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麦秆如画(散文)
出生成长在北方农村的人,对于麦田可不会陌生,对于麦秆也是再熟悉不过。
每年春天过了惊蛰节令,沉寂了一冬的麦苗就会由灰绿变成嫩绿色,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待到三四月间,只要土壤墒情和养分保持良好,小麦就会迅速进入拔节期,此阶段分蘖就会迅速向有效和无效化两个极端转化,死去的固然枯萎,留下的就会进入长势最快的疯狂期,几乎是每天都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高,这种态势将会一直持续到抽穗期。随着季节进入夏天,直到小满节以后,麦穗、麦叶、麦秆就会换上金黄的衣裳,也就意味着丰收即将到来。
麦穗脱粒入仓后,剩下的麦秆除了可以当做柴禾烧火、牲畜饲料以外,还能在人们灵巧的手中变废为宝。连着麦穗的那一段麦秆又称麦莛,是麦秆里最长、最细,也是韧性最高的一节,所以就会被人们单独截下来,加工成各种民间艺术品,草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先将麦莛压扁,淋上少量水湿润后,就可以用来“编辫子”了。
“编辫子”是我们当地人的俗称,就是用麦莛编制出做草帽的草辫子,因为编制方法和给女娃编麻花辫十分相似,所以大家就给取了这么个名字,既形象简练,又通俗易记。编麦莛时一般会根据所需辫子的宽窄决定所用麦莛的数量,常用的有五、七、九根等,先将所选麦莛一端系牢,然后就把麦莛依次一根压一根地编制,等一根麦莛编制到尽头时就再拿一根新的头对头续接,继续编制下去就看不出断茬儿了,一般为了茬口分散开来,开始编制时所选的麦莛就不一样长,这样交错编制好的麦莛辫子既美观又结实。等麦莛辫子编制到一定长度后,可以短时蒸煮,再用硫磺熏一下,草辫子就会变得又白、又避虫蚁。将麦莛辫子从一端开始,一圈绕一圈螺形旋转,用细线把上层压住下层的边缘处细细缝制,从帽尖到帽筒,再到帽檐,最后将麦莛辫子尾端在帽沿上逐渐圈边。随着控制松紧度、折弯、翻弧等编制方法的的应用,一顶草帽很快就能成型。这种传统草编草帽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是劳动人民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而且由于帽檐比较宽,不仅能遮住头部,还能遮住肩膀,用它来蔽日挡雨再好不过,既便宜又实用。
在农村,人们除了坐马扎、板凳之外,还有做蒲团的习惯。蒲团是一种圆而扁的草编制品,多以蒲草编制而成,而我们这边不长蒲草,于是乡亲们就地取材,用堆之成垛的麦秆来代替蒲草编制蒲团。编蒲团所用麦秆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不像编草帽非得用麦莛,整根的麦秆都可以拿来直接使用,但也需要先喷洒一些水,用以增加麦秸的韧性,蒸煮和硫熏工序可以省却。编蒲团工艺相对于编草帽就粗糙了许多,一般就是顺手拿起一小把麦秆,在手中理顺压紧,拿粗线绳或不堪大用的粗布条把一端扎牢,再用双手扭一下草股,以让它更紧紧实,然后像螺形一样从里向往盘转,每盘过来一圈后就把里外两股的交汇处用粗布条系紧一道,一把麦秆用尽就再取一把粗细相似的相扣续接,茬儿口处用一根宽布条缠紧。就这样一圈圈下来,麦秆蒲团就做好了。编制时需要注意拐转弧度一定要圆润,并且先用的麦秆股要稍粗些,后用的要稍细些,这样编制出的蒲团才美观耐用。除了这样的圆形麦秸蒲团外,还有编制方形的,工艺类似,就不一一繁述。总之,坐在手编的麦秸蒲团之上,冬暖夏凉。
麦秆除了能用来编草帽、蒲团以外,还可以编制篮子。麦秆篮子在古代可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去集市购物可以用它装菜装肉,走亲戚可以装果品点心等礼物,放在家中还可以存放馒头、饼子之类的食品,总之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它的影子。有人觉得家用麦秆篮子太小,于是就扩大容积,编制成大筐的样子,用来盛放更多的蔬菜、水果,甚至衣服、鞋子之类。也有人用麦秆编制精致的笔筒、小巧的草盘和精美的麦秆扇,甚至是一些哄逗孩子的小玩意儿。人们通过无穷的智慧与灵巧的双手,利用麦秆这一再普通不过的“废物”,制作出的美观、实用,或娇小玲珑、或别致无二的精品,简直琳琅满目,不胜枚数。
除了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麦秆制品外,还有一些典雅艺术也用到了麦秆,让这个生于乡野的草蒹之物,也走上了高雅的殿堂。其中,麦秆画就是一个杰出代表。
麦秆画的原材也是以麦莛为主,将新鲜的麦莛掐头去尾,放到清水中软化一下,有需要的话也会蒸煮一下。将备用的麦莛用锋利的刀具剖开成片,再把这些麦莛片平铺、粘合,然后用熨斗小心熨平。然后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在心中将图形分成若干部分,根据麦莛片的颜色深浅、纹理粗细酌情选用,精细裁剪出大小对应的形状,雕刻出细节部位。用加热的烙铁在各个麦莛片组件上烙出深浅不一的色调,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这也是麦秆画特有的工艺,既可以让麦秆画呈现不同色度的精彩,又可以令麦秆脱水不易发霉。最后就是把这些麦秆零部件一一对应粘贴到白纸的图案上,一幅原汁原味的麦秆画就完成了。
据说小麦是在先秦时期,从西亚经由中亚传入我国的,自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作画了,虽然工艺没有现在高明,但足以说明当时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水准。当初秦怀王墓挖掘时,据传在墓里面就发现了麦秆画的痕迹,虽然历经两千余年,仍色泽鲜明,本色古朴,引起考古人员的惊叹观止。消息准确与否,我无从考究,不过所听说的一个关于麦秆画的神奇故事,让我至今留有印象。刘秀复汉时期,有次战败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之下藏身于麦地之中,也许是真龙天子得到苍天庇佑,麦秆随即化作了茂密的森林,遮住了刘秀的身影,此举让光武帝逃过了一次大劫。自此以后,人们便视麦秆为吉祥之物,传言它可以趋吉避凶、遇难成祥,于是纷纷取一些置于家中当作陈列品,此举经过若干年的传承,慢慢就衍生出了麦秆画。其实若允许表达我的看法,我觉得没必要非得寻找到麦秆画的起源,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象征,它的存在与发展才是我们更应关心的事情。
麦秆画作为中国独有的工艺品之一,属于河南安阳一带民间剪贴画的一种,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要求细腻,所以一幅上好的麦秆画实属难得,曾经在古代也是专门作为皇家贡品的存在,如今被称为“中华第一绝”“中国手工艺术精品”,具有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麦秆画工艺精细、传承有序、不断发展,刘玉德、王华平、高秋娟等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还广开思路,吸取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的工艺技巧,以及其它艺术形式的细节,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运用剪毛、浮雕、描色等新工艺,把麦秆画推向了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麦秆画以独特的表现效果、精湛的工艺水平、深厚的文化底蕴、繁多的中国元素成为了国家间缔结友谊、朋友间赠送留念的民间艺术载体,并广泛装饰于家庭、宾馆、酒店等场所,不仅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也彰显出民族的智慧与文化的底蕴。
韶光弹指,素华流年,白云苍狗,星霜荏苒。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些麦秆制品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实用价值,然而它们并没因此销声匿迹,反而摇身变成了更加高贵的艺术品,独特的设计、美妙的工艺、精彩的款式,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赢得了口碑与盛誉。
在你儿时,是否用麦秆吹过肥皂水泡泡?在你家里,是否陈列有麦秆文化的痕迹?在你的经历中,是否邂逅过麦秆工艺的璀璨作品?
传承虽然艰辛,但文化不会辍然;麦秆虽然普通,但艺术绝不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