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星月】老爷是中医(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星月】老爷是中医(散文)


作者:江南柳烟 秀才,226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4发表时间:2024-08-06 20:46:51

自我有记忆时就知道,老爷是一位水平很高的中医大夫,他在公社卫生医院上班,下班后,很多大队里的重症患者还要求医到家里,碍着乡里乡亲的,老爷虽然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很疲乏,但也扬起笑脸问求医人哪里不舒服,随后拿出药枕示意病人把手腕搭上,他静心号脉,一边号脉一边向病人求证病情,随后告诉病人他得了什么病,病人想要他开药方,老爷毫不吝啬的把药方开了,病人家属拿着药方道谢着走了。
   一九三七年太奶四十多岁了才生下老爷,与大姑同岁,比父亲大6岁。太奶可能是年岁有些大,身体又不好,太爷爷做区长,不怎么着家,一个人照顾老爷特别累,太奶奶怕他冻着,把还没有满月的老爷放在鹅绒垫子上,特意放在炕头睡。有一天家里来客人,大锅的火烧得多一些,炕头十分的热,太奶奶忘了把鹅绒垫子挪到炕梢去。夜里老爷哭了几次,太奶点着煤油灯给老爷喂了奶,老爷还是哭,太奶奶也没有想到是炕头太热的缘故。
   第二天早上起来,老爷的眼睛周围长满了眼屎,家里人急忙用热毛巾轻轻擦拭,这才把老爷几乎看不见眼缝的双眼,擦出来一条细缝。从这以后老爷的眼睛看东西特别吃力,需要把物品放在眼皮子底下才能辨别出是何物。懂事后,村里不文明的的小孩子喊老爷为“蔡瞎子”,家里人管不住所有的人嘴,无可奈何也就不去管了,叫得多了,这名字便成了外人喊老爷的俗称。
   老爷五岁不到太爷爷就过世了,只留下太奶奶领着老爷一起生活。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东北很乱,胡子四处烧杀抢夺,国内战争不断,还有小日本在东北横行作乱,母子俩生命不保,吃饭成问题,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老爷因为没有钱十四五岁还没有上学,后来新中国成立,上学免费了,老爷才有机会上学。老爷上学读书如饥似渴,十七天连跳三级,直接上了小学四年级,当时没钱买笔,有一个钢笔头是用高粱杆心做的笔杆,将就着用这钢笔头蘸墨水写字。
   老爷善于读书,理解性强,看东西过目不忘,初中读完考上了高中,自己背着行李去县里上高中,半个月后自己又背着行李回来了。跪在太奶身边,拿起太奶的手,让太奶打他不听话,不愿意去读书。太奶怎么舍得打这个老来子?没有办法只能随了老爷的心意。实际上是学校看到老爷视力太弱,被看作是残疾,把老爷撵回来了。回来告诉太奶奶实情,怕太奶奶愧疚上火,只说他不愿意念书了,也担心太奶奶一个人生活吃力,毕竟老人快七十岁了。
   老爷不是肯吃闲饭的人,在公社学校教了2年学,后来公社卫生院需要一个抓药的,老爷识文断字,就被应聘上岗,在卫生医院做了一名中药师。天天看药单抓药,他闲来无事跟坐诊老中医借来《中草药大全》、《本草纲目》和《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看,看得多了,他记忆惊人,居然把每种草药的药性、功效作用与主治都记住了。
   有病人的时候,老爷就候在一边看老中医用望闻问切给病人确诊,根据病情用适合病症的中药配伍写药方。他对给病人切脉看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跟老中医借来《中医诊断学教程》认真研读,几乎是熟背能详了。这之后,他一边旁观老中医如何给病人看病,一边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汤头歌诀》、《温病条辩》等医书。这些经典医书开拓了老爷的视野,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石,加深了他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父亲在世时每次谈及老爷都会讲到,他小时候特别能缠着老爷,时常跟老爷睡一个被窝,老爷性格温和,轻易不说人。父亲有一次上炕,从老爷的医书上迈过去,被老爷看见,老爷子怒瞪父亲,责令父亲跪在炕上,把他刚才迈过去的医书放在头顶上,双手扶着受罚。父亲看到发火的老爷,吓坏了,胆颤心惊的按照老爷的吩咐,把书顶在头上,跪在了炕上。老爷消了气,这才耐心跟父亲讲,书要爱惜,它是你一生的良师益友,你爱护它,亲近它,它才会给予你精神粮食,让你能力超群,变得越来越强大……
   父亲从小受着老爷爱读书的影响,当他自己读书的时候,也如老爷一样刻苦读书,成为六六年,他那届本县高中生学霸……
   坐堂老中医不在的时候,他就给病人治个小病,难一些的他不好轻易下手,就告诉病人等老中医忙完了再来看诊。后来赶上国家要一批医护人员,有基础的报了名就可以参加考试,老爷报了名,顺利通过考试,成了一名有国家公职的人员。从这以后他参加各种集体培训,又结识了一位女老中医,她家学渊源,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老中医。老爷看老中医无儿无女,就时常到家里去拜访,帮着挑挑水,劈劈柴和,生活上尽量做他力所能及的帮助,没事了就听老中医讲病例,听她讲看过的疑难杂症。老中医看老爷痴迷中医,就把自己的拿手绝活针灸术传给了老爷。老爷感激老中医的厚爱,把老中医当成家中长辈来照顾。老中医弥留之际,把所有医书和家传的药方全部赠送给了老爷,老爷也为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中医送了终。这位老中医在老爷行走中医之路,又助了一把烈火,成就了老爷这位中医痴迷者。
   老爷的大儿子在14岁时不幸患了结核性脑膜炎,去了大医院求诊,通过一系列检查会诊,判定大叔没有医治的希望,回家料理后事吧。老爷听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大叔是他心尖尖上的人,他不甘心这个品性像极他,学习又好的大儿子就这样夭折了。他翻出老中医给她留下来的经典药方仔细研究,又根据大叔的病症加减了几位中药,买来草药亲自煎熬,喂给大叔喝,结果收效甚微。父亲提醒老爷,怎么都是死,不如多加一些计量,看看效果如何。老爷听信了父亲的话,把每味中药加大了计量,再次煎熬出药汁,喂给奄奄一息的大叔,大叔喝了中药居然昏死过去了。老爷一边给大叔号脉一边抹眼泪,父亲急问:怎么样?老爷无力地答道:他呼吸困难,脉搏微弱,离死也不远了。
   父亲有些讪讪,虽然知道大叔此时治与不治,都是死,是他提议加大药量的,怎么都不好意思。结果第二天刚起来,老爷欢喜异常地,跑来我家兴奋地告诉父亲,大叔醒过来了,精神头不错。父亲也高兴,期待这个弟弟能从鬼门关挺过来。老爷按照加大剂量的药方继续给大叔煎药喝,每天都要给大叔号脉,再根据原药方加减几味中药,大叔的精神头一天强似一天,最后终于活过来了。虽然最后落下罗锅的毛病,但是人活了。这事惊动了当地老百姓,老爷的医术也被传为神话,找老爷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老爷经过数十年治病的经验,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对各种病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病方法,比如病人胃痛的满地打滚,吃上他配的胃药十分钟症状减轻,再严重的胃病,经过他切脉配药方,多一些时日治疗也能治好。七八十年代中国医术与现代医术比,是十分落后的,西医技术引进的少,医术过硬的老中医少之又少,患了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去医院都治不了,认为是绝症,到了老爷这里都治好了。在这方面,老爷家的大叔就是鲜活的例子,也给后得脑炎,或者结核性脑膜炎病人奠定了一定的治疗经验。
   老爷在治疗骨结核、骨折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腿骨折一般用药七天就可以下地走路,治肝炎、肝腹水、肝硬化都有神奇的效果.治产后风,产后大出血,在七八十年代医院技术水平有限,根本治不了,老爷用中草药加针灸术就能把这些病治愈。老爷对把脉确诊脉象也是一绝,经过望闻问切,就能把病人的症状一一说出来,说得病人连连点头。
   经济计划年代农村房子破旧漏风,孕妇在家生产,小儿易患四六风(脐风),母子都容易受风患病。医院对受风严重的孩子没办法治,老爷用针灸术就可以治愈,但是受风到特别严重时,用针灸术也不一定能治好了,而且经过针灸会在几分钟内死亡,当时农民纯朴,很少因为死了找医疗事故的,要是现在早有人告你针灸时扎死的人。
   老爷在治疗各种病时有不同的治疗手段,中医博大精深,细到每一个病发症都不一样,同样是一种病,得根据你的年龄,病的虚实,比如肝火盛用什么草药配伍加减开药方,阴虚用什么草药配伍开药方加减,伴随有其它病症的,需要加减什么中药,病人多种病先治哪种病最稳妥,中药配伍好了连带着可以把其他病症治愈,这要病人来,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情,才能写出最佳治疗药方方可。
   老爷行医多年劳累过度病倒,实际我家族祖先中长寿的没有几个,多数五十左右岁就离世了。我四个叔叔,其中两个叔叔四十一二岁就走了,父亲、四叔和老叔,若不是有现在高超的医疗手段,花费高额医疗费用,也在五十五岁不到就离开了人世。老爷五十岁那年感觉身体不好,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确诊为重症肝炎,肝内出现很多黑洞,医生偷偷告诉七叔:你父亲最多能活半年,那时候亲属都知道老爷命不久矣。老爷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后沉默了,开始沉思用什么中药配伍调理自己几乎是坏死的肝。随后自己开药方熬汤药喝,一年后去复查,肝内黑洞不见了。为老爷复诊的医生大感意外,这老爷子当时肝多处出现黑洞,已没有治愈的可能,结果肝里的黑洞没有了,这也太神奇了。老爷的肝病治好后又多活了十七八年。
   后来我家搬到边疆,父亲跟老爷只能书信来往,等我结婚后定居老家这边,时常跟老爷家互动。老爷已经退休,为了照顾大叔一家方便,婉拒了多家大药房的招揽,自己在出生地,那个贫困的村庄开了个私人诊所。医术好,在哪开都有人不远千里来求诊,他家的门天一亮,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已是当地十分有名望的老中医。
   我生女儿是剖腹产,当我进入手术室要麻醉时,只听见有位实习医生要给我麻醉,当时正在给我麻醉的医生给了他这个机会,我心下一惊,真想起来拒绝,遗憾的是我当时不方便出口拒绝。结果我出院没有几天,右手麻痛,端东西时间长了连知觉都没有了。导致端起的饭碗没有端住掉落在地,一碗大米饭糟蹋了,碗也碎了。去当地医院求医,找的是一位有名望的老中医,号脉后给我开了药方,吃了一周症状没有缓解。
   婆婆看我这样心里特别着急,提醒我,要不去你找你老爷看看。说实话,那时我并没有认识到老爷的中医高明到哪里。婆婆劝我:说我老公正在吃奶时,她闹奶子严重,去了县医院治疗也没有治好,最后是去老爷那里,老爷给婆婆确诊后,开了一些面子药,她回家连吃带上药,居然好了,她们村子的人有了疑难杂症,都习惯去找老爷看。听了婆婆的劝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去。老公找来车,开车拉着我去了老爷家里,老爷看我来,十分的意外,我和老爷一家寒暄过后,说了我的来意,老爷给我号了脉,确诊我是神经来的麻木,这说明我的手麻痛,与那名实习医生给我打的麻醉针有关。这事放到现在我肯定去找医院讨个说法。那时候年轻,医闹的很少,这事就不了了之,我自己扛下来后遗症给我带来的生活不便。
   老爷给我开了药方,让我按照药方抓药吃七天,把熬出来的汤药煮鸡蛋,连汤带鸡蛋一起服用,还有老爷给我包的两个月的面子药。汤药服用了两周后,病情减轻,感觉汤药太苦,我说什么也不肯再服用,把老爷开的面子药吃完了。病情减轻不少,自己粗心大意,嫌弃喝汤药太苦,没有继续再服用,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结果目前手一受凉继续麻木。
   我去老爷那里看病,老公顺便把婆婆季节性腿酸胀痛说了,是在月子里做下的病根,问老爷有没有方法可治。老爷顺手写了一个药方,告诉老公抓十五副汤药,买十斤纯粮食酒,把中药泡进酒里封好,一个月后开始服用,每天喝一小盅试试看,病程有些长了,怕治不痊愈,但也能减轻病情。
   老公把酒和中药买来,婆婆按照老爷说的方法把中药泡在酒里封好,一个月后开始喝。婆婆不善饮酒,每天小半盅喝,坚持喝完了,没有想到困扰婆婆多年的腿疾减轻了不少,虽然到了换季腿依然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不是胀痛了,只是有些酸。
   无论是我还是婆婆,这些年走过来,才知道老爷给我们开了一张很珍贵的药方,遗憾的是当时用完没有保留药方,再想用这药方巩固病请,老爷人已经驾鹤西去。
   在老爷的影响下,我家族人慢病多数用中药治疗,也常用中药调理身体。奇怪的是,我和女儿的身体只能用中药,西药用不对就会过敏,或者有不良反应。所以平时用药,多数时用中药为主。七叔在军队退伍没有安排工作前,自己骑着自行车下屯给小大夫送中药饮,用跟老爷学的中医知识与各村子的村医打交道,形成了自己的推药网。大叔接了老爷的班,大婶做了老爷的助理,学会了妇科和儿科,学会了针灸术,也就是我母亲走后,大婶接替了母亲的工作。没有病人时,大婶在家负责看药单付药,管理病人的医案。老爷二孙子的妻子是一名中医大夫,老爷走后,大婶把老爷珍藏的经典中医药方全部给了儿媳妇,老爷也算是有了继承人,把中医发扬光大,继续惠及老百姓。

共 49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爷是东北的叫法,就是爷爷的弟弟。老爷是太奶的老生子,生于解放前的一九三七年,因为社会动荡以及家境困窘,直到十几岁才上小学。但是读高中时却被学校当残疾人赶了回来,从此便辍学了。但是那个年代,高中学历也已经很不错了,于是被聘到公社学校教书,后来又到卫生院的药房工作。老爷是个有心人,在药房工作时,读了很多中医书籍,并在一名女性老中医的帮助下走上了行医之路。随着治病经验的积累,老爷可以治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甚至某些疑难杂症也能治愈。文中列举了一些实例,如老爷亲儿子的病、他自己的病、作者的右手麻痛、婆婆的腿痛症等,都经老爷医治而得到治愈或缓解。老爷去世后,他珍藏的经典中医药方都送给了做中医大夫孙媳妇。老爷的中医事业也算后继有人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老爷的确是一名好学上进、水平很高且医德高尚的好中医,也能看出作者对中医的热爱与痴迷。很好的一篇纪实性散文,值得欣赏。[编辑:沧桑战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09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沧桑战神        2024-08-06 20:50:03
  中医的确可以发扬光大,与时俱时,继续发挥其治病救人的功能。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8-06 21:34:48
  感谢战神精彩编案,辛苦了!
2 楼        文友:柏丫        2024-08-07 11:57:10
  老爷的确是个有造诣的中医先生,在他的影响下,一家都热衷于中医,差不多都成了中医世家。但愿有更多老爷这样医德兼备的中医好大夫,惠及更多的患者。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8-07 21:24:29
  好中医不好找,学中医的人必须有天赋,没有天赋的人是学不好中医的。感谢柏丫留评,祝好!
3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8-11 19:53:50
  读了编者按,才知道老爷原来是爷爷的弟弟,中医博大精深,愿我们的后代也能将中医发扬光大下去。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8-12 16:56:00
  我们这里会把最小的称呼前面加一个老字,比如最小的舅舅,老舅,最小的叔叔叫老叔,最小的妹妹叫老妹等。我本人很喜欢看中医书,就是记性不好,感谢彩蝶留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