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消失的禾苗(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消失的禾苗(散文)


作者:秀针河 秀才,234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2发表时间:2024-07-25 15:11:10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百姓们依靠种庄稼生存,所种植的庄稼品种类多,传统上有“五谷”之说。有一句古老的吉祥用语“五谷丰登”,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五谷”都包括哪些庄稼?自古说法不一。有“稻、黍、稷、麦、菽”之说,有“麻、黍、稷、麦、菽”之说。前一种说法有“稻”无“麻”,后一种说法有“麻”无“稻”,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庄稼品种。如果细究起来,五谷本是填饱肚子的东西,而麻是用来纺织做衣服、做生产工具“绳子”的,似乎不应该混淆在五谷之内。这样看来,还是后一种说法较为正确,因为稻子原产地就是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前一种说法?说明了地域不同,认知也会不同。稻子原产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古代很少栽种,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就不会把稻子算在五谷之内。
   除了传统的五谷,还有很多引进的粮食品种,引进最早的如高粱,引进较晚的玉米、红薯、土豆等等。
   看某种庄稼品种是否引进的,不用去查资料,凡是种过庄稼的人都知道。但凡本地原产的庄稼品种,都会有类似的野生种类。比如谷子。谷子是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称为“稷”,“社稷”代表土地和粮食,是国家的代称。“谷莠子”是一种野草,几乎遍布全国,这就是原生的“野谷子”,人们种植的谷子就是从这些野谷子培育而来。谷莠子不但形状上与谷子相似,还能相互授粉,谷子和谷莠子授粉的种子再生长出禾苗,比谷子长得高大粗壮,谷穗却要小很多甚至不长谷穗。以前谷子地不能连续“重茬”,如果连续种植地里就会出现很多经过杂交的谷莠子。
   有些本地原生庄稼没有保留类似的大量野草,但是偶尔也有零星的野生单秼出现,例如水稻。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就是发现了一棵野生水稻,从这秼野生水稻开始,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黄豆原产于中国,野生黄豆喜欢和芦苇生长在一起,攀爬在芦苇之上,小时候经常去芦苇荡采摘野黄豆。据说野生黄豆被日本抢先注册,日本成了黄豆的原产地。日本这个国家掠夺成性,土地、物品掠夺不去,就去掠夺文化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东西。
   绿豆肯定原产于中国,因为我们家乡有很多野生绿豆,当地叫做“糊绿豆”。这个“糊”绝不和胡萝卜的“胡”一样,胡萝卜的“胡”代表外邦,引自“胡人”生活的西域地区。糊绿豆的颜色和绿豆炒煳了一样,所以称为“糊绿豆”。我们那里的荒草滩上,糊绿豆成片生长,小时候经常去地里采摘糊绿豆,补充家里的粮食不足,或者把糊绿豆秧割下来,交给生产队喂牲口。糊绿豆都是“蒸不熟煮不烂”铁豆粒,想要食用,只能磨成面粉。
   小麦是否原产中国现在还有争议,不过就算是引进的,因为引进时间过长,地里也长出了类似小麦的野草。这种野草在我们那里被称为“蓝靛子草”,因为它的叶、茎都颜色发蓝。如果不细细观察,蓝靛子草和小麦没有相似之处。生产队时期我们搞过试验,把冬小麦春天播种,长出的麦子几乎和蓝靛子草一模一样。蓝靛子草秸秆挺拔,据说育种专家用小麦和蓝靛子草杂交,培育出抗倒伏的小麦品种。
   地里从未见过野生玉米、红薯等一类植物,说明这些庄稼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二
   一些农作物品种被引进国内,一些国内的农作物品种也在逐渐消失,比如“稗子”。
   野生的稗子草全国几乎到处都有,因为它不怕水,在水里也能生长,所以又叫它“水稗子”。人们种植的稗子无疑是从野稗子草培育而来,因为它的植株、种子和稗子草一模一样,只是比野稗子长得粗壮,颗粒也比野稗草饱满。我们那里人工种植的稗子被称为“家稗”。
   稗子这种粮食并不高产,种子制成食品口感也不十分好,生产队时代,收获的稗子都是作为牲口饲料。人们之所以还继续种植稗子,是因为它能在水里生长,抗涝。那时候我们宝坻大洼地区十年九涝,种地只能种一些高粱、黑豆等耐涝的庄稼,稗子也是选择之一。
   那时候的高粱地里,每七八垄高粱之间就要种上两垄黑豆或者稗子,名为“船道”。八月份是暴雨成灾的季节,一夜大雨,大洼里的田地就是一片汪洋。这时节早熟的高粱已开始“晒米”,就是已经灌浆饱满,大水把高粱淹死也有了收成。地里大水不会一时半会退下去,高粱要到水去收割,这时候,种植两垄黑豆或者稗子就起作用了。黑豆都被大水淹死自不必说,如果种植的是稗子,可以先把稗子从水里割下来,空出来的两垄地方用来行走收割高粱的小船,稗子垄发挥了“船道”的作用。
   经过多年水利建设,我们宝坻地区再也没出现过洪涝灾害,人们不用说不再种黑豆、稗子,连高粱也没人种了。每年都是一季冬小麦,一季晚玉米,黑豆和稗子也就跟着消失了。
   黑豆经过论证,据说极富营养成分,市场上的黑豆卖的价格很高,大概还有不少地方种植。而稗子曾经作为农作物中的一员,却彻底消失殆尽。就连百度百科上,稗子都被说成一种恶性野草,会在稻田里与稻子争夺养分。而人工种植的稗子,连影子都没留下。
  
   三
   有些农作物没有彻底消失,只是其中某些品种见不到了。
   高粱虽说并不高产,因为酿造白酒离不开高粱,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在大面积种植。现在种植的都是红高粱,育种专家培育出很多高产品种。
   高粱中还有另一个品种——白高粱。
   白高粱顾名思义,它的种子颗粒灰白色,有别于红高粱的红色。白高粱制成的食品,比红高粱口感要好些,没有红高粱那样“涩”口,但是人们注重白高粱的并不是食用,而是它的秸秆和脱粒后的穗子。白高粱秸秆高大挺拔,一般会长到三米左右,而且秸秆内部饱满,不像红高粱,秸秆内有很多空腔。
   当年北京城内有很多四合院类型的平房,为了卫生和冬季保暖,平房里都要吊上顶棚。那时候没有PVS、铝扣板之类的吊顶材料,都是用纸去糊顶棚。糊顶棚之前要先扎好架子,扎架子要使用白高粱秸秆。先把秸秆上的叶鞘剥光,然后用纸条把整根秸秆缠绕起来,用缠绕好纸条的秸秆去扎顶棚架子,在架子上裱糊“蜡花纸”。蜡花纸是用某种蜡在白纸上印出各种花纹。
   香河县渠口镇是有名的白高粱秸秆交易市场,已经缠绕好白纸条的秸秆整车被送往北京。市场上交易的还有另一种东西,就是脱粒后的白高粱穗子,称为“大苗”,大苗的用途是绑笤帚。
   白高粱穗子和红高粱穗子有所不同。红高粱穗子中间有一棵主茎,四外围着生长高粱种粒的小枝。白高粱穗子从主茎顶头长出一簇细枝,没有中间的主茎,被称为“大散码”。用白高粱穗子绑出来的笤帚全是整齐的细枝,扫地特别干净还不会往下掉细枝。
   我敢断言白高粱已经绝迹,因为我遍寻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站,想买一把“大散码”绑扎的笤帚,结果任何地方也找不到。网上所售卖的高粱笤帚,都是用红高粱或者黏高粱穗子绑扎而成的。
   白高粱秸秆不但可以裱糊顶棚,穗子可以帮笤帚,穗子下长长的一节,串起来可以做锅盖。现在网上也有卖高粱秸秆锅盖的,看上去疙疙瘩瘩,一看就知道是用红高粱或者黏高粱秸秆做的,和白高粱秸秆做的锅盖不可同日而语。
   白高粱秸秆不但用途很多,还是小时候离不开的玩具。那时候没有现在孩子们玩儿的各种玩具,想玩儿只能自己制作。白高粱秸秆内部饱满,把外层的硬皮剥下来,里面软木般的内瓤,可以用来插车、插马、插蝈蝈笼子。最上面长长的一节,可以做鸟笼。做鸟笼采用“瞎掰”的方法,和古建筑上使用的斗拱一样,卡住之后再也退不下来,坚固无比。用“瞎掰”还可以制作走马灯,灯的中间点燃蜡烛,四周的剪纸随着蜡烛上升的热气流转起来,和看皮影戏一般。
   白高粱没人种植,以上那些东西再也见不到。别了,纸糊的顶棚;别了,大苗笤帚;别了,秫秸做的车马、蝈蝈笼、鸟笼和走马灯!
  
   四
   还有一些人们十分喜爱,却已经见不到的庄稼品种,如白马牙玉米。
   今天我们吃的玉米面,都是通过育种的杂交玉米,口感上和原来的白马牙玉米相差甚远。当年我们在市区施工,由于吃饭要用粮票,工人们只好从家里自带面粉,交到食堂统一做饭。那还是生产队时代,小麦十分稀缺,大部分带到工地的都是玉米面。食堂用玉米面蒸窝头,打开蒸笼的时候,市里老人手托大烙饼前来换窝头:“你们的窝头太香啦,我在屋子里就闻到香味,我能用烙饼换两个窝头吃吗?”
   现在的白马牙玉米几乎绝迹,网上有自我宣传售卖白马牙玉米面,买到家里蒸熟之后吃到嘴里,还是杂交玉米的滋味。
   农民们之所以没人种植真正的白马牙玉米,原因是产量太低。现在的优种杂交玉米,每亩地四千左右棵,而白马牙玉米,每亩只能种八九百棵,其中还有很多不结穗子的“枪杆”。
   跟随老玉米品种一块消失的还有另一种东西——“稔头”。“稔”字读ren,我们那里读为去声。稔头可能是菌类,高粱上也生长,不过高龄稔头长在顶部,长了稔头就不再结高粱穗。玉米稔头长在植株的中间部位,一般不会影响产量。夏天大雨过后,踩着满地泥泞去玉米地里寻找稔头,一会儿就会采满一篮子。回到家里和马齿苋煮在一块,是又好吃又饱肚子的夏季美食。
   尚未消失,接近消失的庄稼还有“糜子”。糜子和黍子同类,是中国最古老的粮食品种。有黏性的称为“黍子”,没有黏性的称为“糜子”。它们的植株和籽粒外观上一样。黍子能够做年糕、黏豆包、黄米元宵等黏性食品,可以与糯米一争高下。通过网上的大量售卖可以看出,黍子在东北、西北还有大量种植。至于糜子,因为做出来的食品没有什么特色,和小米做出来的差不多,网上售卖较少。春节期间我从网上买了几个陕北的糜子馍馍,吃到嘴里竟然是杂交玉米的味道。
   消失最多的庄稼品种是豆类,就是五谷中的“菽”。就拿红小豆来说,一般人认为,红小豆就是红色的,其实红小豆有多种颜色。绿色的,蓝色的,还有蓝白相间的等等。也许大家会说,红小豆只能是红色,其他颜色都不能称之为红小豆。其实辨别一种粮食品种,不能只看种子的表皮颜色,还要观察它的植株形态,它的开花授粉,种子所含的各种成分等等。从这些指标分析,各种表皮颜色的红小豆都是红小豆。以前粮库记账,红小豆前面从来不标“红”字,只写为“小豆”。黄豆被称为“大豆”,因为黄豆也有黑色表皮的,不能因为表皮黑色就称为“黑豆”,只是黑色表皮的大豆轻易见不到罢了。
   说起农作物品种的消失,不能不提到不在五谷之内的植物——葫芦。葫芦原产于非洲、印度和中国。在中国古代,葫芦是重要的栽培植物。首先葫芦能吃,能够做菜吃,今天还在吃,就是菜市场上卖的“瓠瓜”,也叫“瓠子”。瓠子和葫芦是同类植物,葫芦嫩的时候也可以吃,同瓠子一样味道,不过瓠子是长条形状,没有葫芦的造型。今天所见的葫芦无论大小,都属于文玩系列,以前这种文玩葫芦被称为“亚葫芦”。大的亚葫芦也有使用价值,可以装酒。小说《水浒》中火烧草料场一节,林冲红缨枪的枪尖就挑着一个酒葫芦。
   以前农村所种的葫芦,等成熟干燥之后一劈两半,当做“瓢”使用。大圆葫芦劈开后当做水瓢。院子里的大水缸里,上面长期飘着一个大水瓢。夏天从地里干活回来,嘴里干渴难耐,从缸里舀起一瓢凉水,咕嘟咕嘟灌下肚子,一个字形容——爽!
   长把葫芦一劈两半,放到锅里盛粥盛稀饭。粮食紧缺,盛完粥饭之后,还要把瓢舔干净。
   回想起当年这些情景,只有在电影、电视剧里才能见到,甚至电影、电视剧都时常“穿帮”。看过一个古装电视剧的镜头,女主角在灶台做饭,用铝制的水舀子往锅里添水,看后不禁让人哑然。
  
   五
   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闻名,五谷杂粮是美食中的一部分,很多地方特色的食品离开五谷杂粮都做不出来。例如我们天津闻名全国的“煎饼果子”,如果没有绿豆,就摊不出煎饼。
   尽管中国食品的美味得到全世界承认,但是世界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也在冲击中国,从城市里肯德基、麦当劳到处开店就可以看出来。我的两个小孙子,时常要给他们去买汉堡包、披萨饼。我也尝过这些洋食品,吃到嘴里,怎么也没有大饼卷鸡蛋顺口,然而孙子们对那些东西却乐此不疲。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我们也要记住五谷,也要记住那些养育了我们先人的杂粮。正如谷子、黍子、稻子等中国原生农作物一样,它们的根深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永远永远。

共 48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深情回顾了中国农业的变迁,从盘点“五谷”的多样性到现代农作物的更迭,表达了对传统农作物的怀念。文章不仅是对农业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呼唤,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忘那些养育了我们先人的杂粮和土地。文章先是介绍了传统的“五谷”说法及一些引进的粮食品种,还提及本地原产庄稼与野生种类的关系,如谷子、水稻、黄豆等。接着讲述了一些农作物品种的消失,如稗子、白高粱等,以及某些品种的减少,如白马牙玉米、糜子等,同时提到豆类中红小豆等品种的多样。此外,文章还谈到葫芦从实用到文玩的转变。最后强调中国饮食文化中五谷杂粮的重要性,尽管面临世界其他饮食文化的冲击,但应记住五谷及养育先人的杂粮,因为它们的根深深扎在中国土地上。一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5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4-07-25 15:13:29
  了解五谷文化,知道它的处出和变迁,让后人懂得珍惜与传承,很有意义的书写,感谢老师分享,祝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7-25 18:01:35
  感谢老师的编辑和点评。是五谷杂粮养育了我们的祖先,让我们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壮大。正如五谷杂粮一样,我们的根扎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魂也永远寄托在这块土地上!再次感谢,祝夏日安好!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7-25 21:01:1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