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曲艺杂谈(散文)
一
“嘀嘀嘀嘀嘀——吱”,“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九点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面是曲艺节目,请听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演唱者骆玉笙。”六七十岁年龄的人,对上面一段话应该非常熟悉,这是收音机里经常出现的广播。没有电视机的年代,收音机是最好的大众娱乐工具。
“曲艺”是经常出现在收音机里的节目,现在电视机普及,电视里却很少出现“曲艺”节目,曲艺有逐渐失传的趋向。
曲艺的表演形式包括说和唱。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姑、京东大姑等属于唱的表演;山东快书、快板书、相声等是说的表演。曲艺可以总称为“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四川成都汉墓出土了一尊东汉时期的“说唱俑”,是用泥做成后烧制为陶质。说唱俑是一个说唱艺人的造型。它用一只胳膊夹着鼓,另一只手里高举着鼓棍,满脸笑容,咧着大嘴正在说唱表演。它光着两只脚,一条腿高高翘起,另一只脚踏在地上,半蹲半坐的姿势,好像随时要站起来表演。这尊陶俑形象逼真,说明当时的说唱表演,不但要用嘴说唱,还要用肢体动作相配合,边唱边舞。
后来又从四川汉墓出土了另一个立姿的说唱陶俑,这个说唱俑造型更是夸张。它高耸两肩,缩着脖子,左手拿着一个小鼓或者铜锣之类的乐器,右手拿着小棍准备敲击,脸上是一副滑稽的表情。从这个陶俑可以看出,当时的说唱近似于滑稽表演,为的是博取观众一笑。由此推断,说唱是一种给人娱乐的文艺表演。
二
回顾我国的文学发展历程,是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的章回小说。诗的朗诵称为“吟”,故有“吟诗”一说。宋词是用来唱的。不用翻看史书,从宋词留下的词牌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所谓“词牌”,和词作表达的内容关系不大,《西江月》《临江仙》《沁园春》《满江红》等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所标词牌都是当时曲谱的名字。中国古代曲谱标注没有西方所用的五线谱和简谱,只有“尺工谱”“减字谱”之类的文字谱,一般用于古琴谱,不能准确记载歌唱类的曲调。所以宋词只留下了曲谱的名字作为词牌,具体的曲谱却失传了。
元曲本来就是用来演唱的,并且开始朝戏剧方面发展,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写出了流传至今的《窦娥冤》《西厢记》等不朽剧目。然而元曲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影响民间的说唱,必定写戏剧需要有文化基础和戏曲相关知识,大部分由有此特长的文人墨客执笔。普通老百姓也需要娱乐,各种民间说唱在元曲的影响下,反而蓬勃发展起来。
至于明清的文学主流章回小说,同样没影响民间说唱的发展,反而给说唱艺术提供了很多故事素材,助推了说唱艺术的发展。说唱艺术发展到近代,出现了很多不同分支,如大鼓、相声、快板书、山东快书等等。解放前艺人的地位低下,说唱艺术家被统称为“说玩艺儿”的,解放后党和政府尊重这些民间艺术家,也提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把这些民间艺术囊括在一起,统统归于“曲艺”这一总称,这是现代曲艺的由来。
很多曲艺节目具有地方性,是从本地方言,本地人喜闻乐见的曲调和表演形式发展而来。如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河北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北京的单弦、京韵大鼓,天津的相声、快板书、天津时调、京东大鼓等等。
这些说唱艺术都具有地方性,但是又能让全国人民喜闻乐见,有些种类已经通行全国,如相声、评书等。
曲艺是真正的大众娱乐节目。
三
天津人生性豁达,从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旧时代老百姓生活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天津人却能苦中作乐,只要这顿饭能把肚子填饱,就忘不了去“找乐子”。
那些有名的大剧场是“名角”的天下,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等大佬来了在里面唱戏,想去听却买不起门票。口袋里若有几毛闲钱,就去小馆子听“大鼓书”、相声。口袋里一分没有也不要紧,可以去“三不管”寻找免费的乐子。
“三不管”是块特殊的地方。天津抗日战争胜利前有外国“租借地”。1860年八国联军打败中国的晚晴王朝,腐败的晚清政府和外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将天津一部分地区“租借”给那些战胜国,最多时曾有八国租界地。“三不管”是中国管辖地、日本租界地、英国租借地的交叉点。在这里偷、抢、打架斗殴,在中国管辖地犯事,中国警察来了,犯罪者迈步到英国租借地,只有一步之隔,罪犯面对面看着警察,警察干瞪眼没办法,因为罪犯已经“出国”了。同样,在英国租借地或者日本租界地犯事也采用这种的办法,对方同样是没辙,因为警察不能越“国界”执法。时间长了,这里再有打架斗殴、偷东西抢劫的,三家警察干脆都睁一眼闭一眼,这里成了没有法治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三不管”。
三不管鱼龙混杂,犯罪横行,被天津人称为“杂巴地”。很多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业都在此处安家落户,如娼妓,据说当年三不管有很多家“窑子”。
尽管如此,却没有阻挡人们来三不管寻欢作乐。尤其是那些穷苦的普通百姓,口袋里空空如也,偷、抢、诈骗能奈我何?整天为生存奔波劳碌,也要放松一下精神,闲来无事,就到这里看看热闹。三不管很多时候都是门庭若市。人多了,那些靠人多挣钱“说玩艺儿”的也都过来了。已经有点名气,能够“卖座”的艺人,租个小剧场卖门票;初出茅庐,准备靠闯荡江湖混口饭吃的,只好“撂地摊”。据说著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当年也在天津三不管撂过地摊。
法律不健全的地方,黑社会就会渗透进来。那些撂摊卖艺的说唱艺人为了混口饭吃,只好去给黑社会交保护费。黑社会收了保护费自然就会照看这些艺人,所以在这里撂地演出倒也相安无事。后来很多从天津发迹的艺人,都有过在三不管撂地摆摊说唱的经历。天津被人们称为“曲艺之乡”,和三不管这块“宝地”有很大关系。
四
其他省市的曲艺节目如何发展起来我不太了解,介绍一下从天津发展起来的曲艺项目。
快板书。快板书的出现和发展得益于著名快板书演员李润杰。解放前原本没有快板书这项曲艺节目,原来只有“数来宝”。数来宝没有上台表演的,都是乞丐讨饭时数说,李润杰解放前就是讨饭出身。数来宝也没有十分固定的台词,看上去好像随口数说,见到什么说什么,说出来的台词都合辙押韵,十分幽默滑稽。例如来到理发铺跟前这样数说:“打竹板,迈大步,眼前来到理发铺。理发师傅手艺高,分头背头随便挑,要饭的打扮成少爷羔。”这时候理发师傅如果识趣给上几个大铜子儿,数来宝要饭的千恩万谢转到下一家;如果理发师傅装聋作哑,数来宝难听的话就上来了:“理发师傅手艺高,剃头不用剃头刀,一把一把往下薅,薅一脑袋大青包。”在听众哈哈大笑的同时,把一分钱不掏的理发师傅奚落一顿。
解放后李润杰不再要饭,他把数来宝发扬光大,改造了手里伴奏的竹板,编出了让人喜闻乐见的快板书。最著名的有从小说《红岩》中节选,改编而成的快板书《劫刑车》,李润杰也成了全国著名的快板书演员。
从天津发展起来的曲艺节目,最著名的是相声。据说以前北京的相声演员,不到天津来演出,得不到天津人的认可,永远也不会出名。这在侯宝林先生的回忆录有详细记载。
不但北京的相声演员要到天津“成名”,天津本地相声界更是人才辈出,马三立、郭荣启、白全福、刘文亨、苏文茂等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是相声世家常氏家族,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贵田等都是著名相声演员。其中常宝堃抗美援朝时慰问志愿军,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现在出名的相声演员是郭德纲。郭德纲也是天津人,他自己组织了德云社,在北京相声舞台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把暮气沉沉的相声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说天津是相声的产生和发展的兴隆之地一点也不为过。
源于我的家乡宝坻的曲艺节目是“京东大鼓”。历史上著名的京东大鼓演员都是出自宝坻县。当代的如刘文斌、董湘昆等。董湘昆是刘文斌的学生,他比师傅刘文斌的名气更大,最著名的《送女上大学》,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京东大鼓唱段。
有一次我在居住小区附近的公园里听几位大娘清唱京东大鼓,唱了几句之后问我:“你是宝坻人,听我们唱的京东大鼓怎么样?”我开玩笑说:“你们要先学老鸹叫,才能学好京东大鼓。”她们问为什么?我说你们市里人不是总笑话我们宝坻人说话像老鸹叫吗?所以要想学京东大鼓,先要学老鸹叫。
玩笑归玩笑,曲艺节目必须有地方特色,否则也就没有了节目本身的特点。如果高元钧用普通话去说山东快书,没了山东快书的特色,就不能再称为山东快书。
五
不要以为曲艺是通俗文艺就俗不可耐,其实里面很多唱段都很高雅。例如著名京韵大鼓演唱家骆玉笙演唱的《丑末寅初》:“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梁。……”
看这段唱词,比那些所谓的现代诗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讲究含蓄,讲究朦胧,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隐喻于某些意境之中,古诗词莫不是如此。看那些流传下来的鼓词,绝没有“我爱你,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之类的语言,鼓词都是把一些通俗的故事用高雅的词句说唱出来。当然,这些文雅的鼓词光靠文化水平较低的演员是创作不出来的,很多文人都参与其中。
晚清取消科举考试之后,很多苦读寒窗的学子不能再“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肚子里的墨水用到别的地方。很多文人墨客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改编成戏剧,中国的很多地方戏曲就是在那段时间发展起来的。就拿评剧为例。评剧脱胎于东北的二人转。二人转原本也是说唱艺术,是曲艺中的一种。现在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二人转其实不是真正的二人转,不过是二人转演出前的“拉场小调”。那时候演出没没有正规剧场,观众进场也没有统一时间,为了不让先来的观众寂寞,演员们就在舞台上唱些歌曲等待未到的观众,这就是“拉场小调”。西北的二人台也是如此,二人台演出前唱西北民歌。
二人转的正规曲目都是连本大套的故事,如《杨家将》《岳飞传》等等。演出时,除去伴奏员,台上两个人对唱,等于是两个人唱着讲故事。后来台上的演员增多了,每个人演唱安排给自己的台词,人称也由“他”变成了“我”,演员成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发展成“大口落子”。大口落子再经过发展,就成了现代的评剧。
现在没人再演出成本大套的二人转,西北二人台却一直沿袭传统,著名的山西梆子《打金枝》,二人台一直在演唱这个曲目。
以前有人为戏剧改编故事写唱段,也有很多文人写“鼓词”,很多大鼓的优美唱段都是出于文人之手。
六
文艺节目会跟着人们的欣赏喜好而改变。现代人喜欢流行歌曲,喜欢电影、电视剧,这几年又开始流行直播和情景短剧。人们对文艺项目的喜爱也跟社会的发展潮流相关。电视机没普及之前,人们靠着收音机欣赏文艺节目,各类曲艺节目是必然的选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似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去欣赏一段鼓曲。人们不愿欣赏曲艺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几年没有新的节目诞生,那些陈旧的故事内容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现在很多人去写流行歌曲的歌词,却没几个人去写能跟上时代的曲艺唱本。
曲艺必定曾经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和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普通老百姓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选择和享受。期盼文艺工作者们重新重视起来,让文艺百花园中这棵把根深深扎在中国土地上的古老植株,再次开出绚丽的奇葩。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曲苑杂坛是我们人类共有的财富,我们要把这份财富接过来、更要传下去!去其糟粕、选去精华,并注入新的内涵,让它们更好的服务于人类!这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