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与魂】【宁静】雁城衡阳(散文)
一
衡山之南,湘江回转处,屹立一座千年古城衡阳。每年冬至,大雁南飞,长途飞行后,聚于衡山山脉首峰旁的湘江岸,呈现“平沙落雁”之美景。衡山第一峰遂称“回雁峰”,衡阳便有了一个灵动而诗意悠悠的别称“雁城”。
雁城这名字之中似乎隐含着一种苍桑的诗意。每每提及,便似有雁阵长鸣,振翅于天际,又似有一城故事,随风而来,让人心驰神往。雁城,历史悠久,宛如一本厚重的古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与沧桑。走在衡阳的大街小巷,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脚步声,在那古老的城墙下,在那岁月的长河中,回荡着往昔的荣光与辉煌。
雁城,因雁而得名,这群迁徙的候鸟,年年岁岁,如期而至,仿佛是与这古城有着某种不解之缘。它们掠过天际,留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又似是在述说着衡阳的历史与传说。
范仲淹笔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每当秋天来临,雁阵南飞,那壮观的景象,便成了衡阳的一道独特风景。
衡阳的历史,更是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远古的蛮荒时代,到秦汉的辉煌,再到唐宋的繁荣,衡阳始终都是一方重要的土地。历史的烟云在这里汇聚,文化的光芒在这里闪耀。无数的英雄豪杰,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传说。
漫步在衡阳的街头巷尾,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那些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那些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又像是历史的回声,在耳边轻轻响起。
二
回雁峰位于湘江西岸衡阳市雁峰区,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又称南岳第一峰。
回雁峰自然景观丰富,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和衡州八景之首的“雁峰烟雨”均坐落于景区内,展现了回雁峰独特的自然美和文化韵味,现已建成雁峰公园。
来到回雁峰脚下,首先进入雁峰公园牌坊。登上十一级花岗石阶梯,映入眼帘的便是“烟雨潭”四个草书大字。说是水潭,不过是十来平方的小水池。只见数米高、如刀削般的岩石缝里,一股清泉纵身跃入池塘,激起池塘水花四溅,形成白雾,仙气飘飘,这就是衡阳八景的雁峰烟雨。
烟雨潭的左边有座一米多长的石板桥,右边是进山石门。绕过烟雨潭,跨过进山门,一路石梯,直达观音殿前的焚香炉。殿的正中供奉观音菩萨,殿两旁供奉着几十尊较小的菩萨。
回雁峰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它的自然景观上,还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湖湘文化和宗教文化。观音殿背后有各类石刻碑文,是记录描写衡阳的古诗词,大多从明宋开始,有二十八首之多。
刘克庄在诗中写道:“过了衡阳雁北回,乡书迢递托谁哉?”元代傅若金写《回雁峰》:“登高欲访平安字,二月衡阳雁已回。”王柽《过衡州》写道:“回雁峰头声断处,青杉翠竹是衡州。”柳宗元途经衡阳回雁峰前曾写下诗句:“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描绘了春天衡州湘水悠悠、青杉翠竹、平沙落雁的灵秀景象。
回雁峰还因历史名人的诗文而闻名,文因景成,景借文传,故名扬天下。诗词不仅描绘了回雁峰的自然景观,还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使得回雁峰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更深入到了心灵深处。
“雁到衡阳不南飞,客到南岳不思归。”
三
雁城的宗教文化、书院文化源远流长,石鼓书院便是。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的石鼓山上,是蒸水、湘水、耒水三江交汇的圣地。书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四周绿树成荫,河水潺潺流过,宛如世外桃源。
石鼓书院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学府,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摇篮,享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美誉。
石鼓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著名的书院,并在宋代被列为“四大书院”之一,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明、清两代,书院历经风雨,后经衡阳保卫战火轰炸,面目全非,经多次修缮,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
石鼓书院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融合了儒家文化的庄重与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整体建筑以白墙黛瓦、深色柱为特色,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显得庄重而又不失雅致。石鼓书院有三绝,一绝有字识不得,二绝有鼓敲不响,三绝有书翻不动。
从石鼓广场往里走,第一道亭廊是禹碑亭。横楣是禹碑亭三个大字,亭柱上对联一幅:“蝌蚪成点通,天地眼大文。”亭楼中间的石碑上,刻着纵横成排的蝌蚪文,至今无能认识。再沿亭廊往里走,便进了山门。山门木质结构,飞檐翘角,横楣上书“石鼓书院”,竖联为“修门千福上,字为五经中。”穿过山门,右边是书院的二绝“有鼓敲不响”。传说石鼓鸣鸣作响,便有战事发生。此刻,石鼓默默地沐浴阳光,透露汉白玉的光泽水润。
再往前走是书房,这是第三绝“有书翻不动”。只见巨大的石书,翻开在中间一页,千年不动。再往后是斋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等建筑,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堂是书院的核心区域,是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地方。书房则是学生自习和读书的地方,斋舍则是学生们的宿舍。这些建筑均为红墙黛瓦,古色古香,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又展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
石鼓书院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府,更是一个文化活动丰富、影响深远的场所。书院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使这里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至今,书院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活动,如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和九月初九的赏花赏月活动,以及春秋两季的诗词吟诵活动,这些都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参加。石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千年学府的文化魅力。
四
蒸水河岸,蒋家湾桥头,有一栋古朴的建筑,叫周氏祠堂。祠堂供奉周氏历代人物简介,其中就有周敦颐。祠堂左前方的石碑刻着《爱莲说》,右前方刻着祠堂各个年代的历史。周敦颐投靠舅舅郑向,衡阳便成了第二故乡。
衡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成为了纪念周敦颐的重要场所。这里修建了“濂溪文化园”,园内设有展现周敦颐与舅舅郑向“甥舅情”的雕塑和“恩舅廊”,记录了周敦颐在衡阳的成长经历及学术思想。园内的“濂溪第二故里”牌匾,以及门口的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都彰显了衡阳与周敦颐的紧密联系。此外,衡阳还有周子祠和爱莲亭等建筑,其中周子祠原位于衡劭驿道旁,是周敦颐避暑赏荷读书的地方,而爱莲亭则是他舅舅郑向依西湖凤凰山南所建,现成为衡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周敦颐在衡阳的生活和学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后来的理学家,也为衡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衡阳的“精神元素”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精神,正是周敦颐理学思想的体现。这种精神不仅影响了衡阳人的性格和魂魄,也成为了激励衡阳人奋勇前行的力量。
五
在衡阳,神农创耒、蔡伦造纸、濂溪问道、船山立说等人间佳话千古流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就像一位智者,静静地诉说着她的故事。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荣光,那些历史的痕迹与记忆,都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衡阳独有的文化符号。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衡阳便展现出另一种风情。灯火阑珊处,仿佛能看到历史的影子在舞动;喧嚣的街头,又似是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雁城衡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前来探寻她的故事,感受她的韵味。在衡阳,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丰富的艺术,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韵味。
衡阳的人民,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他们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辉煌。他们的笑容、他们的故事,都是衡阳最宝贵的财富。雁城衡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如同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与感动。无论是那古老的城墙、还是那繁华的街市;无论是那悠扬的雁鸣、还是那热情的人民,都让人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走进衡阳的历史深处,去感受那份独有的韵味与魅力。
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去期待她更加美好的未来。雁城衡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去传承、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