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滦州大觉寺(散文)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谁家媳妇儿娘家是哪里的,三里五村都直接说村庄的名字,唯独把滦州城北边的媳妇儿统称为“铁道北”的。一条铁路把滦州分为了南北。而大觉寺就坐落在铁路北的横山山腰里,也因为铁路的阻隔,我真正认识它是在长大以后。
一
在县城上高中时候,住宿舍楼,经常向北眺望横山。横山如屏,它东西走向,海拔236.1米,上有松林怪石林立,东侧曾是滦州十二景的“偏凉虚阁”,滦河从此冲出崇山阻隔,向南龙翔而去;西侧是闻名遐迩的“抱花崖”;南侧就是连接关内外的交通要道,京哈铁路、205国道、詹天佑大铁桥,原来的偏凉汀火车站近在咫尺。
有一次,一位高中同学拿来了一段乳白色石笋展示给大家,大家都说新奇,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说是他偷偷钻横山洞,敲下来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横山石。后来石笋被老师没收,同学遭到批评。理由不是破坏大自然,是违反午休规定,私自外出。我想最主要是怕孩子出危险吧!
在县外贸上班后,那年我们一起分来的有10多个毕业生,都住办公楼顶层的宿舍,很多人一起搭伙做饭,像是又回到了大学的集体宿舍。那年秋天的一个周末,秋雨刚刚过,同事小范提议,大家一起去横山采蘑菇。我还是头一次采蘑菇,更是第一次登上横山。小范是横山脚下大横山营村人,自小在山下长大,懂山,更懂山的故事。
天气微凉,雁阵列列,林间野果飘香,山下滦河流水潺潺,我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鹿在林间穿梭嬉闹。小有收获后,我们被小范带到了一片长满杂草和荆棘的废墟上。他告诉我这就是曾经的大觉寺,可惜毁于战火和文革了。好在横山井还在,他带我们剥开杂草,终于找到了一处废弃的井口,井口是几块突兀的石头,枯枝、藤蔓几乎要掩盖住整个井口。掀开俯瞰井底,约有十多丈深,井底多碎石瓦砾,没有一丝水气。他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横井浮烟”的地方了,是滦州十二景之一,上承雨露,下通滦河,早晚可见雾气从井底升起,在山间袅袅不散。有很多赞美它的诗作,他随口吟道:“古刹盘山半,祥光彻汉中。云平三宝近,井湛万缘空。野鸟翔高下,方僧话异同。松前酣酒后,直欲驾长风。”(出自石矿的《横井浮烟》)小范接着说,这是他小时候爷爷教他的,他爷爷曾和庙里的和尚交好。
我向南眺望地震中倒掉的仅剩基座的研山塔,那是我出生的村庄所在,相隔仅约10里。它们的传说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从小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
相传,研山有十八洞,洞洞有妖怪,刘久和他的母亲,是这里最厉害的妖怪。但他们远没到草菅人命,祸害百姓的的地步,所以济公活佛走到这里就有意度化他们。于是双方打赌,如果济公一夜之间在滦河上建一座石桥,刘久母子从此愿改邪归正,皈依佛门。济公欣然应允,当夜施法开山取石造桥,等到还有一孔就要完工时,忽听村中金鸡报晓,随即刘久拍着双手哈哈笑着走出,济公只得认赌服输,赌气北行到了横山半山腰。约过去半个时辰,天还没放晴,济公遂发觉上当,气愤地一拳捶下,砸出一口水井,就是传说中的这口井。
原来井边悬崖之侧还有一棵斜出的碗口粗的千年茶树,早晚受井口雾霭蒸腾,加上地势向阳温暖,土质肥瘦合适,每年出产的茶叶都是上等好茶。清朝帝王行宫就在山脚下的偏凉汀,一次乾隆饮罢此井水冲泡出的山茶,赞不绝口,赐名“翠麝”。有一年,滦州瘟疫横行,百姓得饮此茶,疫病很快消弭。可惜古茶树同样损毁于文革,说罢他脸色阴郁。
南方古茶不足为奇,在这塞上苦寒之地,能有一棵千年古茶树实在难得,可惜可惜!
二
大觉寺原名开觉寺,史建记载不详。
蒙哥汗八年(1258年),在今元上都大阁之地举办佛道辩论大会。忽必烈出席,巴斯八国师主持,召集西域、河西、大理及内地高僧大德齐聚一堂。其中代表佛教出场的就有滦州开觉寺的祥迈长老。辩论结果,道教失败,所有道教典籍都被付之一炬。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佛道论争和焚毁道教经书事件。祥迈长老奉敕编撰的五卷《至元辨伪录》在我国宗教界影响巨大,史称这部佛典“奏对天颜,睿览颁行,入藏流通”。现存于佛典《大藏经》史传部第四览。
另外有他所做《韩文公别传》注疏传世,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有此书。祥迈长老还曾为当时圆寂的慧明法师撰写《西京大华严寺佛日圆照明公和尚碑铭并序》。这通元碑所涉历史人物众多,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元代佛教的发展轨迹,而其中的几位高僧,更是对元代佛教产生过深远影响,因此,在当代佛学研究中,都把这通珍贵的元碑作为重要的证史资料。祥迈长老当年还为北京妙应寺白塔撰写了《圣旨敕建释伽舍利灵通之塔碑文》,这通著名的碑刻至今还矗立在妙应寺的院内。
祥迈长老不仅是滦州开觉寺的大德高僧,也是当时闻名全国的佛界的骄傲,他使滦州开觉寺名闻天下。据此可以推断,大觉寺至少开建于辽金时代。
开觉寺为什么改为大觉寺呢?翻阅资料得知,明朝陈士元在滦州任知州时候,除旧害,破弊端,兴学劝农,给地方带来一片新气象,真个是政通人和,物阜年丰,百姓口碑就出来了,有道是“游智开,有智才,麦秀两歧乐开怀”。一棵麦子长俩穗,称为“麦秀两岐”,一般借指丰收年景,说明滦州百姓对这位知州相当认可。后游智开升任永平知府,后人为了避其名讳,就把开觉寺改成大觉寺了。
我开始猜测大觉寺的名字应该跟《三国演义》有关系,毕竟隆中对有“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诗句。更可能和厚重的佛家禅理有关。
三
大觉寺有历史记载,虽几经修葺,但传至近代,也已破败不堪,且变成了佛道双休场所。不仅供奉释迦摩尼,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同样供奉碧霞元君,吕洞宾等道家法相,还有民族英雄精忠岳飞、武圣关羽等。不知当年辨经获胜的祥迈长老在天有知,面对佛道同门同修,会有何感想。
1928年6月6日到17日的12天里,大觉寺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身负国仇家恨的28岁的张学良在此冥思苦想,终于做出了“拥护国家统一,东北改旗易帜”的艰难决定。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作霖命悬一线,身在北京处理政务的张学良得到密报,要其回东北主持大局。此时的奉系军阀外有北伐军节节胜利的逼迫,内有各个派系的相互倾轧,个别将领甚至和日本关东军眉来眼去,图谋不轨,就连他身边的杨雨霆也公开说想借助日本人的势力,武力统一全国。情报表明日本人在关外遍布密探,准备做掉张学良,让东北陷入更大的内讧,从中渔利。
6日,张学良率部到达滦州,部队驻扎在城内,他和几个随从悄悄上山,他要收集各方资料,摸一摸各派大佬的想法,好做下一步的安排。其实张学良在之前就提出过和北伐军议和的主张,他现在想的是如何“易帜”。所谓易帜就是将张作霖割据一方,经营多年的东三省归从国民党领导,东三省改挂青天白日旗,他要继承他父亲的权力,同时又要把他父亲的政策改变过来,维护祖国统一,又要给日本人以麻痹,不让日本人有可乘之机,达到侵占东北的目的。
此时,张学良进驻的大觉寺只剩一位叫做曹信贵的道长打理寺院。(我不知道曹道长是僧是道,秃头还是蓄发,只按志书记载叙述)曹道长虽是化外之人,但深谙人情世故,懂得察言观色,因势利导。
一日晚上,张学良睡不着在院中踱步,偶然路过曹道长门前,听到里面隐隐有祈祷之声,其中有“天兵天将六丁六甲护持安国军大元帅张公早升天界位列仙班”之句,不禁对随从说:这老道倒是个有心之人,不要亏待了他。后张学良临走前命随从交给曹老道五千两大洋的一张支票,重新修葺寺院。两年后,大觉寺修葺一新时,曹道长在正殿檩嵌上大字楷书“中华民国一十九年张学良捐洋五千元重修”字样。
是年7月1日,化妆返回东北的张学良已经能控制大局,通电全国,发表了著名的“改旗易帜”宣言,就此,北伐结束,中国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
四
欣逢盛世,滦州市政府响应佛教界和广大群众的呼声,也为了滦州旅游事业的兴旺,于2012年在原址上依山开工建造新的大觉寺。两年后的阴历8月8日,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大觉寺竣工完毕。单说大觉寺的大雄宝殿,这所殿宇的级别与北京的乾清宫、中和殿、保和殿等殿宇处于同一级别。在殿宽、殿高、进深、重檐、前廊后厦、斗拱式样、明柱多寡等项都需符合这一等级的严格规制。
这天,天赐吉祥,甘露遍洒,一片细雨濛濛中,诸山大德,四方佛子,八方檀越,共襄盛举,同沐佛恩。
我不是佛教徒,但我喜欢佛教文化,没事愿意到这里走走,感受庄严,俯瞰滦河如带,古城繁华烟火。若是夕阳正浓,大觉寺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听木鱼声声,看渔舟唱晚,研山宝塔熠熠生辉,不觉让人身心宁静,物我两忘。研山塔也是近几年修葺一新的,这对相守千年的难兄难弟终于又可以相视而笑,共同守护滦州这块热土了。
那口井被圈在院中,上盖一个八角亭,底下井口雕栏玉砌,只是再无“横井浮烟”的可能了。因为上面被罩了一面不锈钢玻璃,上面散落着几枚钱币,透过玻璃,隐隐可见水迹。我想到了“沧州铁狮子”,为防生锈,盖亭子保护起来,致使铁狮子锈蚀更快,都“拄拐”了。
今年清明,带上三叔三婶和父母到大觉寺遛弯。三叔眼尖,他望着井边上的文字对父亲说,横山井不是说济公打出来的吗?这里怎么变成了鲁班?我来过多次还真没注意。仔细看墙上的文字意思是,当年张果老和鲁班打赌,张修桥,鲁班建研山塔,过程和我之前叙述大同小异,这里是张使诈学鸡叫,骗了鲁班。鲁班到了横山突然发觉不对,负气用锤子在横山砸出了一口井。父亲说,不管是神仙还是妖精,不努力也会丢了香火,他们和孩子们现在一样“卷”。一向老实的父亲还能说出如此有禅理又现代的话,两个古稀之年的老头和我都哈哈一笑!
突然,我似乎悟到了些什么。回来的路上,我心中反复叨念张学良当年在大觉寺留下的诗句“世事仁者觉,兴有大觉寺。天意何愦愦,人心自明明”。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