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中华神州第一塔(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中华神州第一塔(散文)


作者:灌园痴叟 秀才,159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80发表时间:2024-07-30 09:18:36
摘要:忆海浪花一朵,一篇有关闻名世界的中华神州第一塔——山西应县木塔的轶事。


   还是三十多年前,去参加一次国家部委的会,山东和山西的俩同仁“掐”起来了。
   还是山西的大哥先开了口:你们言不离泰山,语必讲蓬莱阁,俺那儿的恒山也属“岳”,比你们泰山还高了好几百米!比蓬莱阁还早了好几辈子的大唐木结构建筑,还有应县木塔,也都在俺那儿!
   哈,到底是从能吃酸的地方来的,我都闻到醋味儿了。可那位山东老兄,也是抬起杠来,一百里地都不换肩的主儿,把鼻梁上的眼镜都拿下来跟他争。山西的大哥扯了我袖子,想要我帮他说话,俺知道比你们哈尔滨的欧味儿洋风没戏,可要是比老祖宗地面上留下来的东西,俺山西得毙你们俩来回,就是老大!你咋不吱声?不服啊!
   招谁惹谁啦,我刚想反唇相讥,可还是没张口。人家说的对呀,我不服行吗!
   还是上中学那昝,教地理历史的老师都说过,山西人别看现在日子过得穷,可人家那地底下、地上面都是宝,尤其古建筑的存量,其他省都只能望其项背!我记住了,就想着有那么一天能亲眼看看。
   没想到机会来得那么快。晋鲁俩老兄舌战没出两年,我领地市的同仁去参加培训,那地方就挨着山海关的边儿。从大兴安岭林海出来的那个老大姐,攒拢了好几个人,找我这个联络员联络感情来了,小宋呵,俺们好不容易下一趟山,这都到长城了,能不能领俺们进山海关走走啊?
   我牙一咬,脚一跺,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去!
   哦,尘封已久的记忆已经打开了,这接下来就是一块儿去山西走一遭了,
  
   二
   绿皮车从北京站出来,咣当了差不多整一宿,天亮时分到了晋北大同。有山西大哥派来的女向导,行程无忧啦。
   九十年代,毕竟改革开放都十来年了,可不亲眼所见,绝不敢相信,晋北的黄土高坡,大同盆地,农村的日子还是那么穷。去了浑源悬空寺那晚,乡里给我们的“接风宴”,连叫山药蛋的土豆子,也素面朝天上了“席”,堂而皇之亮相了。
   老大姐一行,别看是从地图上的“鸡头”,漠河、呼玛、塔河、加格达奇来的,可那些年守着大森林,都管他们叫“林大头”,腰包鼓,富啊!
   看着乡干部舍不得下筷子,一个劲儿劝我们吃的情景,老大姐出来跟我说:宋啊,看他那个舔嘴麻哈的劲儿,哪还吃得下呀,你是不是领俺们忆苦思甜来了!我心里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你看完悬空寺就不会这么说了!
   果然,从悬空寺回来,他们秒变了大森林里的鸟,叽叽喳喳,七口八牙再也合不上嘴了。女向导小程噗嗤儿,乐了,大姐,这才哪到哪呀!看了应县木塔,你别惊掉了下巴就行!真的吗?那一夜她真的没睡好觉。
   啊呀!这就是小程介绍的那个中国最古老、还最高,广布四海的“天下第一塔”应县木塔吗?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站在塔前,我们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差点儿伸出了舌头。抬头仰望着这座耸立在一片低矮房舍之中,如同大象一样的庞然大物,都一脸的肃穆敬仰。那个时候的应县县城,几乎看不到二三层的楼,也几乎看不到绿,就是黄濛濛的一片,这就更凸显出了一塔独秀,拔地而起,傲立苍穹的擎天柱英姿。
   怎么感觉比第一次见到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还震撼哪!
   大兴安岭大姐的话还没落地,小程就接上了碴儿,没错儿!这座木塔比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高了将近一倍呢!
   噢,我想起来了,好像上中学的时候,有一道数学题,说天安门的高度是34米多,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它还高3米。那照这么说,这木塔的高,应该快有70米了!我在一边说着。
   看了塔座旁边立着的牌子才知道,她岂止是立地顶天擎天柱那样的存在,那年龄有900多岁,就快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岁爷了!
   这才知道,原来它是当年与中原的北宋王朝缠斗了几十年的生死冤家,契丹的大辽建起来的。这么多年的历史沧桑,纯木头的古建筑,还能原模原样的留存下来,身价自然低不了,应该早就入了国家的“法眼”。这不,建国后,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国180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应县木塔先就荣登大榜了!
  
   三
   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人还没有完全富裕起来,也没有放长假的说法儿,更没有掏钱就旅游,动辄几亿人天南地北可处走,海内海外大旅行的大意识,大阵仗,我们却捷足先登了一步。能在那个物质虽然清贫拮据,精神却纯净醇和的年代,蹭了一个时间差,亲手抚摸了这株独一无二的擎天柱,和这座大木塔零距离亲近了一把,那可真就是一个幸运N次方的偏得了!
   别看这塔有如此尊贵的身价,可我们那年进塔登攀的时候,它却没有一丁点儿架子。依稀记得,可能只要了象征性,区区五块钱的门票,就把我们迎进了塔门。我们呢,这仅此一拨的十来个朝觐者,那就是一个长驱直入,唯我独享,酣畅淋漓的感觉了。
   可了不得啦!一过了塔门槛,又发现了新大陆。登时就叫人想起了《聊斋志异》《西游记》,都写过的袖里乾坤大法的情节。这塔外表看起来高大,细数一下,却只有区区五层,谁知肚子里却是满腹玄机,外表的五层,那就是一个障眼法儿。里面还藏着四层套层呢,和外边的五层合起来总共就是九层了!一如老百姓常说的那句俗话,包子好吃不在褶儿上,包子皮看着不起眼儿,里面包着的馅子,却是一肚子的精华。
   想想蒲松龄,吴承恩当年写小说时,是不是也从这木塔老祖宗辈儿的设计者那里,攫取了灵感,好像也靠谱,完全有这个可能。而思古抚今,老祖宗一千年前就能奇思妙构,熟练成功地运用了这个原理,可比现在的开发商们,引以为傲的错层复式的设计,聪明太多了。
   当年的大辽朝野上下,都虔诚礼佛。去过辽西,特别是朝阳、凌源、锦州,总能时不时看得见,至今依然耸立着的一座座佛塔的身影。有专家做过统计,我国现存的辽塔大约有90座,可绝大多数却都是仿木结构的砖塔。实心儿的砖塔,徒有其表,即使再像木结构,你也进不去呀!
   而这座应县木塔,却是诚心诚意地邀客进门,还体贴备至。每一层都在外侧建有可供来客行走穿行的平台,平台外面也都围有勾栏。确保客人在极目远眺时,不至于有安全方面的担忧。
   塔身里面有回旋式的木楼梯,可拾级而上直登塔顶。必须着重一提的是,塔内每层的内槽,都恰到好处地安放了一千年前的那个时代,带有契丹人对佛教的信仰,和审美观点,彰显辽代工艺风格水平的佛教神像。如来佛、释迦摩尼、普贤、文殊,以及其他佛与菩萨的造像,俱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而其中第四层的塑像尤为珍贵,已经权威机构鉴定确认,文殊、普贤菩萨的造像,就是建塔时,辽代所塑的原装真品。
   除佛教圣境的诸佛菩萨以外,这里几乎触目皆是的,都是那种具有突出的辽代文化艺术元素的其它各种雕塑、绘画等文物,无不叫人叹为观止。驻足欣赏,恍若有置身于一个集纳了辽代灿烂文化艺术博物馆的感觉。
  
   四
   “叹天地之悠悠,感人生之须臾”,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咏叹出的深思与感慨。遥想诗人彼时站在幽州台上,感天地的久远无边,叹人生的短暂无常,缱绻唏嘘。不知怎么,站在木塔层台,手扶勾栏的我,那一刻居然也油然生发出了陈子昂的那种叹与感的心绪。虽然没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种感叹自己渺小和人生短暂的伤怀,但却对古塔能够经受寥阔天地,风刀霜剑的严峻考验,和无情的历史,大浪淘沙般淘汰的沧桑,仍能巍然屹立在三晋大地,自信地笑迎八方来客,而生发出了更进一步的景仰,与深深的崇敬之情。
   历史上的大辽,骁勇不羁,逼大宋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须给其大量“岁币”。尽管其势汹汹,乖张一时,不可一世,却仍然在“往来成古今”的铁律中,灰飞烟灭,成为东流逝水中的一粒尘埃。金戈铁马的契丹人,也早已在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大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只有她——应县木塔,饱经了,见证了这一切,她才应该是立千年岁月洗礼,而岿然不动的强者!我突然觉得,木塔的坚强,一如我们炎黄子孙,是不是也透溢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铮铮风骨,和坚韧恒久的风范!
   “我在想,木塔和古希腊神庙的石头建筑不一样 ,它可是纯木打造的木结构,即便经受住了风雨,那历史上的地震,又是怎么躲过去的?”
   架着一副小眼镜,总好微蹙眉头,也是同行中,学识最渊博的“小博士”,发出了疑问。
   无独有偶,没想到座地户的女向导,也是一个“古建筑迷”。只用了短短几句话,就道破了塔避震害的天机。
   你们不知道吧,从木塔问世到现在,已经大大小小经历了四十多次的地震啦。我看过资料,光是元代以来,我们晋北大同盆地,就曾发生过十多次比较强的地震,六级以上的就有3次,那可真是房倒人亡啊!木塔能安然无恙,秘密就藏在精巧的柔体与刚性结合的结构设计当中。
   那个时候,自己也还年轻,求知欲也强。后来我就真去了图书馆查阅这个秘密。才明白了柔体结构,就是由活动层的柱子组成,每层柱子与柱子之间的柱头部位,都以叉柱、榫卯穿凿咬合的工艺,将塔体构筑成了一个内部具有一定的可移动性,和韧性的结构。设计者当年真是高瞻远瞩,匠心独运。应该说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样的布构,一旦在木塔遭遇大风、地震时,梁柱木质构件之间能有一定的缓冲余地,相互之间能够自主地发生串动、位移、磨擦。尽管是非常有限的微小动作,却能够有效地抵消和耗损外来能量的硬性冲击与伤害,通过调整受重力量的分布,保持住木塔自身的平衡。用现在的俗话,就等于给木塔加上了一道保险,赋予了木塔超强的耗能减震作用。
   老百姓的话总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窃想,设计了应县木塔的“工程师”,就是因为拥有了如此万古千秋的“远虑”,才避免了后世地震大风的“近忧”,在科技还并不十分发达的那个年代,竟有如此远见卓识,真是太令人佩服啦!
   只可惜,悠悠古塔今犹在,却无名姓记一斑。还不如他的后辈人,那一位设计了北京紫禁城的大师蒯祥,在史册上还留下了一笔。想来亦生发出一种为其不公的郁闷。
   可能人们还不会想到,如此庞然大物,上万立方米木材,大小构件儿逾千上万这样一个组合,却没用一根铁钉子,全部都是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老祖宗的智慧,简直就是一个古今中外的奇迹。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狭义理解“钉子”二字,因为榫卯结构中,通常也可能出现采用木钉,或者竹钉加固的状况。而于应县木塔而言,尚没有发现有关这方面的论述。
   专家团队对木塔的勘查结果表明,应县木塔共使用了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其种类之多,国内罕见,勘称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称其为“斗拱博物馆”,也应是名副其实。
   我想起了北京的天坛祈年殿,也是闻名海内外的木结构古建筑。曾有专著充分论证过,说撑起祈年殿的重檐大屋顶,也是斗拱榫卯架构的一个了不起的经典之作。但窃以为,在应县木塔面前,它也只能够俯首称臣。同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不假,也只能是小巫与大巫的关系。因为祈年殿始建于1420年的明初,这起码比木塔晚了300多年。
  
   五
   不都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吗,一点儿都不错。上至皇上天子,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应县木塔的非同一般,可是引来了不少名人的光顾。大明永乐皇帝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北征鞑靼、瓦剌时,就为木塔亲笔题了“峻极神工”的匾额。既颂扬了木塔建造的鬼斧神工,精到了神鬼莫测,臻于极致,又表达了自己奉天承运,文治武功达到了鼎盛。等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执掌天下,哦,就是那个宠信大太监刘瑾,总喜欢指挥兵马,封自己为大将军,玩儿御驾亲征,还留下了京剧《游龙戏凤》,那段风流艳事的正徳皇上,他也仿效永乐先祖的气度,于正德十三年(1505年)亲临木塔,也来了一个御笔题词,写下了“天下奇观”的匾额。
   天子往之,臣民焉有不从之理。与镌刻于东岳泰山的众多墨宝一样,应县木塔自然也挡不住文人墨客在这里竞展风骚。“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 “玲珑峻碧倚苍穹,海内浮图第一工。”……除见诸于古史典籍中咏叹的诗词之外,高挂于塔身数层的门楣两侧,也都各有楹联:“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俯瞩桑干滚滚波涛萦似带;遥临恒岳苍苍岫㠉屹如屏”;“点崄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联联气度非凡,句句文彩斐然,读之品之,引人入胜,令人称叹叫绝。
   文彩美轮美奂,固然叫人浮想联翩,赏心悦目,而真正从建筑的史学与美学价值上,木塔引来真正“知己”的,就不能不提到近代的名家梁思成先生了。
   这位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建筑史学家,第一次听到应县木塔的大名,还有一段故事呢。

共 60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山西应县木塔的精彩散文。三十年前,在山东和山西两个人聊天对话的过程中,道出了山东的泰山、蓬莱阁,山西的恒山、应县木塔都赫赫有名,但却比不过应县的木塔。由于工作的需要,作者有幸带着两位同仁一同前往山西,看了悬空寺,同事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看到应县的木塔,大家都被惊艳到了,它的宏伟其实堪比天安门,比天安门英雄纪念碑高将近一倍,历史悠久,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身价尊贵,门票却很便宜,大大满足了游客们观赏的欲望。木塔外表看似高大简单,内部却满腹玄机,游客在里面拾级而上,每层都有佛像雕塑,让人感受到辽代的历史文化,叫人叹为观止。作者站在木塔层台,体会着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心境,感受生命,感慨万分。追寻木塔的历史,感受着国与国的纷争,而木塔却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与荣辱。木塔饱经风霜,经历千年岁月洗礼,却屹立不倒。木塔的坚强,透溢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铮铮风骨,和坚韧恒久的风范。木塔能够抗击地震,是因为它采用柔体与刚性结合的结构设计,大小部件若干,上万立方米木材的组合,却没用一根铁钉子,全部都采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这简直就是一个古今中外的奇迹。木塔还引来不少名人的光顾,大明永乐皇帝朱棣还为木塔亲笔题词。梁思成对木塔的科学考察,表现出木塔对珍视。应县木塔,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享誉国内外。文章描写生动,文笔娴熟,情感真挚饱满,条理清晰,让人深受感染。感谢灌园痴叟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31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周丽纯        2024-08-06 15:37:21
  此文虽短,却含金量高。又涨知识了,应县木塔这么出名,我才知道。惭愧。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