的口音差一点,临县与临县的口音再相差一点。唯独天津特殊,口音与四周郊县毫不搭边,成为独特的“语言孤岛”。
后来满清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很多满族词汇又进入了天津话,比如“哈喇子(口水)”“波罗盖(膝盖)”“哈喇味(油脂变质变味)”等等。
天津话就是几种语音,各种词汇汇集在一起,形成的特殊方言。
五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伟大之处就是“包容”。它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凡是先进的、有用的都可以包容进来,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如此。
日本文化基本上都是从中国学去的,应该算是中国的学生。对于“学生”的东西,我们也不拒绝,现在普遍使用的“社会”“科学”等词汇都是从日本引进的。“的士”一词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现在谁都明白“打的”是什么意思。随着网络普及,新的词汇不断产生,这些新词汇有些是外来语的音译,有些是独创的。
中国包容外来文化,如同为了强壮身体去吃肉。人们为让身体健壮有力,不会把肉贴到自己身上,而是吃到肚子里,通过消化吸收,把肉中的养分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满族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最后消失的不是汉民族。反倒是今天的满族,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没有自己的民族信仰,只剩下户口本上民族栏里的“满”字。其实,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地方口音却是可以消失的。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各地人互相串联,大城市里挤满全国各地的人。我国从50年代就提倡普通话,开始那些年进展不快,原因是户口制度限制了人员流动。现在各地人在同一个企业、部门里上班,普通话交流起来人人都懂,不想说普通话也得说普通话。
天津话也是如此。现在的小学生,很少再说天津话,就是不在校园里,交流起来也是用普通话。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如果满嘴天津话会让人侧目相视,被认为是没上过多少学的半文盲。这种现象不但天津,北京周围的城市莫不如此,连唐山、张家口人都在改变口音。
不必为地方口音消失而悲哀,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象。某一天中国的地方口音全消失了,全中国人民都说普通话,一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时代!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