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山海关,老龙头(散文)
一
“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古城榆关、临闾关,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因为它是万里长城最东端的大关险隘,且位于交通战略的要塞之处,北倚燕山连关外,南邻渤海望京城,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地势险要,紧扼隘口,与镇北台、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古往今来,无数名人游客到此一游,留下的赞美诗文比比皆是。关于它的传说故事,更是比近旁海滩的贝壳都要多。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侯国争战不断,于是便开始在各自的地盘上不断修建长城,以做战略防守之用。至秦朝统一全国后,始皇帝为了北拒匈奴,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将原有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到了一起。后来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地修缮与建造,但若说最著名的得数明朝,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长城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明长城的遗址,山海关就是在明朝初期建造完成的。自从朱元璋得了天下,一直担心关外异族前来袭扰,为了稳坐天下,便命中山王徐达带人在辽西走廊的要冲之地就地取材,修建关隘,遂成为了扼制东北与华北地区的喉底要塞,并驻重军把守,尤其到了万历年间,山海关更是成为了防御东北地区后金国的稳固屏障。
站在山海关前仰望,这座巍峨的建筑会给你带来些许哀伤,因为上面斑驳的痕迹里藏着历史的变迁。感受墙砖被岁月侵蚀成凹凸不平的沧桑,仰望关楼被海风吹落掉五颜六色的故事,聆听远方大海波涛汹涌的怒吼,感慨百年历史黯淡与辉煌的交替。所有的一切,在此刻凝固成情感上的花蕾,而花开的是芬芳,就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韵味。
山海关既是一座关隘,也是一座城池,关以城为美,城因关而固,外与长城相连,这样的营建方式是古代防御体系的杰出代表。如今我们看到的关城城楼,其实是一座箭楼,名曰“镇东楼”。关楼外形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可以看到开有许多小窗和箭孔,这些都是在敌人攻城时用以射箭抵御的重要设施,整座关楼雄伟壮丽,独矗山海之间岿然不动。最早关城是有四座关门的,每道关门都建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关楼,经过岁月的摧残,时至今日只有镇东楼得以保留下来,能让我们一睹当时古关隘的卓越风采。明代孙承宗来到这里后曾留下《重登山海关城楼》:“长城古堞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银海仙槎来汉使,玉关秋草戍秦兵。星临尾部双龙合,月照平沙万马鸣。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虽然只有短短五十余字,却将悲壮报国的心情跃然诗中。
走进镇东楼,迎面就可以见到一面巨毫写就的“天下第一关”大匾,这块匾才是明代进士萧显的手书真迹,外面楼额上悬挂的匾仅仅是仿制品,因为人们顾虑真迹经风雨侵蚀后会遭到破损,才将真迹保存在了这里,从而就出现了楼里楼外两块匾的情形。无论是楼里楼外,匾几乎是一模一样,字迹挺拔潇洒、苍劲浑厚,与关楼的建筑风格浑然一体。楼内还陈列着一些冷兵铁铠,最惹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龙偃月刀,据说是古代武将练舞所用,看其大小足可以媲美三国时期关二爷手中的那把威震华夏的神兵利器。
立于城楼之上向内俯望,方形的瓮城不是很大,曾经是静待敌兵“入瓮”的所在,如今里面树木林立,郁郁葱葱。从箭楼上缓步走下,迎面就可以见到一块石碑,上题有毛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字样。
当初戚继光沿海平倭后,朝廷觉察到来自北方的威胁日益增大,便派他来布放镇守山海关。戚继光到此后不辞辛劳,四处考察,结果发现这里的城墙多是就地取材,建筑粗糙,漏洞百出。为了达到真正防御的目的,他决心着手打造一道牢固的燕山防线,多方听取能工巧匠的意见后,用经过人为加工打磨的大石条做为基石,近五丈高的城墙外用青砖按规制砌筑,两丈多宽的墙内则以夯土筑实,并把垛口建成了斜面状,以加大瞭望范围。经过徐达和戚继光两位明朝名将的建造与修缮,这座屹立了几百年的关隘依旧牢固。
可就是这么一座牢固难摧的关隘,这么一座以城为关、借关为城的宏伟建筑,这么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所在,这么一座曾将满洲铁骑拒之关外的城池,于公元1664年,在当时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引领下,满洲八旗兵马轻松入关,并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这一切与山海关的牢固与否没有一丁点关系,全因为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以说这座牢固的关隘最终还是败在了陈圆圆的手里。
除了地理优势和历史战役以外,山海关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山海关一带自古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衔接关内关外文化的过渡地带,也曾是文化艺术、政治军事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华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人类迁徙: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其中,闯关东就是指关内人举家迁徙到关外东北地区,那里有辽阔而肥沃的黑土地可以让人们安定地生活,当时除了一小部分走海路外,大多数就是穿过山海关,经河西走廊达成的。
山海关倚山襟海,雄踞锁隘,易守难攻,牢不可摧,这也是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的象征。曾经日本关东军也是通过这里往来运输兵力,企图占领全中国,但中华儿女经过八年之久的艰难抗战,终于再次将倭寇驱逐出华夏的领土,如果戚继光将军在天有灵,也必会欣慰。
“戏水赏花寻海鸟,远听涛浪念曹操。登临龙首关城上,天下游人今似潮。”山海关很小,小得用不了半日就可以游遍;山海关很大,大得可以装下几百年的历史与故事。
二
山海关两端连着长城,向北延至角山,向南延至老龙头。自山海关南行约四公里,就可以抵达老龙头。
老龙头是指明长城东端延伸至海里的那一段,这一段长城不同于其它地方多建于山峦之间,而是跨越崇山峻岭后一直延伸至海水里,上面还建有石城,宛如龙头入海汲水一般,故此得名“老龙头”。老龙头入海20余米,也是戚继光修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大海退潮时,敌人的骑兵从这里绕行入关。
老龙头入海的尖端呈锥形,如此设计可以减轻海浪对墙体的冲击力,看来当初如此建造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海水日夜澎湃汹涌,建造城防需要大量时日,而落潮时间又毕竟有限,如此辉煌的工程是如何修建而成的呢?原来古人的智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建造时先将作为基石的巨大石块在特定位置开出内宽外窄的凹槽,俗称“燕尾槽”,再将两块巨石并排,使得两处凹槽相衔接,把铁水注入凹槽内,待铁水冷却后两块大石就紧紧相连在一起了,由于凹槽利用了我们祖先的榫卯结构,相邻石块连接得无比牢固。九层大石上下左右以此工艺相连接,就变成了一块巨大的一体石块,即使遇到再大的风浪依然稳如泰山。这种充满智慧的技术叫做“银锭铁榫卯”,据说始于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若问我为何能懂这么多,其实我也是现学现卖,景点内就有介绍工艺的牌子,旁边还躺有“银锭铁榫卯”的石块实物。
矗立海中的部分也叫做“入海石城”,上面建有一座空心敌台。当时戚家军已经拥有了火器,海滨地区潮湿多雨,为了避免火药枪械被淋,也便于士兵隐藏和居住,戚继光苦思冥想后得出了这一营建方案。入海石城也是长城上第一座空心敌台,其它地方的敌台都是实心建筑,说通俗点也就是一个高大的平台,士兵值岗戍守只能站在上面忍受风吹日晒,因此这座空心敌台不仅充满了智慧,也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如今的游人们站在老龙头上,吹着凉爽的海风,远望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自然而然就会生出惬意与豪迈之情,并为这一建筑的的工艺与智慧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从老龙头向内回望,不远处的一座楼阁格外显眼,那就是著名的“澄海楼”,有着“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的美誉。澄海楼是长城东端的第一座城楼,外墙色彩丰富,纹绘精美,漆柱格窗,飞檐斗拱,屋顶采用重檐九脊歇山造型,是一座两层大型木楼结构。一楼正面上方题有“澄海楼”字样,二楼正上方悬有“胸襟万里”的匾额,楼内壁上镶有历代名人咏赞澄海楼的诗文卧碑,并陈列有此处的出土文物。楼前坡度陡峭的石阶正是拍照留念的绝佳所在,背楼倚靠栏杆向上斜斜取景,仿佛楼阁屹立蔚蓝的天空之下,人在楼前显得渺小而灵动,自然是别有一番韵味。此楼前身为明朝修建的“观海亭”,后经改造扩建而成,之所以更名是取“大海澄清,海不扬波”之意,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据说登上此楼俯身下望,可见入海石城吞涛吐浪,海面风号浪吼,岸上草伏木摇,而楼上的人却静寂不觉,真是一大奇象。澄海楼是老龙头的制高点,登临二楼四顾眺望,周边景色一览无余,也许正是高的原因,才使人的双耳可以不受到风号浪吼的袭扰。
如果按面积计算,老龙头比山海关要大上许多,除了入海石城、澄海楼外,还有宁海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关等景点。宁海城作为这里的主城更是保留着校场、将台、龙武营等军事建筑,此外还有一座八卦阵,按照乾、坎、坤、兑、震、巽、亘、离设计,里面通道错综复杂,步入后除非运气好,否则得需耗费好一番力气和时间才能绕出来。沿着将台两侧的台阶登顶,手扶女儿墙俯望,仿佛自己瞬间就变成了一位古代阅兵指挥的大将军。
宁海城内还有红夷大炮、战船、兵器等与古代军事相关的物品展陈,让游客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当时我们的军队已经拥有了领先世界的科技与实力。
“榆关旧岁正春晴,爱向老龙头上行。柳染新黄山色叠,旗翻错彩海楼明。”老龙头很长,长得可以从山巅蜿蜒入海;老龙头很短,短得令人游完还未尽兴。
山海关与老龙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既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传承展现,也是古代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作,更是连接关内外历史和文化的桥梁。古代人把他们的智慧留到了现在,而现代的我们要放低姿态靠近它们,去深深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