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天府之源(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天府之源(散文)


作者:北方雪飘飘 进士,725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56发表时间:2024-07-22 22:05:43
摘要:当然,这只是我泱泱华夏的一个缩影,君不见,更有无数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前赴后继,才换来今天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人民过上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历史的丰碑不仅以有形的纪念方式存在,供后人瞻仰缅怀,也以无形的精神流传在人民的心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流万脉源望丛。”
  
   一
   在蜀地流传的这句民谚,道出天府之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皆与成都郫都区望丛祠里合祭的古蜀国望帝和丛帝,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作为天府之国的创始人,二帝被誉为“天府前驱、蜀中先导”,几千年以来的古蜀文明,就从这两位古蜀帝王时代开启。
   大约二千八百年以前,本为部族首领的杜宇,率领族人自南北上,推翻了当时的鱼凫王朝,于郫邑作为都城建起古蜀国,这里从此成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古蜀之都、天府之源”。这是有史以来蜀中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多年以后,秦灭蜀后郫邑改为郫县,近些年再改为郫都区。
   起初,古蜀王杜宇称作望帝,他带领氏族成员走出了以前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生存方式再也不是过去简单的渔猎采集活动,直接转成更为先进的农桑时代。望帝亲自教民学习务农,让蜀人从此有了固定居所,有粮可吃,有衣可穿,不再为生存担忧,开创了古蜀文明先河,备受蜀人爱戴,因此他被古四川地区的人们誉为“农神”。
   农耕活动自然要靠老天爷吃饭,风调雨顺之年可以喜获丰收,遇上灾年就有可能颗粒无收。那时的蜀地自然环境恶劣,在望帝老年时期,川内频发洪水,蜀人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于是望帝便任命了一个叫鳖灵的人任丞相,让他去治理水患。
   鳖灵和大禹治水的思路类似,他“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玉垒山指的是现今都江堰宝瓶口那座山,开凿山体是他治水方案的第一步。之后他又率众在玉垒山开出的口子上,开凿出柏条河和蒲阳河两条人工河,通过采取疏水分流的办法,将超量的岷江水流经成都平原,最后汇入东边的沱江,即《尚书》中的“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此举解决了水患问题,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鳖灵因此被蜀人称作“水神”。其后因望帝重贤惜才,主动把自己的帝位让给了鳖灵,其号开明帝,史称丛帝。
   后代史学家认为,丛帝鳖灵“决玉山”之举起了关键性作用,早于李冰父子四百年对玉垒山进行改造,只是由于当时各种条件限制并未全部完成。但也为后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打下了基础,故有“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之说。
   望帝让位后,隐居在西山即今天的青城山,他去世后葬在都江堰玉垒山,后人为其修建了一座望帝祠纪念他。南北朝齐明帝时期,益州刺史刘季连,眼见蜀地百姓上山祭祀望帝,爬坡上坎十分不便,于是就把望帝祠从都江堰迁移到了郫县。望帝祠的原址,后来便成了祭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
   丛帝死后葬于后来的郫县城南,后人为他建了个丛帝祠。由于迁到郫县的望帝祠与丛帝祠相邻,后人干脆将两座祠合二为一,才形成了今天“一祠祭二主”的望丛祠。这座距离成都市区二十二公里的望丛祠,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两位蜀王合祭祠,也是最大的帝王陵墓,被誉为“蜀中第一祠”,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二帝的功绩倍受蜀人推崇,后来人们常在望丛祠进行祭祀,从而形成了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春耕秋收是一年中的大事,蜀中历代官吏,每年都会定期在春秋二季入祠凭吊。在传统的都江堰放水仪式前,蜀地官员须先到郫县望丛祠祭祀,这在《郫县志》上有记载:“每年都江堰放水,成、绵、龙、茂道台,过郫境则祭之,旧例也。”等祭祀完毕后,再去都江堰砍掉“马槎”放水,正式开启成都平原的春耕春播生产活动序幕。从中可见,蜀人自上而下对二帝的重视和推崇。
   北宋仁宗时期,因郫县令赵可度对望丛祠进行扩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但明末清初时张献忠起义,导致望丛祠因战火损毁严重,一度只剩下望帝和从帝的二座陵墓。清道光年间,望丛祠再次被得到修复,当时还在祠内种植了大量庄严肃穆的柏树,以示敬重。
   民国期间,四川督军熊克武驻扎在郫县,对此祠又进行修复。目前二帝陵前分别竖立的“古望帝之陵”和“古丛帝之陵”两座石碑,便是他拨款修缮,碑上刻有“熊克武立,但懋辛书”字样。但实际上石碑在文革时期早被拆毁,现在的石碑亦为后来复制。
   祭祀着两位赫赫有名的古蜀国帝王的望丛祠,可谓蜀人寻根问祖的圣地,里面不算大,现占地面积为九十亩。目前,祠内除了望、丛二帝的纪念馆和他们的陵墓外,还有涟漪园、鳖灵湖、赛歌台、子规园、听鹃楼、郫县博物馆等主要建筑和景观。
   在八九十年代,望丛祠分别被列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郫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望丛祠承载着蜀人对前人的古老记忆,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这里可谓蜀人的精神家园。
  
   二
   三十年前,我年轻时曾经去过一次望丛祠,当时游完后,在大街上还顺手买了一袋当地著名的郫县豆瓣酱。距今相隔时间太久,我早已忘记了祠内当初的情形,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记。适逢前两天蓉城天气舒适,气温只有二十四五度,挺适合出门游逛,想起那望丛祠内有个荷塘,眼下正值夏季,倒是观赏荷花的好时候。
   于是我们在蓉城市内乘坐地铁六号线,直达郫都区望丛祠站,从地铁口出来大约走几百米,即到望丛祠大门。远远便看见望丛祠掩映在绿树下的琉璃瓦顶,门口两边各有一棵高大的黄桷兰树,树冠茂盛,枝繁叶茂,绿树衬着白墙红门,颜色醒目。
   走近大门左侧,立有一块不太起眼的石碑,上书“望丛祠”三个字,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大门开在街道上的一个三叉路口,门前有个呈三角形的广场,东西两边各有一组大型的石雕塑像,还有三根青砂石擎天柱,显得古朴雅致。这些建筑以前都没有,跟记忆中差别很大,应该是后来重新改造过,毕竟我们已经太久没来过这里。
   广场上的塑像,一组是望帝在教授农人植苗,另一组是丛帝在与民治水。塑像大气,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逼真传神,给人以粗犷有力之感。广场右侧还有长幅石刻,如同一卷古书徐徐展开长长的卷轴,刻画的亦是望帝躬耕和丛帝治水的小型雕刻像,画像雕刻的凸凹有致,立体感极强。所有这些塑像,像有一股古风古气,穿越几千年时空扑面而来,把我们带回到那苍茫的远古时代。
   因望丛祠系一祠祭祀两帝,故亦是一门两开,祠门不同于一般祠庙的单开门,而是对称分为左右并列着二个门洞。守着大门两边的石狮子像,与两扇拱形的红门相得益彰,有点类似古代的皇城楼。门楼上写着蓝色的“古望丛祠”四个大字,令人心生敬仰。
   进入拱门后眼前一亮,一堵长长的照壁,红墙黛瓦,出现在眼前。墙正中写有三个蓝色大字——望丛祠,两边的围墙呈半月形,环抱着后面的正殿楼宇。站在祠内,回过头来还能看见大门背面墙上写有《望丛祠赋》,记载着这段古老辉煌的历史。
   走近照壁,其背面刻着古蜀文字和浮雕,从西往东有九组图案,内容分别是:“先祖渔猎、教民务农、始植蚕桑、岷江泛洪、鳖灵拜相、开凿玉垒、德垂揖让、五谷丰登、天府之源。”雕刻古朴,歌颂了望丛二帝的功绩,通过浮雕的艺术形式展现,意境深远。古蜀国人民勤劳智慧形象,古蜀国历史进程一目了然。
   照壁南北两边各有两道半圆弧形门,白墙黑瓦,分别通往子规园和涟漪园两个园区,它们之间互通。照壁后面有两道阙门通往里间大殿,那里便是望帝和丛帝的纪念馆。北阙门的门楣上题有“德垂揖让”“天府先驱”八个大字,讲的就是望帝晚年拜鳖灵为相成功治理好水患,后将帝位让给从帝鳖灵,即为“德垂揖让”的由来。南阙门的门楣上题有“功在田畴”“西蜀伟业”,即指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为后来成都平原的富庶,农业发展奠定下了基础。
   纪念馆庄重大气,气势不凡,系八十年代末期规划而建。大殿门口有硕大香炉,红烛正在燃烧,香烟缭绕,袅袅烟雾,四处飘荡,可见香火旺盛,前来祭拜之人络绎不绝。
   大殿以琉璃金瓦盖顶,飞檐高挑,石柱硕大,气势雄伟,五进开间。正中位置端坐着望帝和丛帝,在两个人的青铜塑像上悬一匾——“饮和食德”。出自庄子与周易,是说给人吃喝后感觉到自在,享受快乐,受益于先人的恩泽,意指两位古蜀王的伟绩。
   二帝塑像威严庄重,系九十年代安放于此。塑像下面有指示牌,左边那位头戴花冠的老者便是望帝杜宇,他深窝深邃,鼻梁高挺,不怒自威,气度不凡。右边那位头戴双角冠相对年轻的是丛帝鳖灵,他目光如炬,表情坚毅,束着腰带。两位蜀王面像霸气,威严庄重,非同一般,塑像生动传神,人物栩栩如生。
   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遐思不断,思绪纷飞,飞回到几千年前的成都平原,那时的古蜀国堪与中原夏商文明相提并论。从古蜀开国,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代王朝,前三代为王,后二代为帝,前后共达一千五百多年之久。望帝教民务农后让帝位,丛帝开凿治水后继位,传说望帝化为杜鹃啼血催耕等一系列故事,无不表达了蜀人对二帝的崇敬和怀念,这便是纪念馆存在的意义,以供后人世代瞻仰缅怀。
  
   三
   走进涟漪园,满池碧绿的池水,荡起涟漪。池上建有回廊,曲曲折折位于水中央,被大片荷叶环绕。
   夏日的荷花正在开放,亭亭玉立,在风中摇曳,清新脱俗。有开得早的荷花已结了莲蓬,在一片碧绿的荷叶中,一枝独立。碧绿的荷叶和紫红的荷花占据大半个湖,争奇斗艳。微风吹过,流入鼻腔的是夹杂着荷特有的清香气息,在空气中四处弥漫,香飘满园,沁人心肺,令人陶醉。
   湖中远处有座亭阁叫“藕香榭”,根据名著《红楼梦》贾惜春的居所藕香榭命名。它建在水中央,要想过去须得走桥或坐船。“避风雨轩”有点像藕香榭,进亭也要走桥,桥体拐来拐去,意境唯美。
   绕过去之后,我们走在望丛祠以西偏南方向,路上树木参天,遮天蔽日。左方即是望帝墓地,高处古柏森森,栖息着众多白鹭,鸣叫不停。墓地约高十五米,周长二百米左右,整体呈椭圆状。
   望帝陵右边有个郫都区的博物馆,据悉现有馆藏文物四千余件,以铜兵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棺、说唱俑等最为出众。还有部分书画碑帖藏品,有关古蜀国历史的文字资料、图片,体现了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
   绕到望帝陵墓正前面,迈过微小拱桥,拾阶而上到陵前,立有“古望帝之陵”竖石碑。此碑系百年以前的民国时期,四川督军熊克武捐款而立,碑文为但懋辛所写。碑文介绍了公元前六世纪,古蜀国在郫邑设都城,杜宇为蜀王号望帝,开创了蜀地的农业经济,被誉为“开天府之师”,受到蜀人敬仰。望帝晚年将帝位让给丛帝鳌灵后,自己隐居西山,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春天飞回蜀地催民耕种,故蜀人有闻鹃啼而思望帝之感人故事,在《蜀志》上有记载。
   继续沿着绿荫掩映下的石板路,往前走到尽头,向左转弯就是丛帝陵。墓地外观近乎圆形,状若丘山,一目了然,视觉上明显感到要比望帝陵墓规模小。陵墓高出地面大约十米,长径约四十米,短径约二十米,周长约一百米。陵上杂草丛生,树木繁多,系清道光年间种植的古柏树。陵前立碑“古丛帝之陵”,此碑亦为民国四川督军熊克武一同建立。
   由丛帝陵碑文介绍可见,丛帝鳌灵即开明一世,是古蜀国继望帝之后的又一位贤明蜀王。鳌灵最初由荆地入蜀地,恰逢望帝招贤纳士治理水患,熟知水性的鳌灵毛遂自荐,后被委以重任,封为丞相。他“凿玉垒以除水害”,治水有功,造福蜀地人民。替代望帝之位后称为丛帝,创立了开明王朝。
   回顾历史,开明王朝是古蜀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期间蜀地经济得以加速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战国时期的蜀国,已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强盛的大国。开明五世赤帝时,将都城从郫邑迁至今天成都的主城区,在市中心现天府广场以北的武担山附近,建立了少城,取周文王迁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说法,成都便由此得名。公元前三一六年,秦惠王灭掉了古蜀国,才结束了开明王朝长达三百五十年的蜀地统治。时代更替,周而复始,一代一代推动着历史进程,令人不胜唏嘘。
   前面是一处开阔之地叫东歌台,当地人常在这里举办赛歌会。由于二位帝王在民间被后人所尊崇,因而在民间素有“端午祭屈原,岷阳朝杜主”之说。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当地人都会举行纪念二帝的赛歌会。赛歌会在清代尤其盛行,民国更加流行,后因抗日战争而中断,八十年代时才又恢复,后在扩建望丛祠时修建了此台。望丛祠赛歌会,据史志记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成为汉族唯一保留下来的赛歌形式,现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天我们正好看到有一大群人,男男女女在唱歌跳舞。说实话,起初我还不明就里,心里甚至还感觉奇怪,怎么会在陵墓唱歌跳舞呢?陵墓作为神圣庄重肃穆的地方应该肃静,这些人是不是太放飞自我,会不会不够尊重逝者。不过看了宣传牌介绍,了解到历史知识以后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他们恰恰正是以此举怀念逝者,以歌舞艺术的表达形式,传扬千年以来的传统习俗,并且还会代代相传。

共 77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文堪称佳作,其亮点颇多。以蜀地民谚开篇,引出望丛祠与古蜀国二帝的渊源,详述二帝功绩及望丛祠历史变迁,历史底蕴深厚,使读者对古蜀文明深入了解。描写望丛祠景观时,笔触细腻,如“满池碧绿的池水,荡起涟漪”“夏日的荷花正在开放,亭亭玉立,在风中摇曳,清新脱俗”等,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其美丽与宁静。通过赛歌会等民俗活动的介绍及文人诗词的引用,突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展现蜀文化独特魅力。不仅讲述历史与景观,还探讨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及前人功绩对后人的影响,主题深刻,富有内涵。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引出主题,中间从历史、景观、文化等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升华,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流畅,如“微风急雨的洗礼后,园林里的树木显得更加苍翠欲滴,格外清新”“如梦如幻的水面上,倒映着的精巧亭台和拱桥,显得更加唯美,古朴之中又好似秀气江南园林,可以相媲美”等,增强感染力,将历史、文化、景观与情感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丰富阅读体验。佳作共赏,推荐阅读。【编辑:温莎的梦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3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4-07-22 22:15:11
  这篇散文以蜀地民谚开篇,引出古蜀文明相关内容,历史底蕴深厚;描写细腻,使读者身临其境;突出文化传承,展现蜀文化魅力;主题深刻,探讨历史与现代的关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流畅,将历史、文化、景观与情感融为一体。拜读,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3 08:13:55
  感谢温莎的梦想老师编辑拙作,老师的编按精彩精准,让我叹服。不愧为语文老师,编按强大,概括能力超强。用词精准,胜过小文。老师辛苦了,感谢高评。谨祝老师暑假愉快,佳作频传,精彩继续。
2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4-07-22 22:17:13
  把第一条和第二条留言删除了。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3 08:10:20
  已删。
3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3 08:10:00
  感谢温莎的梦想老师编辑拙作,编按精彩精准,让我十分佩服,老师辛苦受累了。一次偶尔的赏荷之行,恰好符合征文素材,记录一下。望丛祠就是蜀人的根与魂,是蜀人的精神家园。拙作粗糙,幸得老师高看。谨祝老师佳作频传,精彩不断。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4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7-23 08:33:58
  川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从北方雪飘飘社长的大作中就可看出端倪,有机会一定去亲身感受一番。顺祝夏安,精彩继续!
时光煮酒但求微醺,文字烹茶半苦半香。律己守正于先,雅俗皆品各半。一诗如梦,已忘却花香隔年。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3 08:48:26
  感谢林社来访关注拙作,留言点评,鼓励支持。天府之国名声赫赫,应该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已经深深爱上我的第二故乡。欢迎老师来蜀地,感受川蜀文化,天府之国的独特韵味。谨祝老师佳作频传,再现精彩。
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3 09:01:16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5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3 09:33:06
  感谢社团厚爱,鼓励支持!
6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4-07-23 09:11:53
  历史与自然融合,写景细腻,叙史精炼,抒情真挚。感谢北方雪飘飘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浩渺若尘
回复6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3 09:34:44
  感谢社长关注拙作小文,留言点评,给予认可肯定。小文粗糙,多谢老师高评。谢谢老师鼓励支持!
7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3 09:14:25
  这是一篇厚重大气的散文,讲述了作为天府之国的前世今生,在写景叙史中讲述文化故事,历史、文化、景观与情感融为一体。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7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3 09:37:49
  感谢小猪她爸老师关注拙作,给予认可肯定。小文粗糙,幸得老师高看,谢谢老师鼓励支持!老师大才,向老师学习才是。谨祝老师佳作频传,精彩不断。
8 楼        文友:夏以沫        2024-07-29 12:51:23
  雪飘飘老师的佳作无论是历史人文还是日常生活,皆是“言之有物,文采斐然,格局大气”,我因不懂,故不敢滥竽充数地贸然点评,宅女一饱眼福增长见识之余,亦冒昧猜测老师的理科应该同样优秀。问好,祝一路喜乐,盛夏安康!
未来不迎 当时不杂 过往不恋
回复8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7-29 13:56:18
  非常感谢夏以沫老师关注拙作小文,留言点赞,给予热情洋溢的认可肯定。老师如此高看厚爱于我,让我十分惭愧。我没有老师说的这么好,可能是各人文风不同吧?如果不是真实的经历,我都不知咋写,感觉咱们相似,都是实在的文风。不管怎样,写自己想写得,反映心声即可,感谢支持鼓励。祝老师夏日安好,生活顺意。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