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蜀锦·蜀绣(散文)
一
帮爸爸整理书房时,不小心将书柜最高层一样东西蹭落下来,在地上弹跳了几下才定眼看清,是“花绷”。我急忙蹲下去拣起绣绷,轻轻地拍着绣绷,其实它上面没有一点灰尘,花绷的竹圈已经被摩挲得沁润光滑。花绷上还绷着绣了一半的绣面,一朵兰花在丝绸上缓缓绽放,鲜活如初。我的泪簌簌而落……这是奶奶的遗物,这个绣花绷是她生前最喜爱的绣绷,从不离手的。这么多年爸爸一直把它安放在书房最高处,是深深怀念,也是睹物思娘。
又听见妈妈哄睡女儿时唱起家乡的童谣“蚕儿蚕儿,胖蛋蛋儿。吃桑叶儿,吐银线儿。银线长又长,蚕儿造新房。造新房,做嫁妆,嫁到哪儿去?嫁到丝织厂,织出锦缎千万丈……”这是我幼时奶奶常给我唱的童谣。
这个伤春的季节最适宜我陪爸妈一起怀念已去逝21年的奶奶。爸爸无限感慨地说,你奶奶是方园百里都翘大拇指的巧绣娘。的确,我奶奶一手绣功,就连芙蓉绣馆正经的绣娘见了都自愧不如呢。
我的小脚奶奶常常自誉是“绣龙人的后裔”。
她说,自古刺绣在民间成了女子必修功课,一生不辍,老幼传习。那个时代的女性多穿绣花衣裙,每家每户都会用绣花的枕套、桌围、床帏等物来装点居室。因此,刺绣成了女红内容的必修课,能描善绣的女子总能因此得到众人的尊敬。很多女孩子从五六岁起就开始习练刺绣的手艺,习至成年,个个都已成为熟练的刺绣好手。她们不仅用刺绣来装点衣物和家居,更用“凤穿牡丹”“鸳鸯戏水”“和合美满”这些绣品来准备嫁妆。所以闺阁家家有架绣绷,待嫁的女儿人手一花绷。农家女做绣品主要是向绣庄交货赚点手工费。
我母亲也会在农闲之余和奶奶一起绣些绣品来补贴家用。比如卧室里的被面、枕套、彩帐,衣服、绣花鞋、帽子,客厅里的桌布、窗帘以及各种小饰品、如香囊、汗巾、扇套、荷包、手帕等都是一些随处可见的东西。只要绣面精致漂亮,就能换回合适的辛苦费。
奶奶常说过去妇女周身穿戴,没有不绣花的。头巾,坎肩,衣服,裙裤,抹胸,绣袜,绣鞋,真是一身绣服。姑嫂对绣,母女同绷,妯娌们团坐在绣绷上忙碌生活。现在新社会“破四旧”了不兴这些了。
我想,像奶奶这样的一代代绣娘,正是蜀绣的延续和传承者。蜀绣起源于古蜀国的民间刺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直到现在,蜀绣仍以绣工细致、平整,加上针法活泼、构图巧妙等特色而盛名不衰。于2006蜀绣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
说到蜀绣不得不先说说蜀锦,因为刺绣与养蚕缫丝是密切关连的。先有蜀锦才有蜀绣后来的发展与传承。自古六朝古都丝织品都以蜀锦最为著名。蚕丝的历史似乎追溯到神话时代,传说中的嫘祖,看到野蚕吐丝,竟然织出尺素。从此养蚕聚茧,缫丝编绸,创造了人类最重要的服装文明。不仅看蚕吐丝,也观察蜘蛛结网,也启发了人类的纺织灵感。
奶奶不但养蚕,还自己煮茧缫丝,蜡染丝线,自己在丝绢上描出花样,再针黹绣品。
在我家老宅院子里放着好几个大架子,架子几层上摆满了大竹箩,竹箩里有藏在桑叶下的蚕宝宝,一刻不停地蠕蠕动动。我和哥哥最喜欢干的事就喂蚕宝宝了。看蚕,看蚕吃桑叶,听蚕吃桑叶。碧绿的桑叶中,晶莹剔透的蚕虫悠闲地进食。一把鲜嫩的桑叶放进去,就看到蚕宝宝们围了过来,清新的桑叶气息和春雨般沙沙的蚕吃桑叶声与灯光同时泻出细细密密之音悦耳动听。可能是因为它们饿极吧,以肉眼能够看到的速度,桑叶在一片沙沙声音中慢慢消失。通常奶奶半夜起来还要给蚕儿加喂两次桑叶。奶奶说多喂它几次蚕儿长胖点,结出来茧子也大个些。经历几次蜕皮后蚕儿长大了,身体变得透明了,蚕儿吃的越来越少了,发育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吐丝结茧,这时的蚕儿叫熟蚕,把熟蚕捉到供蚕吐丝做茧的蚕蔟上,使它在干净的环境下营茧。在细细萦萦,清清幽幽的声线中奶奶筛拣出一筐筐白白胖胖,光滑漂亮的茧子,呈圆盾形很坚硬,金黄或浅黄色好看极了。真是冰蚕吐丝月盈筐。
你还记得蜀锦阁吗?爸爸笑着开口问道。我点头道,知道啊。重庆四大刺绣公司之一,也是眼下品类最齐全,刺绣质量最好,手工刺绣技师最多的公司,听说他们制作的作品,百分之八十都远销海外,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全是订制,在市场上面是很难买到的。是的,南朝文人山谦之在《丹阳记》中这样说:“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锦独称妙”。那时蜀锦的著名花色共有五六十种,其中“八答晕锦”“灯笼锦”“落花流水锦”“盘锦”“大窠狮子锦”等灿若云霞,绮丽夺目,华贵无比。因此,蜀锦是皇世贵族和富足人家首选的制衣材料。
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集》中诸葛亮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可见蜀锦收入是蜀国财政主要来源。
成都自秦代时期就盛产蚕丝绸缎,其品一直冠绝中华,不仅是富家豪门竞相抢购,还远销魏、吴,西域土蕃,还引来欧亚一些异国商队。在宋代时期,这一带已经织锦作坊林立,机杼之声不断,一匹匹精美异常、绚丽多彩的丝织品从这里的织机上流淌出来。于是一种“上等奢侈品”进入他们的视野,即称之为“锦”。为控制织繰行业的走向,蜀汉政府在成都城西修筑官府作坊,名为“锦官城”。成都因此多了一个美丽的别称“锦城”或“锦官城”。织锦作坊的所在地被称为“锦里”。
前、后蜀国时,蜀锦生产有增无减。古蜀人创造了灿烂的古蜀文明,其中就包括精美绝伦的蜀锦和巧夺天工的蜀绣。自古这些宝贵的地方工艺品而令蜀人备感自豪。
三
从我记事起,就和祖母睡一个屋。屋子的正中间,放着一个大大的绷架,绷架的下方还放着一个绷凳,在绷凳的右手边,有一个简易的木柜,用来装刺绣的针线,里面大小绣针整齐有序的排满了两层,下面的抽屉里各色不同粗细型号的绣线按照颜色与型号也摆放的很是整齐,一看便是个对刺绣极其用心的人。长方形花绷大都也是木制的,两根横木较粗,木板上留有孔眼,插入横木后以销子固定,长方形花绷较大,是奶奶绣被面时才用。绣绷边上有一个竹箩筐里面放满小绣绷、绣面,几包大小不一的绣针、很多彩色丝线,以及绣剪。偶尔我会趁祖母不在屋里偷偷拿起绣剪削铅笔,好锋利。被发现了,就会挨奶奶一顿温柔的训斥。
记忆中奶奶每晚休息的很晚,一觉醒来看见她还在绣绷前穿针引线。她身上穿着一件绣花的旧袄,头发梳到耳后,一动不动地坐在窗前的绣绷上刺绣,她质朴,沉静,那神情专注得就像她一辈子没有干过别的事情似的,只有刺绣。针线在她手上来回穿梭,就像是拥有生命一样,听着她手指的号令。
看奶奶绣花时指法纤巧,捻起极细的绣花针上下翻飞地在绣绷上穿刺。每绣一会儿,手指就要在旁边放着的一块干净湿毛巾上揩一揩。奶奶说,因为怕手汗粘染了绣品,要保持绣品整洁,绣前要洗手,绣绷不乱放。奶奶每次在动针之前都会把双手清洁干净,这是作为绣娘最基本的素养。
奶奶飞针走线,绣花针插进绣绷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晰。我就在绣花针噗噗的一上一下穿缎子的声音和扶扶轻微的风响中进入梦香。
妈妈回忆说,有一次你奶奶揽了一对缎面婚被的绣活,是绣两床“龙凤呈祥”的缎子被面。两床被面奶奶日夜兼程绣了半年多时间终于完成。画龙点睛的故事,以前只觉得很夸张,可那一刻,我还真有一些担心,这一只龙会不会忽然腾云驾雾而去。看那缎面上的游龙潇洒飘逸,体态矫健,龙爪雄劲,一双巨大的眼睛,仿佛就是活的一样,扬眸间,带着俾睨天下的威严,惟妙惟肖,五彩斑斓的身躯在那层层叠叠的祥云之中若隐若现,仿佛下一刻就要从缎面上飞起直冲云霄一般。真不愧是“绣龙人”的后代。那是你奶奶用蜀锦中最复杂的交叠绣针法黹绣的。现在一些关键的针法早就失传了。因为机器刺绣把很多针法都省去了。我还是认为,不管机器绣做得有多好,永远都没办法代替手工刺绣。
至今家里还珍藏着奶奶绣的一幅“蒹葭苍苍”床帐。丛芦中,有一根芦苇上,停着两只栩栩如生的黄鹂鸟,那芦苇就像是活的一样,仿佛还能随微风摆动。那鸟儿绣得并不大,但特别鲜明可爱,仿佛还能听到它们的叫声。青绿的芦丛中,白色的芦花,鲜艳的黄鹂,不管是从色彩还是构图,都让人觉得生气盎然,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抚摸一下,又怕惊飞了黄鹂鸟儿。一件简单的家纺,经过刺绣精心点缀,就会变得优雅别致,让人浮想联翩。
四
父亲说,早在《诗经》中所载的“素衣朱绣”“黻衣绣裳”“衮衣绣裳”的描述。刺绣历史悠远,是民间传统手工艺中最精妙的艺术。蜀绣有130多种针法,针法之多居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之首,仅常用针法就有30多种。蜀绣彩绘用色炽烈,针法魔幻多变更有“绘绣”之说。起初蜀绣只是民间女红,其技艺主要靠母女、婆媳、姐妹、姑嫂之间手口相传。现在传统手工刺绣作品受新技术、新工艺的冲击,越来越多地被机械化替代。如今传统手工刺绣品减少,相对廉价的电脑刺绣正逐渐替代手工刺绣。一些精妙针法和刺绣底样都已绝迹了。刺绣艺人的老龄化,技艺传承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这是令人痛惜,又无力改变的现状。
妈妈接着说,现在蔡家坡所有的蚕茧,丝绸每年都是定向供给蜀锦阁的。你看现在镇上所有的田地全部用来植桑养蚕了。只要茧子质量过关,绣馆都收购回来。
蔡家坡,一个专植桑树的地方,也是小时候奶奶带我和哥哥去的最多的地方。
临近春末,微风清凉,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斜坡上的桑树上,我独自漫步在这片桑林里,目光流转间,试图找回那些渐渐模糊的记忆。
忽然我放慢了脚步,目光停留在前方不远处,小女孩正站在一棵高大的桑树桠上,把摘下来的桑叶递给树下,一个看起来大约有七十来岁的老婆婆。老婆婆麻利地接过桑叶放进背篓里,口里面还不忘小心地叮嘱着:“素儿,你小心一点,脚下一定得站稳了,莫爬太高,上面摘不到的咱们就不摘了,把下面好摘的摘了就行。”
“我晓得喽,婆祖(方言奶奶)不用担心,先把这一把接着,我把那一棵树枝拖下来,那上面的叶子可嫩了,小蚕儿一定喜欢吃。”
小女孩抓住了更上面那一根树枝,把它往下拖了拖,又开始熟练地摘起了叶子。
突然鼻子一酸,我的奶奶离开我已经快二十多年了,不禁泪眼朦胧地走上前去,帮着她们摘起桑叶来。
看着眼前这一老一小,沉寂于脑海深处那些美好记忆瞬间都被唤醒。
接着,文章通过对蜀绣与蜀锦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文化意义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从奶奶的养蚕、缫丝到亲手刺绣,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传承。特别是对蜀锦的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古代丝织品的华美,更折射出蜀地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然而,在赞美之余,文章也指出了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随着现代化的冲击,手工刺绣正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许多精妙的针法和刺绣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这一现象,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无形侵蚀,让人不禁感到惋惜与无奈。
文章的结尾,通过一个小女孩与老婆婆摘桑叶的场景,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这一细节,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隐喻。小女孩的活泼与老婆婆的慈祥,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又充满希望的画面,让人在感伤之余,也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曙光。总体来说,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与责任感。在欣赏与怀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