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月】望断乡关知何处(赏析) ——蒋捷词赏析
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被前人称为“宋末四大家”。对于这种几大家或者多少景之类的玩意,年轻时很在意,比如唐宋八大家,那时是真以为他们就是唐宋时文章写的最好的八人。现在当然知道,这不过是一些文人的无聊说法而已,他说了,你听听就完了。要是当真,你就是棒槌。不过现在能知道的是蒋捷字胜欲,号竹山,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中进士,五年后南宋灭亡,开始过隐居生活。记载说在他年轻时他家是当地的“巨富”。
高中时,好像是在一个同学订阅的一份语文类的报纸上,第一次读到他的《虞美人·听雨》。大概是当时恰好处于心情烦闷的阶段,对这首词很有感觉。当时还有写日记的习惯,应该是在当天的日记里抄写过这词。后来它也就随着那本日记,在我生命某个阶段的一次清理中,变成了废品或者其它的什么,算是真成了我生活中的曾经。前些天,有老同学在同学群转发了这首词,当时看了看,也评论过一番。当然,这么多年的轮回后,对于这首词,偶尔的想法表达之后,真正的感触会在不断的回味中逐渐变得明朗。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那些“数字控”的眼里,蒋捷是所谓的“宋末四大家”中排名最靠后的。这当然和他们采用的标准有关。但要说文学不过是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者对社会或者人生的看法,那蒋捷在四人中的排名毫无疑问是会在前面的。这首词应该算是能体现他词特色的一首,他确实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他的人生感受。
“少年听雨”,说是听雨,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听雨,是在听歌,在和佳人厮混。“红烛昏罗帐”,不精致,但也是他那个号称是“巨富”的家族让他该有的。应该和贾宝玉大观园的生活差不多,只不过他的更加世俗。“壮年听雨”,壮年时的蒋捷,南宋已经灭亡,而他巨富的家族也应该不再像从前一样。没有了富裕的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下,他不愿意迎合,那么只能奔波。“客舟中”就是常态,“江阔”显得“舟小”,是终于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时的反应;“云低”会让人觉得压抑,是自然环境的压抑抑或是社会环境的压抑?反正在他主观的世界里,云好像就压在他的小船上。更何况时令还是秋天,“西风”;自己呢又像只失群后没有目标的“孤雁”。“孤雁”是宋末四大家其他三人都专门写过的形象。
现在呢?老了,“鬓已星星也”,两鬓已经发白了。“星星”,现代的灯光让星光不再明亮。古人的夜空布满繁星,所以用它来指代很多。像左思的《白发赋》就有:“星星白发,生于鬓垂”,很多的白发出现在鬓角,很扎眼。“听雨僧庐下”,“僧庐”,寺庙。年少时不懂文学,觉得他真的是在寺庙里听雨。现在当然知道人不一定在寺庙里,但精神一定是在寺庙里。“悲欢离合总无情”,有些“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的意味,所有经历过的一切,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发生过的和没发生的似乎也没什么根本的区别。“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任”有些特别,雨要下,你又能怎么样呢?生活中,有些事情来了,你又能怎么样呢?只要你不是上帝,能做的似乎也就是收拾好心情,让它发生。只不过年少轻狂或者中年不信命,总觉得自己是个例外:月亮会为了自己而提前到初十就圆。至于它没圆不是由于自己的想法不对,仅仅是自己运气不好。而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懂得了年少时是真的轻狂,好多事,我们能做的其实就只能是“一任”:要发生的就让它发生。只不过也因此而明白:再长的夜总有亮的时候,再大的雨总有晴的时候。当然,蒋捷应该不会这么想吧?
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有蒋捷的经历,但有过一番人生的沉浮后,我们都会有他一样的感悟。蒋捷用自己的经历写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人生感悟,总会感染到一些人。这就是文学的价值。也大概如此吧,我那位老同学特意转发了这首词。当然这样的感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甚至还会有一些人不愿意有,像清人许昂霄在读完这首词后,给出的评价就是:“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写这句评语时,他应该还年轻,他还不懂人生中有些境界不是你愿意到就能到,也不是你不愿意到就可以不到的。这就如同我们人生中的好多经历,要是我们能决定经历还是不经历,我们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择不经历。可我们谁又能真的取消那些经历呢!知道了这个道理,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什么,我们能做的也只能像“僧庐听雨”一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读过《竹山词》,也读过各种选本中挑选出来的蒋捷的词。说实话,喜欢得不多。但有两首《一剪梅》,还是多少给了我一些感动。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首《一翦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是他坐船经过吴江时的情感表达。作者的家乡在宜兴,过了太湖就到了吴江。根据词意,应该是年轻离家而去时写的。
上半阕,“一片春愁待酒浇”,伤感了,这伤感又无法排遣,想喝酒,但船却不停,“江上舟摇”;而喝酒的欲望却越加强烈,“楼上帘招”,酒楼上的旗子好像一直在召唤自己。“秋娘渡与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有人把这句写成“秋娘度与泰娘娇”,很香艳,是旧时无聊文人的心理。蒋捷在另一首词中有这样的句子:“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这些地名,应该是当地代表型的建筑。年少的人离开家时,越熟悉的地方,越能引起伤感。再加上阴雨不断,“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萧萧”,一般指风声,像“风萧萧兮易水寒”;或者马嘶鸣声,像“萧萧班马鸣”。这里用它来说雨,应该是说雨不断地打在船蓬上的声音。
一幅愁风苦雨的画面就完成了,也就引出了“出门一里,不如屋里”的心理。不想离开,但又不得不离开。没办法,只能在还没彻底离开前,一遍遍地问自己:多长时间后才能再回到自己家啊?“何日归家洗客袍”。第一次离开家到外地读书,随着火车敲击钢轨的声音,看着车窗外逐渐陌生的环境,即便是从小就发誓要出去闯闯的我,也不禁想起了父母,想起了家。这就是人,总是在走进陌生的环境前,不自觉地要回到让自己舒适的地方。“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何况蒋捷的家还是那么的富贵。焚香弹琴,现在是一般人家都能做到的;在古人却是一般富人们的梦,更不要说“银筝”和“心型”的香料了。最后三句一直被认为是这首词的精华,“流光容易把人抛”,日子会过得很快,是一句一般性的概括。接着给了你具体的例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刚看到樱桃红了,马上就看到芭蕉绿了。现代人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已经迟钝了,也没有人太多关注。能感受到的似乎也就是“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而在古人,应该对这些很敏感。查查百科,樱桃一般在初夏(农历四月初)就红了,而芭蕉要到盛夏(农历五月末)才达到深绿。刚离开时是春天,都到了盛夏了,诗人回去了吗?当然还没有回去,他那个名为离愁的病仍旧在折磨着他。
有些伤感,但总体上应该是年轻时的作品。年轻时,为了写出漂亮的词句而刻意表现某种情绪,是会“为赋新愁强说愁”的。但真正有过经历,尝尽了辛酸苦辣之后,让你说,你也不会再去说愁,非要说,也只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但这种感觉是老年的感觉,在中年时是什么感觉呢?我们来看看他的另一首词《贺新郎·兵后寓吴》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兵后寓吴”,元军在1276年攻陷临安后,蒋捷离开家乡,流寓在苏州一带。“深阁”是富贵人家妻子儿女住的地方;“帘垂绣”,“绣帘垂”,为了押韵的一种变化。和下一句一起是回忆:妻子的软语,孩子的笑脸。现实呢?“万叠”,有人根据词的字面意思,解释说是乐曲反复不停地吹奏。一叠是一遍,万叠么,自然就是反复不停了。其实应该是那“角声”在所有经过的地方都在吹。而“角声”是元军的特色,也就是所有他经过的地方,都被元兵占领了,而“哀”就是作者的感受。当然作者的感受除了“哀”,还有“霜花满袖”,是冷,通体的冷,是心里的冷。“影厮伴”,是孤独;“东奔西走”,是茫然。“望断乡关知何处”,乡关,可以理解成家乡,也可以说是自己同族人居住的地方。自己地理上的家被异族占领了,在心理上,它就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家乡了。那哪里才是自己的家呢?非常羡慕乌鸦,它们在天黑前还有个回去的地方。而我呢,家在何处?
“相看只有山如旧”,山河还好像是那个山河,可人却再也不是那些人。这是亡国者的悲鸣。“浮云苍狗”,意思就是常说的沧海桑田,来自杜甫的《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沧海桑田的不只是国家,也是自己的生活。“枯荷包冷饭”是现实,在作者可能是很难说出口的苦难,但在一般人家却是常态。这就是生活经历决定认知的注解。还有路走,但走之前,喝上几口“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枵囊”,空口袋,兜里没钱的委婉说法;“毛锥”,指毛笔。不一定真有毛笔,但能写字是真的。“牛经”,《三国志》说汉朝有《牛经》,《唐书·艺文志》也记载宁戚曾著《相牛经》一卷。这在农业社会是很实用的书。他想靠抄写这些实用性的读物来谋生,但问到了很实际的老人,他却不要。
如果站在蒋捷曾经是阔人的角度,后面几句就是达观。但要是站在普遍人的角度,这种表达其实不过是调侃。天下事就是这样,好多情况下,你以为的仅仅就是你以为的,而和实际的相差很远。普遍情感的表达需要境界,境界没到,却非要去表达在那种境界才有的感觉,努力其实是用处不大的。非要表达,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就好像你只有二两的酒量,努力一下能喝三两,拼拼命,可以喝到半斤。其实喝到半斤,你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正常的你了。可你不信邪,非要喝一斤,能不能喝,能喝。至于喝完一斤后,你到底会是怎么一种状况,那就只有阎王爷或者医生知道了。万一运气好,你还清醒了过来,说起喝一斤酒后的感觉,你能意识到的其实只有痛苦。至于这是不是喝一斤酒后的普遍感觉,你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