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柳岸】赶集(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柳岸】赶集(散文)


作者:奕渌 童生,52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86发表时间:2024-08-05 09:38:53
摘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脍炙人口的《木兰辞》郎朗读来,眼前呈现的便是熙熙攘攘的集市容貌,这便是“赶集”场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脍炙人口的《木兰辞》郎朗读来,眼前呈现的便是熙熙攘攘的集市容貌,这便是“赶集”场景。
  
   一、赶集是一幅悠长的历史画卷
   赶集如同一幅历史厚重的画卷,犹如沉浸在千年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用自己独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赶集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间风俗,在集市上做买卖或者玩耍,这种习俗自古就有。中国最古老的集市,可以追溯至神农时代。《周易•系辞》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路史•炎帝》记载:“列廛于国,日中为市”。可见,炎帝神农氏,创作集市,首创贸易,原始商品的交易最早由炎帝神农开创。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码头和交通要塞发展了“草市”,以供马儿吃草、人们买卖,集市也真正走向农村,人们为了交换商品和服务而聚集在一起,以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居多,最主要是销售蔬菜、水果、药材等初级农产品。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宋朝之商业繁荣前所未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乡村集市开始蓬勃发展,集市逐渐演变成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商贸活动。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随之,集市便成了定期举行的贸易活动,尤其是那些经济不发达且交通运输困难的地区,各家各户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难以自给自足,于是,人们就约定在某个特定的日子,聚集在特定的一个地方,把自己多余的物品卖出去,同时也换取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就这样,集市成了重要的商品交换场所,伴随着热闹的集市,还有很多民间娱乐活动。赶集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四季控制着耕作年庆,集市则调配着日常丰俭。
   赶集这一民间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和形式。例如,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地区多称为“赶虚(赶圩)”,南方很多省份则称之为“赶场”,云南称为“赶街”,岭南一带则叫做“赶务”,而只有我们北方真正称为“赶集”或者“赶会”。这些称呼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对于赶集这一传统活动的不同理解和实践。发展到今天,具有一定周期性的赶集,已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二、赶集是一幅深情厚意的亲情画卷
   北方的农村,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集市,也就是乡亲们经常说的“赶集”或者“赶会”。北方乡村赶集,一般以农历日子为主。正因为不是天天有,短则一天,长则三五天,所以,这样一个特别隆重的节日,庄稼人特别重视它,这一天,家家户户早早起床,将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好招待亲朋好友的茶水与水果,备好招待客人的各种食材,满怀喜悦之心等着亲朋好友的到来。在庄稼人心中,赶集是他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渠道,也是相互交流信息的一个平台。平常日子里,农村人大多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家兢兢业业耕耘着家里的几亩土地,打交道的也不过是自己村里的邻里邻舍。加上乡里乡亲相隔较远,平时没时间走动,赶集便成了他们聚会的最佳场所,走在集市上,说不定就遇见周围村庄的同学,旧时好友,所以,亲朋好友在集市相聚,老朋友在集市重逢,见了面自然要亲热很多,互相分享生活点滴,于是,情谊再次升华。
   关于赶集记忆最深,莫过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去姨姨家赶集。
   孩提时在农村长大,父亲在阳泉上班,母亲带着我与姐姐还有弟弟在乡下生活,后来父亲调回平遥,姐姐也跟随父亲去了县城上学,我与弟弟继续跟着母亲在乡下生活。儿时的幼小记忆中,农闲之余,勤劳的母亲就会跟着父亲去县城打零工,而我与弟弟就去外公家居住。母亲姐妹两个,每每我与弟弟去了外公家,姨姨也就带着她的儿女们来到了外公家,每当我想妈妈时,姨姨就总是抱着我、搂着我,把我当做她的亲生女儿来宠爱着。所以,从孩提到现在不惑之年这50年的岁月长河里,姨姨在我的生命里留着她无法磨灭的深深印象,后来,我上高中时年仅40的姨姨因病离世,我哭了个昏天暗地。无论何时,每每想起赶集,姨姨村里的集市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生命中,赶集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亲情画卷。
   画面缓缓展开,妈妈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前面坐着弟弟,后面带着我,母子三人一路欢声笑语奔赴在去姨姨家的路上。
   乡村的集市一般在村里最宽敞的主街道,而姨姨家就在村里主街道的中心处。勤快的商贩们一般都会早早来到集市,以便挑选一个自认为最佳的摆摊点,所以,无论我们来得多早,走进村里快到姨姨家时,远远就能看见街道两边已经摆好摊位的很多商贩。
   姨姨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姨姨家的院子很长,分上院与下院,姨姨一家住在上院,姨姨的婆婆住在下院,我们还未走进院落,远远就能看见可爱的妹妹们已经兴奋地跳着、蹦着,朝着我们使劲摇晃着双臂,此时的我与弟弟早已从妈妈的自行车上跳了下来,一路奔跑着向妹妹们冲去,把妈妈远远甩在后面,虽然妈妈一个劲喊着:“慢点、慢点……”但喜悦而急切的心情哪能慢下速度啊!这也是童年最欢快的奔跑。
   走进姨姨家,姨姨与姨夫正在家里忙碌着,厨艺精湛的姨夫是大厨,体弱多病的姨姨打着下手,见我们到来,姨夫赶紧招待我们喝水,姨姨则一如既往先把我搂在怀里紧紧地抱一抱,疼爱姨姨的妈妈一进门,放下给姨姨一家带的礼物,便参与了锅碗瓢盆奏响乐中……大人们围着“美味佳肴”忙碌着,我们几个小孩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童年的画卷里无论何时展开,里面留存着的永远是纯真无暇与欢声笑语……
   在这幅无法割舍的亲情画卷上,姨姨的爱没有豪言壮语,却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熠熠生辉,如同晨曦初照,温暖而明媚。
  
   三、赶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烟火画卷
   屋里灶台上的食材经过三位大人的精心处理,都已准备妥当,静静等待着下锅。姨夫一个人继续在家忙碌着,妈妈与姨姨则带着我们姐妹几个开始去赶集。走出院子,只见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集市正在热热闹闹开赶着……
   集市上的叫喊声不断,此起彼伏,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可以免费品尝的甜滋滋的葡萄喽”、“刚出笼的小笼包喽”,小商贩们竭力呐喊着,有的卖衣服的甚至拿着喇叭大声喊着“清仓大甩卖,五折优惠喽”,吸引着过往的行人,于是,妈妈与姨姨还有其她妇女便围在一起,精心挑选着漂亮的衣服;卖气球的摊位则被一群孩子们紧紧包围着,我与弟弟妹妹们不甘示弱也使劲往里挤着,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摊主更加卖力地吹着气球,一不小心,“啪”一声如春日里的惊雷,一个大红气球爆炸了,引来孩子们欢快的尖叫声,于是,孩子们的欢呼声与气球“噼啪”的爆炸声夹杂在一起……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尖叫声,所有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集市上特有的神奇的喧哗——什么声音都有,但你却什么也听不出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即使你耳朵再好,你也很难听出具体在叫卖什么。作家王小波曾说过“集市上有种难以形容的喧哗,你绝不可能从中听出什么来。”
   新鲜的蔬菜水果、独特的农产品、自己精心编制的手工艺品、艳丽的服饰,各种琳琅满目的小饰品,家养的鸡鸭鹅、牛马羊,在这里都有一个属于它们的各自舞台,这里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缤纷世界。人流涌动,络绎不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兴奋与喜悦,走着走着,你就会遇见熟人,于是,在嘈杂拥挤的人群中,难得觅得一席之地,驻足大声闲谈几句,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让人感受着乡村生活的淳朴热情,真实与生动。
   “没有人能空手走出集市”,这句话丝毫不夸张。妈妈与姨姨手里拿着精心挑选好的衣服与日用品,我与弟弟妹妹们手里拿着气球与小零食,在笑声不断中再次回到姨姨家,此时厨艺精湛的姨夫已做好一桌美食在等候着我们。为人豪爽的姨夫是典型的热心肠,熟悉的商贩们便经常来家里倒上几杯热水,因为感恩也会给姨夫拿来自己所卖的东西,一家人开开心心吃着午饭,谈论着刚才集市上的所见所闻,午饭吃过收拾完毕后,免不了还会再去集市上,看看能否捡漏。街上依然人山人海,农家小院的大树下一家人举杯欢庆,豪爽的笑声荡漾在农家小院里……
   这里是一首生动的乡村交响曲,这里有着城市没有的风姿,有着乡村的朴实,有着集市的烂漫。置身于热闹的集市,包裹在一阵阵吆喝声中,看到的都是最踏实最真实的烟火气息。千百年来的乡土气息,在这里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五彩斑斓的美丽世界。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大人们兴致勃勃挑选着喜欢的商品,孩子们兴奋地在玩具和零食之间流连忘返,处处荡漾着一幅欢乐祥和的烟火画卷。
  
   四、赶集是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
   村村有集市,集市日期都不同,到了规定的日子,来自不同地方的商贩们就会像神一样聚集到一个地方摆摊。对于这一点我至今都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集市上的摊主基本上都不是本村人,他们根据日子不停地辗转于各个村庄,甚至有的是跨省而来,更何况每个村庄的集市日子都不一样,一年365天,他们是怎么准确无误地记住如此多村落赶集的时间,至今我还没有找到答案。这幅流动的民俗画卷,在他们的奔跑中,流动得如此波澜壮阔,出神入化。
   在集市上不仅“农副产品特色多,琳琅满目任你选”,而且娱乐项目也丰富多彩。你看,一位街头艺人带着他的猴子在表演杂技,都说“猴子学样,趣味横生”,调皮的小猴子学着主人的模样,与主人一前一后背着手晃悠悠扭来扭去,趁其不备“蹭”一下子跳到主人肩膀上,不时扮着鬼脸,一举一动都让人捧腹大笑,简直就是欢乐的童话剧。
   围观这场“童话剧”的大部分是小孩儿们,而老年人最钟爱的莫过于山西梆子即山西晋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唱大戏”。集市唱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锣鼓喧天唱大戏,声震四野乡情浓”。在戏中,人物角色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唱腔与服饰及动作,展现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在我的印象中有《打金枝》《空城计》《芦花》……
   演员们的精湛技艺,动情的表演,美轮美奂的服饰,都让我感受着传统艺术的魅力,也许,在老年人的心中,听戏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盛宴吧,以至于无论你怎么叫他,他们总要听到大戏结束才会回家吃饭。
   挤不动的人群、热闹的叫卖声、忙碌的商贩、高高低低的砍价声、热气腾腾的美食,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懂得赶集的快乐。家乡人赶集,赶的不是潮流,赶的是老百姓平凡而幸福的小日子,感受着浓郁的乡情和快乐的童年时光,体验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最后,在姨姨、姨夫还有弟弟妹妹们的恋恋不舍中,我们道过别,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快乐的集市也就赶完了,而集市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姨姨去世后,姨夫一个人挑起了抚养四个幼小儿女的重担,孩子们也都非常孝顺懂事,刚开始的那几年,每到七月初七,我们还会去赶集,只不过少了很多快乐多了几许伤感。后来,我们全家搬迁至县城,我与弟弟都在外求学,然后又相继结婚生子,现在妈妈与姨夫也都离世,姨姨的四个儿女也都结婚生子,弟弟定居北京,三个妹妹定居县城,我们姐妹有空也会相聚,只不过再也没有去赶集,就这样“赶集”只停留在了记忆最深处。
  
   五、再遇赶集,重温儿时画卷
   暑假来临,前几日送孩子上兴趣班的路上,经过离城最近的一个村落,恰逢这个村落赶集。送了孩子返家的路上,我专门停下来,一个摊位一个摊位慢慢移步到集市起点处,商品还是那么琳琅满目,尤其是在城里很难遇见的一些物件,集市上总有它们的靓影,赶集的人以中老年者居多,如今的集市明显没有了儿时的拥挤与嘈杂。
   折返途中,我驻足在一位卖新鲜蔬菜的老爷爷摊位前。“闺女,想要啥,自己随便挑,这些蔬菜都是我亲自种植的,吃不了就拿出来卖一些。”这声“闺女”让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眼里不由闪着泪花,在泪光中,我好像又回到了儿时在姨姨家赶集的熟悉画面中,我的妈妈、姨姨、姨夫,还有奔跑着的幼小的弟妹们……我轻轻抬起头,使劲眨了眨眼睛,晶莹的泪珠紧紧地依偎在眼睫毛的边缘,在我的努力下,它们艰难地倒流了回去。不经意间,也许是老爷爷感觉到了我的情绪起伏,“孩子,要不拿些豆角吧,这个是无丝豆角,炒着吃或者煮熟凉拌吃,都特别香,都是真正的绿色蔬菜。”见我点头,老爷爷给我挑选了一些嫩嫩的豆角,接过老爷爷手里的豆角,我又买了一些西红柿与茄子,老爷爷告诉我,他今年已经82岁,就在这个村里居住,孩子们也特别孝顺,只不过他想趁自己身体硬朗着,种植着一点点蔬菜,采摘一些来集市出售,老爷爷还告诉我,这个村落每月逢一都会赶集,每次他一般都会来。与老爷爷寒暄道别后,我继续走在集市上,回望老爷爷的背影,本是陌生人,却在一声“闺女”,一声“孩子”中,感受到了最纯真的亲情,老爷爷的声音依然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你看:这个世界多温暖,当你偶尔伤心时,总有人心疼你: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在对你微笑;这个世界,总有人在悄悄爱着你。那些最真挚的瞬间,不就是最美的乡情与亲情吗?淳朴的亲情一直就在我的身边……
   城市单调的繁华和喧嚣,有时会让人偶尔疲倦,而赶集就如同一个清澈见底的明镜,一份返璞归真的单纯生活,在这里我又找到了儿时的感觉,那样纯真,那样清澈,如同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卷,画面里碧水悠悠,清澈见底,而今天的集市犹如在碧水中轻轻落进去的一颗美丽琥珀,荡漾出一圈圈的涟漪,向四周慢慢蔓延着,时而宁静,时而流动,犹如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属于它的历史,也在继续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
  
   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头远眺着渐渐消逝在视线里的集市,眼睛再次不由微微湿润滴落着晶莹的泪花,点点泪珠里,一幅幅人间最美画卷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赶集是一幅最纯真的的人间亲情画卷,里面满含着割舍不掉的亲情,是亲人用双手在与我恋恋不舍道别。
   赶集是一幅最醇厚的人间烟火画卷,川流不息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汇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
   赶集是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里面传承着华夏儿女最朴实的“物物交换”,展现着传统集市独特的魅力。
   在这一幅幅幅生动活泼的画卷里,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感谢在这繁华的城市中,还存在着一方浓浓的乡土风情,让我们能回归本真,找到儿时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每一个集市都蕴含着浓郁的千年文化。集市文化,是割舍不断的亲情,是热气腾腾的烟火,是诗意弥漫的远方,是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集市如同沉甸甸的卷轴,轻轻打开它,呈现给我们的,有着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有着依依不舍的故乡情怀,有着对儿时美好时光的千丝万缕留恋。浓浓的乡土韵味,朴素的风土人情,熙熙攘攘的穿梭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声声回荡在我的耳旁,而“赶集”就是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正在以传统或现代形式不断延续着、传承着……“赶集”这一幅人间最美画卷定将继续描绘着属于它的独特风景,让每一位赶集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2024年8月4日星期日下午18:56
  

共 595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开篇以《木兰辞》引出市集,构思别出心裁。赶集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风俗,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神农时期,许多古籍中皆有相关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市真正走向了农村,人们在此交换商品和服务。宋朝时期商业发展繁荣,乡村集市蓬勃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固定时间与地点的商贸活动。中国地广人稠,赶集在各地的叫法和形式也均有不同,但是在各地都是作为一项劳动人民不可或缺的活动。接着作品笔法从虚转实,以第一视角描写出去姨姨家赶集的情景,集市上繁华热闹的吆喝声,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大人孩子买到需要的东西后,喜气洋洋……简直就是一首生动的乡村交响曲。每个地方集市开集的日期都不同,一般以农历日子固定下几天,外来人根据这些错开的日期辗转于各个集市只见,仿佛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集市上除了买卖东西以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比如耍猴、唱戏等等,给乡村集市增添了几分艺术色彩。多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没机会去赶集,它只能停留在记忆最深处,然而前些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得到了赶集的机会,感受着集市费繁华,回忆起甜美的过去,仿佛回到了多年以前的时光里。散文洋洋洒洒几千字,却毫无拖沓之嫌,紧紧围绕赶集这一主题进行细致刻画,抒发情愫。文中有历史文化的厚重,也有烟火气息的余味,有集市上的喧嚣,也有回忆里的静谧,总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思路清晰,主题明确,文笔流畅,故事逼真,贴近生活,引人共鸣!佳作欣赏,问候作者!【编辑:林火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500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8-05 09:40:20
  散文很好地呈现出北方乡村集市的真实景象,结构完整,有情有景。
时光煮酒但求微醺,文字烹茶半苦半香。律己守正于先,雅俗皆品各半。一诗如梦,已忘却花香隔年。
回复1 楼        文友:奕渌        2024-08-05 10:14:16
  谢谢林社的精心编辑,感恩。
2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8-05 09:41:54
  从作品中一下子勾起了我小时候赶集的记忆,与文中许多情节契合,所以好的作品必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时光煮酒但求微醺,文字烹茶半苦半香。律己守正于先,雅俗皆品各半。一诗如梦,已忘却花香隔年。
回复2 楼        文友:奕渌        2024-08-05 10:14:56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素材。
3 楼        文友:林火杉        2024-08-05 09:42:13
  感谢赐稿柳岸,这里因你更精彩!
时光煮酒但求微醺,文字烹茶半苦半香。律己守正于先,雅俗皆品各半。一诗如梦,已忘却花香隔年。
4 楼        文友:老百        2024-08-05 11:58:5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4 楼        文友:奕渌        2024-08-05 12:14:57
  感恩社长推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