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曲艺杂谈(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曲艺杂谈(散文)


作者:秀针河 秀才,234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19发表时间:2024-07-29 15:32:20
摘要:各种曲艺本是老百姓喜闻乐见娱乐项目,这些年却逐渐式微。本文介绍了几种曲艺节目的产生过程,也希冀曲艺项目能重新回到文艺演出之中。


   “嘀嘀嘀嘀嘀——吱”,“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九点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面是曲艺节目,请听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演唱者骆玉笙。”六七十岁年龄的人,对上面一段话应该非常熟悉,这是收音机里经常出现的广播。没有电视机的年代,收音机是最好的大众娱乐工具。
   “曲艺”是经常出现在收音机里的节目,现在电视机普及,电视里却很少出现“曲艺”节目,曲艺有逐渐失传的趋向。
   曲艺的表演形式包括说和唱。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姑、京东大姑等属于唱的表演;山东快书、快板书、相声等是说的表演。曲艺可以总称为“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四川成都汉墓出土了一尊东汉时期的“说唱俑”,是用泥做成后烧制为陶质。说唱俑是一个说唱艺人的造型。它用一只胳膊夹着鼓,另一只手里高举着鼓棍,满脸笑容,咧着大嘴正在说唱表演。它光着两只脚,一条腿高高翘起,另一只脚踏在地上,半蹲半坐的姿势,好像随时要站起来表演。这尊陶俑形象逼真,说明当时的说唱表演,不但要用嘴说唱,还要用肢体动作相配合,边唱边舞。
   后来又从四川汉墓出土了另一个立姿的说唱陶俑,这个说唱俑造型更是夸张。它高耸两肩,缩着脖子,左手拿着一个小鼓或者铜锣之类的乐器,右手拿着小棍准备敲击,脸上是一副滑稽的表情。从这个陶俑可以看出,当时的说唱近似于滑稽表演,为的是博取观众一笑。由此推断,说唱是一种给人娱乐的文艺表演。
  
   二
   回顾我国的文学发展历程,是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的章回小说。诗的朗诵称为“吟”,故有“吟诗”一说。宋词是用来唱的。不用翻看史书,从宋词留下的词牌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所谓“词牌”,和词作表达的内容关系不大,《西江月》《临江仙》《沁园春》《满江红》等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所标词牌都是当时曲谱的名字。中国古代曲谱标注没有西方所用的五线谱和简谱,只有“尺工谱”“减字谱”之类的文字谱,一般用于古琴谱,不能准确记载歌唱类的曲调。所以宋词只留下了曲谱的名字作为词牌,具体的曲谱却失传了。
   元曲本来就是用来演唱的,并且开始朝戏剧方面发展,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写出了流传至今的《窦娥冤》《西厢记》等不朽剧目。然而元曲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影响民间的说唱,必定写戏剧需要有文化基础和戏曲相关知识,大部分由有此特长的文人墨客执笔。普通老百姓也需要娱乐,各种民间说唱在元曲的影响下,反而蓬勃发展起来。
   至于明清的文学主流章回小说,同样没影响民间说唱的发展,反而给说唱艺术提供了很多故事素材,助推了说唱艺术的发展。说唱艺术发展到近代,出现了很多不同分支,如大鼓、相声、快板书、山东快书等等。解放前艺人的地位低下,说唱艺术家被统称为“说玩艺儿”的,解放后党和政府尊重这些民间艺术家,也提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把这些民间艺术囊括在一起,统统归于“曲艺”这一总称,这是现代曲艺的由来。
   很多曲艺节目具有地方性,是从本地方言,本地人喜闻乐见的曲调和表演形式发展而来。如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河北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北京的单弦、京韵大鼓,天津的相声、快板书、天津时调、京东大鼓等等。
   这些说唱艺术都具有地方性,但是又能让全国人民喜闻乐见,有些种类已经通行全国,如相声、评书等。
   曲艺是真正的大众娱乐节目。
  
   三
   天津人生性豁达,从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旧时代老百姓生活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天津人却能苦中作乐,只要这顿饭能把肚子填饱,就忘不了去“找乐子”。
   那些有名的大剧场是“名角”的天下,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等大佬来了在里面唱戏,想去听却买不起门票。口袋里若有几毛闲钱,就去小馆子听“大鼓书”、相声。口袋里一分没有也不要紧,可以去“三不管”寻找免费的乐子。
   “三不管”是块特殊的地方。天津抗日战争胜利前有外国“租借地”。1860年八国联军打败中国的晚晴王朝,腐败的晚清政府和外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将天津一部分地区“租借”给那些战胜国,最多时曾有八国租界地。“三不管”是中国管辖地、日本租界地、英国租借地的交叉点。在这里偷、抢、打架斗殴,在中国管辖地犯事,中国警察来了,犯罪者迈步到英国租借地,只有一步之隔,罪犯面对面看着警察,警察干瞪眼没办法,因为罪犯已经“出国”了。同样,在英国租借地或者日本租界地犯事也采用这种的办法,对方同样是没辙,因为警察不能越“国界”执法。时间长了,这里再有打架斗殴、偷东西抢劫的,三家警察干脆都睁一眼闭一眼,这里成了没有法治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三不管”。
   三不管鱼龙混杂,犯罪横行,被天津人称为“杂巴地”。很多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业都在此处安家落户,如娼妓,据说当年三不管有很多家“窑子”。
   尽管如此,却没有阻挡人们来三不管寻欢作乐。尤其是那些穷苦的普通百姓,口袋里空空如也,偷、抢、诈骗能奈我何?整天为生存奔波劳碌,也要放松一下精神,闲来无事,就到这里看看热闹。三不管很多时候都是门庭若市。人多了,那些靠人多挣钱“说玩艺儿”的也都过来了。已经有点名气,能够“卖座”的艺人,租个小剧场卖门票;初出茅庐,准备靠闯荡江湖混口饭吃的,只好“撂地摊”。据说著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当年也在天津三不管撂过地摊。
   法律不健全的地方,黑社会就会渗透进来。那些撂摊卖艺的说唱艺人为了混口饭吃,只好去给黑社会交保护费。黑社会收了保护费自然就会照看这些艺人,所以在这里撂地演出倒也相安无事。后来很多从天津发迹的艺人,都有过在三不管撂地摆摊说唱的经历。天津被人们称为“曲艺之乡”,和三不管这块“宝地”有很大关系。
  
   四
   其他省市的曲艺节目如何发展起来我不太了解,介绍一下从天津发展起来的曲艺项目。
   快板书。快板书的出现和发展得益于著名快板书演员李润杰。解放前原本没有快板书这项曲艺节目,原来只有“数来宝”。数来宝没有上台表演的,都是乞丐讨饭时数说,李润杰解放前就是讨饭出身。数来宝也没有十分固定的台词,看上去好像随口数说,见到什么说什么,说出来的台词都合辙押韵,十分幽默滑稽。例如来到理发铺跟前这样数说:“打竹板,迈大步,眼前来到理发铺。理发师傅手艺高,分头背头随便挑,要饭的打扮成少爷羔。”这时候理发师傅如果识趣给上几个大铜子儿,数来宝要饭的千恩万谢转到下一家;如果理发师傅装聋作哑,数来宝难听的话就上来了:“理发师傅手艺高,剃头不用剃头刀,一把一把往下薅,薅一脑袋大青包。”在听众哈哈大笑的同时,把一分钱不掏的理发师傅奚落一顿。
   解放后李润杰不再要饭,他把数来宝发扬光大,改造了手里伴奏的竹板,编出了让人喜闻乐见的快板书。最著名的有从小说《红岩》中节选,改编而成的快板书《劫刑车》,李润杰也成了全国著名的快板书演员。
   从天津发展起来的曲艺节目,最著名的是相声。据说以前北京的相声演员,不到天津来演出,得不到天津人的认可,永远也不会出名。这在侯宝林先生的回忆录有详细记载。
   不但北京的相声演员要到天津“成名”,天津本地相声界更是人才辈出,马三立、郭荣启、白全福、刘文亨、苏文茂等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是相声世家常氏家族,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贵田等都是著名相声演员。其中常宝堃抗美援朝时慰问志愿军,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现在出名的相声演员是郭德纲。郭德纲也是天津人,他自己组织了德云社,在北京相声舞台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把暮气沉沉的相声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说天津是相声的产生和发展的兴隆之地一点也不为过。
   源于我的家乡宝坻的曲艺节目是“京东大鼓”。历史上著名的京东大鼓演员都是出自宝坻县。当代的如刘文斌、董湘昆等。董湘昆是刘文斌的学生,他比师傅刘文斌的名气更大,最著名的《送女上大学》,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京东大鼓唱段。
   有一次我在居住小区附近的公园里听几位大娘清唱京东大鼓,唱了几句之后问我:“你是宝坻人,听我们唱的京东大鼓怎么样?”我开玩笑说:“你们要先学老鸹叫,才能学好京东大鼓。”她们问为什么?我说你们市里人不是总笑话我们宝坻人说话像老鸹叫吗?所以要想学京东大鼓,先要学老鸹叫。
   玩笑归玩笑,曲艺节目必须有地方特色,否则也就没有了节目本身的特点。如果高元钧用普通话去说山东快书,没了山东快书的特色,就不能再称为山东快书。
  
   五
   不要以为曲艺是通俗文艺就俗不可耐,其实里面很多唱段都很高雅。例如著名京韵大鼓演唱家骆玉笙演唱的《丑末寅初》:“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梁。……”
   看这段唱词,比那些所谓的现代诗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讲究含蓄,讲究朦胧,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隐喻于某些意境之中,古诗词莫不是如此。看那些流传下来的鼓词,绝没有“我爱你,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之类的语言,鼓词都是把一些通俗的故事用高雅的词句说唱出来。当然,这些文雅的鼓词光靠文化水平较低的演员是创作不出来的,很多文人都参与其中。
   晚清取消科举考试之后,很多苦读寒窗的学子不能再“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肚子里的墨水用到别的地方。很多文人墨客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改编成戏剧,中国的很多地方戏曲就是在那段时间发展起来的。就拿评剧为例。评剧脱胎于东北的二人转。二人转原本也是说唱艺术,是曲艺中的一种。现在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二人转其实不是真正的二人转,不过是二人转演出前的“拉场小调”。那时候演出没没有正规剧场,观众进场也没有统一时间,为了不让先来的观众寂寞,演员们就在舞台上唱些歌曲等待未到的观众,这就是“拉场小调”。西北的二人台也是如此,二人台演出前唱西北民歌。
   二人转的正规曲目都是连本大套的故事,如《杨家将》《岳飞传》等等。演出时,除去伴奏员,台上两个人对唱,等于是两个人唱着讲故事。后来台上的演员增多了,每个人演唱安排给自己的台词,人称也由“他”变成了“我”,演员成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发展成“大口落子”。大口落子再经过发展,就成了现代的评剧。
   现在没人再演出成本大套的二人转,西北二人台却一直沿袭传统,著名的山西梆子《打金枝》,二人台一直在演唱这个曲目。
   以前有人为戏剧改编故事写唱段,也有很多文人写“鼓词”,很多大鼓的优美唱段都是出于文人之手。
  
   六
   文艺节目会跟着人们的欣赏喜好而改变。现代人喜欢流行歌曲,喜欢电影、电视剧,这几年又开始流行直播和情景短剧。人们对文艺项目的喜爱也跟社会的发展潮流相关。电视机没普及之前,人们靠着收音机欣赏文艺节目,各类曲艺节目是必然的选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似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去欣赏一段鼓曲。人们不愿欣赏曲艺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几年没有新的节目诞生,那些陈旧的故事内容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现在很多人去写流行歌曲的歌词,却没几个人去写能跟上时代的曲艺唱本。
   曲艺必定曾经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和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普通老百姓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选择和享受。期盼文艺工作者们重新重视起来,让文艺百花园中这棵把根深深扎在中国土地上的古老植株,再次开出绚丽的奇葩。
  

共 45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戏曲艺术更是由来已久,如“京剧”“昆剧”“越剧”“沪剧”“秦腔”“越调”其历史动辄可以追溯到六百年前,甚至更久。但是当下传统曲艺的发展困境重重,传承首当其冲。随着娱乐方式多样化,传统地方曲艺日趋式微。经济时代带给了现在人们富足的物质生活,却也让一批批传统曲艺者离开了舞台。演出市场逐渐跌入低谷,专业曲艺书场关闭,专业曲艺团队解体,许多同行都纷纷离开团体重谋生路。网络文化日益普及,在新文化冲击下,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消遣已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我们或许也只能在电视荧屏才能了解到这一文化遗产。不只是戏曲,现在听书的人少了,说书的人更少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人们的戏曲观已经严重扭曲,不重视戏曲的传承,使很多优秀的老戏,很大一部分都失传了。任何一种艺术品种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繁荣、传承,拥有固定的听众群,那就总有它存在的道理,戏曲也不例外。喜欢戏曲的人自然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美,也更懂得戏曲的唱念做打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炼就的。征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最难的是坚持,最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因为这个社会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羁绊。社会在飞速地发展,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曲艺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而在喧嚣中,总有那么一群人坚持自我,坚守内心的高地,凭一张嘴和一身本领依旧叱咤舞台上。作者以流畅的语言,风趣的笔调,溯古思今阐述对曲艺艺术的喜欢和对曲艺未来发展抱有热忱的希望与寄托。戏曲作为民族文化样式而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元,已然毫无悬念。其未来命运,虽不可测,但知往鉴来。当人们以为那个时代已过去,殊不知当我们哼唱起来时,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在归来!上品佳作,流年推阅【编辑:素心若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9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4-07-29 15:44:27
  如今渐渐消的不仅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还包括一方水土的人们曾有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以及人格化的表情。渐式隐退的是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有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戏曲是延续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现象。进入近现代以后,戏曲受到西方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近现代文化冲击不可避免。我们老家说书听唱的人也几乎没有了,被取代的是麻将馆。记小时爸爸常带我去磁器口听书,那听得津津有味,说书的人也是眉飞色舞表情活灵活现的,说什么比划什么,比划什么像什么,很让人上瘾的。现在满街杂货铺,麻将馆,火锅店了。这就是民间艺术的式微,不禁一声叹息。问候老师夏怡顺遂!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2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7-29 17:18:36
  感谢老师的编辑和点评!尤其是编按写得更为贴切、到位,把我想表达未能表达的内涵全部诠释出来。再次感谢老师,祝夏日安好!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7-29 22:01:4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4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7-30 23:26:39
  曲苑杂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聚了多种曲艺形式,如相声、评书、快板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娱乐性。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承载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曲艺表演,可以让观众在笑声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同时了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增强民族认同感。此外,曲苑杂坛也是培养曲艺人才的平台,为曲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5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7-30 23:31:45
  曲苑杂坛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智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和价值观,如和谐、尊重、诚信等,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通过教育、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曲苑杂坛是我们人类共有的财富,我们要把这份财富接过来、更要传下去!去其糟粕、选去精华,并注入新的内涵,让它们更好的服务于人类!这是我们的责任!!!
回复5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7-31 10:39:32
  感谢沙场点秋兵老师前来“捧场”!老师是老北京人,对曲艺节目更为熟悉,天津有三不管,北京有天桥,都是北方曲艺的发源之地。手捧一杯热茶,小蝶里摆着几片萝卜,听着舒缓清雅的大鼓书,那才是真正的精神放松和享受。祝老师伏天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