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铃儿叮咚(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铃儿叮咚(散文)


作者:秀针河 秀才,234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7发表时间:2024-08-03 15:13:47
摘要:以前赶骡马大车是一项技能,现在骡马大车没人再使用,再也听不到悦耳的车铃声。


   畜力曾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马、骡、牛、驴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使用了几千年,只有到了近几十年,不,应该说近十几年,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年种地拉犁拽耙,春季种地往地里运送肥料,秋收往回运庄稼,都离不开畜力运输。不但农业生产离不开畜力,就是出门也要依靠畜力车辆。
   古时候人们出门只有几种选择:乘船、坐轿、骑马、坐车,剩下的还有一种,开动十一路——迈开两条腿。乘船最舒服,但是只限于南方江河纵横的地方。骑马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技能,坐轿限于短途,出门去稍远一点的地方只能坐畜力车。当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慌忙出逃西安,刚出北京时就是坐大马车,到了山区车辆无法通行才改乘“骡驮轿”,还是没离开畜力。
   牛的力气大但是行走缓慢,牛车一般用来农耕时的运输。但是缓慢行走的牛车不颠簸,坐着相对舒服,原来农村有四舒适的歌谣:“做牛车,走沙地,穿大鞋,丈家(岳父家)去”。真正远途出行,还得坐骡马车。
   胶轮出现之前,大车连同车轮都是木制的,因用途不同,又分为不同的几种。专门用于运输的名为“四辋车”,车轮的车辐是粗厚的井字型,车轴用很粗的枣木制成,行走的时候,车轮、车轴都可以转动。听老人们讲,这种四辋车能够载重两千斤。一般农户使用的是“铁轴车”,较为轻便。顾名思义,铁轴车的车轴是铁制的,车轮依旧是木制,车辐是一根根木条,“九瓦十八辐”,走动的时候,只有车轮转动。使用这种车出行前要往车轴上抹油,以前抹棉花籽油,后来抹废机油。有个笑话:“借你的车不抹油,磨坏你的轴。”东家说了:“豁出去四两铁,累死你的牛。”说明车轴上不抹油,走动起来十分沉重。
   还有一种是专门供人乘坐的车,名为“小轿车”,和今天的小汽车同名。这种车的车身比较短,上面带有车篷,车篷后面是封闭的。小轿车一般大户人家才准备,专供出行使用。电视剧《大宅门》里曾出现过这种小轿车,不过有点“穿帮”。剧组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匹老马,垂头弓腰,没一点生气。以前的大户人家,小轿车是家中的门面,与如今的高档轿车有一比。拉小轿车的都是昂头挺胸的大骡子,像大宅门这种人家,绝不会用一匹老马去拉小轿车。最让人感到好笑的,赶车的车把式站在右面赶车。全世界赶马车也没有站在右边的,大概是导演怕赶车人挡住主要演员的表演吧。
   以前大户人家拉小轿车的都是专门训练出来的“走骡”,步伐类似现在体育运动中的“竞走”,据说这种步伐走起来十分平稳,背上放一碗水都不会撒出去。赶小轿车的车把式同样要用“竞走”的步伐。小轿车的车轮较大,车把式的脚后跟贴着车轮行走,如果不熟练,车轮就会辗轧到脚后跟。
  
   二
   我赶车是生产队时代,小轿车早已不见踪迹,铁轴车用牛拉,我所赶的是现代胶轮大车。胶轮大车比以前的木轮“四辋车”载重量大了不少,不超载的情况下,可以装载两吨半,载重五千斤。生产队用胶轮大车去外面搞运输,为生产队挣些买化肥、农药的钱。胶轮大车一般是三大套,一匹牲口驾辕,前面两匹牲口“拉稍子”。如果三匹牲口中有骡子有马,尽量使用马匹驾辕,因为马要比骡子更聪明、机灵一些。
   中国拉车的挽具和西方不一样。西方的挽具都是皮套,直接套在马匹身上。中国的主要挽具是两根经过加工的木棍,名为“套夹子”。木制的套夹子直接接触牲口会把皮肤磨坏,在套夹子里面还要垫上一层软的“套包子”。套包子里面塞满树棕或者稻草。大车挽具上有很多铁环,用宽窄不同的牛皮把这些铁环绑在车上。传统的高档车辆,如前面介绍的小轿车,有使用铜环的,特别是菊花青骡马,铜环在牲口身上摩擦,牲口的皮毛越发漂亮。
   前面拉稍子的两匹牲口一个拉主套,两根拉套的粗麻绳一左一右挂在大车上,边上的牲口叫作“拉边套”,拉套绳子挂在大车的一侧。
   挽具中还有鞍子、车搭、滚肚、后鞧等等,等于把驾辕的牲口牢牢绑在车辕中间,只能听任车把式的吆喝卖力气。
  
   三
   赶车人被称为“车把式”。“把式”这个词不是指某种技术,而是一项技能,我们这里练武的人都被称为“把式匠”。
   以前的车把式从穿戴上就可以看出来:上身是自制纽袢的上衣,下身灯笼裤,脚登双劈脸靸鞋,腰上系着十几公分宽的“腰硬”。
   车把式赶车的工具是鞭子,鞭子有几种式样。下面六七十公分直木杆,上面用三股竹枝拧成,这是“鞭杆”;用小牛皮或者羊皮拧成绳子状,上面粗,下面逐渐变细,这是“鞭穗”。鞭穗最下面是一根细皮条,叫作“鞭稍”。鞭稍以狗皮的最好。鞭穗靠上半部有一撮红缨子,据说红缨子走夜路时可以“辟邪”,妖魔鬼怪都怕它。
   这种短鞭子称为“手把鞭子”,是车把式随手不离的用具。还有一种大鞭子,鞭杆长两米五以上,大车装满货物,车把式坐在高高的货物上面赶车使用。
   抽鞭子是车把式的基本技能,首先要能把鞭子抽响。鞭子所以能被抽响是一种“音爆”现象,和超音速战斗机突破音速时发出的爆炸声同样道理,鞭稍落地时超过了音速。
   老把式教我们练鞭子不是往地面上抽,而是往房檐上抽,只有在房檐上打响鞭子才算功夫。
   使用鞭子的时候要做到“稳准狠”。我们村和公路隔着一条铁路,过铁路有二十多米的高的长坡道。拉着一车重载,来到长坡道跟前,已经习惯的几匹牲口跑动起来,快速往上冲。快到坡顶的时候,牲口们的速度慢了下来,如果这时候不加把劲,车辆很可就会退回去。车把式要赶紧抡起鞭子,照准前面拉稍子的两匹牲口屁股每匹抽一下,返过身来再给驾辕的牲口屁股来一下,被鞭子抽打的牲口一起用力,重载大车一下冲到坡顶。抽打前面牲口容易做到,返手这一鞭子,没有一定功力,很可能抽不着牲口的屁股。
   当年一位老把式的抽鞭子技能最好。有一年生产队买来一匹未驯出来的生马,他把它装到车辕里,为了“玩飘”,他故意不给生马戴笼头。如果往左或者往右还好说,可以在马的左右晃动鞭子,如何让这匹生马站住?他只用轻轻一鞭子——鞭子从马的两只耳朵中间过去,鞭稍正好打在马的上嘴唇两个鼻孔中间。这是马最柔软的部位,也是最疼的地方,鞭稍一落,那匹马立刻站住纹丝不动!
  
   四
   有句话说“把式把式,全凭架势”,车把式也有一定的动作要领。首先是拿鞭子的姿势,要右手持鞭,鞭杆直立着靠在右肩上。如果随便举着鞭子,人家会奚落你像给死人打幡一样。
   车把式坐车都是坐在驾辕牲口屁股位置,两条腿垂在车下。如果下车走动,要走在车辕头的位置,一手持鞭,步伐要和驾辕牲口保持一致。
   赶车也有很多礼节。从村子中间穿过,决不能坐在车上,要下车行走。遇到一群老汉蹲墙根聊天,要手持鞭子抱拳行礼:“给几位拜个晚年!”都快到八月十五了,依然要说拜年的话。几位老汉纷纷站起身来:“客从那来呀?渴不渴?”再往前走,忽然跑出一只鸡,钻到车底下被轧死了。鸡是农村老太太的命根子,老太太跑过来不依不饶。这时候蹲墙根的老汉们走过来:“他又不是故意轧死你的鸡,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快算了吧。”车把式化解了一场纠纷。如果你不提前和老汉们打招呼,您给人家赔钱吧。
   古语:“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说的是这五种人品质低下,经常会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其实车把式也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有两个流传的小故事:有一年除夕,几辆大车急着回家过年,穿过一个村庄的时候,正好有个孩子从胡同里跑出来,一下撞到大车底下被轧死了!其他车把式对轧人的车把式说:“附近又没人看见,咱们赶快泡吧!”轧人的车把式说:“我把人家孩子轧死了,人家一家人还怎么过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你们走吧,我把孩子送回去,是打是罚我都认了。”其他的车把式赶车走了,轧人的车把式抱着孩子往胡同里走,正好一位老人走了出来,孩子正是老人的孙子。车把式说明情况,老人接过孙子说:“你走吧,回家过年去吧,有什么事明天再说。”车把式千恩万谢地回家了。老人抱着孙子回家,强忍悲痛没告诉家里人,说孩子睡着了。饺子煮熟了,奶奶喊孙子起来吃饺子,爷爷还想阻拦奶奶,谁知孙子一骨碌爬起来吃起了饺子,原来没有轧死,只是震昏了。第二天,负疚的车把式买了很多礼物来这家谢罪,听说了这个结果,尚不知真像的全家人皆大欢喜。后来,这两家人成了朋友,车把式正好有个女儿和男孩儿同样大小,长大后嫁给男孩儿,两家结成秦晋之好。
   另一个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车把式赶车行走在公路上,忽然听见路旁沟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他停车一看,原来是一个包裹着的婴儿,身上还有一个信封。打开信封,看到里面是一沓人民币,他赶紧把信封装进衣兜,扔下婴儿继续赶路。走到县城附近,牲口忽然惊车,大车从他腿上轧过去,把腿轧断了。大家帮忙把他送到县医院,医院让他交押金,他想起捡到的那个信封里面有钱,就把信封交给了医生。他没细看,原来信封里还有一封信,说明孩子的情况,求好心人领养。医生急忙问他孩子哪去了,他只好实话实说。医生们急忙赶到放婴儿的地方,发现婴儿已经死了!据说那个车把式的断腿没治好,后来只好截肢。
   这两个小故事不但规范车把式的行为,也是做人应有的基本人性和品质。
  
   五
   您若以为车把式个个都是品德高尚那是大错特错,车把式们有时很难相求。比如你一个人走路看见一辆大车,想搭几步便车,若不相识,车把式绝不会让你坐车。
   老把式告诫年轻的把式们,决不能让陌生人搭车:搭车人若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人心叵测,谁知他是不是个逃犯或者想图谋不轨?若是年轻女子,中途诬陷你调戏她,你有嘴也说不清。老年人坐车,中途可能发生疾病甚至死去,儿童喜欢淘气,坐车容易发生意外。所以遇到陌生人想搭车全都要拒绝,这也是车把式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种办法。
   老把式还传授经验,有几种情况赶车时要十分注意。那时候农村娶媳妇接新娘子都使用生产队的大马车。车上只坐着两三个人,几乎和空车一样,这种时候车把式决不能放松警惕。接新娘子的大车,半路上有拦车要喜钱的,有想和新娘子开玩笑起哄的,乱乱哄哄很容易出车祸,赶车的把式要高度精神集中,不能参与到玩笑之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给死人送殡。死人出殡,儿媳妇们要坐着娘家的大车去往坟地。当棺材放到坑底,管事人高喊一声:“落砟!”女人们赶快坐上娘家的马车抢着往回跑,据说谁先进家门谁发财。旧社会,马车都是娘家准备的,如果娘家穷,只来了一辆毛驴车,如何比得过三大套的骡马大车?这不过是显示娘家财富的一种比试。老把式说,埋人的坟地都在地中间,远离道路,沟沟坎坎的很容易翻车。再说你替人家赶车,发财不发财与你有毛的干系?这种时候要稳稳当当,不管主家如何催促,心里要有一定之规。
  
   六
   畜力车必定缓慢,路途远一点就要起早贪晚,夜间走路是经常的事。若是几辆车一块走,第一辆车的车把式负责照看道路,后面相随的只管坐在车上打盹,大家轮流走第一辆车。
   最怕的是夜里走单车。那时候的公路没有现在这样繁忙,到了夜间,轻易也遇不到车辆。朦胧的月光下,伴随你的只有行走的马蹄声,这时候你才会感到,这几匹牲口才是你最亲密的伙伴。前几天有报道,高速路上的桥塌了,很多汽车来不及刹车掉到桥下。赶马车你不用担心道路出问题,拉车的牲口比你警惕性高,道路有了问题它们会立马停下。
   寂寞难耐又不能瞌睡,只好自己唱歌:“冰雪遮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
   夜间走单车会给牲口带上铃铛。两个车铃茶杯大小,戴在辕马的脖子底下,走起来叮咚作响。前些年去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看见一家摊位上摆着一对马车铃铛。原本想买下来,拿起来摇一摇,马上听出是不高明的仿造货。真正的马车铃铛是一对,形状虽然相同,发出的声响却不一样,一只清脆,一只浑厚,这样才能发出悦耳的“叮咚”声。用车把式们的话说,这两只铃铛是一公一母,配合着响起来才会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
   如今农业生产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公路运输也全是汽车,大马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能在视频中见到的马车,是一些东北大佬们的信马由缰,骡马大车成了他们手中的玩具。
   赶大车再也不是社会上的一种项技能,赶车的车把式几乎消失殆尽,那悦耳的铃声,也只能出现在梦中……
  
   (写于8月2日)
  

共 48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车,不论古今,都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早在新石器晚期,车辆就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上古时代的“车”有“兵车”与“乘车”之分。有牛车,也有马车;牛车主要用作运输货物,马车则主要用于战争、狩猎。随制做工艺较为成熟的“车”就已经传入了中原地区并为商王朝和周王朝所利用了,因为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多种形体的“车”字了。后来由于骑兵的出现,“兵车”才退出了战场,于是除了运送货物之外,“乘车”供贵人乘坐的功能逐渐加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中国人在不断地改变着车的结构与功能。车”的本义是一种在陆地行驶的有轮子的交通工具,人类发明制造了车,延伸强化了腿脚的功能,使人类能够快速至远而不疲惫,运载重物而不艰辛,驱车作战而易于制胜。人们把赶马车,骡车的师傅称“车把式“骡,马脖子上通常挂着铜铃铛,一路走来铃儿响叮当。车,的进化可以说是车轮不息,创新不止。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蒸汽机后就产生了燃油汽车。后来又开创了电动车辆。进入二十世纪的后期,一场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悄然兴起。预示着汽车技术未来的辉煌方向。新石器晚期的简陋木轮车,到如今飞行汽车、潜水汽车等多栖创新概念的逐步落地,车辆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智慧与科技的巨大飞跃。车,不仅仅是出行工具,更是科技与生活深度融合的典范。本文就车的演变历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更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一篇深好文,先睹为快拜读学习。流年推阅。【编辑:素心若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4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4-08-03 15:23:43
  车的演变史令人惊叹,从“两马驾一车”到跑出中国速度的“复兴号”谁看了不得感叹一句“这变化太大了吧!”想想秦始皇修筑长城为了抵御外敌,他万万想不到千年后,会有飞机大炮,导弹核武器……人类太魔性了。问候老师夏怡!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2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8-03 17:48:50
  感谢素心若雪老师的编辑和点评。老师的编按不但使拙作增辉,还进一步做了延伸,说出了车辆的发展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再次感谢老师的费心费力,祝老师夏日安好,佳作频发!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8-04 21:05:1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