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山河】老槐树下(小说)
我的爷爷小时候曾经上过一年私塾,是本家族兴办的只有一位教书先生的私塾,正上的好好的不知道爷爷怎么就一声不响悄悄地辍学回家种红薯去了。爷爷会写的字不多但好似有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据父亲说这是我老爷爷的特点。被爷爷毫无保留地传承了下来。
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礼拜天就是我的自由放浪时间,最快乐最有自豪感的就是叫几个一般大年龄的孩子们在一起扇洋片,所谓扇洋片就是把铺在地上的一摞子火柴盒大小的硬纸片用手心的力量把它翻过来,翻过来的越多赢得就越多。靠着手掌的厚实和快速掀翻洋片的功夫,一条巷子里能胜过我的小伙伴不多,像石头一样坚实的枕头底下压着不少于二百多张的各种古代英雄人物画像的洋片,都是我赢来的。随着洋片的增多和我玩扇洋片的小伙伴们却在减少。最后,竟然没人和我玩了,望着铺满一床的洋片只能孤自伤感。
看着我不开心爷爷走过来劝导起我来,说我:“也不看看你都多大个孩子了,直起腰来都快和爷爷一样高了,还跟着一群不懂事的小家伙们玩这个,有啥意思,不嫌手脏手累吗,还不如爷爷给你讲故事听呢。”
听爷爷说给我讲故事我一下子兴奋起来,赶忙搬过来一个木凳子让爷爷坐下,自己蹲在爷爷旁边,摆出一副认真听的架势。
爷爷清清嗓子问我:“爷爷给你讲什么故事呢?你又爱听什么故事呢?”
问了白问说了也白说,爷爷自有爷爷的道理不会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我只能说:“爷爷讲啥我都爱听,岳飞关公林则徐,我都愿意听,不挑剔,爷爷的肚子里故事都非常好听,只管讲。”爷爷讲这些历史英雄人物时手脚并用,有声有色,就好像爷爷曾经和他们一同并肩过一样,听得我热血沸腾,会时不时地呐喊一声。
结果爷爷把讲过五六遍的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又重新给我讲了一遍。只不过讲故事的语气和腔调以及挥动手臂的姿势作了很大调整,但总能让我听得耳目一新,从中我也学到不少人文地理知识,为我成年后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素材和知识。
就这样,我的小学在爷爷千篇一律的故事里毕业。很顺利地考上了中学。那一天,我真像似鲁迅笔下的秀才一般,到学校拿到中学录取通知书各处转悠和炫耀了很长时间,回到家已经六点多。在家门外,老远就闻到一股肉香,是母亲特意为祝贺我炖了一只鸡。丰盛的晚宴,家里人你一筷子我一勺子很快把一盆鸡里的主要部分都放在了我的碗里。饭后,我一如既往地缠着让爷爷讲故事,要讲一个我没听过的,算是对我中举的奖赏。
爷爷瞅了我半天,突然问我:“你知道咱们的祖先在哪里吗?”
这怎么能难住我呢,我忙接话回答说:“是山东呀,山东郓城就是我的祖籍。”
听我这么一说,爷爷摇摇头笑了笑,说道:“你说的是籍贯不是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山东是我们的祖先后来移民过来的,祖先之前不在山东这里。”
爷爷的话让我很是吃惊,我们是移民?难道我们是华侨?可这也不像啊,华侨还住乡下的泥墙屋吗?再说了,我们家也没富裕的钱啊,只能饿不着冻不着不愁一日三餐的油盐柴米醋就是幸福生活,一辆恐怕和我年岁差不多少的后脚闸自行车是我们家唯一的一件奢侈品。有我家这样的华侨吗?如果真是华侨,那这华侨就太落魄了。
看着我这幅神情,爷爷问我:“你在嘟囔啥呢,啥华侨,谁华侨?”
我一个激灵,暗自笑笑自己的可笑,赶忙对爷爷说:“爷爷,那您说说咱们的老祖宗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为啥跑这来了,我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了。”我知道爷爷只要拉开话匣子就很难收住,便起身为爷爷倒了杯开水。
等了片刻,爷爷说:“走,咱们到院子里坐坐。”
我拿起板凳爷爷端着喝水杯来到院子里,坐下后,爷爷指着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说道:“咱们的祖先故居就在山西大槐树下的老鸹窝。”
爷爷的话让我差点笑出眼泪来。
我的笑让爷爷不满意了,看着我问:“你笑什么,爷爷说错了吗?”
我忙收住笑说:“爷爷没说错,就是老鸹窝不应该在大槐树下,应该在大槐树上,哪怕在大槐树的半中腰也行。”
爷爷在我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说我:“你呀,怎么这么调皮,竟会挑刺。老鸹窝是个地名,听说现在还存在着呢,就在山西洪洞县境内,是老祖先住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几个人也抱不过来的老槐,说不定有一棵老槐还是咱咱们祖宗种的呢。”
我问爷爷:“爷爷,您去过?您见过?您咋知道的那么清楚?”
爷爷被我问的愣怔了好一会,据我所知爷爷很少出门,连山东的地界都很少跨出去过,洪洞的具体方位在哪夜夜都弄不明白,怎么会去过千里之外的山西洪洞呢?但又据说,我爷爷曾经不听劝阻独身去了一趟关外想挣点钱让腰杆硬棒一点,结果没几天就给冻回来了,这个据说可不敢说,让爷爷听到了得十个人哄着才肯吃一口饭。
看爷爷有些尴尬,我知趣地忙解围:“别说爷爷了,咱庄里十有九个半连老鸹窝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和我一样,爷爷还知道老祖宗住在哪里,顶天厉害了。爷爷,您继续讲老祖宗的故事,让我也丰富一下历史知识。”我特意强调了一下,“老祖宗啥时候移民到山东,为啥要移民?又为啥不移民到首都北京?这里面肯定有故事,爷爷您就快开讲吧。”
爷爷毕竟疼爱孙子自然不在意孙子的话中不中听,喝口水就说道了起来:“说来话长,这是明洪武年间的事了。”
我才不久拿到小学毕业证,自然是不明白明洪武年是哪年,赶紧问了一句:“爷爷刚才说的明洪武年间是哪一年啊?”
爷爷使劲蹬了我一眼,不满地问我:“我咋知道明洪武年间是哪一年?那时候我也没出生啊?看你问得稀罕不稀罕?你还听不听了,不听回屋里睡觉去。”
“听,咋不听呢,我就爱听爷爷讲的故事,任何人讲的故事都不如爷爷的故事讲得好。爷爷,您讲吧,我保证不打岔了。”我给爷爷捶起腿,尽力地去讨好。
爷爷再次清清嗓子说了起来:“话说,话说,就那年吧,迁都北京的明朝永乐皇帝出访看到靠近关外一带的土地肥沃可人烟稀少,走几十里路都看不到一户人家,关内有的地方人又多得不得了,就像山西,那时候山西算是人口最多的省份了,皇帝就决定把多的人口都迁移到没有人的地方去开田种地。当然了,也包括战乱造成的流民安置,解决许多地方的土地荒废问题。这一个命令,成百万的人都要被集中在一起,在哪里集中呢?当然就是洪洞了,都集中在老槐树下了。”
听到这,我还是收不住惊讶问爷爷:“爷爷,那可是一百万人口的集中,这棵老槐树要多大呀?”
爷爷乐了:“看你的脑瓜子苯的,一百万人几千棵老槐树也站不下,是分期分批地集中。”爷爷不等我说话,接着说道,“移民,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你说咋办呢?”
我接口道:“我也不知道咋办呀。”
爷爷又轻轻地敲了我的头一下:“我没问你你别插嘴。为了不让选中移民的人跑了,官兵们就在选中的人的小脚趾头的指甲盖上用刀子划成两半,要是发现小脚指头分两半的人没移民就会关起来不给吃喝甚至送命。”
我还是没忍住又问爷爷:“是左脚呢还是右脚?”
这回爷爷没搭理我,自顾自地继续说:“这一大迁徙,听说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人都到了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关外一带,现在国外定居的大多数人也都是那棵老槐下的人。你说,离开故土到别的地方去,谁能开心,谁愿意?可有啥法子呢,不移民不行啊。”
我表示了同情:“是啊爷爷,那怎么办呢,这是皇命难违呀?”
爷爷捋捋最多有一寸长的胡须缓缓地说道:“大家在离开家乡时都很难过,有人就折一根老槐的树枝子,也有人带几把老槐的树种子,以后的家安到哪就在那种上。你还别说,各地到处都有了槐树。你看咱家这棵老槐,花开了一串一串的多漂亮,会让人想起老家,想起老祖辈。”说着,爷爷叹了口气。
我也跟着爷爷叹了口气。
爷爷问我:“你叹什么气呢?”
我这样回答爷爷:“爷爷的祖先,不也是我的祖先吗?”
爷爷赞许地点点头起身去摸了摸那棵老槐,有些感叹:“这棵老槐是你老祖爷爷从山西带来的,少说也有几百年了。听说洪洞那边每年都祭祖,可我也去不了,地里的庄稼一天不搭理都不行。再说了,去一趟来回的路费够咱家半年的花销。一般呢爷爷都是在家祠堂里拜祭拜祭,但总觉得少点什么。等啥时候有空闲了,我真得去一趟,回老家看看,拜祭拜祭老祖先,这是咱中国人的传统。”
我走近爷爷身边,宽慰爷爷:“爷爷,不就去一趟山西大槐树下的老鸹窝吗,放心爷爷,我上完中学上大学,一毕业就去找一个能挣钱的工作,挣了钱就和爷爷去一趟老鸹窝,去老祖先那里看看。到时候爷爷想在那住几天就住几天。”
爷爷把我揽进怀中,满满的感情:“好,那我就托我孙子的福,等我孙子挣够了钱,咱就买上两只烧鸡,带上一壶好茶水,咱坐票车(客运列车)去,好好的祭拜祭拜咱的老祖宗,咋着都不能忘了咱们的祖宗。忘了咱们的根啊。”
爷爷的这句“咋着都不能忘了祖宗忘了根”让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忘了祖宗忘了根那还叫中国人吗。
后来我学业完成后被省城设计院招录,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工资比其他单位要多一点,而且还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利用假期和调休我带爷爷去了一趟山西洪洞县,正好赶上大祭祖,很热闹很有气氛。我看到有许多人被前呼后拥说是在国外的华人们都来祭祖了,有些还在外国担任政要,他们都非常虔诚,因为这里是他们的老家,有很多华人华侨都是对祖国有贡献的。他们的心里时刻装着祖国,回国寻根问祖是他们的愿望和回家梦。
但由于人山人海大槐树都无法靠近,更别说去祭祖祠了,一连三天都如此。幸好提前预订了宾馆,否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我的工作又不能太久耽搁,只好和爷爷硬座二十多个小时赶了回来。
我答应爷爷,还会和爷爷一起来,不赶假期了,一定要爷爷看到并去拥抱那棵大槐树,去租祠堂拜祭一下。爷爷也说了,这是他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可令我非常遗憾和无法释怀的爷爷竟没能等到再来实打实地寻根问祖。
我跪在爷爷的遗像前,掏出许多有关洪洞大槐树和祭祖祠等照片一一地给爷爷的亡灵介绍了一遍,最后哭着问爷爷:“爷爷,您怎么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您的愿望呢?爷爷,我要出国深造了,要很长时间。不过爷爷您放心,以后不管到哪我都不会忘记咱们的祖宗咱们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