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不可理喻的捐助(小说)
一
眼看着到了下午三点多,空气中的炎热气息还没有消散的意思。
父亲在电扇的凉风中,已经昏昏睡去。
本来想去父亲承包的山地里去扯花生,可是看着这屋外还白亮亮闪着眼睛的太阳光,吴春兰的心里又忐忑不安起来.
热,歇会再出去。她搬来一张竹质的能折叠的躺椅,靠在上面准备打个盹。
吴春兰本来已经嫁出去多年,如今儿子都已经读初中了。可是家中的一系列变故,让她基本上是搬回娘家,跟父亲居住在一起。
先说吴春兰自己。十六年之前,那时,她还只有二十岁,却已经在外面打工四五年了。
山里的女娃书读得少,外出打工,像电子轻松工作做没有她的份,只能在建筑队由帮小工.整天拉着斗车,拉水泥,就是在这个时候,她认识了自己邻村花店村的李自强。
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就爱情就像一列火车在轨道上,被正常运营一样,没有什么悬念的发展着。
引发的先是心理上的先是羞涩接着是接触到接近到融合到如胶似漆。而身体上先是牵手后是接吻最的是上床同居形同夫妻。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之后,才回到花店村,匆匆忙忙地举行了结婚仪式。工地上的两人世界,相比较于山地里的组成的家庭,那算得上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结婚成家之后,丈夫李自强继续在外面开挖机,吴春兰就回到家乡生子养子教子。
本来,两个人的生活也可以过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李自强的工资养活吴春兰母子应该来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李自强可能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要发奋目强,他原本是为他人打工,但总想到事靠得点工资养家是受制于人,又不能自由。
凭着自己有技术,他就辞工回家.东拼西凑,加上贷款,就买了一台挖机,在家乡的县城工地上,搞起了单干。开始的时候,是房地产如火如荼,到处的工地上是热火朝天,丈夫李自强也赚了些钱。
别人有了钱就买房买车,带着妻儿老小,到城里过起了安逸日子。
而李自强不同,手中有钱,心里发痒,就想着投更多的资,赚更多的钱,他时刻幻想着,他的钱能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搞房地产的小老板融资。李自强竟然瞒着吴春兰将自己手中的所有资金给了那个小老板。没想到小老板跑路之后,血本无归。
这只是资金被骗以后,丈夫给她的说法。
据了解他的同乡,还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就是丈夫所说的小老板,并不是一个男的,而是一个女的,丈夫之所以能够言听计从,主要原因是那个女的经常与丈夫鬼混。女人对于丈夫的传闻,往往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样的传闻,让吴春兰的心中搞好夫妻的烈焰迅速降温的话。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则让吴春兰对他们的小家庭感到恐慌。
按照他们的安排,李自强在前方挣钱,吴春兰在后方看家,分工还是明确.风生水起,吹皱千层浪的是吴春兰的公公。
说起这个事,常让人想起一个幽默故事.古代有个女人新寡,其公公身体好,其叔子也长大成人.女人要改嫁,公公不答应,女人上诉到县太爷,诉状是"姑壮叔大,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开明的县太爷批阅."当嫁当嫁"。
吴春兰当时面临的是丈夫在外,公公年壮,婆婆不在世。有回,吴春兰在家洗澡,公公竟然敲门,吓得她从此,不敢与公公住在一起。
就带着儿子搬回娘家。那时吴春兰刚刚丧母,父亲身体也不好,正好也需要她照顾。这样一来,吴春兰的夫妻关系就形同虚设,两个人很少在一起,既使偶尔见面,也如同陌生人,生活就像喝白开水一样,无色也无味。
是院子外面的一阵敲门声,惊醒了吴春兰.进门的是自己的表姐,现在村里的妇女主任,带着两个男人来家里走访.
表姐的介绍让吴春兰知道了,这是村里的新轮岗上班的驻村工作队长和队员.身材魁梧,头发有些卷曲,脸庞轮廓分明的是队长,姓王,另一个年龄较大,头发花白,脸庞黝黑,身材较矮,姓关。他们今天上门,一是与村民见面混个脸熟,二是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实际困难。少不了,队长是要问问吴春兰父亲的情况.吴春兰如实地告诉他们,父母亲曾经养生养了一对儿女,一家四口是村里有名的幸福家庭,没有想到,当吴春兰出嫁后不久.弟弟骑着摩托车带着母亲出山上城的时候,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摩托车失速,车毁人亡。
父亲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之后,原本健康的身体,如同大厦抽掉了主梁,迅速塌垮塌下来.村里按照家庭情况,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评议,让父亲吃上了低保,纳入了贫困户.吴春兰也说到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可特别想咨询的是,自己这种情况,能不能享受国家政策帮扶。
王队长的解释;"你如果要享受国家扶贫政策,一是需要回本村申请,二是从你家目前的情况来看,评贫困户是与精准识别的有关条件不相符合。"
吴春兰说:"别的倒没有什么,我主要是想为我儿子争取教育资助政策,这小子学习成绩不错,我很想他能够成人成才。"
王队长说:"帮助孩子读书的途经有好多条,我可以帮你想想办法,现在有不少爱心人士捐款助学的。"
二
夏天,山村的夜晚,村部的广场上,还是挺热闹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部门口,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打谷场,被硬化成了一块水泥广场,广场周围,也树立起来村务、党务、政务公开的宣传牌子。
在靠边沿的地方,还树立起太阳能路灯那雪白的灯光,像小小的太阳,将广场上照得透亮。
晚饭后妇女们都相约着五到广场上跑起了广场舞。
表姐是村的妇女主任,自然是领舞人。
音乐响起来,是那首带着伤感的《酒醉的蝴蝶》——
怎么也飞不出花花的世界,
原来我是一只酒醉的蝴蝶,
你的哪一句誓约来的轻描又谈写,
却要换来我一生,再也解不开的结。
春去镜前花,秋来水中月,
原来我就是那一只酒醉的蝴蝶.
在舞队前面,有个架子,架子上夹着一个平板电脑,表姐跟着平板电脑后间的人跟着表姐.踏步,摆胯,扭腰,招手,翻腕,做着各种动作。村妇女们毕竟不是专业出身,加之入道时间不长,动作参差不齐。大家来跳舞,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打发时间,有的是为了招摇,有的是为了搏眼球,有的是为了缓解一天劳作的疲劳,目的各不相同心态大相径庭。全神贯注者有之,心不在焉有之,哗众取宠者有之,麻木淡泊者有之,叽叽喳喳者有之。
倒是这歌词都让吴春兰不由得想入非非。丈夫曾经信誓旦旦的誓言,早已经被甩到耳朵背后,曾经如同蝴蝶般的美丽的自己,已经是镜中月,水中花。当然舞队中的几个女人来说,也与她好不了多少,早有传闻,他们的丈夫在外面有了自己搭伙过日子的人,外面有个野花的家,山里有个红旗不倒的家。
有谁能保证,那些长年在外打拼的男人们,他们心中的还想念着自己的妻子吗?如果对于女人来说,家形同虚设的话,大家岂不都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蝴蝶?而且是喝醉了酒,误打误冲的蝴蝶。想想这些,吴春兰对自己的丈夫的想法也更多.他们之间冷漠的关系,除了自己的原因之外,丈夫难道真是除了钱的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原因吗?
好在,时间能成就一个人,时间也能改变一个人,她对丈夫以及她那个家已经愈来愈失去了信心。
如果一个男人连养家的担当都没有,对于一个妻子来说,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跳完了第一曲,舞队要喝水休息,趁这个空档,吴春兰看了看财务公开栏,上面有生村工作队的介绍,她才知道新近进村的这个姓王的队长,叫王百顺,呵呵,人看来帅气,这名字倒是俗得很接地气,甚至带着泥土的气息.百顺是百事顺利,还是对老婆百依百顺?吴春兰心里幽默地想着,还不由得脸带微笑。
第二曲想起来,是一首双手跳的舞曲《久别的人》,十四步。农村跳广场舞的男人很少,虽然舞场旁边贼眉鼠眼过眼隐的单身汉不少。可真正让他们上场,搂着女人的腰,手握着女人的手,面对面地挺胸把腰摆手地跳起来,他们却变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典型的小孩放鞭炮,又怕又爱。
"来,来,五队长,来跟我表妹一组跳一曲"
"不会,不会,我动作不协调,怕踩了你表
妹的脚,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旁边有人起哄"你当队长不带我们跳舞,
看你怎么支持我们?"
"是的,我们这是高尚娱乐的."
"你来扶贫,也要给我们精神扶贫呢!"
"城里来的领导,不会跳舞,谁信呀..."
"是看不起我们吧!
"那是的,我们土里大气的,不像城里的女人
涂脂抹粉,花枝招展的.
"是怕老婆吧."
唉,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这么多女人,他们闹起来,那无异于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让你无地自容,无处可逃。
可不管怎么说,王百顺就是不上场.
让吴春兰好不尴尬,看不起就看不起呗,男人都是这个样子,表面端架子,心里倒不知是怎样的男盗女娼,实在有些可恶.
三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炎热而憋闷的三伏天虽然还没有过完.但随着几场台风影响,带来的雷阵雨天气,加之,立秋节气的到来,气温正午炎热而早晚相对凉爽许多。空中流淌的风给人的一种舒畅的凉爽,而不再像伏天那样,风吹到脸上身上像烤了火一样烫滚烫着。
早晨的山地上,花生因为这阵雨浸润,显得松软,趁着这样的好机会,吴春兰起床后简单洗漱下,就提着忙着到地里扯花生。她给自己定的任务是,今天早晨要扯好两挑花生,挑回家后,到中午炎热的时候,在家摘。到下午再看天气,如果没有阵雨,又接着扯。她家的地,在村湾子后面的山坳里,清晨山上松树林中,小鸟们在叽叽喳喳地唱和着清晨的歌谣,它们传达给人们的总好像是有着说不完的开心事。空气也是无限的干净凉。呼吸着,是清新,是舒畅,是喝了蜜一般的甜。
一边扯着花生,一边回忆起小学时候那个语文老师曾经给他们讲述散文《落花生》。课文中有几段话,她还依稀记得:"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个老师讲得深情并茂。也一再嘱咐她们要向落花生学习.那时候,她是多么喜欢自己的这个语文老师呀!
然而,让她感到万分不可想像的是,这位曾是她偶像般的男神,听说因为猥亵女生,被判了刑。
如果说,男人在吴春兰心目中的形象坍塌的话,最起始的引发点,应该是这个人。
“来,我来帮你扯."一个男人浑厚的声音,让聚精会神劳作的吴春兰吓了一跳。
她回头一看,是王百顺.
“快别这样,我经当不起,我们山里蛇虫蚂蚁多,你这细皮嫩肉的咬了你,我担责不起。"毕竟有个初中毕业的学历,加上昨晚上,受到的冷遇,吴春兰的拒绝帮助的措辞,有种浓浓的火药味。
"看你说的,我也是个农村娃出身,这些农活,我还是会做的。"也不管吴春兰同意不同意,王百顺也帮着她忙碌起来.边扯着花生,还边说些话.他告诉吴春兰,已经联系好了一个爱心助学人士,答应给吴春兰儿子资助,每年两千元。
吴春兰心不知道该怎么说,是接受,还是拒绝,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人间不可能有免费的午餐,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两颗浮萍相遇在一起,能
够瞬间跳出如此强烈的火花,是不可思议的,到底想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她心里狐疑着,不大一会儿工夫,四捆花生就扯好了,捆扎好了.王百顺要帮着她想挑回去,她坚决拒绝了。这要是被人们看到了,孤男寡女的,湾里的人又该怎么认论他们。
毕竟人心不古,难不成,这个驻村队长是个风流成性,就像赵本山小品《捐款》里所说,"在外喜欢给单身女人捐款,在村里喜欢给寡妇挑水"的男人吗?
四
临近开学的时候,王百顺带着爱心捐学团队的两个人将捐资款,送到了吴春兰手中。尽管她反复推辞,但那些人说:"你放心,我们只是希望你的儿子因为了我们的帮助,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顺利完成学业,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且能报恩社会,将我们的爱心传递下去!"
看到他们的态度很坚决,说话的语气很真诚,吴春兰收下了这笔钱。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吴春兰要留下他们吃餐饭,但他们坚决拒绝,开车离去。
无功不受禄,无缘无故得了别人的钱,给了吴春兰内心很大的压力。尽管儿子也劝慰她.学校还有几个其他的孩子受到了捐赠。应该说,他们的目的是单纯的,而且儿子也答应,要以此为契机,更加努力学习,争取以优异成绩报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