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成都小吃(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成都小吃(散文)


作者:北方雪飘飘 进士,725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57发表时间:2024-08-05 14:43:52
摘要:四川味道,安逸得很;成都美食,巴适得板。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
   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我国最早被联合国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城市,因此吸引着广大国内外游客不仅来观光旅游,同时也是奔着美食而来。
   人们常常这样形容成都,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不想离开的原因肯定有很多,比如历史文化厚重古迹众多,人文景观兼具自然风景秀美,慢节奏轻松休闲生活方式,美食遍地一饱口福等诸多诱人元素。这是一座最具人间烟火气的休闲之都,大街小巷香味缭绕,浓厚惬意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神往。
   自古以来,拜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赐,成都平原受益至今,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川人心态优越豁达,天性积极乐观热情,因而便有时间精力和闲情雅致,专门去研究食物,终把食物做到极致,创造了很多著名的美食。形成了以四川为代表的地域饮食特色,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发源地,将饮食发展成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扬名天下,是吃货们向往的天堂之城。
   成都的美味值,如果来分配一下的话,大约有一半来自于本地的特色美食小吃,另一半自然就是众所周知的正宗川菜和麻辣火锅了,美食是成都最具诱惑力、让人无法抵挡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小到大,到目前为止,我在这座城市总共生活了三十七年,吃过的小吃之多,一时根本数不过来,也记不起来了。此时此刻还能记得起、张口就来的,随便罗列一下的就有:叶儿粑、三合泥、油炸糕、窝子油糕、火锅粉、肥肠粉、璇子凉粉、煮凉粉、赖汤圆、三大炮、红糖糍粑、红糖醪糟、糖油果子、串串香、冒菜、钵钵鸡、兔老壳、二姐兔丁、红星兔丁、红板兔、香油兔、缠丝兔、夫妻肺片、老妈蹄花、冰粉、谭豆花、樟茶鸭、钟鸭子、九尺板鸭、冒烤鸭、甜皮鸭、冷锅鱼、干锅虾……
   根本无法尽述,还有好些我没吃过,尚未提及的小吃,多的不得了。我不是正宗本地人,作为一个北方人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也算是半个成都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我的记忆里相对印象深刻、感受颇深的有几种小吃,那些被味蕾记住的味道,似乎仍然停留在舌尖上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肥肠粉
   肥肠粉的历史有些久远,要追溯到清朝末年,距今达百年以上。
   据说当时成都一位姓张的小贩,在街头卖起了这种独特的小吃。他用新鲜的红薯粉,搭配上煮好的猪下水肥肠,再加入各种调料,因此制成了一碗麻辣鲜香的肥肠粉,一经推出,倍受食客欢迎。
   肥肠粉的主要原料是大家所熟悉的红薯粉,一般都是在店里现场制作,新鲜Q弹。曾经在几家店里亲眼目睹过,只见伙计拿着一个底部布满孔眼的大漏勺,用手用力不断捶打放在上面的红薯湿粉团。在重力挤压之下,粉团变成条状流出孔眼,接连不断落到大锅水里形成粉条,定型后捞出待用。由于是人工打造,实际上粉条粗细并不完全均匀,但韧劲十足,有着红薯天然的香气。
   与此同时,店里另一口大锅里,用猪骨和肥肠一起熬制的高汤,在旺盛的炉火之下,正沸腾着,翻滚着,热气腾腾,水雾缭绕。只需要在高汤里冒几下粉条,倒入已经放好调料的碗里,粉条充分吸满高汤后变得更软弹。配上碗里的肥肠、红油、酱油、花椒粉、芽菜、葱花等调料,一碗热乎乎香气四溢的肥肠粉就好了,卖相极佳,让人垂涎欲滴。如果配上一两个冒节子即猪小肠,一咬爆汁,则更为圆满。
   胃口大的吃一碗肥肠粉不够饱,一般会来一个与肥肠粉最佳的搭档酥肉锅魁。锅魁炸得酥酥脆脆,外酥里嫩,香气扑鼻,可谓肥肠粉的最佳伴侣。在肥肠粉店里,旁边一般都会有卖锅魁的摊,成都这里叫“打锅魁”,打就是制作的意思。
   目前成都最有名的几家店,要数双流白家的肥肠粉,北门马鞍路的甘记肥肠粉,市中心青石桥的复兴肥肠粉,西门抚琴市场的朱记肥肠粉等,这几家在成都最有名气,堪称最好吃的肥肠粉。这几家的创始人也都是白手起家,各有励志传奇的故事,距今百年以上,逐渐做大做强,名气越来越大。
   肥肠粉是我的最爱,为此以前我专门写过一篇关于这个美食的《小吃肥肠粉》一文,对成都几家知名肥肠粉的前世今生说了个遍,在此不再累述。最初我在市中心青石桥住过一段时间,离那家著名的复兴肥肠粉老店很近,我甚至曾经拿着锅,把肥肠粉从店里端回家去慢慢吃。现在则很少过去那边,偶尔经过时还是会去吃一碗粉,店铺的生意一如既往的火爆,味道依然不变。
   北门的甘记肥肠粉,则是过去的老同事告诉我的,初次跟着去吃过之后便相当喜欢,甚至觉得堪属成都第一好吃的肥肠粉。主要是佐料辣椒香辣过瘾,新鲜湿粉筋道,一直吃了很多年,虽然离着稍远一点,有时候也会专门过去吃。这家店名气之大,就连香港明星谢霆锋,由成都本地人歌手张靓颖陪同,也一起去过甘记粉打卡拍摄,上了美食节目。甘记粉的后人还创立了连锁的甘食记店,并已成功申遗,成为全国唯一的一家,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肥肠粉知名品牌。
   至于西门那家朱记粉,曾经的老板和我办公室的主任是同学,就是这位主任介绍我们几个同事去吃的,味道果然不错。在单位上的那些年,我们几个女同事经常去朱记粉吃,也吃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店依然存在,已经成了网红店,经常有人慕名而来,打卡品尝小吃,上美食节目。
   肥肠粉,堪称成都独创的首屈一指的名小吃,小吃界里最伟大的发明,与火锅、串串齐名比肩。肥肠粉留存着许许多多本地人的味道记忆,一碗热气腾腾的肥肠粉,充满了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最接地气,让在外的游子最是惦念。
  
   ◎兔老壳
   兔老壳,以成都“双流老妈兔头”最为出名,据说是由一位在双流城开麻辣烫店的母亲发明。
   起初,因她的儿子喜欢吃兔头,于是这位母亲就把一些兔头,放在煮麻辣烫的大锅里煮熟。正好被进店吃麻辣烫的顾客们看到了,见她儿子吃的津津有味,惹人食欲,闻着味道又如此之香,于是要求也品尝一下,很快就这样被广为流传开来,卤兔老壳便成为小吃中的新秀。
   后来,双流老妈兔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意兴隆,喜食者众,逐渐做大,现已成为成都乃至全国餐饮界知名的特色美食,成了成都众多餐饮品牌中又一张别具特色的名片。
   四川人是全国最爱吃兔子的群体,兔肉和兔老壳都喜欢的很。据统计,成都人一年要吃掉3亿多个兔头,排全国第一。外界这样戏说,没有一只兔子能活着离开四川,可见川人多么酷爱吃兔子。兔肉几乎没有肥肉,全是瘦肉,因此又被称作美容肉。
   卤兔老壳的口味一般分为麻辣和五香两种味道,麻辣爽口,鲜香细腻。麻辣兔头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首先要选用新鲜的兔头,先要进行腌制。调料要选用上等的辣椒、花椒、姜蒜等原料,再来烹饪。麻辣鲜香的兔老壳,肉质细腻,像很多特殊极端的食物一样,喜欢的人喜欢的不得了,不喜欢的人则避之不及。
   初次吃兔老壳的人,面对一个光秃秃的兔头,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流程是:先把兔头的上下颚给掰开,咬出兔舌,再去吃兔腮,然后啃兔脸,吃净外面的肉,最后来吸吮脑花。别看我说的内行,其实我并不擅长吃兔老壳,我知道吃起来是很香,只是我这人胆子偏小,一想到它张着大嘴的样子,让我分不清到底是谁在啃谁,心里总有一点压力,不敢轻易下嘴。
   早在很久以前,有一次我朋友去双流,回来时给我带来几个兔老壳,看着那样子,我实在有些害怕不敢吃。她便撕下兔子脸颊两边的瘦肉,非要逼迫着我尝一尝,说很好吃,我尝过后发现兔老壳的肉确实很香,不过还是有点不敢下手,主要还是有心理压力。实事求是说,兔老壳的肉确实好吃,我倒不是因为矫情不敢吃,总是过不了自己心理上的那一关。如同有精神洁癖一样,只要是看见后觉得吓人不舒服,心理就有阴影,再好吃也不敢吃。
   就如同我爱人买回来的桃子,确实很甜,可是一削皮,发现里面居然隐藏着虫子。虽然切掉有虫的那小块,大部分桃肉完好无损,是可以吃的。而且据说有虫子说明没打农药,还能证明桃子更甜,这我都认可,可依然过不了心里的那一关。我估计这是一种不太好的心理疾病,可能是有精神洁癖之类的问题,再好吃再甜,我却宁可扔掉整个桃子,也不会再吃,无法当虫子没存在过。
   对兔老壳我也是这样的心态,既爱又怕,我害怕它的样子,所以明明尝过它的味道很香,却始终不敢去啃食。但尽管如此,我依然会推荐给到成都没吃过兔老壳的人,兔老壳确实很入味,啃起来香的很。我是我,你是你,如果你没有和我这样类似的心理毛病,是可以尝一尝的,口味之好,值得一试,应该不会让你失望,说不定你还会从此爱上它,欲罢不能。有些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一下才行,要敢于尝试,享受美食,不要错过对美食的体验。
  
   ◎蛋烘糕
   蛋烘糕,是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一种小吃。顾名思义,鸡蛋和面粉为主要原料烙制,熟后外表颜色金黄,外焦里嫩,柔软可口,蛋香扑鼻,看起来非常诱人。
   起初,在成都文庙街石室书院(现成都石室中学)旁边,有一位姓师的老头,在面粉里打入鸡蛋,把面糊进行发酵,再加入红糖调匀,挖一勺蛋糊在平锅上烘煎致熟。蛋烘糕散发着浓浓的鸡蛋香气,吃起来表皮酥脆,内里嫩爽,口感很好,小孩子、年轻人、老年人都爱吃。
   在成都街头,常见小摊贩推着小车,走街串巷,随处在街上现烘现卖。只见摊贩娴熟地舀一勺分量差不多的面糊,倒入眼前一溜小圆锅里,那些铜制小锅直径不超过十厘米,分别来回晃上几圈,几分钟就能做熟。然后拿个和镊子差不多的夹子,把外皮烤得焦黄的蛋烘糕取出来,在中间填上所选的馅料后对折,包装即可。
   所填馅料都是熟的,直接食用,无需再回炉加热。品种不少,常见的有青椒土豆丝、牛肉或者猪肉丝、榨菜芽菜肉沫、大头菜丝丝、什锦八宝、葡萄干、各种果酱,可甜可咸,甜的咸的辣的素的荤的,口味不一,品种丰富。想添加什么内馅,完全根据客人自己的口味偏好进行自由搭配,不管放入哪种馅料,都能与蛋烘糕外皮完美融合在一起,释放出好吃的味道,令人十分满足。
   现吃现做的蛋烘糕里,留着许许多多成都人儿时的快乐记忆,在美食的陪伴下逐渐长大,一代一代传下去。
   那一次,我远在北方的大弟和他同事,到成都来出差,我们就带他们去武侯祠旁边的锦里游逛,锦里小吃众多,其中就有卖蛋烘糕的小店。专门给他们品尝了这种地道的成都小吃蛋烘糕,甜咸口随他们的意。各种口味的都来上一个,品尝一下,反正蛋烘糕也不大,两个大男人随随便便都能吃好几个,不过锦里的小吃品种太多,还得留着肚子吃点别的。
   有人这样说过,没有吃过蛋烘糕的成都之旅是不完整的,看来他俩的此行算是完整了,火锅和小吃美食都吃了不少,圆满收官,没留遗憾。
  
   ◎红糖醪糟
   红糖醪糟,作为一种成都特产,实际上就是糯米和酒曲经过发酵后变成甜酒。它不会让人喝醉,但会让味道变得甜蜜蜜,是一种用醪糟加红糖为主要原料的甜汤。就连我这根本不会喝酒的人,都觉得很好喝,迷上了这种小吃。
   我们所喝的红糖醪糟,里面一般会加入粉子即糯米粉,成都人做汤圆用的粉子,北方则称作元宵粉。带着微微酒香的醪糟,融合了红糖的香甜,粉子的暖糯,汤品甜而不腻,汤汁浓稠,简直太好喝了。
   红糖醪糟是个好东西,里面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铁质,对恢复体力大有好处。对血液循环及物质代谢有益,活血养颜、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淤、延缓衰老,总之好处多多。
   我最早品尝红糖醪糟,还是在三十年以前,从北方重返成都后,跟着一个女同学去喝的,她带我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店铺,要了两碗红糖醪糟蛋。我第一次喝,品尝之后,觉得味道独特,颇感神奇。不喜欢喝酒的我,却能接受红糖醪糟的甜蜜醇香。
   多年以后,我已经习惯了在成都自己家里做这种甜汤,准确说是爱人在给我做。特别是在冬天,当身体受寒或者肚疼之时,来上一碗热乎乎、甜蜜蜜的红糖醪糟,暖心暖胃好舒坦。我们还会自己格外添加一点辅料,荷包蛋是一定要打进去的,再扔进去几颗大红枣,撒少许枸杞之类,营养就会更加全面丰富。红糖醪糟对女性友好,既美容养颜也滋补身体,女人身体一般偏弱,应该要对自己好一点,多呵护多保养,食补胜过药补。
   红糖醪糟小吃,口感俱佳,制作工艺独特,在成都本地广受欢迎,被女性朋友、老年人以及小孩子所钟爱,是成都的特色美食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传统小吃,还承载着川人对家乡味道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是成都美食文化中的一部分,成都又一独特的文化符号。
   成都众多的名小吃,有的已经传承了三代以上,比如肥肠粉之类的超过了百年以上的时间,早已获得了非遗项目。美食已经不仅仅是食材本身的味道,而是承载了成百上千年的蜀地餐饮历史和风俗习惯,形成一种饮食文化,经长期沉淀,被继续流传下去。
   成都是广大吃货们最喜欢的城市之一,美食之多,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生活在这里很幸福,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喜欢成都,亦是资深吃货一枚,对此有着自己深刻的感受,对川味美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热爱。
   作为省会城市,成都本就汇集了川内各地的资源,蜀地各种特色美食都在这里汇总。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承载着多少川人的味道记忆。舌尖上的天府之国,名副其实的美食之都,各种小吃最大的聚集地。
   四川味道,安逸得很;成都美食,巴适得板。
   成都小吃甲天下。
  

共 52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成都作为四川的首府所在地,当然也可以说成“味在成都”,然而随着作者精湛的文笔,循着一路的色香味和浓郁的川地文化韵味,读到最后,我们不得不赞同作者的概括了:成都小吃甲天下。民以食为天,中国古老灿烂的文化中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美、吃出传统来,始终占有半壁江山。表象不过是小吃,满足于食欲,饱腹而已。但实质却是一个地方习俗、习惯甚至地域特征的综合体,反映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这篇散文就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上,以成都小吃为切入点,畅谈川味,漫说川地文化,因而我们说文章主题思想深刻,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见悠悠古韵,较好地表达了对川地饮食的喜爱,对川地文化的热爱。散文不需要喊口号,非得说我爱你这三个字,像这样的叙说“四川味道,安逸得很;成都美食,巴适得板”,已经足够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样去读一篇关于小吃的散文,也就不难读出饱含其间的感情色彩,而这恰是寻根觅魂之所在。作者观察生活细致,因此各种美味小吃便跃然纸上,色香味俱全,这是一种写作能力表现——精湛的描写。因为描写精湛,这些小吃才生动起来,才有了人间烟火气。当然,也因为细腻的描写,导致了小编垂涎欲滴,好想来个兔老壳啃啃。美文共赏,美味共品,力荐文友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5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5 14:46:39
  “四川味道,安逸得很;成都美食,巴适得板”,已经足够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样去品读一篇关于小吃的散文,也就不难读出饱含其间的感情色彩。散文描写细腻,叙事清晰,逻辑顺达,在小吃中见蜀地文化底蕴。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8-05 15:56:32
  感谢小猪她爸总编编辑拙作,给予认可肯定,老师辛苦受累了。一些关于川味美食的记录,从自己的角度解读美食。拙作粗糙,幸得老师高看,谢谢老师鼓励支持!谨祝夏安。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5 14:47:21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8-05 15:57:27
  感谢社团厚爱,鼓励支持,定当继续努力。谢谢老师鼓励支持!
3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8-05 15:54:57
  非常感谢小猪她爸总编编辑拙作,老师辛苦受累了!特别欣赏阅读老师精彩精准的编按,是一种文字享受,值得学习。老师的编按水平超高,远胜于小文,对我是一次受教机会。一篇关于成都小吃的散文,记录了自己对小吃美食文化的理解,经历和口味。川味美食很出名,仅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叙述。拙作粗糙,幸得老师高看。谨祝老师夏日安好,炎炎夏日要预防中暑。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4 楼        文友:温莎的梦想        2024-08-05 16:13:14
  文章以成都小吃为切入点,通过对多种小吃的详细介绍,展现了成都丰富的美食文化和地域特色,主题深刻,情感真挚,描写细腻,生动地呈现了成都小吃的魅力,表达了对川地饮食和文化的热爱。真能写,拜读,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8-05 16:23:25
  感谢温莎老师来访关注拙作小文,留言点评,给予认可肯定。小文记录一下在成都生活多年对美食的理解和感受,各地自有各自的美食,各具特色,经过沉淀最终成为饮食文化。小文粗糙,幸得老师鼓励支持!老师多才多艺,全能型人才,能编能写,各种题材驾轻就熟,向老师学习!祝夏安。
5 楼        文友:旧时茅舍        2024-08-05 16:53:49
  雪飘飘老师的这篇大作,看得我是垂涎三尺,成都我还没去过,美食自然无从品尝,只是那道兔老壳,感觉也是没勇气品尝的,蛋烘糕,倒是向往得很,日后有机会去成都,一定按图索骥,寻找成都美食!大作文笔酣畅,不亚于一顿精神大餐!向老师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4-08-05 17:37:40
  感谢旧时茅舍老师来访关注拙作小文,好久不见,老师放暑假了,才能有空写作,真好,又能拜读老师大作。小文粗糙,幸得老师高看,给予认可肯定,感谢鼓励支持!看来咱俩一样,胆子偏小,我也不敢吃兔老壳,但真的香,而且还贵的很,很俏,供不应求,成都人爱吃。欢迎老师来成都品尝美食,祝老师暑假愉快,佳作频传。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