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评剧(散文)
一
从小就记得母亲坐在灶台的草墩上,摇着鼓风的风车,唱评剧刘巧儿:“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呀……”风车摇得哗哗响,火苗突突在灶膛起伏,烟气蒸腾,笼罩着上半截灶膛屋,歌声飞出屋子,院子里的雄鸡都要停住脚步,配合着扇几下翅膀,发出响亮的喔喔声。父亲忍不住打趣,广西有个刘三姐,滦南有个杨三姐,我家的李三姐也不简单哩。母亲在娘家姐妹中行三,所以父亲高兴了就叫母亲李三姐。
父母那一代是听着评剧长大的。他们经历过大跃进,当过红卫兵,斗过地主,更看过无数遍的样板戏。我们这里很多京剧曲目都改造成了更加喜闻乐见的评剧来演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戏班子,有行头和鼓乐,每个人都能哼唱几段。上初中、高中那会,在迎新春晚会上老师们表演节目往往都是来上一段评剧。
我小的时候评剧、乐亭大鼓、皮影戏还经常进村。乐亭大鼓表演单调,两人一鼓一三弦,不太喜欢;皮影有花花绿绿的影人,挂在戏台边,迎风招展,招人稀罕;评剧是把花花绿绿穿在了身上,画一张或者俊俏,或者威武,或者丑陋的脸谱,走起来有的深情款款,有的顾盼生怜,有的俏皮活泼,有的威武霸气,刚直不阿,让人垂涎,孩子们也喜欢模仿着玩。
还记得我们村里有一位久病的奶奶,她的儿子许下宏愿,说是治好了他妈妈的病就唱三天大戏。应该是奶奶的病真的治好了,反正他家真的请来了评剧戏班,在打谷场搭起了台子,唱了足足三天。
夏日的打谷场正在空闲期,夏粮都已入库,谷场周边堆着一大垛一大垛的麦秸,像是矗立着一个个巨大的蘑菇。四周玉米已长到半人高,叶子黝绿锃亮,风一吹,哗哗地响,夏虫声此起彼伏,似乎要和戏台上的“角”一较高低。戏台上的灯光引来了大小的飞蛾和金色的甲虫、绿色的蚂蚱,它们围着灯光飞舞,累了就在台柱上休息,几只壁虎伺机而动,大快朵颐。
人群很早就聚拢而来,有的怕占不到好的位置,手里还拿着半个窝头,一块红薯,边吃边急火火地走。他们还带着板凳、条凳、椅子,甚至搬来了拾柴用的大栅子,往地上一扣,软踏踏的,比城里人的沙发坐上去还舒服。我们几个淘气的孩子用不着这么麻烦,早早就“占山为王”爬到了麦秸垛上面。蒲扇也是人手必备的,纳凉的同时还有驱赶蚊虫的作用。
奶奶最是和她的五里外娘家哥哥亲近,她让爷爷套上大车,把哥哥嫂子还有几个孩子接过来,住下来看戏。舅爷爷的腿脚有风湿,虽然是夏季,也穿着秋衣秋裤,奶奶在车上给他准备了一床薄被,让爷爷直接把车赶到打谷场上,把马卸了套牵回家,把车辕前后支好,他们就在车上看戏。
卖泥人和卖冰棍的小贩也来了,孩子们喜欢换泥人铁网罩着花花绿绿的小玩意儿,尤其是傻子瓜子,更是最爱。同龄的金立家条件好,他总会买上一包,分给大家几粒。忽然,戏台上锣鼓家伙“咚咚锵”地响起来,大家赶紧回到自己的位置。
戏台上多是美艳的古装美女长衣水袖的打扮,画着浓妆,咿咿呀呀的唱,一句话要哼哼半天。可惜那时候太小,还不知道美女的好。只听人群中有两个男人调笑:“这样的美人要是我媳妇儿该有多好?”另一个讪笑着说,“白给你你未必要哩!”“为啥?谁不要谁傻缺!”“我要是说唱戏的那个是男的你信吗?”台上唱戏,台下是斗嘴,那叫一个乐。
孩子们看一会儿就够了,又开始台前台后地钻着玩,有一次我钻到台子下面,正仰头看,一只大脚踩下来,震得尘土速速落下,都眯了眼睛。还有一次,有一家把艾草编成的辫子带过来,从两端都点燃了熏蚊子,也不知道怎么了一不小心烫了人,那人一激灵,把带火星的“辫子”一甩,甩到了戏台上,台上正在表演“挑滑车”,演员顺势接住,把一条辫子耍得虎虎生风,烟火四溅。乐师也兴奋了,鼓声敲得急如骤雨。一场意外就这样被轻易化解了,台下顿时是一阵阵叫好声。
还有一次,家在10外的二姨家的表哥风风火火地跑来,说是他们村里晚上要演评剧电影《花为媒》,叫我去看。父母没空,表哥不容分说,就把我按在后座上驮起就走。第二天我还要上早自习,表哥又起大早把我送回来。那一次记住的唱词是“女人出门太麻烦,没有个完,没有个完”,从此把女人和啰嗦麻烦挂钩,现在有时候也用这句话调侃一下出门前臭美的媳妇儿。
“杨三姐告状”,由于是发生在滦县的真实的故事改编,更是家喻户晓。这部评剧电影在几乎在所有村子都放映过,有的村子可能还不止放映过一遍,反正是只要我们得到消息,甭管多远都会追过去观看,不单单是剧情好看,还因为里面的对话很多采用的是本地口音,听起来好笑。电影里赵丽蓉老师扮演杨三姐的母亲,一位农村老太太,开头那句“老呔儿”(本地口音,读tǎi)话,“你二姐夫大老远地来——了,烫两壶酒,炒两鸡蛋……”每次听,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
二
100年前,评剧脱胎于莲花落,她从梆子戏、京剧、皮影、大鼓、秧歌等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在冀东大地上萌芽、发展、开枝散叶,逐渐成长为全国五大剧中之一。她以纯朴的声腔,悠扬的管弦演绎人生百态,以动听的旋律,曲折的故事述说人间悲欢。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病逝,全国百日内禁止一切娱乐。很多莲花落演员生活无着,很多人回到了老家务农,做些小生意。这里面就有评剧的创始人成兆才和任连会。他们召集了许多莲花落演员,齐聚滦县东吴坎村张德礼家,对莲花落从表演、音乐、剧本、伴奏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如把原来演出中临时随口胡编的“活词”改为固定的“死词”,去掉淫词和色情表演,创作改编了一批大戏。聘请教师,广泛学习与运用京剧、梆子大戏的戏曲程式,大量吸取了梆子板式和锣鼓,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8年冬,在滦县东吴家沱首次亮台,演出《开店》《醉酒》《告金扇》《劝爱宝》《老少刘公》《打狗劝夫》《秦雪梅吊孝》等,连演5天5夜,观者人山人海。随之借用汉沽张景惠的戏箱,起名“庆春班”,进入内河可通天津的铁道边河头小镇,现在的丰南河头老街演出,深受欢迎,名声大振,享誉四方。
1909年3月,庆春班接受王凤亭邀请,到唐山小山西下坡的永盛茶园演出,连日爆满,日夜两场座无虚席,倾倒了各个阶层的城市观众,轰动了唐山这座现代工业城市。为巩固“平腔梆子戏”的阵地,吸引城市观众,成兆才、任连会等奋力赶写赶排新戏,至1912年,共创作改编三十余部大戏,并建立表演行当,演员分为青衣、花旦、小生、武生、花脸、丑儿等行当。丰富了唱腔板式及伴奏体制,从而使之脱颖而出。当时称之为“唐山落子”的新兴剧种,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登上了大雅之堂,后来定名为评剧。
这些最初的评剧班底,从班主到编剧、演员基本都以滦县人为主,后来先后有迁安、乐亭、宝坻、宁河、蓟县演员加入。尤其是创始人之一的滦县人成兆才,不但善于编写剧本,戏路还宽,生旦丑都能演,尤其塑造各种性格的“瞎子”都活灵活现,个性鲜明。现在的喜剧之王赵本山也擅长演瞎子,他和巩汉林合作的“十三香”家喻户晓,不知赵老师是否受到成兆才先生影响。无论是莲花落还是评剧曾在东北大地都颇受欢迎,长盛不衰!
评剧的产生和当时的历史密不可分。清末的朝廷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帝国主义的蚕食,洋务运动的兴起,冀东这块热土依靠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水路交通,诞生了很多近代工业,唐山迅速崛起,天津焕发生机,这为评剧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后来的民国北洋政府,五四运动,新旧思想开始激烈交锋,文化娱乐得到进一步发展。
成兆才的剧本也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时代,反映时代精神,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在他创作的剧本中,有10余出时装戏,其中有6出取材于当时的实事。即使是大量的古代题材的剧本,成兆才也有意地将其置于现实环境中进行再处理。如取材于《今古奇观》的《杜十娘》《占花魁》《珍珠衫》《女秀才移花接木》等剧本中所流露出的爱憎态度和对自由婚姻的歌颂,便很容易激起当时观众的审美情感。而像《花为媒》《王少安赶船》等戏,表现的虽是古代的爱情故事,但它却适应了民国初年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进步的思想意识,因而赢得了广大城市市民的喜爱。生活困苦的成兆才深深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他在剧本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善恶观,与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思想一拍即合;其剧本中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广大人民,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慰藉,带来了希望,这也正是他的剧本能够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成兆才剧本的现实性首先表现在剧本的主题思想上。
随着评剧的迅速扩张,冀东各地演唱班子也都纷纷改编剧目,培养、吸收优秀演员,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他们北上东北,内蒙,西进平津、西安,南下济南,上海,后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又到了大西南,这个剧种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的喜爱,逐渐派生出很多派系,他们是白玉霜为代表的白派;新凤霞为代表的新派;洪影为代表的洪派等11个主要流派。他们也早就摒弃了“老呔”音,改为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腔调,更适应全国的观众需求。
三
建国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和韩少云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都是响当当的剧目。其间,毛泽东接见小白玉霜,周恩来接见韩少云都是梨园的一段佳话。
文革中,评剧同样经历了一段黑暗期。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疙瘩屯》《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早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评剧就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唐山市,滦县,滦南县(解放后从滦县分出),迁安,还有冀东其他几个地区甚至东北营口都有评剧博物馆、评剧大剧院或者研究会,都争着说自己是评剧的源头。其实中国旅游教育出版社的《中国评剧发展史》早有定论,源头就在滦县。滦南说自己是评剧起源主要依据是成兆才和几位演员从现在行政区划看是滦南人,但滦南县是解放后才从滦县划出的。如果在当时,无论您如何问他们的籍贯,他也只会说滦县。在这方面各家没必要争个短长,艺人走街串巷,闯荡江湖,是流动的艺术,是冀东这块热土哺育了评剧,使她风靡了全国。
这些年,随着影视作品,特别是短视频的流行,很多传统的剧目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好在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力发展,文化上越来越自信,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重视、珍视传统的艺术。
滦县2018落成了一座古香古韵的“中国评剧艺术馆”,就坐落在美丽的滦河岸边,国家4A级景区滦州古城南侧。艺术馆展出了一万多件具有收藏价值的剧本、戏单、剧装、剧照、唱片、磁带、道具、书画等。节假日会聘请名流大家亲临滦州古城为观众献艺。今年的7.27日,为纪念原评剧剧院副院长、总导演张玮逝世一周年,“筑巢引凤,评剧回滦”,张玮导演作品演唱会在艺术馆举行。张玮导演一生对评剧的贡献巨大,其中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都出自张导,如《朱痕记》《恩与仇》《杨三姐告状》《向阳商店》《苦菜花》《高山下的花环》等。诸多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都来同台献艺,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95岁高龄的张德福先生也亲临现场。赵丽蓉老师的两个儿子留下珍贵的墨宝,并捐赵老师珍贵手册。
滦县还有很多中小学校开辟了评剧进校园活动,让这门艺术活起来,传下去。艺苑奇葩——中国评剧,在未来一定能绽放异彩!
注:滦县在历史上多称为滦州,民国改县,现在又改回来叫滦州,为叙述方便,文中采用统一名称,叫滦县。
2024.8.6.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