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齐鲁】童年米糊(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齐鲁】童年米糊(散文)


作者:单培文 探花,12504.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1发表时间:2024-07-23 14:44:05

盼望着,盼望着,中秋节到了,一年一度的“拜老爷”走到台前,米糊也跟着一起闪亮登场。
   在老家,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年年大丰收,中秋节过后,村庄人家轮流做东,从遥远的安徽齐云山请来“老爷”,全村人虔诚拜佛。“拜老爷”时,东家要做数锅“米糊”,敬老爷,犒众生,人人在欢天喜地中享受美味。
   农历八月,新米成熟收割,万粟归仓,人们喜上眉梢,下一年有了希望,生活多了精神与盼头。这不,新稻去壳,磨成米粉。刚磨出的米粉纯白细腻,清香扑鼻,透着新鲜的味道。尽管扑头盖脸一身白,可眼里满满的笑容是藏不住的,一如枝头跳跃的麻雀,久经世事的大心脏也忍不住“若狂”般跳动。
   佐料不可缺少。这可是我们孩子的拿手好戏。到了煮“米糊”那天,全村的小孩子都像约好一样,齐聚在东家,手里拿着一个个篮子,做好接头,分好工,出发行动。村庄里有“对菜”习惯,就是一家出一点菜,凑在一起给东家。众人齐心协力,煮好“米糊”大家一起分享。正如季羡林先生的一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
   趁着中午,太阳高高地照在天空,夏日的余威还在,天气的炎热却挡不住我们的热情。这时,勤劳的人们才暂时休息,多在家,不需要敲门,每家每户大门敞开。农村总是这样,从不害怕盗贼,过路的人从不担心饿肚子,总有热情的村民邀请入户,家常便饭管饱。
   走进堂前,大家看到我们手中的竹篮,都知道用意,不用说,一个微笑就足以明白。我从小老实,羞于表达,却从没有发生“空军”之事。村民都是尽己所出,拿出家里的辣椒、茄子、豆角,用力抓起一把,塞到篮子里。农民,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农家的蔬菜挂满枝头,正是收获颇丰的时节,且所有人心眼儿豁亮,从不吝啬。毕竟,“米糊”有每一个人的份。
   当然,也有富足人家,拿来梯子,架在烟熏火燎多年、污黑的房梁上,取下年前的腊肉,切下三分之一,大方地扔进篮子。这时,我们的眼睛总会闪着亮光,毕竟有了腊肉为饵,“米糊”自会更加入味,可以多喝一碗。
   竹篮满载而归,全拿到东家。不用东家开口,三邻五舍的妇女都来帮忙。大家坐在一起,将佐料择洗干净:去除多余的杂物,撕掉老化的筋络,挑出腐烂的部分,拔掉木质的菜蒂,洗净腊肉的污垢……一边忙碌,一边谈笑聊天,说着家长里短,侃着年轻趣事,想着老来生活,也别有一番滋味。
   到了傍晚,夕阳挂在天宇,晚霞染上金边,那边拜老爷吹起锁呐,打起锣鼓,这边“米糊”已做好前期准备。米粉摆在锅旁,佐料切得细碎。灶台前,架空的木柴已在灶里“噼啪作响”,似乎为这一切呐喊助威。
   手艺精湛的妇女站在锅旁,看那气势,就是久经沙场,不急不躁,舀一勺水,洗干净锅,加入菜油,整理一下围裙,撩一下碎发入头巾中。看气泡消失,热浪翻滚时,将所有佐料全部倒入,一锅炒熟,放在洋瓷盆里,冷却待用。
   烧一锅热水,“嘟嘟嘟”冒着小气泡。它们似调皮的精灵,一个个大概受不了高温,争先恐后浮出水面,跑到空中透气。水开后,巧妇一手抓米粉,一手执锅铲;一边洒入米粉,一边大力搅拌。往往,总有人想上前帮忙,怕她累着,她却微笑拒绝,怕生手力道不足,毁了她“心灵手巧”的大厨名称。因为油盐酱醋的量,时间的恰好把握,都在多年的演练之中。
   等水与米粉彻底融合,配比合理,再加入炒好的佐料,又是一通搅拌,热气腾腾的“米糊”出锅,装在钢筋锅中。第一锅,小孩往往不得食用,先行供奉老爷,再给守夜的壮劳力品尝。在整个村庄里,大家对“老爷”的敬重,是永远排在首位的。虽有些迷信的成份,但人有畏惧,心中才有一杆秤。要是哪个贪嘴的小孩,忍不住凑上前,一定会遭到喝斥,甚至责打。
   到了第二锅,孩子们拿着碗,已等在锅前,蜂拥而至。这时,主妇笑着为每人添上满满一碗,大家拿着粗布包着滚烫的碗,蹲在角落里开始食用。吹一口热气,瓢一勺入嘴,不需要咀嚼,舌尖过一过味,“咕噜”吞进肚中。总要不了三五分钟,一碗吃完,再来一碗。巧妇们总是笑道:“哈,一个个都像吃不饱的小鸡,一锅都不够了。”我们不假思索回道:“那就再来一锅。”
   米糊白色,柔和,流动性十足,质感细腻如绸缎般柔滑。色泽温润如珍珠,随着不同的光线和角度,展现出淡淡的光采;散发着温暖的蒸汽,细腻的纹理让人联想到天空中轻柔的云朵,令人倍感温馨和诱人。
   米糊的味道同样令人回味。那感觉如山间的清泉,夹着凉爽的风,带着甘甜的气息,从头包裹到脚,咸中带甜,甜中带香,香中带辣……每一个细胞都得到享受,全身的汗水冒了出来。
   这样的盛宴持续整整四个晚上。每晚,我们都要在晚饭时,留着肚子,就等着米糊上场;甚至吃不了兜着走,舀上一碗回家,等第二天中午热一热再吃。东家从不介意,无非就是多加点水,添点米粉罢了。
   “拜老爷”结束,东家的“米糊”退场,自家的“米糊”同样时不时来上一回。母亲总是知道馋嘴的我们,每逢农闲时,或是正月初一,总要煮一锅“米糊”,我们吃得满嘴黏乎乎的,脸上敞开的笑容如插上的翅膀,飞越千山万水,陪伴我们一生,治愈多少个寂寞伤心的夜晚。
   是啊,人生旅途中,总有某道传统美食,满足味蕾,慰藉心灵,用记忆召唤对家乡的思念,拥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共 20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笔下,一份滚烫馨香的日子扑面而来。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场景,都是储藏在心里的感动与喜悦。文章以细微与火热兼具的氛围,传递着一份传统民俗的可爱与珍贵,那些在字里行间行走的日子与人物,鲜亮,饱满,如珍珠般莹润可喜。作者在练字修文方面极具功底,行文从容冷静,架构沉稳老练,在掌控细节的同时,不忘提炼思想内核。一如文末所说的:“用记忆召唤对家乡的思念,拥有无可替代的意义”一样,对传统美食或者风俗的继承与延续,也是一件功不可没,有意义有必要的事儿。正是这些多样化的,带有地域特性的风俗风情,才让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百花齐放,福泽绵长。一篇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能勾起无限食欲的佳作。推荐赏阅!【编辑:紫玉清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7-23 14:46:18
  有一篇好作品。只不过,读这样的作品,总能勾起人的馋虫。看来,婺源让人念念不忘的,不仅是山山水水,还有各种琳琅满目的美食。拜读老师佳作!
紫玉清凉
2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7-23 14:47:53
  这次征文真使我大开眼界。各种美食美景层出不穷,身在家中,却能阅得天下风景,馋遍天下美食。老师,夏安!
紫玉清凉
3 楼        文友:成敏        2024-07-24 06:23:19
  童年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尤其是在那生活还极度匮乏的年代,一碗米糊糊,就是最佳的美味儿。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出了作者家乡的一种普通的食物,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让人读后口水直流。好文章,推荐阅读!感谢老师赐稿,问好遥握,祝夏安!
4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7-24 15:02:02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生于指尖,活于舌尖。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