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评剧(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评剧(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98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53发表时间:2024-08-06 05:30:31


   从小就记得母亲坐在灶台的草墩上,摇着鼓风的风车,唱评剧刘巧儿:“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呀……”风车摇得哗哗响,火苗突突在灶膛起伏,烟气蒸腾,笼罩着上半截灶膛屋,歌声飞出屋子,院子里的雄鸡都要停住脚步,配合着扇几下翅膀,发出响亮的喔喔声。父亲忍不住打趣,广西有个刘三姐,滦南有个杨三姐,我家的李三姐也不简单哩。母亲在娘家姐妹中行三,所以父亲高兴了就叫母亲李三姐。
   父母那一代是听着评剧长大的。他们经历过大跃进,当过红卫兵,斗过地主,更看过无数遍的样板戏。我们这里很多京剧曲目都改造成了更加喜闻乐见的评剧来演出,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戏班子,有行头和鼓乐,每个人都能哼唱几段。上初中、高中那会,在迎新春晚会上老师们表演节目往往都是来上一段评剧。
   我小的时候评剧、乐亭大鼓、皮影戏还经常进村。乐亭大鼓表演单调,两人一鼓一三弦,不太喜欢;皮影有花花绿绿的影人,挂在戏台边,迎风招展,招人稀罕;评剧是把花花绿绿穿在了身上,画一张或者俊俏,或者威武,或者丑陋的脸谱,走起来有的深情款款,有的顾盼生怜,有的俏皮活泼,有的威武霸气,刚直不阿,让人垂涎,孩子们也喜欢模仿着玩。
   还记得我们村里有一位久病的奶奶,她的儿子许下宏愿,说是治好了他妈妈的病就唱三天大戏。应该是奶奶的病真的治好了,反正他家真的请来了评剧戏班,在打谷场搭起了台子,唱了足足三天。
   夏日的打谷场正在空闲期,夏粮都已入库,谷场周边堆着一大垛一大垛的麦秸,像是矗立着一个个巨大的蘑菇。四周玉米已长到半人高,叶子黝绿锃亮,风一吹,哗哗地响,夏虫声此起彼伏,似乎要和戏台上的“角”一较高低。戏台上的灯光引来了大小的飞蛾和金色的甲虫、绿色的蚂蚱,它们围着灯光飞舞,累了就在台柱上休息,几只壁虎伺机而动,大快朵颐。
   人群很早就聚拢而来,有的怕占不到好的位置,手里还拿着半个窝头,一块红薯,边吃边急火火地走。他们还带着板凳、条凳、椅子,甚至搬来了拾柴用的大栅子,往地上一扣,软踏踏的,比城里人的沙发坐上去还舒服。我们几个淘气的孩子用不着这么麻烦,早早就“占山为王”爬到了麦秸垛上面。蒲扇也是人手必备的,纳凉的同时还有驱赶蚊虫的作用。
   奶奶最是和她的五里外娘家哥哥亲近,她让爷爷套上大车,把哥哥嫂子还有几个孩子接过来,住下来看戏。舅爷爷的腿脚有风湿,虽然是夏季,也穿着秋衣秋裤,奶奶在车上给他准备了一床薄被,让爷爷直接把车赶到打谷场上,把马卸了套牵回家,把车辕前后支好,他们就在车上看戏。
   卖泥人和卖冰棍的小贩也来了,孩子们喜欢换泥人铁网罩着花花绿绿的小玩意儿,尤其是傻子瓜子,更是最爱。同龄的金立家条件好,他总会买上一包,分给大家几粒。忽然,戏台上锣鼓家伙“咚咚锵”地响起来,大家赶紧回到自己的位置。
   戏台上多是美艳的古装美女长衣水袖的打扮,画着浓妆,咿咿呀呀的唱,一句话要哼哼半天。可惜那时候太小,还不知道美女的好。只听人群中有两个男人调笑:“这样的美人要是我媳妇儿该有多好?”另一个讪笑着说,“白给你你未必要哩!”“为啥?谁不要谁傻缺!”“我要是说唱戏的那个是男的你信吗?”台上唱戏,台下是斗嘴,那叫一个乐。
   孩子们看一会儿就够了,又开始台前台后地钻着玩,有一次我钻到台子下面,正仰头看,一只大脚踩下来,震得尘土速速落下,都眯了眼睛。还有一次,有一家把艾草编成的辫子带过来,从两端都点燃了熏蚊子,也不知道怎么了一不小心烫了人,那人一激灵,把带火星的“辫子”一甩,甩到了戏台上,台上正在表演“挑滑车”,演员顺势接住,把一条辫子耍得虎虎生风,烟火四溅。乐师也兴奋了,鼓声敲得急如骤雨。一场意外就这样被轻易化解了,台下顿时是一阵阵叫好声。
   还有一次,家在10外的二姨家的表哥风风火火地跑来,说是他们村里晚上要演评剧电影《花为媒》,叫我去看。父母没空,表哥不容分说,就把我按在后座上驮起就走。第二天我还要上早自习,表哥又起大早把我送回来。那一次记住的唱词是“女人出门太麻烦,没有个完,没有个完”,从此把女人和啰嗦麻烦挂钩,现在有时候也用这句话调侃一下出门前臭美的媳妇儿。
   “杨三姐告状”,由于是发生在滦县的真实的故事改编,更是家喻户晓。这部评剧电影在几乎在所有村子都放映过,有的村子可能还不止放映过一遍,反正是只要我们得到消息,甭管多远都会追过去观看,不单单是剧情好看,还因为里面的对话很多采用的是本地口音,听起来好笑。电影里赵丽蓉老师扮演杨三姐的母亲,一位农村老太太,开头那句“老呔儿”(本地口音,读tǎi)话,“你二姐夫大老远地来——了,烫两壶酒,炒两鸡蛋……”每次听,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
  
   二
   100年前,评剧脱胎于莲花落,她从梆子戏、京剧、皮影、大鼓、秧歌等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在冀东大地上萌芽、发展、开枝散叶,逐渐成长为全国五大剧中之一。她以纯朴的声腔,悠扬的管弦演绎人生百态,以动听的旋律,曲折的故事述说人间悲欢。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病逝,全国百日内禁止一切娱乐。很多莲花落演员生活无着,很多人回到了老家务农,做些小生意。这里面就有评剧的创始人成兆才和任连会。他们召集了许多莲花落演员,齐聚滦县东吴坎村张德礼家,对莲花落从表演、音乐、剧本、伴奏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如把原来演出中临时随口胡编的“活词”改为固定的“死词”,去掉淫词和色情表演,创作改编了一批大戏。聘请教师,广泛学习与运用京剧、梆子大戏的戏曲程式,大量吸取了梆子板式和锣鼓,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8年冬,在滦县东吴家沱首次亮台,演出《开店》《醉酒》《告金扇》《劝爱宝》《老少刘公》《打狗劝夫》《秦雪梅吊孝》等,连演5天5夜,观者人山人海。随之借用汉沽张景惠的戏箱,起名“庆春班”,进入内河可通天津的铁道边河头小镇,现在的丰南河头老街演出,深受欢迎,名声大振,享誉四方。
   1909年3月,庆春班接受王凤亭邀请,到唐山小山西下坡的永盛茶园演出,连日爆满,日夜两场座无虚席,倾倒了各个阶层的城市观众,轰动了唐山这座现代工业城市。为巩固“平腔梆子戏”的阵地,吸引城市观众,成兆才、任连会等奋力赶写赶排新戏,至1912年,共创作改编三十余部大戏,并建立表演行当,演员分为青衣、花旦、小生、武生、花脸、丑儿等行当。丰富了唱腔板式及伴奏体制,从而使之脱颖而出。当时称之为“唐山落子”的新兴剧种,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登上了大雅之堂,后来定名为评剧。
   这些最初的评剧班底,从班主到编剧、演员基本都以滦县人为主,后来先后有迁安、乐亭、宝坻、宁河、蓟县演员加入。尤其是创始人之一的滦县人成兆才,不但善于编写剧本,戏路还宽,生旦丑都能演,尤其塑造各种性格的“瞎子”都活灵活现,个性鲜明。现在的喜剧之王赵本山也擅长演瞎子,他和巩汉林合作的“十三香”家喻户晓,不知赵老师是否受到成兆才先生影响。无论是莲花落还是评剧曾在东北大地都颇受欢迎,长盛不衰!
   评剧的产生和当时的历史密不可分。清末的朝廷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帝国主义的蚕食,洋务运动的兴起,冀东这块热土依靠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水路交通,诞生了很多近代工业,唐山迅速崛起,天津焕发生机,这为评剧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后来的民国北洋政府,五四运动,新旧思想开始激烈交锋,文化娱乐得到进一步发展。
   成兆才的剧本也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时代,反映时代精神,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在他创作的剧本中,有10余出时装戏,其中有6出取材于当时的实事。即使是大量的古代题材的剧本,成兆才也有意地将其置于现实环境中进行再处理。如取材于《今古奇观》的《杜十娘》《占花魁》《珍珠衫》《女秀才移花接木》等剧本中所流露出的爱憎态度和对自由婚姻的歌颂,便很容易激起当时观众的审美情感。而像《花为媒》《王少安赶船》等戏,表现的虽是古代的爱情故事,但它却适应了民国初年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进步的思想意识,因而赢得了广大城市市民的喜爱。生活困苦的成兆才深深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他在剧本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善恶观,与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思想一拍即合;其剧本中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广大人民,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慰藉,带来了希望,这也正是他的剧本能够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成兆才剧本的现实性首先表现在剧本的主题思想上。
   随着评剧的迅速扩张,冀东各地演唱班子也都纷纷改编剧目,培养、吸收优秀演员,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他们北上东北,内蒙,西进平津、西安,南下济南,上海,后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又到了大西南,这个剧种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的喜爱,逐渐派生出很多派系,他们是白玉霜为代表的白派;新凤霞为代表的新派;洪影为代表的洪派等11个主要流派。他们也早就摒弃了“老呔”音,改为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腔调,更适应全国的观众需求。
  
   三
   建国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和韩少云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都是响当当的剧目。其间,毛泽东接见小白玉霜,周恩来接见韩少云都是梨园的一段佳话。
   文革中,评剧同样经历了一段黑暗期。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疙瘩屯》《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早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评剧就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唐山市,滦县,滦南县(解放后从滦县分出),迁安,还有冀东其他几个地区甚至东北营口都有评剧博物馆、评剧大剧院或者研究会,都争着说自己是评剧的源头。其实中国旅游教育出版社的《中国评剧发展史》早有定论,源头就在滦县。滦南说自己是评剧起源主要依据是成兆才和几位演员从现在行政区划看是滦南人,但滦南县是解放后才从滦县划出的。如果在当时,无论您如何问他们的籍贯,他也只会说滦县。在这方面各家没必要争个短长,艺人走街串巷,闯荡江湖,是流动的艺术,是冀东这块热土哺育了评剧,使她风靡了全国。
   这些年,随着影视作品,特别是短视频的流行,很多传统的剧目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好在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力发展,文化上越来越自信,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重视、珍视传统的艺术。
   滦县2018落成了一座古香古韵的“中国评剧艺术馆”,就坐落在美丽的滦河岸边,国家4A级景区滦州古城南侧。艺术馆展出了一万多件具有收藏价值的剧本、戏单、剧装、剧照、唱片、磁带、道具、书画等。节假日会聘请名流大家亲临滦州古城为观众献艺。今年的7.27日,为纪念原评剧剧院副院长、总导演张玮逝世一周年,“筑巢引凤,评剧回滦”,张玮导演作品演唱会在艺术馆举行。张玮导演一生对评剧的贡献巨大,其中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都出自张导,如《朱痕记》《恩与仇》《杨三姐告状》《向阳商店》《苦菜花》《高山下的花环》等。诸多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都来同台献艺,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95岁高龄的张德福先生也亲临现场。赵丽蓉老师的两个儿子留下珍贵的墨宝,并捐赵老师珍贵手册。
   滦县还有很多中小学校开辟了评剧进校园活动,让这门艺术活起来,传下去。艺苑奇葩——中国评剧,在未来一定能绽放异彩!
   注:滦县在历史上多称为滦州,民国改县,现在又改回来叫滦州,为叙述方便,文中采用统一名称,叫滦县。
  
   2024.8.6.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
  

共 46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母亲坐在灶台哼唱评剧而引出精彩内容。父母是听着评剧长大,“我”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皮影的花花绿绿,迎风招展,喜欢评剧的俏皮活泼,威武霸气。村子里三天三夜的评剧,召来远近的人围观,奶奶把她久病的娘家弟弟接来看戏,贩子做着小生意,小孩子看会戏了就到处玩,这些热闹场景无不表现了人们对评剧的喜爱。文章再谈到评剧的历史,评剧脱胎于莲花落,她从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在翼东开枝散叶,逐渐成为全国五大剧中之一。评剧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密不可分,清末朝廷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帝国主义蚕食,新旧思想激烈交锋,文化娱乐得到进一步发展。成兆才的剧本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有鲜明的善恶观,广受欢迎。随着评剧迅速扩张,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更适应全国观众的喜爱。建国后,评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如今,不少都在争论自己是评剧的源头,其实《中国评剧发展史》早有定论,源头就在滦县,滦南也是曾经的滦县。滦县2018落成的“中国评剧艺术馆”,彰显着这门艺术将更加活起来并传下去!文章语言优美,段落分明,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有很强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对评剧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评剧的明天有着更高的憧憬。美文佳作,力荐各文友欣赏!祝老师夏日吉祥!【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6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6 05:32:59
  读老师的文,对评剧有了更多的了解,很美的文章,语句生动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祝老师夏日吉祥!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06 13:24:52
  评剧百年,在中国曲艺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风靡全国,评剧电影《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更是家喻户晓,人人都可以哼唱几句。非常感谢老师的精彩按编,老师喜欢唱歌,不妨找来评剧哼唱几句试试。祝老师开心快乐!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06 06:27:29
  这篇散文以母亲哼唱评剧开篇,展现评剧魅力。讲述其历史与发展,让人了解其渊源。文中热闹场景凸显喜爱,争论源头也有定论。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感染力强,使读者深入了解评剧,憧憬其未来,值得文友品读。 问候天方老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06 13:29:04
  冀东三枝花,评剧,皮影,地秧歌,源头都在滦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滦县是京东大县,包括唐山都起源于滦县的一个镇。滦县有最早的京山铁路,水路码头,是京津屏障,东北咽喉。谢谢老师留墨,祝老师开心快乐!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6 08:02:47
  这是一篇很具有专业性的散文,天方老师写作前曾和我交流过,说实在的,那是跟我普及剧种,我受益了。我少年时,赶上文革,会哼样板戏,在烟台求学期间,迷恋了山东的吕剧,对剧种陌生。天方老师说,五大剧种里没有吕剧,我很失落。写这样的专业文章,需要占有材料,还不能写成介绍,难度很大。这篇散文,将评剧的魅力展现得完美无缺惟妙惟肖,我喜欢作者表现的那种观剧的热情氛围,在我们这里,这样的氛围很少了,令我怀念。想听天方哼两段评剧,应该有绕梁之效吧?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06 13:35:38
  我对评剧也是一知半解,所以选取角度多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这次回家特意去了一趟位于古城的“中国评剧艺术博物馆”,68元门票,没有观众,特意为我一个人开的灯,岁月有痕,评剧百年,很有一些感触。7.27开的演唱会,可惜我不知道,有点遗憾。老师有空来滦州我带您走走。祝老师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09:12:53
  这篇文章的题材选得好,没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我还真不知道评剧背后的故事。以前,听也只听过刘巧儿和小二黑结婚,评剧演员也只知道个新凤霞,对评剧了解甚少。文章讲述了评剧的前世今生,让人们对评剧的未来充满信心。语言接地气,感悟自然深邃。拜读学习老师佳作,夏日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06 13:41:32
  对评剧我也一知半解,这次回家特意去了一趟位于滦州的“中国评剧艺术博物馆”,百年历史,辉煌百年。遗憾的是错过了7.27演唱。幸运的是我发现了《中国评剧发展史》这本书,权威性大,当时拍照了不少,文中引用也多是里面的记述。东北营口也有评剧最早的一支流派,也是滦县人创立的。杨三姐的故事在滦县家喻户晓。祝老师开心快乐!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8-06 09:40:31
  我对评剧知之甚少,该文作者并非泛泛地介绍评剧,而是浓墨重彩地进行场景描写和表演氛围的烘托,同时描摹观者的反应,并将观者的评论穿插其中,读之趣味盎然,令人身临其境,直呼过瘾。该文还写了评剧的起源和发展史,内容丰盛,语言风趣,铿锵中见活泼俏皮,不时让人忍俊不禁。好文,表达精深有味。问候天方老师,夏安!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06 13:45:54
  评剧在冀东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高腔梆子戏吸收各个剧种,舞蹈表演形式演变来的,加上很多地道的本地口音,所以喜闻乐见。杨三姐的故事家喻户晓,滦县大堂还在,很对人走到这里都会说是当年杨三姐告状的地方!老太太1984年去世。祝老师开心快乐!
6 楼        文友:佳华        2024-08-06 10:36:31
  天方老师把农村夜晚看大戏的场景写的很好,非常有年代感和现场感。很多在农村生活过的老人现在依然喜欢看戏,不一定看得清听的准,大概要的就是那种感觉吧!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06 13:49:30
  我的这个年龄只赶上了尾巴,后来电视普及,唱戏的就少了。评剧也进入了困难期。所以我多些我记忆中的场景,杨三姐告状的故事就在滦县,成兆才把他编成评剧演绎,都是老家话本色演出,所以父老乡亲喜闻乐见!祝老师快乐每一天!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6 10:50:08
  我需要在网上找一出评剧听听,我是喜欢赵丽蓉味的,进入唐山,我的耳朵就有了特别的享受,这是我喜欢进入唐山的一个理由,就像我几次去唐山西服务区,听服务员说普通话就感到别扭了点……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06 14:00:32
  建议听花为媒里面的“报花名”里面的阮妈妈扮演者就是赵丽蓉。杨三姐告状里面杨母扮演者也是赵老师,都是说的唐山话,经典!再谢老师来访!
8 楼        文友:风轩        2024-08-06 10:56:08
  文章厚重大气,通过老师的妙笔生花,对评剧有了一些了解,小时候很喜欢听民间艺人说评书,那叫过瘾。在我们河南,豫剧我非常喜欢。还喜欢听曲剧,黄梅戏都非常有味道。拜读老师天方老师佳作,盛赞才情。
风轩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06 14:03:46
  我对评剧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对豫剧的了解最早源自听相声,抖音也关注一个主播,老是唱罗成算卦那一段,很有意思。老师不妨写写豫剧或者评书,10号征文截止,还来得及,加油!
9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8-06 16:42:00
  评剧,是老师家乡的传统戏曲,文章非常厚重的笔墨进行介绍,魅力无穷,拜读学习了,祝老师工作顺利,夏安!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8-06 17:08:39
  我原以为评剧受众应该很广泛,看起来在南方大多数还是陌生的。我小的时候,奶奶喜欢听评剧,匣子里常年放着评剧曲目。冀东位置特殊,经济发达,所以有了很多创新的艺术,祝老师开心快乐!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