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三顾木头冲(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三顾木头冲(散文)


作者:康心 秀才,1628.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02发表时间:2024-08-02 23:10:10

【江山·根与魂】【流年】三顾木头冲(散文)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涌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曹操三顾茅庐,我这次来,也是三顾木头冲,只是为了寻找我心中的答案。
   前两次来这里是在春节期间与家人一起。我带着好奇而来,带着失望而归。我只是看到村庄的外围的红墙新房和村道右边的花田及山坳低处的人工溪池的水雾袅绕,茫然地走了两次悬空弯曲的钢结构栈道——鹤道。对于热爱纯天然风光的我来说,这一切都不及村庄背后那片森林大山——眼浪山,我总觉得人们来到这里一定不只是来看看这些,对于我这个外来移民来讲,不会讲广东当地方言,与当地人无法交流,想问的问题得不到回复。这次随着三灶诗词楹联学会采风来到木头冲村,听说请了当地人当导游给我们讲解这个村的人文和来历,我异常兴奋。
   这个导游是村中的老会计,名叫曾卫华,随行的也有曾卫华的儿子曾连光。曾连光看起来四十多岁的样子,他的父亲曾卫华看起来大约有七十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纵横交织着岁月的沧桑,有些浑浊的眼神涣散着艰辛的回忆。他俩带领着我们漫步村中小巷,一边走一边讲述着村里情况。
   木头冲村,因为曾经村前与大海相连的河涌,在涨潮时经常有海上漂浮的枯木冲到该河涌里而得名。它背山面海,原本偏僻无名的小乡村而今蜕变成为珠海乡村振兴样板示范村之一。我举头四顾,没有看到他口中所说的海,便问好奇地他:“海在哪儿?”他说,村前那个小山丘前面就是大海。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看,村前是一条高速公路,小土丘正好挡住我看海的视线。
   再次走进木头冲村的进村大道,再次看到迎面进村的左边那整齐规划的石头修建的房子再次问候背倚青翠的森林的眼浪山,再次与五彩层叠的花田相逢同一片风,再次走上鹤道感受金属网的晃动。过去来时看到的是成片的格桑花,让人一眼望去满是幸福美好的时光。这次来看到是金灿灿的向日葵,向阳而生,追光生长,仿佛是喻示着人们心中的执着和向往。
   今天的天气有些调皮,阵雨一会儿来,一会儿去,捉迷藏一般,仿佛在考验我三次造访村庄的诚心。随行的人们也没有人因为雨而想放弃一探究竟的初心,撑着雨伞慢慢左顾右看。
   随着导游的讲解,我沉迷于村中以前来时从没好好细看的石头房子。我觉得这些房子里一定藏着我要答案。
   曾卫华先生说,一九六五年,七八天的大雨造成木头冲水库大坝决堤,洪水猛兽,张开血盆大口,村庄全被猛兽瞬间吞没。一贫如洗,莫过于眼前的惨状,在本就贫困的岁月,在算盘上精打细算的日子,突然连仅有的房子也没有了。那个家家都贫穷的年代,村民们在人民公社的组织带领下,在眼浪山上就地取材,一块石头又一块石头,村民们肩挑手扛,汗水湿透衣衫,血泡老茧层层叠加,硬是在现址重新建成了三十八座石头房子。花岗岩砖砌,典型的岭南风格,独门小院,一进三间。就算有两层楼的,楼层也不高。村中住户一边是曾姓人家,一边是关姓人家。而今,乡村振兴,大多数的旧房子重新翻修,加高或翻新外墙,显得格外漂亮。村道干净整洁,过去谋生用的渔具和竹篮挂在房子里外,成了另一种岁月静好的装饰。
   我们走进这些石房深巷,只有少数几户开着门,也全然没有我们老家村庄的鸡鸣狗吠。可能有些村民并不在家,或者有些人家已经迁往他处居住。一些果树安静地站在小巷中,我笑着请求曾连光老师允许我偷尝了一颗黄皮。这儿的黄皮果实不是市场上常见圆圆小小的个头,它有新出土的花生壳那么长,剥开皮,吃起来有种清香,有点别样的甜,一点也不酸。
   行进中,曾连光老师指着一所石头房子对我说:“这是我家原来的石头房子。我没有重新翻修。”我抬头一看,它全然不像面临大路的那些房子那样新靓而高耸。它藏在村中间,低矮,老旧,拙朴。斑驳的石墙,老旧的木房门。这时,我被在门边直接用黄漆写在门框上的对联惊呆了。上联是“亦文亦武保江山”,下联是“亦工亦农建祖国”,横批“志在农村”。这是哪年的对联呀。对于一九七四年出生的我来讲,我只是听大人们讲过一些保家卫国的故事,没有经历过去那一段艰苦岁月的人们根本无法深切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后来我在读史中了解到,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曾被世界列强欺辱,饱经铁蹄的践踏和蹂躏。新中国的成立,让华夏儿女倍感珍惜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从一九二四年起,经过多次国内革命和多年抗日战争,历时二十五年,直至一九四九年,当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千千万万华夏儿女欢呼拥抱,热泪盈眶。“保江山”“建祖国”这样的话语,就是一种民族之魂深驻人们的血液中。国家时代需要什么,人们就学什么。生活和事业缺少什么,人们就钻研什么。总之,什么能保家卫国,人们就去干什么。仿佛什么困难也挡不住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听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讲,生产队的队员们每天出工前或收工时,就要与大家排队一起念上一段毛主席语录,哪怕饥寒交迫,人们也不忘互相加油打气。
   正当我神思恍惚间,曾连光老师告诉我,因年久风雨侵蚀,字的颜色掉得浅浅的了,前几年他又用油漆重描了一下。与他一路交谈中,他还告诉我,他要保留原来房子墙上的风流雨蚀的岁月痕迹,还要保存墙上原来的文字留下的思想文化火种,把房子里面装饰成民宿。这里的大山是天然的氧吧,种一些绿色果蔬,让来游玩的人们吃着放心的饭菜,白天去海边自己学着捕鱼,捕到的鱼回来自己做着吃。人们了解了这里,对比着过去艰苦的岁月,幸福感会不由自主地增加。让外地人和城里人在这里尽情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我连声赞他有思想有头脑。
   小巷中另一处的旧墙上还有一条模糊红色渐褪的毛主席语录: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这一条被风侵雨蚀得褪色的浅红色的毛主席语录,如一道闪电,让我被某种力量瞬间击中。我细细品味,这深巷是有灵魂的。我有灵魂吗?倘若有,我又是有着怎样的灵魂呢?住这里或来这里的人有怎样的灵魂呢?同样生在农村的我总会情不自禁因为眼前的村庄想起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村庄。仿佛它们有着共同的灵魂一样。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讲一些毛主席语录。父亲常对我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父亲是一名扎根农村的农民。我们老家的涌泉村,也是一个小山村。在农村长大的我,深知农民生活的千艰万难。但那时毛主席的话仿佛家喻户晓。我家的木箱子里有一本《毛泽东选集》。儿时的我看着那些字,并不懂其中的深义,而今再看到这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方悟做一个有灵魂的人是多么重要。我们华夏民族,不就是一代又一代有灵魂的人救起了一个曾被世界列强奴役的国家吗?
   正当我思绪万千时,耳边传来董老师的呼唤:“康心,站好,我给你留一张靓照。”同行诗友董老师扛起相机朝着我调着镜头,红色木门前,身着莲朵旗袍的我,对着董老师的照相机浅笑嫣然。我与木头冲村的旧房子、旧语录、旧对联合影,定格了新时代的幸福与旧时光的艰辛,定格了老房子的风雨和村民们面对困难从头再来的动人故事。
   我们挥手作别木头冲村,作别热情的曾老先生。别时雨停了,我的内心仿佛经受过一场别样风雨的洗礼,心头涌起说不清的感情。木头冲村,不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振兴的模范村之一,它还是一种民族精神根脉的传承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过时。而今国泰民安,国家日益强大,人民更加自信努力,我相信,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就像刘欢所唱的那样:“心若在,梦就在”,“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共 29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中,我们常常迷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尽的信息洪流中。然而,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以一种质朴而坚韧的姿态,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就是木头冲村。这里,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典范,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之地。 文章的作者,带着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文历史的好奇,三顾木头冲,试图探寻这个小山村背后的故事。在这里,他遇到了曾卫华老先生和他的儿子曾连光,他们用朴实的话语,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风雨兼程、艰苦奋斗的年代。石头房子、毛主席语录、对联,这些看似普通的元素,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文章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情,他不仅看到了木头冲村的外在变化,更感受到了村庄内在的精神力量。从曾连光老师保留旧房子的初心,到对联和语录背后深藏的民族魂,作者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洗礼。正如作者所言,木头冲村的故事,是关于坚韧、关于传承、关于梦想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精神和信念,永远不会过时。它们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支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木头冲村的变迁,更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不断前行的身影。这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文章,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触动。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都能在木头冲村的故事中,找到前行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前行。作者文章情感细腻,人物形象立体、鲜明,编辑在此倾情推荐大家赏阅。【编辑:沙场秋点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300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8-02 23:19:05
  在这篇充满深情的游记中,作者以三次探访木头冲村的经历,描绘了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村庄,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是民族精神的见证。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曾经风雨飘摇、如今焕发新生的木头冲村。作者文章的叙述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人文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曾卫华老先生及其家族的描述,我们看到了木头冲村人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石头房子、毛主席语录、对联,这些元素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
   文章作者的情感真挚而深沉,她不仅记录了木头冲村的变迁,更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敬仰。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的写照,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灭的火种。
   通过作者的笔端,我们看到了木头冲村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厚重。这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它不仅让我们对木头冲村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激发了我们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和传承。这是一篇值得推荐的游记,它以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木头冲村,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力量和文化的深度。
回复1 楼        文友:康心        2024-08-03 08:59:45
  谢谢点兵老师,编按语写得好精彩,道出我的心思心愿!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8-03 21:54:3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